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讨论B超引导下动脉置管术在ICU休克患者应用过程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时性与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36例休克血压监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取超声定位进行动脉置管,对照组采取传统盲穿法进行置管。观察比较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休克患者有创血压监测时动脉置管利用B超声辅助定位明显可以缩短置管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为休克患者动力血流监测提供及时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后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有效护理.方法:将63例PICC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加强健康教育、术前准备、局部湿热敷;对照组采用常规湿热敷.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术前准备、湿热敷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白血病患儿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避免化疗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及组织坏死。方法:对31例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进行输液。结果:31例患儿全部置管成功,完成所有的化疗疗程,无1例出现药物外渗及组织坏死。结论:白血病患儿早期行PICC置管,并且实施有效、正确的导管护理可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顺利完成全程化疗,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PICC置管术后局部皮肤过敏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1月~11月,我们共行PICC置管术26例,其中2例出现局部皮肤过敏,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资料2例患者为男女各1例。女性患者29岁,肺癌,2006年5月入院,入院第3天行PICC置管术,术后行NP方案(盖诺加顺铂)化疗。男性患者34岁,胃癌术后,2006年9月入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实施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管术患者80例,依据引导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式定位来进行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管,观察组患者通过B超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管,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引导方式对患者置管成功的影响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就能高于对照组,两组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多次穿刺成功率相比虽有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无统计学意义,故P>0.05;结论:通过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血透长期管置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穿刺的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避免进行反复穿刺,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超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1日~2017年4月30日在产科分娩且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10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均采用盲穿技术,盲穿后观察组用B超定位查看位置是否正确,对照组用X射线定位查看位置是否正确;比较两组置管的位置判断正确率、成功置管时间、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位置判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PICC置管后采用床边B超定位可显著提高对穿刺位置的判断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对患儿的刺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应用。方法:将60例需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分为盲穿组和超声组,分别在盲穿和超声引导下置管,对两组置管成功率、局部组织损伤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组置管成功率高于盲穿组,局部组织损伤发生率低于盲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技术有效克服了盲穿置管的局限性,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70 年代以来,辅助化疗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术后的治疗,并很快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普遍认为乳腺癌术后4个~6 个疗程的联合化疗即可产生最佳的辅助化疗疗效[1].而乳腺癌病人术后一侧肢体禁止输液,导致化疗可选择的静脉减少.如何创建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途径,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及渗漏性组织损伤坏死的发生,确保长期大量的化疗药物顺利输入是护理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科自2008年12月-2009年6月对68例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采取PICC置管术进行化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出现送管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方法 对387例B超引导下PICC置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387例接受置管患者,置管中出现送管困难79例,发生率为20.4%,其中经头静脉穿刺发生率最高;排除血管痉挛,送管受阻位置按比例依次为腋静脉、误入颈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入口;另外,送管困难发生率中,左手插管比右手高,贝朗导管比巴德导管高,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选择置管静脉,熟悉血管的解剖结构、走向,安抚好患者情绪能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短波紫外线照射对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局部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作用。 方法为67例患者在PICC置管术后行预防性短波紫外线(UVC)照射,观察静脉炎的发生率,对照未经紫外线照射的患者与照射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不同。 结果回顾性分析得出未经紫外线照射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9.12%,而经紫外线照射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降低至19.40%。 结论紫外线照射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对于预防局部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Seldinger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PICC穿刺患儿5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应用B超引导下赛定格技术PICC,对照组30例应用传统PICC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超引导下赛定格技术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86.3%,传统PICC穿刺方法一次置管成功率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患儿家长满意度分别为(31.82±10.41)min、(97.63±2.32)%,与对照组[(45.50±15.16)min、(94.17±2.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55,5.559;P〈0.05)。结论B超引导下赛定格技术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拟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行浸润麻醉,观察组则采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行表面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和整体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预防PICC置管术的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后病员服在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8例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4例,对照组患者穿普通病员服,观察组患者穿 PICC置管患者专用病员服,并进行穿着指导和宣教.结果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腋窝切口愈合、患肢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ICC置管患者专用病员服结合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病情特点,有效减少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减轻腋窝切口疼痛,促进切口愈合,同时方便PICC置管后的维护,准确测量患肢上臂围,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在临床中失败的原因,从而降低PICC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失败率。方法:对8例PICC穿刺失败的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出导致PICC置管术失败的相关因素,并得出相应对策。结果:导致置管失败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操作者因素、导管因素等。结论:PICC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此项技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与患者有效沟通并悉心护理是PICC置管术在操作过程中避免失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黄洁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5):110-111
目的:分析研究上肢浅静脉PICC管置管术后,再行彩超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化疗科先接受PICC置管术后行彩超诊断检查的6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先经PICC管置管术后彩超检查明确诊断60例患者无症状,3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3例患者PICC管局部感染,炎性变化.结论:在上肢浅表静脉行PICC管置管术后彩超诊断,彩超声像图能清晰反映PICC管在静脉血流情况,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防治PICC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300例PICC置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患者用喜辽妥外涂穿刺侧上臂7d,观察组患者在置管部位上方5~6cm处沿静脉穿刺走向覆盖10cm×10cm水胶体敷料7d;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静脉炎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3.3%,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水胶体敷料外贴防治PICC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超监测技术在PICC盲插术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28例异位于颈内静脉的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例、13例。观察组在常规盲插置管术毕,应用B超监测技术对异位颈内静脉导管给予改进法复位;对照组则常规常规盲插置管术后,对异位导管采用常规复位法。比较2组患者异位导管复位成功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2组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对异位于颈内静脉的导管的复位成功率(100%)及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固定不牢、脱(拔)管等置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B超监测技术于PICC盲插术中的应用,对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复位提供了快速、安全和有效的技术支持,导管复位快速、简便,复位成功率高,无并发症的发生,其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