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目的:观测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动态变化及病理改变,探讨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0只用无创性动脉夹夹闭左肾肾蒂60 min制作肾IRI损伤模型,分别于IRI前、IRI后12 h、24 h、48 h抽取耳缘静脉血进行血清IL-6生化定量分析,并观察IRI肾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建模前、IRI-12h、IRI-24h及IRI-48h的血清IL-6均值分别为2.52±0.40μg/L、3.29±0.50μg/L、3.80±0.62μg/L和2.12±0.24μg/L,4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6,P<0.01);(2)IRI-12h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IRI-24h细胞变性加重,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管周血管明显扩张淤血。IRI-48h病变程度均较IRI-24h减轻。结论兔肾IRI后血清IL-6浓度可间接评估IRI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成功建立肾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研究缺血后处理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夹闭大鼠左肾动静脉复制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缺血再灌注组(I/R,n=10),缺血后处理组(IPo,n=10),假手术组(S,n=10)。检测血肌酐浓度(Cr)、尿素氮(BUN),检测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取肾组织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S组血清肌酐水平为(63.83±17.26)μmol/L,血清尿素氮水平为(11.56±2.75)mmol/L。I/R组分别达到(175.94±64.53)μmol/L、(42.85±14.67)mmol/L,与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o组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分别为(91.51±35.67)μmol/L、(15.91±4.12)mmol/L,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肾组织中SOD含量为(91.3±2.9)U/mgport,I/R组为(55.3±1.6)U/mg-port,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o组SOD含量为(71.6±2.7)U/mgport,SOD活性较I/R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肾小球、肾小管未发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I/R组病理形态与S组相比有显著差异,IPo组病理形态较I/R组明显减轻,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后处理对肾起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强了肾的抗氧化能力,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p38MAPK、JNK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和活化,从而探讨p38MAPK、JNK信号转导通路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缺血1 h再灌注1 h 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损伤组(n=10).检测肾组织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浓度.观察肾组织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肾组织p38MAPK、JNK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法观察p38MAPK、JNK的活化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肾功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受损,BUN、Cr、MDA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SOD活性低于假手术组(P<0.01),p38MAPK、JNK磷酸化蛋白在假手术组呈少量散在表达或不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酸化p38MAPK、JNK呈阳性表达(P<0.01).p38MAPK、JNK mRNA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肾缺血-再灌注可增加p38MAPK、JNK的磷酸化水平及p38MAPK、JNK mRNA的转录水平,p38MAPK、JNK可能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时caspase-1蛋白表达及酶活性变化。方法复制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小鼠模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素氮(BUN)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应用免疫组化及荧光标记法分别测定肾组织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其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模型组Scr和BUN水平均较假模组显著升高;模型组肾组织caspase-1表达强度较假模组显著升高;模型组肾组织caspase-1酶活性也较假模组显著升高。结论Caspase-1产生及活性升高参与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抑制该酶活性,从而控制其下游炎症因子的过度活化可能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鼠双侧肾缺血1h与再灌注7天动物模型评价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肾急性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采用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变化以及组织病理学积分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神经肽Y(NPY)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变化规律。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组16只。建立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后3h分别检测血浆NPY,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浆NPY,血清BUN、Cr、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结论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NPY水平与肾脏受损程度呈正相关,NPY可作为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估计肾脏受损程度的主要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兔肾缺血再灌注24h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分别监测12只成年日本大白兔肾缺血再灌注前、再灌注后2h、8h及24h肾主动脉、段动脉及叶间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测定上述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 max)、舒张末期速度(Vd)、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 Amax)、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结果与缺血再灌注前比较,再灌注2h肾主动脉、段动脉及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8h肾段动脉、叶间动脉RI增高(P〈0.05);再灌注24h肾主动脉、段动脉及叶间动脉V max升高、RI和PI增高(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价兔肾缺血再灌注24h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与作用 ,以及抗 P 选择素单克隆抗体 (单抗 )对 DC的影响。方法 :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为 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n=2 0 )和非治疗组 (n=2 0 ) ,按不同再灌注时间 (1、3、6和 2 4 h)再各分为 4组 ;另设假手术组 (n=5 )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 CD1 a+ CD80 + 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组化 )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L SAB)法检测 P 选择素在上述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 CD1 a+ CD80 + DC在假手术组大鼠肾组织中分布甚少 ;而在非治疗组显著增多 (P<0 .0 0 1 ) ,且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 ,以肾小管间质最为明显 ,其分布和数量自再灌注 1 h起出现增多 ,于 2 4 h时为最高 (P<0 .0 1 ) ,并与大鼠血尿素氮和肌酐呈正相关 (P均 <0 .0 5 )。2缺血再灌注 1 h后 ,P 选择素在肾组织中广泛表达 ,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 3经抗 P选择素单抗治疗后 ,大鼠肾组织 P选择素的表达下调 ,随之 CD1 a+ CD80 + DC分布及数量减少 (P<0 .0 5和 P<0 .0 1 ) ,继而肾组织病理损伤和肾功能也相应减轻和改善。结论 :DC可能参与了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炎症免疫病理过程 ,并可能与 P选择素介导的肾内黏附  相似文献   

9.
背景:既往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生化检查及病理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能无创快速动态显示肾缺血再灌注后肾血流的变化.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兔肾缺血再灌注后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探讨其与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大白兔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右肾切除;对照组不作手术处理.前两组按照不同时间点再分为3个亚组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随着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各级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血清尿素氮和血肌酐逐渐增大,24 h达高峰,叶间动脉最先出现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中阻力指数是反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最敏感指标.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氧化侵袭与肾细胞凋亡在肾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摘除大鼠左肾,钳夹右侧肾蒂的方法,制成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测定GSH-Px、SOD活性和MDA含量及检测肾细胞凋亡率。结果 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肾组织SOD活力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GSH-Px在再灌注早期活力减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晚期活力基本恢复;肾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抗氧化酶SOD活力与细胞凋亡率负相关,MDA含量与细胞凋亡率正相关。结论 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肾组织氧化侵袭在肾损伤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再灌注损伤与氧化侵袭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景东  吴祥琼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1697-1700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小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梗死范围、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Langendorff小鼠心脏灌注系统同步记录C57BL/6小鼠心脏心电图、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左室压发展速率(±dp/dtmax)。IPC组稳定16min后,行两个循环的IP,其I/R为2/5min;然后I/R损伤为20/45min。对照组无IP。结果再灌注后45min心肌梗死范围在IPC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后45min两组间冠脉血流量、心律失常积分、LVDP及±dp/dtmax在无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提示在分析IPC对小鼠离体心脏灌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时,心肌梗死范围可作为可靠的指标但要慎重对待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江晓琴  倪娟  杨沛  罗金凤  黄蔚  李华凤 《华西医学》2010,25(10):1841-1843
目的探讨急性肾缺氧复氧损伤过程中氧化侵袭与肾细胞凋亡在肾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A组):吸入空气6h。单纯缺氧复氧组(B组):经自制面罩吸入8%O23h,缺氧结束后吸入空气复氧3h,制成全身缺氧复氧模型。复氧结束后立即处死动物,取出肾脏组织,一份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一份供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检测,一份供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组肾脏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未见病理性改变,肾脏组织中极少的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B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可见少量坏死,管腔明显扩张;caspase阳性蛋白表达指数(29.3±5.7)%。B组和A组MDA分别为(28.05±1.92)、(7.88±1.69)nmol/g;SOD分别为(218±18.41)、(372±13.14)U/g,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肾脏缺氧复氧损伤与氧化侵袭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IP)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模型近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日本大耳兔20只随机分为IP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前及实验后2周对两组家兔进行超声检测.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⑴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⑵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VA),计算VE/VA;应变率成像测量:⑴舒张早期径向峰值应变率(SRE);⑵舒张晚期径向峰值应变率(SRA),计算SRE/SRA.结果 实验前,两组兔VE、VA、VE/VA及径向SRE、SRA、SRE/SRA无差异;实验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IP组VE、VE/VA、径向SRE、SRE/SRA显著增高;与实验前比较,对照组与IP组VE、VE/VA及径向SRE、SRE/SRA显著降低.结论 IP对缺血心肌舒张功能有显著近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依达拉奉与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进行药物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简称“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简称“后处理组”)、依达拉奉动脉给药组(简称“动脉途径组”)和依达拉奉静脉给药组(简称“静脉途径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描记术中心电图变化,于再灌注末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采用伊文思蓝和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方法确定梗死以及缺血的心肌范围。结果与再灌注组相比,后处理组、动脉途径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小,CK-MB、MD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SOD活力增加(P〈0.05);静脉途径组与再灌注组相比,心肌梗死范围减小,CK-MB、MDA水平降低,SOD活力增加(P〈0.05)。上述指标后处理组、动脉途径组和静脉途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强度与机械性缺血后处理接近,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是两者的共同机制;主动脉根部-冠脉注射途径给药的保护效果不逊于静脉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15.
Acute kidney injury has a high mortality and lacks specific therapies, with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 being the predominant cause. Macrophages (Mφ) have been used successfully in cell therapy to deliver targeted therapeutic genes in models of inflammatory kidney disease. Heme oxygenase-1 (HO-1) catalyzes heme breakdown and has important cytoprotective functions. We hypothesize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Mφ modified to overexpress HO-1 would protect from renal IRI. Using an adenoviral construct (Ad-HO-1), HO-1 was overexpressed in primary bone marrow–derived Mφ (BMDM). In vitro Ad-HO-1 Mφ showed an anti-inflammatory phenotype with increased phagocytosis of apoptotic cells (ACs) and increased interleukin (IL)-10 but reduced TNF-α and nitric oxide (NO) following lipopolysaccharide/interferon-γ (IFNγ) stimulation compared to control transduced or unmodified Mφ. In vivo, intravenously (IV) injected Mφ homed preferentially to the post-IRI kidney compared to uninjured control following experimental IRI. At 24 hours postinjury, despite equivalent levels of tubular necrosis, apoptosis, and capillary density between groups, the injection of Ad-HO-1 Mφ resulted in preserved renal function (serum creatinine reduced by 46%), and reduced microvascular platelet deposition.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genetically modified Mφ improve the outcomes in IRI when administere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uctural injury, raising the prospect of targeted cell therapy to support the function of the acutely injured kidney.  相似文献   

16.
甲基强的松龙预防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基强地松龙(MP)预防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8例因颈、胸椎管狭窄症行椎管减压术患者临床资料。230例于减压术前30min静脉滴注MP1000mg,15min内滴完,减压术后第1d起每日MP用量递减200mg,术后第5d停药;对照组258例术前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0mg,连续5~7d后改为口服,每日3次,每次0.75mg,维持2周。结果:19例于减压后2~4h突然出现减压平面以下感觉、运动进行性减退至消失,同时双下肢各种生理反射以及术前存在的病理反射均消失,经影像学及相关检查诊断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实验组4例,对照组15例。结论:颈、胸椎管狭窄症行椎管减压术前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在预防术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优于术前应用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7.
缺血再灌注 ,这一在肺移植手术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会严重影响移植肺功能 ,甚至引起移植后早期肺功能障碍 ,也是肺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缺血、缺氧是再灌注损伤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由此启动、引发的超氧化基团 (ROIs)、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TXA2 、LTB4等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等体液因子合成和释放的增加。这些体液因子不仅独立地发挥各自的生物学特性 ,而且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引起生物膜磷脂过氧化反应、大分子物质的降解、血小板及白细胞的聚集、脱颗粒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引起肺血管阻力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 ;参与再灌注损伤的这些体液因子将活性氧基团、炎症及排异反应融合贯穿在一起 ,缺血再灌注对移植肺功能的影响 ,也是这三个主要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对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的研究和认识 ,有利于采取和加强针对性预防措施 ,提高肺保护质量 ,为改善移植后肺功能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工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1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高龄,术前心、肾功能情况及体外循环时间的长短等均为易发因素。经过治疗,肾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6例腹膜透析,1例血液透析。15例康复出院,6例死亡,死亡率28.6%。结论:分析表明,降低急性肾衰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主要在于对术前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术中术后积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在时间窗内快速进行血管再通、实现血运重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AIS的关键, 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AIS血管再通治疗从静脉溶栓发展到血管内治疗, 经历了30多年的研究历程, 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探索静脉溶栓药物, 开创卒中的静脉溶栓时代; 第二阶段, 探索溶栓药物更安全、有效的剂量和更合理的时间窗; 第三阶段, 取栓治疗兴起并飞速发展, 使AIS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多样化、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改变等, 选择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或单纯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一综合性ICU中SIRS患者分成肾功能损害组(52例)和肾功能正常组(126例),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以及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感染、休克及意识情况、血压、血糖、动脉血氧分压,药物的使用等因素。结果 SIRS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患者死亡29例,死亡率55.77%,对照组死亡31例,死亡率24.60%(P〈0.01):其主要危险因素是感染、休克,年龄≥65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和高血糖、低氧血症、使用肾毒性药物等。结论 SIRS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预后较对照组差,其发生主要与上述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