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胫骨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胫骨神经鞘瘤患者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例患者术中冰冻活检取材少,取材部位不佳,未能明确诊断。术后常规活检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被确诊为骨神经鞘瘤伴骨皮质破坏。结论:胫骨神经鞘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或动脉瘤样骨囊肿等骨肿瘤,早期确诊十分困难。目前确诊骨神经鞘瘤需依靠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术中冰冻送检组织广泛取材可提高诊断,以便临床决定合理的手术方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院4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实验室的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情况,分析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4例均行完整的手术切除.病理确诊均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术后随访18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肾上腺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罕见,预后良好.完整的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免疫组化特征,病理诊断及间叶性肿瘤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确诊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并行S-100、Vim、CD34、CD117、SMA和Des检测.光镜观察,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11病例胃镜检查均考虑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术前诊断都不确定,经手术获取标本,术后经病理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患者女性7例、男性4例,年龄49-61岁,中位年龄52岁,3例位于胃窦,一例为远端胃大弯侧浆膜面,6例位于胃体.巨检:肿瘤直径1-6cm,平均3.5cm,均无明显包膜,切面均实性.结论胃神经鞘瘤是一类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大多为良性,预后良好,很少有恶变及复发,影像学检查及胃镜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镜下形态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呈小束状,多排列编织状结构,小束的两端及瘤细胞之间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间质内均见少数弥漫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肿瘤周边可见淋巴细胞,+反应带.免疫组化:vimetmin和S-100强(+),3例CD34少数瘤细胞灶状(+).结论:胃神经鞘瘤与发生于软组织部位的临床、巨检、及形态学有不同之处,镜下很难与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肿瘤相鉴别,诊断主要借助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及病理表现、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今收治的3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CT平扫低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经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镜下病理见瘤组织内散在神经节细胞分布,免疫组化:S100(+).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主要依赖CT,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腹腔镜手术为目前首选治疗方法,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3月至2017年03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1例结直肠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特征、治疗、病理、免疫组化和随访情况。结果:4例结直肠神经鞘瘤位于乙状结肠、3例位于直肠、4例位于横结肠。11例神经鞘瘤患者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物或表面发黄的息肉样改变,其中8例黏膜下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肿物。11例患者均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肿物,其中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6例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及超声内镜对于诊断结直肠神经鞘瘤有一定的价值,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宋全明  李海 《实用癌症杂志》2017,(11):1867-1869
目的 探讨冰冻病理检查方法用于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和评估锥切组织边缘状态的作用.方法 对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CINⅢ),进行宫颈锥切术或者子宫切除术,采用冰冻病理检查方法对患者的锥切标本进行诊断,术中对保留的宫颈取材组织行切片检查,分析并比较冰冻病理与石蜡病理检查的结果,同时评估锥切组织边缘状态,考察组织切缘病灶残留情况.结果 ①所有病患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诊断结果:2例宫颈浸润癌,29例CINⅢ,3例CINⅡ,2例CINⅠ.术后石蜡病理检查诊断结果:30例CINⅢ,2例CINⅡ,2例CINⅠ以及2例宫颈浸润癌.②锥切标本、锥切后宫颈取材组织的冰冻病理检查和术后宫颈石蜡病理检查结果均提示3例患者锥切组织边缘状态为阳性,接受子宫切除术以后显示有残留病灶.33例患者锥切组织边缘状态为阴性,接受子宫切除术以后均显示无残留病灶.结论 冰冻病理检查能有效诊断CINⅢ,并能够准确评估锥切组织边缘状态是否还有残留病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肾上腺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上腺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治方法.结果:5例肿瘤均经手术切除,病理学证实均为肾上腺神经鞘瘤.随访1-8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肾上腺神经鞘瘤的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本病多为良性,预后良好,但由于有局部复发的可能,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韦宁  应彬彬 《肿瘤学杂志》2014,20(2):165-167
[目的]探讨舌根部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舌根部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的扩展和波及范围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术径路进行切除,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对6例患者选择口内径路联合口底-舌根矢状切开术切除肿瘤,2例患者选择舌骨上肿瘤切除术。术后均确诊为舌根部良性神经鞘瘤:随访至今,术后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结论]对突向口底的神经鞘瘤的手术,可选择口内径路联合口底-舌根矢状切开术.对突向咽腔的神经鞘瘤则可选择舌骨上径路肿瘤切除术,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总结我院自1993年2月~2004年10月收治的75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或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MRI检查显示对病变性质和部位诊断有重要意义;75例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影像学检查对神经鞘瘤有较高的诊断率,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椎管内神经鞘瘤治愈率高,早诊断、早手术、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至2008年2月外科治疗的31例纵隔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为良性神经鞘瘤(90.3%),3例为恶性。肿瘤完整切除29例(93.5%),姑息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上肢深静脉血栓1例。3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生存5~19个月。结论手术是治疗纵隔神经鞘瘤的主要方法,恶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ING4对甲状腺癌SW579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并利用PI染色和Cldu/Idu双染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blot技术检测周期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ING4可以明显抑制SW579细胞增殖,并且导致其S早期阻滞。ING4处理后细胞p53表达明显升高,同时phospho-S345-Chk1和phospho-T68-Chk2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结论:ING4可导致SW579细胞出现S早期阻滞,p53表达明显升高,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是三者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哈英娣  李宁  刘斌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8):1549-1551
目的:了解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方法:收集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1例和6例腹壁外韧带样纤维瘤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涂胶切片做Vimentin,Desmin,NF,S100蛋白的单克隆标记。结果: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与腹壁外韧带样纤维瘤病相似,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与骨样骨瘤相似。结论: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易发生于青年男性,病理才能将其确诊,有复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伽马刀治疗原发性肝癌门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31例原发性肝癌门脉癌栓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以40%-60%等剂量曲线为处方剂量线,中位处方剂量44Gy(范围:32-52Gy),1次/日、5次/周、3.5-5Gy/次,8-13次完成,临床靶区根据需要为癌栓包括或不包括肝原发病灶。治疗后每1-3个月复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CT或MRI)。随访时间4-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结束时间2013年6月。结果:总生存期4-50个月,中位生存期(MST)12个月,癌栓有效率(CR+PR)83.9%,其中CR15例(48.4%),PR11例(35.5%),SD4例(12.9%),PD1例(3.2%)。1年生存率58.1%,2年生存率9.7%。Kan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癌栓部位(P=0.039)、处方剂量(P=0.009)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C组好于PVTT组,处方剂量>44Gy组好于≤44Gy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处方剂量是影响预后的有意义因素(P=0.015)。结论:伽马刀治疗原发性肝癌门脉/下腔静脉癌栓安全有效、毒副反应轻、并发症少,可延长生存期,是原发性肝癌门脉/下腔静脉癌栓治疗可选方式,处方剂量是影响预后的有意义因素。  相似文献   

14.
P S Turk  N Peters  N P Libbey  H J Wanebo 《Cancer》1992,70(11):2650-2657
Giant intrasacral schwannoma is a rare cause of a retrorectal mass in an adult patient. Only 21 such tumor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diagnosis of this intraosseous nerve sheath tumor is heralded by its minimal symptoms in relation to its often striking radiographic findings and is verified by its unique morphology. Surgical resection is complex because of its anatomic location and propensity for local recurrence. The need for adequate tumor removal must be balanced against the preservation of nerve function. The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sacral schwannomas are reviewed, as exemplified in this case present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相似文献   

15.
While malignant schwannoma is encountered frequently as soft tissue sarcomas, it rarely is found to originate in the bone. We have had a case of malignant schwannoma originating from the tibia of a 47-year-old man. He died from uremia, that resulted from lung, spinal vertebral body, and lymph nodes metastases, despite surgical treatment and chemotherapy. In cases of rare bone tumor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tumoral manifestations originating in the bon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II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水平,探讨这些活性物质在A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诊AL患者40例,正常对照30例。测定其血浆Hcy、AT-III及vWF水平,并对A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结果:AL组初诊时血浆vW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L组初诊时血浆AT-III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初诊时血浆Hcy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血浆Hcy、AT-Ⅲ及vWF含量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未达到缓解[包括部分缓解(PR)和未缓解(NR)]时,上述因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浆vWF及Hcy水平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P<0.001和P<0.01),而AT-Ⅲ水平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呈负相关(P<0.05,r=-0.622)。结论:动态监测AL患者血浆Hcy、AT-III及vWF水平,可作为白血病病情进展、疗效过程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A schwannoma is a benign nerve sheath tumor commonly located in soft tissue. An intraosseous schwannoma is very rare, and only four cases involving the femur were found in a review of the English-language medical literature. We present a rare case of a schwannoma with well-defined, lytic, dumbbell-shaped and benign-appearing lesions of the proximal femu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 GCR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4例GCRO的组织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包括2男2女,其年龄分别为35岁、50岁、59岁及15岁。发病部位股骨下段2例、胸椎及胫骨下段各1例。X线显示偏心性溶骨性病变,不仅表现为渗透性或虫噬样破坏,而且伴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大体上灰褐色肿瘤质软硬不均,伴有灶性出血、坏死及囊形变。镜下肿瘤横穿骨皮质,浸润松质骨及小梁。在普通型骨肉瘤背景上,主要由大量良性多核巨细胞和肥胖的恶性梭形细胞构成。这些巨细胞有的类似破骨细胞,含有20个左右形态一致的小圆核。其间散在呈现骨源性分化肿瘤的嗜酸性骨样组织或骨基质;同时可见非典型细胞及核分裂。免疫组化示巨细胞CD68呈阳性,所有细胞表达vimentin阳性,但不表达CK及CD34。结论:GCRO是一种罕见的骨肉瘤亚型。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充分理解其病理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3409例骨关节肿瘤与瘤样病变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总结临床常见骨关节肿瘤的流行病学发病情况及构成比。方法通过对西京骨科医院骨肿瘤科1990—2007年18年收住的原发性良、恶性骨关节肿瘤、骨瘤样病变、骨转移瘤3409例的统计分析,观察临床各种常见骨关节肿瘤的构成比及其在不同年龄、性别及部位的发病情况。结果3409例骨关节肿瘤中良恶性肿瘤之比为1.12:1;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男女性别比为1.28:1与1.29:1;年龄组中最好发于10.20、20。30岁,病变部位最好发于股骨和胫骨;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骨肉瘤、骨巨细胞瘤、骨软骨瘤、骨纤维结构不良和骨囊肿。其中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骨肉瘤,其次为软骨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为胫骨和股骨;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为骨巨细胞瘤,其次为骨软骨瘤,良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为胫骨和股骨。骨瘤样病变最常见的是骨纤维结构不良,其次为骨囊肿;骨转移瘤最常见的部位是脊柱。结论本组统计和国内其他地区统计基本相同,与国外报道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o report on an extremely rare tumour located in the cervical spine, its treatment and result.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Patient: Case report of a 38-year-old woman with an intraosseous schwannoma of the cervical spine.Results: After local curettage no evidence for local recurrence at long-term follow-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