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通过基因转染的方式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是近年来干细胞领域一项令人瞩目的新技术.由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摆脱了材料来源和伦理学的限制,因此其出现为特异的细胞治疗,特别是再生医学带来新的曙光.目的: 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制备流程、产生的限制条件与机制、患者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获得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做一评述.方法: 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6-01/2010-03有关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制备、产生机制的文章,检索词"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部分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最终纳入3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与结论: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重组因子的选择.②目的细胞的选择.③重组因子的导入.④重组因子在目的细胞内的表达.⑤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产生.⑥重组细胞的鉴定.DNA甲基化、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和甲基化以及p53基因的表达在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技术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毫无疑问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患者特异性和疾病特异性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获得对于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巨大的细胞种子资源.  相似文献   

2.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可以从患者的诸多细胞进行诱导,避开了干细胞研究的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且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特征。 目的:综述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并提出目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诱导方法及效率、安全性、应用等方面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法:以“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 s,efficiency,disease model,clinical applicat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Kjmed数据库中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章。纳入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研究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12篇,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32篇进行综述。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可将成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转染效率低是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技术的一个主要障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建立疾病模型、研究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新药物的筛选和新治疗方法的探索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且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在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应用于临床这条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和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梁骑  唐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0):2378-2380
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1]将4个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Yamanaka四因子)导入已分化的小鼠成纤维细胞,进而获得了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称之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随后,iPS细胞的研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大量关注,  相似文献   

4.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是指一类经过重编程处理后,具有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 cells)十分类似的形态与生长发育潜能的细胞,它是由日本Yamanaka研究小组命名的,2006年,Takahashi等[1]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Yamanaka四因子)导入已分化的小鼠成纤维细胞,进而获得了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  相似文献   

5.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s)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干细胞技术,与传统的获得干细胞的方法不同,它通过向体细胞导入几种基冈或者小分子物质直接将其重编程为干细胞,不涉及复杂的技术和伦理问题.已有多种人类体细胞可以重编程为iPSCs,这类细胞具有发育成为三个胚层细胞的潜能,并且可以继续分化为各类细胞.由于拥有这些性质,iPSCs在医学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讨论iPSCs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输血医学血液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由体细胞重编程获得,有着巨大的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目的:综述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安全性研究与临床应用现状。方法:由第一作者计算机检索2006/2012年 PubMed 数据库中有关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诱导方法安全性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的相关文献。初检得到文献203篇,最终入选4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提高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安全性的措施主要包括:避免 c-Myc 基因的使用,以其它介导方式代替反转录病毒的使用,重编程因子蛋白的直接导入,使用安全性较高的供体细胞,小分子化合物及其它非转基因方式的应用等。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既有广阔的临床治疗前景,还可用于疾病特异性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背景: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发生过程极其相似,而且具有的干细胞特性极其接近人胚胎干细胞。因此,研究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并了解人类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过程。目的:掌握建立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的技术,以便为特异性疾病细胞的重编程建立技术平台,从而利用重编程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含有Oct4、Sox2、Klf-4和c-Myc 4个转录因子的反转录病毒感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27细胞),在人胚胎干细胞培养条件下诱导产生人胚胎干细胞样的克隆。挑取并进一步扩增,通过克隆形态、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荧光检测是否有人胚胎干细胞标记物Oct4、Sox2、c-Myc、Klf-4的表达,悬滴法检测HS27细胞来源的克隆形成畸胎瘤的能力和验证向3个胚层的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经病毒感染诱导产生的胚胎干细胞样克隆呈绿色荧光蛋白阴性,克隆在细胞形态方面与人胚胎干细胞克隆相似,进一步扩增经碱性磷酸酶检测克隆呈阳性,免疫荧光检测克隆表达Oct4、Sox2、c-Myc、Klf-4,并且HS27细胞来源的克隆注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可以形成畸胎瘤并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具有向三胚层分化能力。实验成功构建了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为下一步开展疾病细胞特异性重编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且最早被认识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目前有许多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但这些治疗措施效果有限且成本高;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干细胞技术.iPSCs技术能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干细胞,理论上可以去分化为各类细胞,再将此项技术与基因治疗技术结合起来,对彻底治愈本病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讨论β地中海贫血的遗传基础及相关机制、iPSCs的发现与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以及iPSCs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脂肪间质干细胞多系分化潜能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学术背景:脂肪间质干细胞是一类可以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成体干细胞,体内外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向脂肪、骨、软骨、肌肉、神经等组织类型的细胞分化,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目的:综述脂肪间质干细胞的多系分化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7-07的相关文献,检索词"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cell differentiation,stem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104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脂肪间质干细胞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脂肪间质干细胞多系分化潜能及应用前景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3篇文献中,16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人脂肪间质干细胞表型特征与骨髓间质干细胞非常相似,CD105,STRO-1和CD166是一直被用来鉴别具有多系分化潜能细胞的常用标记物。②脂肪间质干细胞来源于中胚层,与其他成体干细胞一样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通过体外诱导可分化为间充质系的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脂细胞;同时还可以跨胚层分化,即横向分化,向非间充质系的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等分化。③与其他干细胞相比,脂肪间质干细胞取材容易、数量充足、能避免引起道德争论;明显减轻患者痛苦,且患者行自体移植可克服免疫排斥;此外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可导入外源基因,作为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载体。结论:脂肪间质干细胞不仅具有多系分化潜能,还能够跨胚层分化,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前景,为今后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提供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胚胎干细胞可作为细胞替代治疗中很好的供体细胞来源.但由于伦理学的原因,限制了胚胎干细胞在细胞替代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而诱导多潜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细胞)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替代胚胎干细胞的多潜能性细胞.因为iPS细胞的建立不需要卵细胞,也不破坏发育中的胚胎,所以iP...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临床资料发现,即使接受同样的痛刺激,病人对疼痛的评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疼痛的个体差异,目前还缺乏实验室模型,其机制也不甚清楚。遗传性红斑肢痛(IE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远端肢体给予温热刺激,病人会出现剧烈的烧灼痛。研究发现,IEM的分子机制是:外周感觉神经系统的电压门控Na_V1.7通道出现功能获得型突变(gain-of-function),从而导致背根神经节(DRG)的神经元兴奋性增加。临床发现一个意思的现象,即使病人携带相同的Na_V1.7通道突变,疼痛程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技术是21世纪干细胞领域最令人瞩目和期待的新兴干细胞制造技术。2006年8月,日本东京大学的Takahashi等[1]从胚胎干细胞相关的24个基因中,筛选出4个基因  相似文献   

14.
在分化的体细胞中表达转录因子可以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这些细胞具有不断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这些细胞重编程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为细胞重编程机制、人类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发展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iPS细胞技术是当前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最初,研究者利用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将4种转录因子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诱导其重编程.近年来,iPS细胞的诱导方法不断改进,包括使用不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病毒载体、非病毒载体或者用基因敲除的方法切除导入的外源基因,从而产生了更为安全的iPS细胞系,许多小分子化合物也被证实能显著提高重编程效率.iPS细胞在再生医学、疾病模型的建立及药物筛选等领域正逐渐显现出它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过去几年iPS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诱导方法的改进、iPS细胞诱导效率的提高和安全性的提高,并探讨iPS细胞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2006年Yamanaka等首次报道通过特定的因子把小鼠的成纤维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多个研究组报道从小鼠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出与ES细胞特性几乎同样的iPS细胞;iPS的产生可以不需要药物的选择;很快地,3个研究组联合不同的基因重新编程出人的ips;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器官或者细胞移植存在严重的供体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问题以及伦理学障碍.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有着近乎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而且还拥有与患者一致的遗传物质,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的:综述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时间为1997/2010,检索词为"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iabetes,Parkinson's disease,cardiovascula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初检得到文献322篇,最终入选30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疾病特异的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来源于患者本身,拥有与患者一致的遗传物质,既降低了移植后的免疫排斥,也避免了伦理学的问题.因此个体特异的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传统的器官或者细胞移植存在严重的供体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问题以及伦理学障碍。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有着近乎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而且还拥有与患者一致的遗传物质,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的:综述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时间为1997/2010,检索词为"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iabetes,Parkinson’s disease,cardiovascula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初检得到文献322篇,最终入选30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疾病特异的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来源于患者本身,拥有与患者一致的遗传物质,既降低了移植后的免疫排斥,也避免了伦理学的问题。因此个体特异的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ADSCs具有跨越胚层分化的潜能。本文就ADSCs的定向分化潜能及其作为细胞治疗与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基因治疗载体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一、ADSCs的生物学特性ADSCs是由Zuk等[1]于2001年首次从人吸脂术的脂肪悬液中得到的一种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索和优化非整合质粒的方法,将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CB CD34+)细胞进行重编程,建立无病毒的iPS技术体系。利用细胞核转染仪将质粒pEB-C5和pEB-Tg转入短暂培养后的CB CD34+细胞中,使其进行重编程形成iPSC,14 d后观察到2×106CB CD34+细胞中约有200个类似ES细胞特征的克隆出现,并对产生的iPSC进行体内外多能性鉴定及细胞核型检测。结果表明,重编程后的CB CD34+细胞的多能性基因表达与ESC类似,细胞核型正常,外源基因无插入,且具有体内分化成三胚层的全能性。结论:利用非整合型质粒的方法重编程CB CD34+细胞形成iPSC,该方法无外源基因插入、重复性好、操作简单、且效率较高,为建立相对安全的iPSC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深入探索iPSC应用于临床药物的筛选、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等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