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赫军  潘金飞等 《医学文选》2000,19(6):949-951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癌症死亡率中居第三位,全世界每年约有25万新发病人,其中43.7%发生在中国。WHO(1983年)肝癌预防会议指出,乙肝病毒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有密切关系,两者相关性高达80%[1]。我国80%~90%的肝癌患者有HBV感染的背景[2],因而针对合并HBV感染的HCC的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干扰素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干扰素对乙肝的治疗作用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其作用机理为:增加机体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对病毒的杀伤、吞噬作用;抑制病毒在新感染细胞内的复制;破坏病毒RNA、DNA,抑制…  相似文献   

2.
赫军  潘金飞  黄栋 《微创医学》2000,19(6):949-950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癌症死亡率中居第三位,全世界每年约有25万新发病人,其中43.7%发生在中国.WHO(1983年)肝癌预防会议指出,乙肝病毒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有密切关系,两者相关性高达80%[1].我国80%~90%的肝癌患者有HBV感染的背景[2],因而针对合并HBV感染的HCC的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干扰素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引发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1]。CHB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全国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V总感染率(包括曾经感染和现症感染)为57.6%,HBsAg阳性率为9.75%。估计CHB患者约有3000万,其中25% ̄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对于慢乙肝患者的转归和预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的因素,而如何选择、首选哪种、与哪种联合?现就临床体会谈谈抗病毒药物个体化选择。1干扰素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4.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 ,慢性乙肝病毒 (HBV)感染和摄入黄曲霉毒素 B1 (AFB1 )被认为与人肝细胞癌 (HCC)的发生密切相关。为探讨这两种因素在 HCC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近些年来 ,利用各种动物模型进行了 HCC病因学及发病学的研究 ,现将在树、土拨鼠、鸭等动物模型上进行的有关实验病理学研究作一综述。1 在树模型的研究  于 2 0世纪 80年代中 ,严瑞琪等 [1 ,2 ] 建立了树实验感染人 HBV模型。并用此模型分别于 80、 90年代进行了人HBV与 AFB1 双因素在 HCC形成中作用的研究 ,获得相似的结果 [3,4,5 ,6 ] 。1.1 肝细胞…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X蛋白(HBx)致癌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健  朱晓茹  李秋萍 《医学综述》2003,9(5):284-286
乙肝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和肝细胞癌 (hepato cellularcarcinoma,HCC)相关率高达 80 % ,HBV感染者发生HCC的危险性是无感染者的 2 0 0余倍。HBV是HCC的重要诱因这一结论已被科学界广泛接受 ,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 ,随着对HBx生物学功能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HBx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仅就HBx在诱导HBV相关HCC中所起的作用综述如下。HBx是HBV 4个开放读码框 (ORF)中的x ORF编码的病毒蛋白 ,为含有 1 54个氨基酸的多肽 ,分子量 1 7ku ,由于其基因位于第 1 3 74 1 83 6位核苷酸之间 ,是HBV基因组内…  相似文献   

6.
黄育红  张磊 《医学综述》2014,(23):4308-4310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最终治疗目标是通过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使肝功能长期稳定,防止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等并发症的发生。迄今共有5种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用于CHB,包括3种核苷类似物和2种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同,NAs的作用机制为在体内磷酸化生成具有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作用的三磷酸核苷类似物,终止HBV DNA链的延长和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但迄今问世的所有药物均不能清除肝细胞核中的共价闭环DNA,这是HBV病毒持续感染和CHB停药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中的作用和干扰素治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2 5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经干扰素 (6MIU/次 ,肌注 ,隔日 1次 )治疗 6个月后 ,测定血清HBV标志物变化及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结果 干扰素治疗前和干扰素治疗无反应组 (n =16 )外周血CD4 T细胞与正常人比显著降低 (P <0 .0 1) ,而CD8 显著升高 (P <0 .0 1) ;CD3 在干扰素治疗前后与正常人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干扰素治疗有反应组 (n =9)治疗后外周血CD4 、CD8 恢复至正常水平 (P <0 .0 0 1) ,而无反应组未恢复 (P >0 .0 5 )。治疗后 9例有效 ,近期有效率为 36 %。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细胞免疫在HBV感染发病机制和病毒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高病毒载量是影响HCC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针对HCC的各种治疗均有激活HBV的可能性,治疗的同时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抑制病毒的再激活,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针对HCC的治疗后持续的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肿瘤复发与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最基本病因治疗,在HCC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酸)类药物(NAs)和干扰素(IFN)[1],NAs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给药方式(口服)方便快捷,是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首选的抗病毒方案[2]。然而NAs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血清学应答/转换率较低,部分患者仍有肝细胞肝癌(HCC)发生[3]。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是通过抗病毒及加强宿主免疫反应达到其治疗CHB的作用[4],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高流行区,约有近1.2亿人是HBV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率高达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有很大比例将最终进展成肝硬化和/或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因此,深入研究HBV及其编码蛋白在HBV感染及致病方面的分子机制,对HBV相关肝疾病的防治具有深远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HBx(Hepatitis B virus X gene)是引起HBV介导的肝  相似文献   

11.
就病理进程而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慢性嗜肝病毒感染过程的延续。中国大陆地区80%的HCC具有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背景,80%是基于肝硬化背景发生的。针对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不同的疾病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监测或筛查策略。临床诊断成立的HBV相关性HCC患者在治疗方案设计应注意3个原则:(1)积极清除实体肿瘤;(2)通过抗病毒等内科手段积极改善肝脏微环境,减少HCC的复发;(3)改善肝脏功能与全身机能状态;减少终末期肝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 重症肝炎药物治疗争论主要围绕抗病毒药干扰素及其它一些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本文就近几年的研究综述如下。1.干扰素在重症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引起重症肝炎的病因较多。西方国家主要为药物和麻醉品中毒引起,而我国80%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病毒中还有HAV、HCV、HEV和其它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其次药物、中毒(如酒精、四氯化碳)及肝脏代谢异常(如急性妊娠脂肪肝、Reye综合征)可引起该病。因此对于多数HBV感染引起的重症肝炎,应用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干扰素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A、D1、E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的表达与有无HBV感染的HCC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对64例HCC组织分别进行HE、HBV(HBsAg,HBcAg)、cyclin-A、cyclin-D1及cyclin-E的检测.结果 ①HCC组织学以小梁型、透明细胞型、腺泡型和实体型为主;②在HCC组织中,HBsAg阳性40例(40/64,62.5%),HBcAg阳性33例(33/64,51.56%);③cycli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0.63%(26/64).有HBV感染的H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8.84%(21/43,P=0.083);④cyclin-D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4.78%(22/64),有HBV感染的HCC组中的表达率为44.19%(19/43,P=0.018);⑤cyclin-E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8.75%(15/64),有HBV感染的HCC组织中表达率为27.91%(12/43,P=0.246).结论 HBV感染可延长G1期到S期的时间,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预防和抗HBV的感染,可降低或减少HCC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亚型在上海及周边地区HB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携带者中的分布,探讨不同基因型及亚型在HBV相关疾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多重PCR对462例肝细胞癌患者(HCC组)、2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110例HBV病毒携带者(ASC组)进行HBV基因型及亚型的鉴定.结果:与CHB组相比,HCC组C型比例增高(P=0.009),B型比例下降(P=0.045),可见少量A、D型;基因型B均为B2亚型;基因型C以C2亚型为主(98.5%),可见少量C1亚型(1.5%).B2和C2型患者中,HCC组比CHB组HBeAg阳性率低(P=0.005,P=0.008),而抗HBe阳性率高(P=0.003,P=0.001).HCC组内混合型HBeAg阳性率最高,明显高于B2型(P=0.016).在40~60岁的HCC患者中,HBV DNA载量B2型<C2型<混合型(B2型vs C2型,P=0.029;B2型vs混合型,P=0.021;C2型vs混合型,P=0.041).结论:上海及周边地区HBV基因亚型以C2型为主,B2型次之,HCC、CHB及ASC人群中的基因型构成不同;混合型感染比单一基因型引起的病毒载量和HBeAg阳性率高,更容易导致HCC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对56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进行了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HCC患者HBV—M阳性率为83.93%,抗—HCV阴性率为17.86%;抗—HCV在HBV—M阴性患者检出率高于HBV—M阳性患者,HCV和HBV双重感染率为10.71%。说明HCC病毒病因以HBV为主,HCV在HBV—M阴性患者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引起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HBV感染者HCC发病率大于对照人群 2 0 0倍以上 [1 ] 。近年来随着对HBV基因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 ,发现 HBV基因组中 X基因及其产物 X蛋白 (HBx)能够对肝细胞凋亡起调控作用 ,在HBV感染所致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 ] 。1  HBV X基因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HBV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 DNA ,其两链核酸的长短不一 ,长链即负链 (L- ) ,有固定的长度 ,为 32 0 0个碱基 ,而短链即正链 (S+) ,则有可变的长度 ,约为 5 0 %~ 10 0 %长链的长度…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与发主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最初是从下述两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得到支持的: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NBsAg)慢性携带状态和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地理分布相似;2.HCC患者皿清中HBV标记物的发现率高于普通人群。此外,在HCC患者某些肝肿瘤细胞中发现HBsAg,也支持HBV与HCC的相互关系。尽管对HBV感染的血清学特异性反应已得到很好的阐明,但几乎还未了解有关本病不同阶段中的病毒周期及其与HCC夫系的性质.这主要有两万面的原因:1.HBV不能成功地在细胞培养中传代.因而大大阻碍了对此病毒进行分于生物学的研究;2.HBV的实验感染仅在少数灵长类(如黑猩猩)动物中才能获得成功,但黑猩猩发病的病程不同于人体。黑猩猩主要发生慢性持续性肝炎(CPH),迄今尚未发现HCC。在土拨鼠、松鼠和鸭体内研究与HBV有关的病毒,成为适于研究宿主与病毒相互关系的实验室模型。但是在这些动物中观察到的肝病变也稍与人的疾病有些不同。例如,未见到松鼠发生HCC以及土拨鼠的HCC与急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病毒的大量增殖有关,但与在人体观察到的肝硬化无夫. 根据Southern Blot氏方法,研究HBV与HCC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应用克隆的乙型肝炎病毒DNA作为一种特异性探子,来探查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序列。该技术可测定肝细胞内病毒DNA的状态,在宿主细胞内的DNA为游离状态或结合状态。这些结果为研究HBV对原发性肝癌的作用以及研究病毒的周期提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疫苗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军  熊鸿燕 《重庆医学》2004,33(6):942-945
乙型肝炎是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亿人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中国大约有1亿病毒携带者,高居世界第1位.我国同时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国,人群中乙肝感染率高达57.6%,其中1/4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icinoma,HCC),80%肝细胞癌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庚型肝炎病毒(HGV)在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分别采用抗HBVS,抗-HBVC,抗HCVNS5及抗-HGVNS5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27例HCC及37例慢性肝病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组织中HBVS抗原(HBsAg)、HBVC抗原(HBcAg)、HCVNS5抗原(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HCC中检出HBsAg18例(66.7%),HCAg13例(48.2%)及HGAg9例(33.3%)。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7例,HBV/HCV重叠感染4例,HBV单独感染7例,HCV单独感染2例,HGV单独感染2例;在慢性肝炎中检出HBsAg26例(70.3%),HCAg19例(51.4%)及HGAg12例(32.4%)。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10例,HBV/HCV重叠感染5例,HBV单独感染11例,HCV单独感染5例,HGV单独感染2例。HBsAg、HCAg、HGAg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呈细颗粒状分布。HBcAg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胞核或胞浆内。结论:慢性肝炎及HCC患者有较高的HBV、HCV及HGV感染率,HBV感染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V和HGV的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作为全世界第五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有直接关联,我国尤甚。HBV 是影响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病毒之一,全世界至少有3.5亿人感染,它是一种部分双链的环状DNA 病毒,具有随机整合人宿主基因组中的能力。通常认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转录反式激活蛋白(HBx)是 HBV 病毒基因组中比较重要的致病因素,但二者的功能却有很大差异。由于 HBV 作用的靶分子目前还不清楚,HBsAg 和 HBx 是通过直接还是间接的作用导致 HCC 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