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化生长因子-1(TGF-1)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IGF-1、TGF-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血清IGF-1、TGF-1分别为(27.39±3.11)ng/ml和(35.52±4.15)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血清IGF-1、TGF-1以及LVEF分别为(23.01±2.80)ng/ml、(25.59±3.60)ng/ml和(45.04±5.29)%,明显低于SAP患者(P0.05);IGF-1与LVEF呈正相关(r=0.347,P0.05),TGF-1与LVEF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IGF-1、TGF-1水平降低,尤其ACS患者降低明显,其中IGF-1与心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卵巢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IGF-1受体(IGF-1R)轴与临床病理特征、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妇产科手术切除的卵巢癌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正常卵巢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IGF-1、IGF-1R的阳性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GF-1、I...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患者血清中胰岛素、IGF-1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检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胰岛素的含量并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出血患者(A组)及正常人(B组)血清中IGF—1及胰岛素的含量。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清中IGF—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二者呈负相关(P<0 05)。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测IGF-1、胰岛素含量可以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时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18例ARF患儿。留取外周静脉血1ml。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GF—1、IGFBP—1。1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ARF患儿血IGF—1浓度低与对照组,而IGFBP-1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IGF-1对肾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IGFBP—1可调控IGF—1的生物利用度,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人脑膜瘤患者IGF-1、IGFBP-3与脑膜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提高脑膜瘤的早期诊断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正常对照组、脑膜瘤组各30例,血清标本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IGF-1、IGFBP-3浓度。术中分别取两组的组织标本,行常规HE切片染色及IGF-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脑膜瘤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组血清IGFBP-3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二组血清IGF-1水平均与血清IGFBP-3水平呈正相关(r=0.594、0.474,P<0.05)。正常脑组织中IGF-1无表达;脑膜瘤组织中的IGF-1表达水平也升高(P<0.05)。结论IGF-1可能促进了脑膜瘤的发生发展。IGFBP-3可能协同IGF-1促进了脑膜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垂体瘤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本院自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60例垂体瘤患者纳入研究范围,选取同期于本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设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检测垂体瘤患者及对照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  相似文献   

7.
IGF-1、IGFBP-3及瘦素与足月儿胎龄、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及瘦素(LEP)与足月儿胎龄、体重的相关性,揭示这些指标在新生足月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取62例正常足月儿脐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F-1、IGFBP-3及LEP,应用SPSS软件分析它们与足月儿胎龄及体重的相关性。结果:(1)脐血IGFBP-3与足月儿胎龄呈显著性正相关(r=0.547,P=0.000),而IGF-1及LEP与其无显著性相关;(2)脐血IGFBP-3及LEP与足月儿体重呈显著性正相关(r分别为0.335及0.267,P分别为0.008及0.036),而IGF-1与其无显著性相关。结论:足月儿在宫内时间越长,IGFBP-3产生越多,提示胎儿体格发育越成熟,其体重与IGFBP-3及LEP密切相关。IGF-1与足月儿体重及胎龄无直接相关性,IGF-1主要通过IGFBP-3及LEP对足月儿体格发育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8.
IGF-1与VEGF促兔下颌骨骨折愈合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IGF-1及VEGF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不同时期IGF-1与VEGF的相关性,为联合使用各种骨生长因子在临床治疗中加快骨折愈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牵张后1天组、1周组、2周组、4周组、6周组.骨折组随机选取一侧下颌骨行截骨手术,造成骨折模型,采用X线、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IGF-1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IGF-1与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都有高表达且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 IGF-1与VEGF相互协调共同参与调控骨折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并探讨二者与CHF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7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CHFⅠ/Ⅱ级组64例、CHFⅢ级组71例和CHFⅣ级组62例;另选取同期该院6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ⅢNP、IGF-1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心功能参数;分析CHF患者血清PⅢNP、IGF-1与心功能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CHF的影响因素。结果 CHFⅣ级组血清PⅢNP、IGF-1水平高于CHFⅢ级组、CHFⅠ/Ⅱ级组和对照组,CHFⅢ级组血清PⅢNP、IGF-1水平高于CHFⅠ/Ⅱ级组和对照组,CHFⅠ/Ⅱ级组血清PⅢNP、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Ⅳ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NT-proBNP水平高于CHFⅢ级组、CHFⅠ...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和IGF-1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VEGF和IGF-1的表达在乳腺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42例乳腺癌患者、15例乳腺良性病变者和40例健康体检女性的血清VEGF和IGF-1的水平用ELISA方法测定,E2、PRL、HGH、CEA和CA-153的浓度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分析在ER、PR、C-erbB-2的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态下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组血清VEGFI、GF-1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6.70±0.52,4.78±0.51,4.24±0.49;4.98±0.55,3.01±0.54,2.87±0.52),PR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6±1.03,2.44±1.48,P〈0.05);PR阳性者IGF-1水平显著低于PR阴性者(t=3.267,P=0.016),ER阳性者IGF-1显著低于ER阴性者(t=2.954,P=0.028)。C-erbB-2阳性者E2、PRL水平显著高于C-erbB-2阴性者(t=2.768,P=0.009;t=2.072,P=0.047);HGH显著低于阴性者(t=2.974,P=0.005)。淋巴结非转移者E2水平显著高于转移者(t=2.437,P=0.028);转移者CEA显著高于非转移组(t=2.352,P=0.036)。结论血清VEGF和IGF-1可以作为乳腺癌肿瘤生物学标志物。高水平IGF-1可能意味着治疗效果差、有淋巴结的转移。激素水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作用。肿瘤标志物CEA对肿瘤的转移可能有预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血浆TF、TFP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9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 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 2 7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 2 0例 ,15例健康对照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F、TFPI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SAP组比较 ,AMI组血浆TF、TFPI显著增高 ,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AMI组血浆TF活性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TFPI活性较UAP组明显升高 ,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UAP组血浆TF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明显升高 ,三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UAP组血浆TFPI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SAP组血浆TF、TFPI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1)AMI、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 ,TF触发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脉内血栓形成上发挥重要作用。 (2 )AMI、UAP患者体内TF、TFPI系统存在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12.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在冠心病不同临床表现时的水平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邵华 《临床医学》2007,27(1):88-8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临床表现时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情况。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8例急性心机梗死、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19例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的对照个体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结果急性心机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2±6.7)ng/m l和(58.9±7.2)ng/m l,但这两组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却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4.6±4.5)ng/m l和对照组(31.7±4.7)ng/m l明显增高,后两组个体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也相近。结论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升高反映缺血心肌发生了急性炎症反应,其是确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存在不稳定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病人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α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稳定型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及7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TNF-仅的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中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炎症指标水平最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介素-8、c-反应蛋白及TNF—α参与了冠心病人冠状动脉炎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A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B组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CP-1水平.结果:治疗前A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21.8±2.6)ng/L较B组(15.8±2.1)ng/L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发病前后差异[(21.8±2.6)ng/L比(17.3±2.3)ng/L]亦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CP-1水平明显增高,是显示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皮素 (endothelin 1,ET 1)、P 选择素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中的意义。 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1,流式细胞仪测定P 选择素 ,Access化学发光法测定CTnI ,共检测 2 3例AMI患者 ,2 1例UA患者及 2 8例健康对照者。结果AMI组的ET 1、P 选择素和CTn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 ;UA组的ET 1、P 选择素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UA组的CTnI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UA组的P 选择素、CTnI低于AMI组 (P <0 .0 5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 选择素与CTnI相关 ,相关系数r =0 .40 4,(P <0 .0 1)。结论ET 1、P 选择素是检测血栓前状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稳定性心绞痛25例(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41例(B组),分别记录入院时血清Hs-CRP、Hcy水平,并与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血管腔面积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平均血清Hs-CRP、Hcy明显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平均血清Hs-CRP、Hcy两指标水平与血管腔面积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Hcy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作用,两者升高提示可能与冠脉病变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冠心病(C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和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CHD组),其中老年冠心病组又分为26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AMI)、2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型冠心病(UAP)及20例稳定性心绞痛型冠心病(SAP),分别测定其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其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CHD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组间Hcy水平比较AMI>UAP>SAP(P<0.05),同时CHD组中对血浆Hcy与TG、TC、LDL-C、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与其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是老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升高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间的相关性。方法:将7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及CHD组,CHD组患者根据病情再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稳定性CHD 2个亚组。采集对照组患者入院24 h内及造影后24 h内血样和CHD组患者入院24 h内、造影后24 h内及入院第5天血样,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其血清MLCK水平。结果:血清MLCK水平与血脂、血糖水平相关,且对CHD有一定诊断价值;院内发生不良事件的CHD患者血清MLCK水平显著升高,且ACS患者血清MLCK水平高于稳定性CHD组,而后者高于对照组(P均<0.05)。同时,血清MLCK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MLCK水平可能与炎症反应及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对CHD的诊断和院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前及第7、14天血浆CRP和ET-1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第7、14天通心络组血浆CRP和ET-1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常规组仅第14天有显著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CRP和ET-1水平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CRP和ET-1减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术时发生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97例。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 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术中c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脉血流正常对照组,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慢血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计59例(19.8%)患者出现慢血流事件,血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OR=1.276,95%CI:1.132~3.224, P =0.012)、罪犯血管的靶病变长度( OR =1.436,95%CI:0.635~1.382, P=0.037)、血栓负荷评分( OR=1.108,95%CI:1.085~2.103, P=0.018)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 ROC曲线下面积0.783, OR=1.502,95%CI:1.324~2.531, P=0.005)对慢血流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69.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术中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