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颈动脉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有无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结果:(1)老年人群颈总动脉IMT异常者占50.53%;颈动脉斑块阳性者占78.7%;颈动脉狭窄者占20%,以轻度狭窄为主。(2)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依次是左颈总分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颈总分叉、颈动脉窦、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右颈外动脉、左颈外动脉。(3)颈动脉斑块阳性人群合并高血压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和心脑血管事件率增加。(4)颈动脉IMT异常组较IMT正常组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增加,同时颈总动脉IMT增厚伴颈动脉斑块阳性率、管腔狭窄率及斑块累及部位增加。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并以左侧常见。颈总动脉IMT异常组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率明显增加,颈总动脉IMT增厚增加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1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斑块组、无斑块组的年龄、性别、TC、LDL、血糖、血压、FIB、Hcy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年龄、性别、胆固醇、血糖、血压、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谭虹  周颖玲  张莹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66-236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拟诊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共90例[男56例,女34例。年龄(57.27±7.6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证实未患有糖尿病。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以及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导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各组患者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病例组的腰臂比(WHR)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单纯冠心病组Ln(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个病例组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总胆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单纯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总胆固醇的OR值最大,为强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对冠心病高危患者,应加强宣教,鼓励患者戒烟。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多重危险因素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评估危险因素对亚临床型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病总体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的426例患者给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284例,颈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组142例患者,分别记录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实验室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 ApoA1)、载脂蛋白(ApoB)、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微量白蛋白尿(MAU)、血尿酸(UA)等,将自变量及单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找出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饮酒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相关(P<0.001).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年龄、MAU、HCY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x2 =71.35、38.45、t =3.26、x2=37.23、t=118.51、6.723、3.17,P均<0.05)危险因素个数聚集的多寡与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独立相关(P =0.0001).结论 年龄、饮酒、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MAU、HCY是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具有多重、聚集的特点,危险因素的个数越多,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55例MHD患者.采用高分辨B型超声多普勒方法测定其双侧颈动脉解剖,按斑块有无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对2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5例MHD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9.09%.与斑块阴性组相比,阳性组患者颈动脉血管内皮厚度(即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明显增加(P=0.001).2组患者在年龄(P<0.001)、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P=0.01)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P=0.002)上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β=1.102,P=0.014)、高CRP水平(β=0.138,P=0.026)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具有较高的CAS发生率,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高CRP水平.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78.46%(、7.42±0.08)mm(、7.53±0.06)mm]与对照组[28.57%、(7.84±0.10)mm、(7.97±0.7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年龄(69±8)岁和患有高血压(70.1%)、糖尿病(47.7%)、代谢综合征患者(40.0%)的比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1±6)岁、41.3%、18.6%、15.7%](均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斑块的性质不稳定更易造成斑块脱落形成脑梗死。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12例,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根据超声回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硬斑和软斑,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征象的检出率92.45%,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64.15%,软斑检出率大于硬斑。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两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脑梗死部位在两个及以上和大面积梗死在软斑组均较硬斑组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对预测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 型糖尿病患者 315 例,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据此分为 A 组(CIMT 0.9 mm,伴或不伴斑块)和 B 组(CIMT<0.9 mm),比较两组间血压、血脂、血糖相关指标的差别,并进行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A 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腰围、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均高于 B 组患者(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034 95% CI:1.015~1.066 P=0.038)、颈围(OR=1.118 95% CI:1.088~1.172,P=0.001)、腰围(OR=1.276 95% CI:1.064~1.185,P=0.001)、收缩压(OR=1.022 95% CI :1.006~1.047,P=0.044)、糖化血红蛋白(OR=1.058 95% CI:1.026~1.084,P=0.008)、总胆固醇(OR=1.046 95% CI:1.028~1.076P=0.023)、血尿酸(OR=1.124 95% CI:1.062~1.185,P=0.001)、高密度脂蛋白(OR=0.725 95% CI:0.508~0.924,P=0.00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结论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血糖、血压、血脂、尿酸的良好控制有利于延缓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本院在1999年6月~2001年12月住院的3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糖、血脂质、凝血谱等检查 ,并分析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糖、血脂、凝血谱异常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WHO198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的39例2型糖尿病患者 ,男18例 ,女21例。年龄44~86岁 ,平均(66.48±8.86)岁。合并高血压23例。设非糖尿病组34例为对照组 ,男16例 ,女18例。年龄45~75岁 ,平均(64.88±4.13)岁。其中眩晕症22例 ,神经症12例 ,高血压6…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CAS与脑血管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等亦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AS,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及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观察,现作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CAS与脑血管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等[1]亦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AS,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及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观察,现作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它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4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两组:IMT<1.0mm组及IMT≥1.0mm组,并进行颈总动脉内径(D)、最大流速(Vmax)、最大剪切率(shear rate,SR)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比较。结果 IMT≥1.0mm组患者的年龄、斑块数、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均高于IMT<1.0mm组,IMT与年龄(P<0.01)、总斑块数(P<0.01)及空腹血糖(P<0.05)呈正相关,IMT≥1.0mm组颈总动脉内径扩大,剪切率降低,峰值流速(Vs)则无显著差异,IMT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剪切率呈负相关,与颈总动脉内径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TC、TG的升高,剪切率的降低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89例脑梗死患者与4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脑卒中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年龄[(70±4)岁]、患高血压病(61.8%)、糖尿病(42.7%)及甘油三酯(TG)水平[(1.8±0.6)mmol/L]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2±5)岁、28.6%、26.2%、(1.3±0.1)mmol/L](P均<0.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8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6%(P均<0.001);以颈总动脉(CCA)最多(77.4%),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B IF)(15.1%),颈内动脉(ICA)颅外段最少(7.5%);软斑多于硬斑;脑梗死组的CCA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结论CAS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各种危险因素的叠加对脑梗死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1-3]表明此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大大增高,而临床中诊断冠心病较为可靠的方法为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较强的相关性[4],通过血管多普勒即可进行检查,经济便捷[5]。本文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42例意识清楚的脑梗死患者和7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行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4.8%,对照组检出率28.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3例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老年人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3例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对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高危因素中高血压(70.8%)、高脂血症(45.8%)、糖尿病(33.3%)。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塞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塞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