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308-1309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作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明显缓解患者生理与心理痛苦,明显降低颅内压,并发症少,预后佳,临床疗效安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665-666
分析应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疗效。选择收治的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98例,按照就诊ID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颅内压控制、生存质量恢复情况。两组颅内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内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3d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恢复良好率及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疗效显著,颅内压降低效果迅速,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患者生存质量恢复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416-4417
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收集登封市中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2017年1月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观察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减压治疗组术后第1、3、7d颅内压低于开颅治疗组,良好率高于开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颅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经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监测术后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并比较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颅内压明显低于经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并且6个月的回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去骨板减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脑局部亚低温与单纯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4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预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颅内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硬膜下积液,两组患者其余并发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脑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但要考虑硬膜下腔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的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术,观察组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颅内压水平、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颅内压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颅内压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对照组GOS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t=8.267,P=0.0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颅内压水平,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32例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3例采取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患者设为观察组,另59例分两次进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预后、死亡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颅内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6~12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38例,中度残疾17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疾12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8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将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大骨瓣减压术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单侧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颅内压、GO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颅内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颅内压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提高GOS评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控制性阶梯式大骨瓣减压术与快速减压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快速组和控制组,各44例。快速组行快速减压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控制组行控制性阶梯式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颅内压变化。结果:控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快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快速组(P<0.05);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控制组颅内压均低于快速组(P<0.05);术后1个月控制组NIHSS评分低于快速组(P<0.05);控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快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快速减压大骨瓣减压术比较,控制性阶梯式大骨瓣减压术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There continues to b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interest in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however its use is controversial. It is technically straightforward however it is not without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and although there is currently unequivocal evidence available that it can be a life saving intervention, evidence that outcome is improved over and above standard medical therapy is less forthcoming. This narrative review considers the current role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neurological emergencies and focuses on four specific questions, namely; (i) Is the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a life saving procedure? (ii) Does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mprove outcome? (iii) Are there any risks associated with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v) How do patients feel about their eventual outcome?Finally the future directions for the use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2.
王建清  盖延廷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50-1852
[目的]探讨分析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GOS 5分)62例,中残(GOS 4分)53例,重残(GOS 3分)32例,植物生存(GOS 2分)12例,死亡(GOS 1分)64例.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年龄、脑疝与否及手术减压时间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独立因素.伤后1.5 h内完成手术减压者预后明显优于其他患者.31例(13.9%)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占74.2%(23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死残率高,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效果确切,手术减压时间是唯一可控制的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发病后1.5 h内手术减压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3.
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梗塞所致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时机.方法对四川省资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例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患者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分析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的疗效优劣,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0.0软件.结果27例早期手术患者中,痊愈及良好的18例,重残4例,死亡5例.20例延期手术患者中,痊愈及良好9例;重残4例;死亡7例.延期组死亡率和重残率高于早期组.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可能减少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死亡率和重残率.  相似文献   

14.
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系统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与有限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协作网创伤组数据库(2008年3期)、MEDLINE(1966~2008.10)、EMbase(1984~2008.1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78~2006.10)、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8.10),并检索临床试验注册网站,寻找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包括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杂志增刊及会议摘要。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7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疗效性:标准外伤大骨瓣(STC)组病死率低于有限骨瓣(LC)组[RR=0.74,95%CI(0.61,0.89),P=0.002];STC组的有效生存率[RR=1.37,95%CI(1.10,1.72),P=0.006]和存活率[RR=1.20,95%CI(1.02,1.42),P=0.03]均优于LC组,STC组病人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LC组。②安全性:两组病人术后急性脑膨出、术后外伤性癫痫、颅内感染和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难治性颅内压增高,STC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疗效优于LC,但两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纳入研究质量较高,但数量较少且仅限于国内,因此期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聚乳酸脂膜对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粘连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100例具有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指针且后期需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都按常规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组在术中放置合适大小的乳酸脂膜于缺损处的硬脑膜和头皮皮瓣之间。对比两组皮瓣粘连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粘连的总发生率为6%,对照组为22%;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聚乳酸脂膜可有效的预防去骨瓣减压术后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5例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患者的临床。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穿刺抽液、局部适度加压包扎、腰椎穿刺持续引流脑脊液、手术等升阶梯序贯疗法。结果:15例患者全部治愈。3例患者采用穿刺抽液、适度加压包扎后治愈;7例患者采用穿刺抽液、适度加压包扎及腰椎穿刺持续引流脑脊液后治愈;5例患者手术治愈。结论:升阶梯序贯治疗方案治疗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额颞部脑挫裂伤的疗效.方法 对171例重型额颞部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31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140例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随访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疗效.结果 标准大骨瓣开颅组中恢复良好、中残者12例,重残、长期昏迷者9例,死亡10例.常规骨瓣组:恢复良好、中残者26例,重残、长期昏迷者45例,死亡69例.两组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额颞部脑挫裂伤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开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Hct 值对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 性分析在我院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5 例,记录其年龄、性别及手术前后的检验结果 等信息;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术后Hct 值等因素对患者术后1 月内的短期生存的影响;用多 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术后Hct 值的影响因素;描述术后Hct 值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 线。结果: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约为29.03%(45/155);在多因素Logistic 回 归分析中,年龄(OR=1.043)、入院GCS评分(OR=0.716)、ISS 评分(OR=1.126)及术后Hct 值(OR=0.925)是 影响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后Hct 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入院GCS评分(β=0.299)、术前Hct 值(β=0.480)和术中胶体输入量(β=-0.004)是影响术后Hct 值的独立危 险因素;在ROC曲线可算得术后Hct 值对患者短期生存影响的最佳临界值约为25%(YI=0.225),诊断灵敏 度为73.6%,特异度为48.9%;大于此值的短期生存率为79.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Hct 值是影响重型颅 脑损伤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后Hct 值不小于25%的患者短期生存率更高;入院的GCS评分、术前 Hct较高或术中输注胶体液较少的患者,会使术后Hct值降低得更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均P0.05);2组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均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GOS评分为5分和4分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显著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昏迷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时机对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本院收治的82例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骨不同修补时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2)。两组根据其认知障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两组不同认知功能患者手术前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脑血流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认知障碍轻度、中度、重度患者ACA、MCA、PCA局部血流量均高于术前2d,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认知障碍轻度、中度患者MMSE评分高于术前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障碍轻度、中度患者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认知障碍患者的MMSE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可以明显改善颅骨缺损患者局部脑血流,从而显著促进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但是对于重度认知障碍患者,早晚期颅骨修补对其认知功能的改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