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骨肉瘤(mammary osteosarcoma,MO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影像学所见,分析了1例MOS患者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0岁.以“左乳无痛性包块”入院.B超示包块呈强回声光团,其内回声不均,矿化灶后方形成声影.肿块切除活检后行左乳改良根治术.巨检见硬壳骨性包块,剖面灰白色,边界不清.镜检肿瘤主要由多边形细胞及胖梭形细胞构成,两种细胞具有多形性及非典型性,核分裂活跃,产生的嗜酸性骨样组织及基质表明其骨源性.部分区域呈软骨分化,空泡状细胞被弥漫或灶性钙化灶分隔;部分多核骨母细胞分散于肿瘤性骨小梁中;肿瘤中央区域可见灶性坏死,边缘区可见内陷的腺管结构及梭形细胞边界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呈阳性,但不表达CK.结论:MOS是一种罕见的产生骨的乳腺间叶性恶性肿瘤.需要与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软骨、骨)及浸润性癌伴骨分化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骨肉瘤(mammaryosteosarcoma,MO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影像学所见,分析了1例MOS患者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0岁。以"左乳无痛性包块"入院。B超示包块呈强回声光团,其内回声不均,矿化灶后方形成声影。肿块切除活检后行左乳改良根治术。巨检见硬壳骨性包块,剖面灰白色,边界不清。镜检肿瘤主要由多边形细胞及胖梭形细胞构成,两种细胞具有多形性及非典型性,核分裂活跃,产生的嗜酸性骨样组织及基质表明其骨源性。部分区域呈软骨分化,空泡状细胞被弥漫或灶性钙化灶分隔;部分多核骨母细胞分散于肿瘤性骨小梁中;肿瘤中央区域可见灶性坏死,边缘区可见内陷的腺管结构及梭形细胞边界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呈阳性,但不表达CK。结论:MOS是一种罕见的产生骨的乳腺间叶性恶性肿瘤。需要与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软骨、骨)及浸润性癌伴骨分化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腰椎普通型骨肉瘤(conventional osteosarcoma of lumbar vertebra in children)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小儿腰椎普通型骨肉瘤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11岁,以腰痛伴排尿困难1月余收住。X线发现第5腰椎肿块,边界不整,密度不均,累及左侧附件并致腰大肌阴影增宽。大体上肿瘤呈灰白色鱼肉状,质软,局部矿化。镜下肿瘤组织呈片层状、索状或不规则形排列,多型性明显,血管丰富并见肌束侵犯。肿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胞质嗜酸或透明,但核异型性不显著;部分向软骨方向分化并浸润正常骨小梁,形成大量具有诊断价值的类骨质。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及BMP-4表达强阳性且Ki-67增殖指数较高。结论:小儿腰椎普通型骨肉瘤极为罕见,预后不佳。其形态易与其它腰椎肿瘤,如骨母细胞瘤及软骨肉瘤等相混淆。完全性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30岁。右额部包块渐进性长大伴疼痛2个月入院。查体:右额部包块一个,2.5cm×2cm×2cm,质中,界欠清,固定,表面皮肤未见破损。CT扫描所见:右上颌窦区见肿块影,右上颌窦及额骨见骨质破坏,右额叶见稍高密度灶,CT值约48.2Hu。(图1);全身其它部位均未见肿瘤病灶。手术所见:肿块位于颅骨向外浸润至额肌,未浸及硬脑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mesenchymal chondrosarcoma,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3例MC患者的组织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成人,平均年龄42.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局部肿块伴或不伴肿瘤压迫症状。发病部位分别是小脑幕、左胸壁及骶椎。x线显示溶骨性破坏,其内可见斑驳钙化。巨检:肿瘤组织切面呈灰白色,质地软硬不均,点缀着不规则矿化沉积物。镜下肿瘤由密集的未分化细胞与散在的软骨岛构成。在蓝染的小细胞区,细胞较原始,呈圆形或短梭形,胞质稀少,排列成片层状或形成血管外皮瘤样;在软骨成分区,细胞相对成熟,分化良好。两种成分截然分界或逐渐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3例未分化细胞区vimentin呈弥漫阳性,部分CD99呈阳性;软骨分化区S-100呈阳性,而二者均表达Sox-9。结论:MC是一种罕见的高级别骨或软组织软骨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双向组织学表现,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骨外骨肉瘤是发生于软组织的骨肉瘤,富巨细胞的骨肉瘤是骨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罕见。现将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例富巨细胞的骨外骨肉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质旁骨肉瘤的病理特点与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皮质旁骨肉瘤临床诊断过程、病理切片和X线摄片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皮质旁骨肉瘤在确诊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诊,3例肿瘤均形成了较成熟的骨小梁,骨小梁周边无骨母细胞,骨小梁间为梭形细胞。结论:皮质旁骨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特殊类型的骨肉瘤,易误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质旁骨肉瘤的病理特点与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皮质旁骨肉瘤临床诊断过程.病理切片和X线摄片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皮质旁骨肉瘤在确诊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诊,3例肿瘤均形成了较成熟的骨小梁,骨小梁周边无骨母细胞,骨小梁间为梭形细胞.结论:皮质旁骨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特殊类型的骨肉瘤,易误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李晓菊 《实用癌症杂志》2018,(2):204-206,210
目的分析骨肉瘤各病理亚型临床特点及病理分型,为提高骨肉瘤的临床有效治疗率。方法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骨肉瘤患者60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将标本用甲醛固定后,取材,处理,观察其变化。结果普通型患者48例(约占80%),血管扩张性患者2例(约占3.3%),低级别中心性患者5例(约占8.3%),小圆细胞性患者1例(约占1.7%),继发性患者1例(约占1.7%),骨旁性患者2例(约占3.3%),骨膜性患者1例(约占1.7%);发生在股骨34例(约占56.6%),胫骨14例(约占23.3%),肱骨4例(约占6.7%),桡骨1例(约占1.7%),骨盆骨2例(约占3.3%),骸骨1例(约占1.7%),颅面骨1例(约占1.7%),其他器官2例(约占3.3%),椎体骨1例(约占1.7%)。其中膝关节上下38例(约占63.3%),发生在骨干10例(约占16.7%),本次研究中年龄0~10岁组5例(8.3%),11~20岁组31例(51.7%),21~30岁组9例(15.0%),31~40岁组3例(5.0%),>40岁组12例(20.0%),各亚型骨肉瘤膝关节周围及骨干部位发病情况:普通型(膝关节周围29例,骨干部位14例,其他部位5例),血管扩张型(1例,其他部位1例),小圆细胞型(膝关节周围1例),低级别中心型(膝关节周围4例,其他部位1例)等。结论 10~20岁骨肉瘤多发期,男女比例约1.7∶1。膝关节附近及长骨干髓端属骨肉瘤的多发区。其他类型骨肉瘤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及不同部位无太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尹富 《实用癌症杂志》2006,21(2):209-210
颈部Castleman病是1种以淋巴组织和小血管瘤样增生为主要特点的疾病.由于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化,加之相关检查缺乏特异性,给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现报道我院Castleman病2例,结合文献着重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骨外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腹膜后骨外骨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膜后巨大肿物。巨检示肿瘤有假包膜,切面灰白质硬;镜下示肿瘤细胞呈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胞浆嗜酸性,核呈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无明显核仁,核分裂像易见,瘤细胞产生的骨样基质相互连接成花边状、网格状。免疫组化: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99(+),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34、角蛋白(CK)均为(-),Ki-67阳性细胞指数为15%。结论腹膜后骨外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诊断上应与转移性骨肉瘤、骨化性肌炎和恶性间叶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巨细胞血管纤维瘤(G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GC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预后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结果:该肿瘤多发生在眼眶,也可以发生于眼眶外其他部位。常为境界清楚的无痛性包块,其形态上介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之间。瘤组织主要由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构成,无一定排列方式。细胞无异型,并见特征性不规则分布的血窦样或裂隙样假血管性腔隙,内衬一层多核巨细胞,呈不连续分布。周围的间质内易见出血,并见多少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示Vimentin、CD34、CD99、Bcl-2均(+)。结论:巨细胞血管纤维瘤系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必要时结合免疫组化。局部完整切除后很少复发,但仍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为发源于骨组织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骨原发性肿瘤中仅次于骨巨细胞瘤,占第二位。本文参考近年来对骨肉瘤的病理分析文献,结合我院和吉林省医院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乳腺癌(COG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2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和2008年5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COGC患者各1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岁及57岁,均因乳房无痛性肿块就诊。光学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筛状癌及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散布在肿瘤组织内,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弥漫强阳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阳性。结论COGC是一种罕见肿瘤,其内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形态特殊,需要与多种类型的多核巨细胞鉴别,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epitheliod hemangioendothelialoma, EH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了3例骨的EHE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14、35、36岁,平均28.3岁。病变均发生于下肢且呈多灶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影像学显示边界清楚或模糊的溶骨性病变伴有硬化边。大体显示肿瘤呈卵圆形,切面灰褐色,质韧,出血明显。形态学上,肿瘤由大的多边形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组成。两种细胞具有嗜酸性胞质、圆形或拉长的核及显著的核仁,分布于玻璃样变或黏液样基质中。在高分化区域,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或巢状伴随狭窄的小管或裂隙。但在分化差的区域,一些细胞呈弥漫实性或片层状,缺乏血管源性肿瘤的组织学表现。一些细胞出现代表原始血管的胞质内空泡,其内包含红细胞或碎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细胞同时表达CD31、CD34(或FⅧRAg)及CK。辅以放、化疗的扩大切除术是治疗骨EHE的首选方法。结论 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源性肿瘤,需与转移癌、骨上皮样血管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级别表面骨肉瘤(high-grade surface osteosarcoma,HGS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分析1例HGSO的形态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17岁。以“发现右胫骨近段干骺部疼痛性肿块”入院。X线显示包块位于患骨皮质,呈云雾状矿化,伴针状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其下骨皮质部分破坏或侵蚀,但髓腔完整。大体上肿瘤组织呈分叶状或隆起,软硬不一。镜下肿瘤细胞形成花边样骨样组织,细胞异质性及非典型性明显,核分裂活跃,表现为普通型骨肉瘤尤其骨母细胞型那样的组织学特点,但肿瘤附着于皮质,无或仅见轻度髓腔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Ki-67高表达。尽管行截肢及术后辅助化疗,但36个月后患者死于肺转移。结论:HGSO是一种罕见的骨表面高度恶性肿瘤,预后不佳。熟悉其组织学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男,54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于2006年5月29日入我院治疗.查体无特殊,腹部MRI示左肾上极肾周最大截面积为5 cm × 12 cm的块状影.2006年6月2日,行左肾及肾周占位切除术.术中见左肾外侧缘中部有一实性肿物,若伞状包绕左肾外缘,有完整假包膜,大小10 cm × 5 Cm × 4 cm,包块与脾门脂肪、胰尾及腹膜紧密粘连,侵及肾实质深度1.5 cm.术后病理诊断:(左肾)骨肉瘤(纤维母细胞性为主),输尿管断端未见累及.  相似文献   

19.
643例乳腺肿块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的临床病理特点,对乳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643例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乳腺肿块良性者为多,占77.92%,多发生在40岁以下,以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病为主;恶性肿块占22.08%,40岁~60岁为高峰年龄,乳腺癌为主。良性肿块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恶性肿块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各年龄组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肿块发生部位、伴疼痛、溢液等临床表现在良恶性上无差异(P>0.05)肿块与皮肤粘连,腋窝淋巴结肿大在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临床诊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时要综合分析,注意参考发病年龄;乳腺肿块切除活检确定治疗方案意义重大。并讨论常见乳腺三种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特点、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5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镜下观察。结果 肿瘤境界清楚,直径小于5 cm,瘤细胞呈梭形或较肥胖呈上皮样,形成围绕血管的富于细胞区及细胞稀少区。免疫组织化学示Vimentin,desmin,ER,PR,SMA阳性或部分阳性。结论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