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长云 《山东医药》2007,47(1):83-83
2001年2月~2005年6月,我院共实施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并总结经病灶侧颈总动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27例。治疗组在脑梗死发病6h内经病灶侧颈总动脉给予尿激酶1-2万u/k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加压滴注1h,并给予减轻脑水肿、神经保护剂等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对照组在脑梗死发病6h内经静脉以尿激酶1-2万u/k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加压滴注1h,余治疗同治疗组,1周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脑梗死超急性期病灶侧颈总动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李秀江  刘力  高润发 《山东医药》2006,46(13):72-72
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脑血栓又分为心源性栓塞及动脉-动脉栓塞。近4年来,我院收治动脉-动脉栓塞性脑梗死患者5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44例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stent placement,SP)术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44例患者(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8岁)因颅外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70%者行sP治疗。术前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中术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每3个月随诊。结果术后立即行脑血管造影,43例患者狭窄血管开通≥60%。1例患者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未成功,球囊扩张后狭窄血管开通〉50%。术后随诊3~42个月(平均随诊22个月),39例患者对临床疗效满意。2例发生脑梗死,其中1例术后10天再发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另1例术后1年发生脑梗死,为非支架脑血管狭窄所致。1例脑出血合并金葡菌感染病故,另2例病故与本手术无关。结论SP为脑血管严重狭窄者提供了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手段,但有一定风险,术后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动脉移植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脑梗死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干细胞动脉移植组和静脉移植组各56例。两组BMSCs均取自患者本人。动脉组行介入移植术,将BMSCs超选注入脑病变供血动脉。静脉组将BMSCs静脉回输入体内。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监测美国国立卫生医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动脉移植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静脉移植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BMSCs动脉移植和静脉移植治疗脑梗死疗效均显著,安全,动脉移植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腔隙性脑梗死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方法:对45例腔隙性脑梗死应用瘫康液(维脑路通与654-2)经颈总动脉穿刺及静脉滴注治疗作为治疗组。对照组33例,仅静脉用药。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急性期治愈率为48%,对照组治愈率为27.8%。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病人,急性期采用颈总动脉兼静脉给药治疗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静脉治疗,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常见病,约占脑血管病的80%。经动脉内溶栓治疗超早期的急性脑梗死,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经验,亦是目前中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动脉溶栓后,联合中药治疗,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旭梅  章耀  林苗  林斌 《山东医药》2007,47(11):3-3
2003-2006年,我们采用动脉导管分段溶栓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1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溶栓组2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颈动脉穿刺推注尿激酶50~75万U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28例脑梗死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万U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3h、24h、3d、14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3h、24h、3d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6%,致残率为4%。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89%,致残率为11%;两组14d时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两组溶栓后3h、24h、3d时PT、APTT、FIB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发病于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治疗。结果 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24例(52,2%),部分再通7例(15.2%),未通15例(32.6%);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的患者22例,中残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8例。31例溶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20例(64.5%),15例未溶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4例(26.7%),溶栓后脑出血6例(13%)。结论 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能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糖、血压、治疗时间窗对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32例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血糖水平、血压高低、治疗时间窗长短分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A、B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B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D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D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5h内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血糖、血压水平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脑动脉狭窄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微栓子形成是脑梗死发病的主要机制,为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与脑梗死发病发展的关系,2000年7月至2002年5月,我们对30例脑动脉狭窄患者的微栓子出现情况进行了24小时动态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兆  张千  李先锋 《内科》2014,(4):383-38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infarction,ACI)的效果,评价发病3~6 h内动脉溶栓和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发病6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发病3~6 h内)18例患者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发病3 h内)15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h、24 h、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和90 d的Barthel(B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h、24 h、14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7 d、90 d的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动际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337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A、B、C3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介入局部灌注溶栓等综合治疗,并对治疗前、治疗后14d、21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评分。结果 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介入方法局部灌注溶栓等综合治疗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早期介入性动脉溶栓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显著减少了患者死亡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而且还大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的研究显示,在溶栓治疗前后积极给予神经保护剂减少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是延长治疗时间窗最有前途的方法[2].血管收缩功能蛋白质激酶(Rho)在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3].应用Rho激酶抑制剂对急性缺血性脑损害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和治疗作用.本文采用超早期选择动脉内溶栓并联合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动脉搭桥术治疗动脉夹层分离所致动脉阻塞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032)叶建荣,符伟国因动脉夹层分离所致动脉阻塞,十分罕见。本文报告采用动脉搭桥术治疗动脉夹层分离所致动脉阻塞2例,均取得成功。临床资料例1,男,68岁,因“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相似文献   

17.
徐红卫  张振强  张岚 《山东医药》2005,45(26):79-79
2000年5月~2004年5月,我们采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TUAE)治疗42例子宫肌瘤患者,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rtPA动脉内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的疗效,rtPA是一种新型溶栓药物,文章阐述了该药物的溶栓原理、用量、方法以及动脉内给药的优越性和溶栓并发症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因急性脑梗死入院接受治疗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征及其临床相关因素。结果 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147例(70.00%),单纯颅内动脉狭窄65例(30.9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44例(20.95%)。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共415支,颅外动脉203支(48.92%),颅内动脉212支(51.08%);轻度狭窄68支(16.39%),中度狭窄91支(21.93%),重度狭窄160支(38.55%),闭塞96支(23.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同型半胱氨酸(Hcy)≥15.1μmol/L均为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主要分布在颅内动脉,其中重度狭窄和闭塞发生率较高,应对脑动脉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动脉留置导管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A、B、C三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局部留置导管灌注溶栓及术后注药等综合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3d血管计数,同时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4、21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进行评分。结果各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管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1d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进行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A组治疗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局部灌注溶栓加术后导管给药治疗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且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