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焦虑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依据焦虑、抑郁情况分为A组(焦虑抑郁患者)和B组(非焦虑抑郁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分别为(27.46±4.38)分、(26.05±3.86)分,B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分别为(8.23±3.92)分、(7.46±3.71)分;A组患者的MMSE、NIHSS评分分别为(17.69±3.21)分、(14.86±3.15)分,B组患者的MMSE、NIHSS评分分别为(27.58±4.07)分、(9.07±2.3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患者MMSE评分与HAMA、HAMD评分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592、-0.669,P0.05),NIHSS评分与HAMA、HAMD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41、0.712,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呈明显相关性,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干预,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白质疏松(LA)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12辽宁省本溪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患者是否伴有LA情况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脑梗死-LA患者,对照组44例单纯脑梗死患者,采用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及再梗死、病死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CSS评分、BI评分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CSS评分、BI评分及MMSE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但对照组CSS评分及MMSE评分更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梗死再发率29.63%高于对照组9.09%(P0.05),观察组病死率5.56%与对照组2.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不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生活能力,且易促使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继发HT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经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溶栓后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 RS)对出院90 d的患者生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继发HT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HT组13例,无HT组4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HT组比较,HT组患者中多数存在房颤史、溶栓前血糖水平及NIHSS评分高(均P0.05),且HT组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改变的患者比例偏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房颤(P0.05)、大面积脑梗死(P0.05)、脑白质疏松改变(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与无HT组比较,HT组出院90 d后m RS评分较高(P0.05)。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改变是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的患者远期MRS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与脑梗死的关系及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是否并发脑白质疏松症将其分为LA组与非LA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结果 LA组中高血压病史10年以上、腔隙性梗死的患者数显著多于非LA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水平亦显著高于非L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高血压病史、D-D增高是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具有正相关性。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长期高血压病史、腔隙性脑梗死、高hs-CRP及D-D水平与并发脑白质疏松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右旋糖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4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2%(44/5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9.25±3.49)分,(27.44±10.38)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15.23±3.17)分,(20.46±9.39)分,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护理的效果。[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是否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分为实施前组(n=42)和实施后组(n=44)。实施前组予以常规护理,实施后组予以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意识恢复时间、抢救成功率、植物生存率,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实施后组意识恢复时间为34.81h±9.53h,快于实施前组(t=5.672,P0.05);实施后组抢救成功率和植物生存率分别为95.45%、2.27%,均好于实施前组(χ~2=4.710、4.399,P0.05)。两组经治疗后CSS评分、NIHSS评分和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实施后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MMSE评分和CSS评分分别为17.41分±3.68分、28.14分±5.02分、16.54分±3.63分,均好于实施前组(t=4.676、4.736、4.369,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护理,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更好地提升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改善急救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前循环脑梗死早期进展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前循环脑梗死早期进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用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联用盐酸替罗非班与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与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16.78±2.51)分、(9.27±2.14)分,BI评分分别为(43.28±1.55)分、(57.04±1.86)分,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16.65±2.43)分、(11.38±2.33)分,BI评分分别为(43.59±1.64)分、(50.12±1.73)分,总有效率为68.57%。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明显升高,BI评分明显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及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循环脑梗死早期进展患者治疗中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脑白质疏松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蒙特利尔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比较脑室旁(PVH)和深部白质病变(DWMH)阳性组与阴性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一般情况。分析认知功能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MoCA、MMSE认知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VH阳性42例、阴性9例,DWMH阳性43例、阴性8例,两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H阳性组及DWMH阳性组的MoCA和MMSE评分均低于阴性组(P<0.05);MoCA、MMSE认知功能与PVH和DWMH呈负相关(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当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病变程度越严重时,其认知功能障碍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血管功能积分(CVHI)定量预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转归的意义。方法:将我科2015年07月-2016年06月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A组(NIHSS4分,n=30)、B组(NIHSS4-15分,n=34)、C组(NIHSS15分,n=36)。分别在入院24 h、7 d、14 d、30 d、60 d、90 d进行脑血管功能检测,观察CVHI定量、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A、B、C组患者入院24h内的CVHI评分分别为75.35±7.43分、(54.08±9.32)分、(42.76±7.89)分,NIHSS评分分别为(3.45±0.35)分、(9.24±1.06)分、(19.25±1.28分)。治疗后CVHI评分较治疗前均逐渐显著增度,P0.05;NIHSS评分均逐渐显著降低,P0.05;但第7d和14d的NIHSS和CVH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CVHI评分与NIHSS评分呈显著的相关性,r=3.226,P0.05。结论:CVHI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病情预测、预后分析和疗效有较好评估作用,比NIHSS评分更加客观,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S100β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脑梗死患者180例,依据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分为认知正常组108例[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simple intelligent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ale, MMSE)评分27~29分],轻度组39例(MMSE评分21~26分),中度组24例(MMSE评分10~20分),重度组9例(MMSE评分≤9分),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健康组,记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 MoCA)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5组血清HMGB1、S100β水平;Spearman法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S100β表达与MMSE评分、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血清HMGB1、S100β表达在轻度组[(2.34±0.37)、(0.46±0.08)μg/L]、中度组[(4.01±0.52)、(0.54±0.10)μg/L]、重度组[(6.32±0.69)、(0.65±0.13)μg/L]依次升高(P0.05),均高于认知正常组[(1.60±0.20)、(0.39±0.06)μg/L]和健康组[(1.57±0.18)、(0.38±0.06)μg/L](P0.05),认知正常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MoCA评分在轻度组[(23.46±2.45)、(22.84±2.32)分]、中度组[(14.36±1.77)、(13.59±1.64)分]、重度组[(7.79±1.26)、(6.86±1.02)分]依次降低(P0.05),均低于认知正常组[(28.20±0.52)、(27.98±0.51)分]和健康组[(28.28±0.55)、(28.06±0.54)分](P0.05),认知正常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表达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r=-0.703,P0.001;r=-0.712,P0.001),S100β表达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r=-0.744,P0.001;r=-0.736,P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S100β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有关,可作为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2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于入组时及心理护理干预4周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负性情绪;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后SDS、SAS评分较干预前下降[分别为(34.45±5.12)分比(47.34±6.56)分,(33.52±4.87)分比(42.97±5.69)分],MMSE评分较干预前升高[(25.71±3.76)分比(19.25±2.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3.26,12.41,-11.87;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及S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40.22±5.73),(38.22±5.04)分],MMSE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21.03±3.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81,4.29,-5.94;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减轻脑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脑梗死患者110例,其中PSD患者47例,非PSD患者63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脑梗死分型采用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方法,其中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32例,腔隙性梗死(LACI)48例,后循环梗死(POCI)30例。观察不同脑梗死分型患者的PSD发生情况和MMSE评分,比较PSD患者与非PSD患者的MMSE评分。结果 PACI型患者中PSD比例为78.13%,明显高于LACI和POCI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I和POCI患者PSD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I型患者MMSE评分为(24.05±3.11)分,低于LACI和POCI型患者(P0.05);LACI和POCI型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I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比例为12.50%,LACI为14.58%,POCI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患者MMSE评分为(23.13±2.17)分,低于非PS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高,认知功能受损较腔隙性梗死和后循环梗死明显;脑梗死患者抑郁情感障碍与认知功能损害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特点。 方法对3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67例非糖尿病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后3周、6个月及12个月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评,并对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糖尿病组在脑卒中后3周、6个月及12个月的MMSE、MOCA平均得分均低于非糖尿病组,除脑卒中后12个月的MMSE评分外(P&rt;0.05),糖尿病组其他各项评分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在脑卒中后3周与6个月的MMSE和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个月与12个月的MMSE和MOC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在脑卒中后3周、6个月及12个月的MMSE和MOCA评分,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2型糖尿病会加重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于脑卒中6个月后开始,不同于脑卒中后肢体障碍恢复的时间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联合美金刚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运动性失语患者196例,随机分为美金刚治疗组(对照组)98例和丁苯酞序贯联合美金刚治疗组(序贯组)98例,2组均予对症及美金刚治疗,序贯组还予丁苯酞序贯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量表(MMSE)评分、西部失语成套测验(WAB)评分及波士顿失语诊断检查评估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90 d神经功能和失语恢复状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30 d、90 d序贯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WAB评分(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波士顿分级、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联合美金刚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失语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将患者分组为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从中随机选择120例,每组30例,然后对4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3个月之后对4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3个月后,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0.8)、(4.2±1.8)、(4.3±1.5)、(4.5±1.3)分,勺型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较其他3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的Barthel评分分别为(95.1±9.8)、(77.2±18.2)、(77.9±19.1)、(78.1±17.9)分,勺型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明显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勺型组、非勺型组、超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5%、79.23%、77.98%、75.92%,勺型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其他3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稳定,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但变化异常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对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134例,按脑梗死影像学分型分为中梗死组52例,小梗死组43例,腔隙性脑梗死组39例,3组均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CMS)、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画钟测验(clock drawing test,CDT)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中梗死组MMSE评分[(22.78±3.22)分]、CMS评分[(67.98±10.17)分]、VFT评分[(12.30±3.75)分]、CDT评分[(2.67±0.81)分]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26.02±2.88)、(72.16±11.17)、(16.30±4.47)、(3.25±0.65)分](P0.05),小梗死组MMSE、CMS、VFT、CDT评分[(24.48±3.81)、(68.85±10.01)、(14.15±2.70)、(2.99±0.75)分]与中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额叶、颞叶梗死灶MMSE、CMS评分低于基底节区、顶叶和枕叶(P0.05),基底节区梗死灶MMSE、CMS评分低于顶叶和枕叶(P0.05),额叶梗死灶VFT、CDT评分低于颞叶、顶叶、枕叶和基底节区(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区MMSE、CMS、VFT、CDT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灶大小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中、小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与梗死部位有关,额、颞叶梗死者认知功能受损明显,其次为基底节区梗死和顶、枕叶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与梗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载脂蛋白E(ApoE)的变化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VD患者116例为VD组,无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11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VILIP-1、MMP-9、ApoE水平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采用简单线性相关法分析VILIP-1、MMP-9、ApoE水平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果 VD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部位、梗死病灶大小、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血清VILIP-1、MMP-9、Apo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MMSE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的血清VILIP-1、MMP-9、ApoE水平与MMSE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清VILIP-1、MMP-9、ApoE水平增高,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额叶部位脑梗死以及大梗死病灶是脑梗死患者并发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VILIP-1、MMP-9、ApoE水平升高会增高脑梗死患者并发VD的风险,且与患者认知受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245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与非HT组(NHT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治疗时间(OT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5例接受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38例,占15.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0.737,95%CI:0.765~1.048)、溶栓前NIHSS评分(OR=0.590,95%CI:0.428~0.814)、OTT(OR=0.351,95%CI:0.530~1.185)、血尿酸(OR=0.954,95%CI:0.928~0.980)、溶栓前收缩压(OR=0.819,95%CI:0.737~0.910)、脑白质疏松(OR=0.459,95%CI:0.865~0.912)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溶栓前收缩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谨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82例于2015-02—2016-03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五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症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并给予患者依达拉奉静注,银杏制剂静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溶液静滴。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并依据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11.05±5.68)分和对照组(11.65±5.33)分、Barthel指数分别为观察组(22.37±6.24)分和对照组(21.99±6.53)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 d和14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 d,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观察组分别为(6.91±2.15)分、(35.84±7.63)分,对照组分别为(9.76±3.24)、(30.81±6.84)分,治疗14 d,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观察组分别为(5.07±1.86)分、(58.24±13.60)分,对照组分别为(7.36±1.61)分、(43.14±11.96),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组间比较同时期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改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流程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12月收治的3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设为实验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流程。收集2014年5—12月经传统救治模式进行静脉溶栓的3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行为生活质量水平(NIHSS评分评价)、痴呆(MMSE评分评价)及抑郁(CES-D评分评价)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溶栓前NIHSS评分、MMSE评分及CES-D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NIHSS评分在溶栓后24 h、溶栓后15 d、溶栓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MSE评分在溶栓后24 h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个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组CES-D评分在溶栓后24 h、溶栓后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个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质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行为生活质量水平、痴呆水平、抑郁情况相关,医护一体化护理流程,提高了护理水平和效率,对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行为生活质量水平、减少超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合并痴呆、抑郁的比例,及减少痴呆和抑郁的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