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的影响及对呼吸道的刺激和吸痰效果。方法将46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观察组采用由外向内吸痰法,对照组采用由内向外吸痰法,比较两组吸痰效果。结果由外向内吸痰法对患者的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的影响及对呼吸道的刺激明显小于由内向外吸痰法,吸痰效果佳,两种吸痰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采用由外向内吸痰法对患者的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影响及对呼吸道的刺激小,吸痰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1999年7月至2003年7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脑中风患者408例,其中198例行气管切开术,现将对这些病人吸痰的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保护性咳嗽反射减弱甚至缺失、自行排痰障碍等.为了预防患者肺部感染及维持正常通气氧合,保持呼吸道通畅就成为关键,而气管湿化、吸痰则是维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2005年3月~2008年4月,我院对18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规范和常规两种方法进行观察护理,探索呼吸道管理的有效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为改善通气状况需行气管切开术^[1],切开后的吸痰工作成为主要护理任务,合理湿化气道,正确有效的吸痰方法,有利于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出,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管插入的不同深度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将我科近来收治的45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给予密闭式吸痰法,按吸痰管插入的不同深度随机分为浅部吸痰组(A组)、深部吸痰组(B组)和标准吸痰组(C组),每组各15例。比较三种吸痰法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B、C组较A组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气道峰压显著下降、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χ2=10.31、8.98、12.43、21.44,P均<0.05);A、C组较B组引发的剧烈咳嗽、心率加快、气管损伤的程度低(χ2=10.23、20.34、14.45,P均<0.05)。结论:标准吸痰法可安全、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张立国  胡玲红  刘增辉 《重庆医学》2015,(28):3989-3991
目的:对比纤维支气管境吸痰与传统吸痰方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纳入3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吸痰方式不同分两组,观察比较两组7 d 内痰咳痰黏稠度、黏膜损伤程度、体温及白细胞、降钙素原(PCT )的变化。结果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咳痰黏稠度、气道黏膜损伤情况、体温及白细胞计数、PCT 等观察指标结果明显好于传统组(P<0.05)。结论纤支镜吸痰是一种先进、可行的方法,较传统吸痰降低肺部感染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目前救治气管损伤急重症,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之一[1].由于气管损伤患者的耗氧量增加,体力、免疫力下降,无效吸痰、侵袭性的治疗和护理,易加重患者的肺部感染.目前,临床多利用中心负压吸引装置通过一次性吸痰管插入气道吸痰[2].通过临床护理观察,大部分患者在气管吸痰时都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如憋气、呛咳、心悸、烦躁、大汗,严重时可发生呼吸暂停.通过心电监护仪比较吸痰前后,患者多发生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为此,笔者对如何有效实施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曹丽 《实用医技》2007,14(34):4768-4769
气管切开术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措施之一,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对减少脑缺氧所致的继发性脑损伤起着重要作用。我科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14例,行气管切开术46例,在治疗、护理原发伤、保护大脑功能的同时,加强了气管切开的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呼吸道不畅所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由于临床上有的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及对气管的解剖位置不熟悉等原因,常使吸痰管插入困难,容易引起气道阻塞,痰液难以有效地被吸出,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2002—2007年,我们对46例气管切开患者改进了吸痰的技巧,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叶小兰 《中国医疗前沿》2012,(8):76+35-76,35
目的探讨分析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对36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以听诊为依据,选择吸痰时机;对照组依据患者咳嗽时的声音或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时进行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效果。结果实验组吸痰有效率为94.4%,吸痰次数少,吸痰量多,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吸痰时间,可以提高吸痰有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孙中敏  周红霞 《当代医学》2010,16(4):106-10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率。方法对我科从2006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进行精心护理。结果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经过悉心护理,有15例患者GCS15分,好转22例,死亡8例,植物人状态2例,并发肺部感染3例。结论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预防肺部感染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振动排痰联合综合吸痰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7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94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观察组,采用振动排痰联合综合吸痰法,双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叩背排痰联合常规吸痰法,连续操作5d后对排痰效...  相似文献   

14.
陆小妮 《右江医学》2009,37(3):351-35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措施之一。由于患者不能自主咳嗽咳痰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只能通过负压吸引来清除痰液、血液或体液等对呼吸道的阻塞。但气管内吸引可引起缺氧、胸内压下降、反射性呼吸抑制、血液动力学改变、呼吸道黏膜损伤、医院内肺炎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抢救和康复。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同行们不断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现将有关吸痰方法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5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扎鲁特旗人民医院从2004年3月~2006年11月收治的5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58例患者中43例抢救成功恢复良好,13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脑疝。结论 尽早采取气管切开支持呼吸、及时有效的吸痰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可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5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经验,所总结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说明了采取正确的气道管理是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06年12月~2009年6月收治的28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进行精心护理。结果:GCS15分20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2例,植物生浮1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预防肺部感染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768-4769
<正>气管切开术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措施之一,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对减少脑缺氧所致的继发性脑损伤起着重要作用。我科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14例,行气管切开术46例,在治疗、护理原发伤、保护大脑功能的同时,加强了气管切开的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童亚林 《广西医学》2002,24(12):2052-2053
严重吸入性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吸痰是一经常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此类病人气管黏膜已有损伤 ,要求吸痰时既要有效地将痰液吸出 ,又要防止吸痰时受损黏膜被撕脱以及撕脱后引起的出血、气道堵塞。针对严重吸入性损伤病人气管黏膜受损的特点 ,将临床常用的吸痰方法 ( 1) (简称持续法 )与改进的吸痰方法 (简称间断法 )在体外和体内进行对比观察。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男 2 0例 ,女 6例。年龄 2 2~ 46岁。烧伤面积 9%~ 91 %。中度吸入性损伤 5例 ,重度吸入性损伤 2 1例。吸入性损伤程度和黏膜损伤程度诊断参照黎鳌 (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