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来,注射液特别是输液中异物与微粒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不像细菌、热原立即产生明显反应,但它对人体的危害却很大。据报道,微粒进入血管能引起血管肉芽肿、血栓;对心肌和其它器官(如肝、肾等)也有损害;由于微粒碰撞作用,可使血小板减少,造成出血等病症。输液中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必须了解其来源及主要的控制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微粒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 ,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将治疗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又不起反应是护理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输液微粒如随静脉输液进入人体 ,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 ,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我国 1990年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 >10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 0个 ,直径 >2 5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个 ,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粒等。为减少微粒产生 ,防止微粒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输液微粒与临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5.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之中,输液微粒被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1]。输液微粒直径为1~15μm,少数微粒直径可达50~300μm[2]。随着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和病人对输液质量的要求提高,如何加强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及逐步减少不溶性微粒对静脉输液病人的危害正愈来愈被医院和病人重视。故本文将从静脉输液微粒来源、相关因素和预防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3个方面对控制临床护理中的输液微粒进行了综述:(1)改进输液用量;(2)严格无菌技术,正确操作,如正确割锯安瓿的方法等;(3)空气净化和终端滤器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张红艳 《全科护理》2011,9(22):2050-2051
综述输液微粒种类及其危害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来源及相关因素,探索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了一次性侧孔针注射器、一次性斜面针注射器在治疗室环境及净化操作台上,在加药与不加药条件下逐瓶检验计数微粒数,每组各30例比较产生的微粒数,观察何种情况可减少微粒的产生. 结果在治疗室环境下穿刺瓶塞可明显增加液体中微粒数(P<0.01),同时加药可导致微粒数激增(P<0.01).而在净化操作台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在相同情况下,侧孔针注射器穿刺瓶塞可减少橡胶塞微粒的产生(P<0.01). 结论采用侧孔针注射器溶药、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注射器,同时穿刺本身、粉针剂药物及空气中所含微粒数也对液体中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在日常操作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观察及预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输液是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十分严重,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肺内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但对其所致的潜在持久危害,与粉针剂包装橡胶塞质量、护理操作、环境、设备、用具等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并采取有效的监控预防措施。本文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观察,预防和认识总结如下。1 观察方法及结果配液前肉眼仔细检查液体清亮合格,统一用12号针抽加配液,在一般治疗室进行。把加安瓿针剂为一组,加玻璃瓶橡胶塞粉针剂为二组,直接输药液为三组,一组和二组配…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及控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金鹤 《上海护理》2007,7(5):55-57
近年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静脉输液的应用日益广泛,而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如较大的不溶性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则可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还可引起肉芽肿、过敏反应、热源样反应等,均可对人体造成危害[1]。这些问题已引起世界医药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概念不溶性微粒是指注射液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后形成的颗粒状杂质。在应用于人体的输液中,最道德的微粒限度是“零”微粒,但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1.
3例不溶性微粒相关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液体治疗是以静脉输入各种药液为手段的治疗方法。但在输液过程中 ,输液反应时有发生 ,除了被人们所熟知的细菌污染反应、热原反应外 ,由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反应[1]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发生的 3例与不溶性微粒相关输液反应报道如下 ,以引起医护人员对微粒污染反应的重视。1 病例介绍   [例 1 ]  男 ,5 8岁 ,肝癌。 1999年 2月 5日静脉输入 5 %葡萄糖盐水 5 0 0ml、维生素B60 .2 g、门冬氨酸钾镁 2 0ml、氯化钾 10ml ,输入 45 0ml左右时 ,病人出现寒战 ,测体温 39℃。药检结果 :热原 (-) ,1ml液体含直径…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空气中不溶性微粒污染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14.
输液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 μm~15 μm,大的直径可达50 μm~300μm.  相似文献   

15.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1]。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化物、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本文对输液微粒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如下。1输液微粒产生的因素1.1药品因素输液药品及包装工艺存在缺陷如药物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原材料、水、空气等不符合标准;药品运送时保  相似文献   

16.
临床输液的微粒污染是指向输液瓶内加入药物过程中 ,以及为患者静脉穿刺时可能造成的不溶微粒污染 ,主要是橡胶塞屑、碳粒、碳酸钙、粘土、纤维素、玻璃屑、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 ,可造成血管栓塞、过敏反应、热源反应、静脉炎等危害 ,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1 常见微粒污  相似文献   

17.
詹瑞虹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1):998-998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在抢救和治疗病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微粒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已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微粒进入人体可引起静脉炎、肺部肉芽肿、血栓形成等,甚至危及生命。输液操作中如安瓿割锯、配伍加药、针头穿刺胶塞、穿刺针头斜面滞留、空气污染均可引起微粒污染。操作中如采用相应预防措施,可使微粒污染机会降至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安全配药的最优方法,提高配药工作效率.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 配药,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 配药,观察两组配药后产生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 实验组产生≥10 μm(个/ml)和≥25μm(个/ml)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均未达到中国药典标准.结论 改良法配药能减少输液微粒污染,但建立静脉输液配药中心或安装超净工作台配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两种安瓿消毒的方法与输液微粒污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喷雾式消毒和传统消毒两种消毒方法对经切割的安瓿进行消毒后输液微粒污染的状况。方法:将40支10 m l注射用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支。实验组砂轮切割安瓿颈后用喷雾式方法消毒瓿颈,然后徒手掰断安瓿,用空针抽吸安瓿内溶液注入试管内进行离心、检验;对照组砂轮切割安瓿颈后用传统消毒方法消毒瓿颈,同样徒掰断安瓿,检验方法同前。结果:两组比较,在进入药液的微粒数量及微粒大小方面,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喷雾式消毒方法与传统消毒方法在控制经砂轮切割安瓿导致的输液微粒污染方面,均达到药典标准,但喷雾式消毒方法方便快捷、便于携带、环保。  相似文献   

20.
随着静脉用药的广泛应用,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尚未被人门所重视。因微粒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对微粒的来源进行阐述认为微粒是可以最大程度的预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