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腔二囊管改良操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采用三腔二囊管治疗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插管,观察组采用内置沙氏导丝作为支撑的改良插管。结果:两组患者出血控制疗效、气囊破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痛苦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置沙氏导丝作为支撑,是一种可行的三腔二囊管改良插管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姜伟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52-953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最有临床意义也是最凶险的并发症.它起痫急、出血量大,病势凶险、预后极差,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50%左右[1],6周内再出血发生率为17%,2年内再出血的发生率约80%.通常该类出血在使用止血药物的同时,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物理止血方法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虽然此方法渐渐地为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所取代,但仍不失为基层医疗单位的首选.现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应用三腔二囊管治疗由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1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燕燕  李静 《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668-668
近年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许多新技术应用于临床 ,使该病的止血效果非常可观。文中就传统的三腔两囊管在应急治疗中的使用价值做以探讨 ,供同道参考。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选自 1 995年 1月~ 2 0 0 1年 6月间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 2 1 3例。全部经胃镜证实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其中男性 1 6 5例 ,年龄 1 6~ 77岁 ,平均年龄 48 81岁 ;女性 48例 ,年龄 33~ 74岁 ,平均年龄55 44岁。1 2 病例分组 根据病人对治疗的合作程度随机分为 3组 :A组 (垂体后叶素联用三腔两囊管治疗组 ) 93例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急救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对1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积极补充血容量,对症止血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有计划健康宣教。结果1例死亡,7例反复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熟练的技术和精心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科学合理的健康宣教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因肝硬化引起,系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为本地区高发病.为了探索更好的抢救与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活率,我们对本科近6年来收治的136例患者与本病有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简谈一些抢救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gastric-fundus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大约有90%的肝硬化患可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30%~50%的患可出现破裂出血。首次出血病死率为15%~35%,而再次出血时,其病死率可高达60%~70%。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腔二囊管3种固定方法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压迫止血中的效果.[方法]将7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病人随机分为A 组、B组和C组,每组26例,A 组采用传统固定法,B组采用鼻塞法固定,C组采用布胶布固定法.观察并比较3组病人的止血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痛苦程度.[结果]3组病人均在24 h内出血停止,显效率均为100%;与A 组和B组比较,C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减少、痛苦程度减轻.[结论]三腔二囊管三种固定方法均未影响病人的止血效果,采用布胶布固定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程度,优于传统固定法和鼻塞法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法。方法: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准确评估出血量,采取准确及时的治疗与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本例患者经积极抢救,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结论:采取有效快速的急救与细致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及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一般资料本文总结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16例(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之8.63%,占上消化道大出血之49.8%。全部病例均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并有胃镜和/或GI等证实且排除溃疡病等所致之出血。116例中男63例,女53例。年龄28~77岁,平均55.7岁。病因中肝炎后肝硬化82例(53例并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26  相似文献   

11.
对22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镜下止血的病人进行全程护理,认为只有加强治疗前、中、后的宣教、术中准确配合,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预防的护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2.
13.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我科对此类患者进行止血、抑酸、补充血容量、降低门脉压预防合并症。采取心理护理、认知行为、饮食生活等健康宣教。使患者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腔二囊管与内镜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内镜介入时机的选择。方法 87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三腔二囊管压迫后,胃管抽出胃液提示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行内镜下曲张静脉治疗;对照组:传统方法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即:三腔二囊管气囊压迫止血,每8~12 h放松气囊1次,出血停止24~48 h后,先放出气囊空气,再观察24 h,如无再出血则拔管),再行内镜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治疗,未因活动性出血或胃腔积血影响内镜操作或治疗效果。但观察组缩短了既往三腔二囊管压迫至内镜治疗的间隙期,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气囊压迫并发症,避免了观察期内反复出血而延误内镜治疗时机,乃至死亡的可能。结论三腔二囊管与内镜联合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佳,观察组内镜治疗的时机,兼具了内镜急诊止血与择期治疗预防再出血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二级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7月1日~2020年7月31日收治的100例EGVB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查房、交班效果、沟通疗效、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天祥 《临床荟萃》2002,17(7):428-430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esophageal gastric- fundus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 ,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其病死率高。内科传统多采用止血药物、加压素、三腔二囊管压迫以及内镜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近年来 ,随着内镜、器械以及治疗药物的不断开发和改进 ,内科治疗效果日益提高。现就该病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药物治疗1.1 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治疗 EGVB已获肯定疗效 ,止血率达 6 0 %~ 80 % [1 ]。生长抑素是一肽类激素 ,生物半衰期 1~ 2 m in,作用机…  相似文献   

17.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主要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使病死率从50%下降至15%-35%。我区处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不发达,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受到限制,故三腔二囊管仍是经济可靠、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我科于1998年8月至2003年12月共计应用三腔二囊管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出血诱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出血诱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57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者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发病诱因,并根据诱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结果:饮食不当为主要诱因,占50.00%;劳累占19.44%;腹压增加占11.11%;精神刺激占8.33%;气温占5.56%,服用药物不当占5.56%.结论:对肝硬化患者实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防护理,可减少其出血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三腔二囊管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肝硬变门脉高压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其常见的死亡原因.该病来势凶猛,首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30%~50%[1].如何积极、有效、及时地控制出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虽然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上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新方法、新药物不断涌现,但作为传统治疗方法的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法在这一领域仍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这一方法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现将其中部分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林春华 《实用护理杂志》2001,17(8):22-22,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