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明确,关于丹参注射液治疗UC的报道尚不多见.本试验通过对UC活动期患者36例进行T细胞亚群和胃肠神经肽检测,旨在探讨UC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同时分析丹参注射液治疗UC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明确,关于丹参注射液治疗UC的报道尚不多见。本试验通过对UC活动期患者36例进行T细胞亚群和胃肠神经肽检测,旨在探讨UC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同时分析丹参注射液治疗UC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慢性难治性的炎症性肠炎,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现有的资料可归纳为炎症介质的作用、免疫发病机制及遗传因素等。临床上尚无特效药,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包括皮质激素和水杨酸类,但均存在疗效差、副作用大的缺点。我院于2005年1月至今采用猴头菌颗粒联合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学特征和分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柳氮磺胺吡啶 (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的部分机制。方法 应用SASP 1g ,每日 3次 ,治疗活动期UC 6周 ,观察治疗前后的病理特征和组织学分级的变化。 结果 轻度UC治疗前黏膜固有层血管炎为 48.2 % ,治疗后为 17.4% (P <0 .0 0 1) ;中度UC治疗前为6 8.0 % ,治疗后为 2 6 .7% (P <0 .0 0 1)。治疗前 ,血管壁轻度坏死 1例 ,中度 2例 ;血栓形成中度 2例 ;在6周末 ,所有标本均未发现有血管壁坏死和血栓形成。治疗前轻度UC腺体异常为 30 .4% ,治疗后为13 .0 % (P <0 .0 5 ) ;治疗前中度UC为 42 .0 % ,治疗后为 40 .0 % (P >0 .0 5 )。轻度UC治疗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 98.2 % ,治疗后为 80 .4% (P <0 .0 1) ;中度UC治疗前为 10 0 .0 % ,治疗后为 91.1% (P <0 .0 5 )。对隐窝脓肿的影响 ,轻度 :从 2 1.4%降到 4.4% (P <0 .0 5 ) ;中度 :从 48.0 %降到 13 .3% (P <0 .0 0 1)。黏膜组织学分级轻度 :治疗前为 2 .0 0± 0 .84,治疗后为 0 .91± 0 .46 (P <0 .0 0 1) ;中度 :治疗前为 2 .49± 0 .84,治疗后为 1.31± 0 .75 (P <0 .0 0 1)。结论 SASP能明显改善UC炎症黏膜的小血管病变与黏膜腺隐窝脓肿 ,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从而减少炎症性反应物产生与前列腺素的合成 ,  相似文献   

5.
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朱炳喜吕愈敏柳氮磺胺吡啶(SASP)广泛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但其抗炎机制尚不明确。近来发现SASP具有清除氧自由基(OFR)的特性。我们检测了SASP治疗前后UC患者肠粘膜中丙二醛(MDA)的...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慢性难治性的炎症性肠炎,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现有的资料可归纳为炎症介质的作用、免疫发病机制及遗传因素等。临床上尚无特效药,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包括皮质激素和水杨酸类,但均存在疗效差、副作用大的缺点。我院于2005年1月至今采用猴头菌颗粒联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显著高于对照组72.0%(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能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SASP)、甲硝唑和云南白药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85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灌肠治疗组45例,采用联合灌肠治疗,每晚1次,保留1h,持续2周后口服SASP及甲硝唑维持治疗22周,口服对照组40例,予SASP加甲硝唑口服12周后,SASP剂量减半再持续12周,6个月疗程结束后复查疗效。结果:灌肠治疗组治愈率为93.3%(42/45例)有效率为100.0%(45/45例),口服对照组则分别为47.5%(19/40例)和75.0%(30/40例),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柳氮磺胺吡啶及甲硝唑联合云南白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子彪 《内科》2009,4(6):879-880
目的比较中西药保留灌肠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予中西药保留灌肠或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柳氮磺胺吡啶肛栓与口服片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消化杂志》1992,12(5):264-266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压氧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高压氧组即高压氧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对照组即单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共49天。结果高压氧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or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炎症性肠病(IBD),其发病率在我国日趋升高,治疗上常用三类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IBD的缓解率仅60%~70%,这三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部分病人不能耐受。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发现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失平衡在IB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干扰素通过改变这种失平衡而发挥作用。国外近年已有使用干扰素治疗UC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男,40岁,住院号46728。因左下腹疼痛、粘液血便7 d,结合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轻度、初发型。给予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4 g/d口服治疗,治疗2周后腹痛缓解,粘液血便减少,继续用药第4周时出现皮肤苍黄,皮下淤斑。查血中RBC、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进一步做骨  相似文献   

14.
15.
李伟  綦淑杰 《山东医药》2004,44(23):66-66
近年来,我们应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思密达口服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2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40例UC患者,男112例,女128例,年龄15~60岁。均符合下列标准: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结肠镜俭查可见病变从直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奥沙拉秦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UC患者135例,分成治疗组10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奥沙拉秦钠胶囊1 g,3次/d,餐中服用;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1.0 g,4次/d,餐后服用;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86.0%和76.7%.腹泻、腹痛、黏液血便总有效率,在治疗组中分别为85.6%、91.3%、92.5%;对照组中分别为84.0%、90.0%、68.0%.黏液血便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肠镜下疗效观察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1),其有效率分别为79.4%和42.9%.治疗组不良反应以腹泻最常见(20.0%),有5例在治疗初期因腹泻加重而中途退出.其次为恶心、上腹不适、皮疹等.对照组以白细胞减少多见(33.3%),其次为恶心、皮疹、上腹不适等.结论奥沙拉秦钠胶囊治疗U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美沙拉嗪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将入组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美沙拉嗪治疗组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前者服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后者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疗程均为6周。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根据改良Mayo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判断治疗效果。结果美沙拉嗪治疗组有效率为90.6%,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有效率为7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美沙拉嗪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结论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左半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而又安全。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主要累及左半结肠和直肠,少数侵犯全结肠,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显,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精神因素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及甲硝唑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容易复发,国内有试用自制复方中药煎剂直肠内点滴有效的报道,但尚缺乏一致的评价,我们自1997年1月对2001年1月应用SASP 甲硝唑 云南白药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UC患者60例,予SASP,治疗共6 w,观察治疗前后炎症变化。血清PCT采用Brahms快速半定量法(PCT-Q)测定,血清CRP采用自动免疫散射速率测定。选择正常健康55例老年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的效果,并分析PCT和CRP的相互关系。结果 UC患者血清PCT〔(1.24±0.36)ng/ml〕和CRP〔(81.53±25.21)mg/m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组PCT〔(0.13±0.12)ng/ml〕,CRP〔(6.87±2.64)mg/ml〕(P<0.05);SASP治疗后,UC患者血清PCT〔(0.57±0.14)ng/ml〕和CRP〔(12.34±7.64)mg/ml〕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CT和CRP呈明显的正相关(r=0.845,P<0.01)。结论 SASP的治疗机制与调节患者血清PCT、CRP的水平有关。血清PCT水平上升的同时,CRP水平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治疗困难 ,易于复发。我们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 ,观察了其疗效、复发情况及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影响。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8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4 2例 ,男 2 0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35 .4岁 ;对照组 4 0例 ,男 18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34岁。两组性别、年龄情况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1.2 方法 病例诊断标准按 1993年太原会议标准[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 ,每次 1g ,每日 3次 ,共用 30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