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的诱导插管方式用于急诊创伤患者的优劣。方法60例需全身麻醉的急诊创伤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非正压通气序贯快诱导组(甲组),气管插管全麻持续高流量纯氧经面罩预吸,依次静注丙泊酚、芬太尼及罗库溴铵序贯快诱导,和清醒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乙组),吸氧后静注咪唑安定镇静,口鼻咽表面麻醉后清醒经鼻盲探或直接喉镜下经口明视气管插管。记录诱导插管时间,插管前、插管成功即刻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诱导插管期并发症。结果2组基础血压值相当。插管成功即刻,甲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为(81.8±4.2)mmHg和(61.3±5.6)mmHg,均显著低于清醒插管组[(128.2±8.4)mmHg和(88.2±8.5)mmHg,均P〈0.05];甲组插管时间为(147.35±19.26)s,显著短于清醒插管组[(189.75±56.26)s,P〈0.05]。甲组1例返流,无误吸;乙组7例呕吐,27例插管期呛咳明显,9例口、鼻腔黏膜损伤出血。结论与清醒插管比,非正压通气序贯快诱导气管插管不但同样可预防急诊创伤患者全麻诱导插管期的返流误吸,而且诱导捅管时问短,插管反应轻,插管损伤等并发疖少.  相似文献   

2.
微创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微创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单侧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经随机分组,Ⅰ组(观察组)90例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Ⅱ组(对照组)68例患者用传统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结果Ⅰ组:操作时间(12.30±4.28)min、创口范围(0.18±0.04)cm,引流管留置时间(4.46±1.84)d;Ⅱ组:操作时间(30.32±9.31)min、创口范围(2.32±0.57)cm,引流管留置时间(6.98±3.75)d,皮下气肿6例,创口感染5例。2组各项比较指标比较,均P〈0.05。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快速、创伤小、安全,与传统硅胶管胸腔闭式引流相比具有临床应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法(CSⅡ)与传统小剂量胰岛素静脉点滴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伴发肾功能不全的短期疗效。方法DKA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36例,随机均分为CSⅡ组(用胰岛素泵经导管持续皮下输注短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和对照组(给予小剂量短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静滴)。结果CSⅡ组酮体平均消失时间为(22.94±7.89)h,显著短于对照组(38.22±12.29)h,P〈0.05]。CSⅡ组肾功能恢复时间(4.11±2.05)d,显著短于对照组[(6.72±2.87)d,P〈0.051。CSⅡ组调整期各时点(除凌晨3点)的空腹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CSⅡ组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SⅡ能更有效地治疗DKA,能更快地改善肾功能,使血酮体转阴,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原野战增压帐篷(增压帐篷)对急进高原健康人心脏的影响。方法由低海拔平原(北京,31.2m)急进高原(拉萨,3680m)的健康人30人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监测在增压帐篷和普通帐篷内早8时~18时的动态心电图,并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分析2组受试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有关心电图指标。结果增压帐篷组窦性心律失常和早搏发生率分别为40.00%和33.33%,均显著低于普通帐篷组(分别为66.67%和53.33%,均P〈0.05)。与普通帐篷组比较,增压帐篷组心室率为80.860次/min,显著低于普通帐篷组(89.02次/min),增压帐篷组QRS时限和Q—Tc分别为(0.088±0.017)s和(0.428±0.0310)s,均显著短于普通帐篷组[分别为(0.072±0.013)s和(0.391±0.029)s,均P〈0.05]。增压帐篷组P—R间期和Q—T间期为(0.149±0.062)s和(0.350±0.028)s,与普通帐篷组[(0.162±0.068)s和(0.335±0.031)s]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高原野战增压帐篷能有效纠正急性高原低压性缺氧,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与分析盆底肌训练对子宫全切术后性生活的影响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5例接受子宫全切术的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该组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对比锻炼前后盆底肌收缩时间、阴道内收缩压力、性唤起时间、获得高潮时间及对性生活的满意度。结果:该组患者干预前盆底肌收缩时间、阴道内压力、性唤起时间、获得高潮时间分别为(2.16±0.38)s、(26.54±5.34)mm H_2O、(28.7±6.7)min、(23.6±5.7)min;干预后盆底肌收缩时间、阴道内压力、性唤起时间、获得高潮时间分别为(5.54±0.48)s、(47.68±7.95)mm H_2O、(10.6±1.5)min、(12.4±2.6)min,组间相比差异显著(t=3.55,P〈0.05;t=3.21,P〈0.05;t=3.67,P〈0.05;t=3.72,P〈0.05)。该组患者干预治疗前的满意度为62.22%,干预治疗后的满意度为88.89%,组间相比差异显著(χ^2=6.78,P〈0.05)。结论:对子宫全切术患者实施盆底肌锻炼可显著提高其性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时机械通气策略在重度有机磷中毒(AOPP)所致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8月使用适时机械通气策略治疗重度AOPP所致ARF患者21例为治疗组,以适时机械通气为治疗重点,在维持阿托品化基础上,给予大剂量氯磷定。选择1998年5月至2002年10月采用常规方法治疗重度AOPP所致AHF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氯磷定剂量、阿托品用量、中间综合征(IMS)发生率、救治成功率。结果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15.3±86.2)h,显著短于对照组[(168.4±110.7)h,P〈0.051。治疗组住ICU时间为(12.1±4.5)d,显著短于对照组[(18.3±9.6)d,P〈0.05]。治疗组3d内氯磷定总量(20.2±2.0)g,显著大于对照组[(8.0±3.0)g,P〈0.01]。治疗组中间综合征发生率(23.8%,5/21),显著少于对照组[52.6%(10/19),P〈0.05]。治疗组阿托品用量为(292.5±115.7)mg,显著低于对照组[(570.3±150.2)mg,P〈0.011。治疗组抢救成功率为85.7%(18/21),显著高于对照组[47.4%(9/19),P〈0.01]。结论适时机械通气策略并大剂量氯磷定治疗AOPP所致ARF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实施急救性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全体急诊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培训前后60例心肺复苏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麻醉科医师(对照组)和急诊科护士(治疗组)的开始实施气管插管所需时间、完成捅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从决策到实施插管所需时间为(90±10)s(1~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9±3)min,(6~12)min,P〈0.05]。治疗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3.3%(16/30),显著高于对照组(13.3%,4/30,P〈0.01),而2组在完成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对急诊护士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由急诊护士在第一时间完成急救性气管插管是切实可行和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高原地区创伤患者的救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创伤救治一体化及应用利用损伤控制策略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搜集了2007年1月-2009年9月收治的环青海湖地区1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按救治方法(一体化救治和非一体化救治)和手术原则(损伤控制手术和确定性手术)分为3组。结果3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非一体化救治和确定性手术组比较,一体化救治和损伤控制(或确定性手术)组的病死率降低(P〈0.05),患者的确定治疗前时间、手术持续时间、LTD恢复时间、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高原地区严重多发伤救治中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并早期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能显著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血清S100蛋白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判断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心搏骤停(CA)后CPR成功的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A组(19例,GOS1-2分)和B组(9例,GOS3-5分)。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12、24、48、和72h测定血清S100蛋白质、NSE水平,入ICU后24h内完成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和APACHEⅢ评分,计算存活概率(Ps)。分析ROSC时间与各时间点S100、NSE水平是否相关。结果A组的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通气时间,ROSC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均P〈0.05),A组的APACHEⅡ、APACHEⅢ评分显著高于B组(均P〈0.01),而Ps显著低于B组CP〈0.01);A组的ROSC后2、12、24、48、72h血清S100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均P〈0.05);B组在72h时点的S100水平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ROSC后12、24、48、72h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均P〈0.05),ROSC后2h时A组和B组的S100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B组在ROSC后24h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所有患者的ROSC后2、12hS100水平与ROSC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1,而12、24、48h时患者血清NSE水平与ROSC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S100、NSE可以作为判断CPR后缺氧性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生化标志物,且S100可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严重交通伤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46例严重交通伤死亡患者,男166例,女80例;年龄(48.71±17.12)岁(18~75岁)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和失血所致死亡者分别为150例(60.98%)和46例(18.70%),重型颅脑外伤并失血性休克10例(占4.07%),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者40例(16.26%)。全组生存概率为0.35±0.22;可防止的死亡率(PDR)为44.72%;非预期死亡30例。NP组(136例)的ISS显著高于PP组(107例),PP组的ISS又显著高于DP组(3例)(均P〈0.01)。NP组的RTS显著低于PP组,PP组的RTS又显著低于DP组(均P〈0.01)。2005年1月~2006年12月,受伤后至确定性治疗前时间为(136.38-36.09)分(第一组),病死率为30.36%;2007年1月~2008年11月,受伤后至确定性治疗前时间缩短至(101.83±17.74)分(第二组),病死率23.15%。第二组病死率显著低于第一组(P〈O.05)。不可能防止的死亡(NP)组(n=136)的修正创伤评分(RTS)显著低于有可能防止的死亡(PP组)(n=107),PP组的RTS又显著低于可防止的死亡fDP)组(n=3)(均P〈0.01)NP组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显著高于PP组,而PP组的ISS又显著高于DP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失血(早期)和器官衰竭(后期)是伤后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旁紧急血液灌流在急性中毒一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急诊收治的各类中毒患者280例随机分为性别、年龄、中毒种类、从服毒至抢救时间及合并器官损害等情况无显著差异的两组:灌流组(n=150,于中毒后1.8h内进行血液灌流)和非灌流组(对照组,n=130,仅予以常规洗胃、导泻等一般性治疗)。观察两组在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肺水肿纠正时间、抽搐终止时间、解毒剂应用剂量及死亡例数、生化酶指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灌流组意识障碍纠正时间为(3.0±0.5)h;肺水肿平均纠正时间为(2.5±0.4)h;抽搐终止时间为(9.7±1.2)h;有机磷中毒阿托品用量为(26±2.5)mg;死亡数为5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5±0.8)h,(4.9±0.7)h,(18.5±4.2)h,(47±6.5)mg,12例,均P〈0.051。结论在急性中毒一体化治疗措施方法中,早期进行床旁血液灌流能明显改善中毒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急诊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发生中间综合征(IMS)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58例AOPP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和阿托品组,对比分析2组IMS的发生率、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结果盐酸戊乙奎醚组IMS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2%、1.5%,明显低于阿托品组的10.6%、6.5%(P〈0.01、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降低AOPP并发IMS的发生率,提高AOPP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血糖升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6年EICU连续收治的125例非糖尿病重症患者按次日清晨空腹血糖检测结果分为重度血糖组(血糖值≥11.1mmol/L,n=31)、轻度血糖组(11.1mmol/L〉血糖值〉6.1mmol/L,n=62)和正常血糖组(血糖值≤6.1mmol/L,n=32)。分析血糖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①93例(74.4%)急诊重症患者常伴有明显的血糖升高。②死亡组(n=37)的血糖值明显高于存活组(n=88)[(11.5±3.8)mmol/Lvs(6.7±1.7)mmol]L,P〈0.05]。③重度高血糖和轻度高血糖组的带机时间、EICU住院日延长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均P〈0.05或P〈0.01);重度高血糖组的带机时间、EICU住院日与轻度高血糖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重度高血糖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轻度高血糖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在EICU发生率高,血糖值越高,预后越差,病死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溶栓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方法对108例发病〈12h临床诊断AMI的患者进行急诊溶栓治疗,以同期58例临床诊断为AM/但因年龄〉70岁或发病时间〉12h而未行溶栓治疗。另取临床诊断冠心病而无AMI者82例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在就诊时或溶栓时(DO组)及就诊或溶栓后24h(D1组)、第5天(D5组)行心电图检查,测量QTd;以心脏复苏或心脏猝死为研究终点,分为1年内猝死组、存活超过1年组。结果AMI未溶栓组的QTd为(87.5±14.2)ms,显著长于对照组[(36.4±15.3)ms,P〈0.01)]。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组的QTd为(62.3±13.6)ms,显著短于未溶栓组(P〈0.05);溶栓后血管未开通组的QTd为(71.3±17.8)ms,与未溶栓组无显著差异(P〉0.05)。AMI未溶栓组早期(〈5d)频发室早、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8.0%,显著高于行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组(17%,P〈0.01)。AMI溶栓治疗再通后一年内猝死发生率1.4%,显著低于未溶栓组(8.6%,P〈0.01)与对照组(1.7%)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急诊溶栓后QTd显著缩短。QTd可以作为预测AMI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2002年。2008年内在中国发表2191篇关于灾害医学救援的中文文献。载文量前10位的期刊占期刊总数的6.0%,而发文量占30.0%(659/2191),其中4种是军事医学期刊。400篇论文(18.2%)的作者来自10家机构,特别是武警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有关论文的发表量迅速增加。这些文章的引用率仅30.0%,基金资助论文(n=73,3.3%)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词频排前10位的关键词包括地震、自然灾害、卫勤保障、医疗救援、抗震救灾、汶川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军队医院、急救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海军总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315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n=112)和冠心病组CHD(n=203),根据SYNTAX评分,将冠心病分低危组(1~22分)、中危组(23~32分)和高危组(〉33分)。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D二聚体、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脂:TC、TG、HDL-C、LDL-C、BMI、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并且比较各组患者上述检测的指标。结果冠心病CHD组血同型半胱氨酸(6.86±2.63VS,15.97±9.23umol/l,P〈0.011、D—D二聚体(104.01±49.9VS,329.03±394.24,P〈0.01)、高密度脂蛋8(1.79±1.31VS,1.26±0.55,P〈O.01)、血尿酸(244.82±110.83vs,301.95±72.25umol/L,P〈0.05)、C反应蛋白(2.12±1.31vs,6.39±5.42,P〈0.01)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C、TG、LDL—C、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两者无明显差别。SYNTAX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D二聚体、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YNTAX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TC、TG、LDL—C、BMI、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无明显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随着血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与延迟机械通气对急性脑卒中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将312例需机械通气的急性脑卒中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根据开始机械通气的时间先后,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178),对照组(n=134)。对比研究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PACHEⅡ评分值、并发症、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严重缺陷和严重缺陷占幸存者比例下降,轻度缺陷和自理占幸存者比例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较延迟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和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保护接受心肺复苏患者的重要脏器中的作用。方法131例CP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41),在开始心肺复苏同时开始应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1次/12h,共8次);B组(n=46),心搏恢复后立即开始应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1次/12h,共9次);C组(n=44),在心肺复苏时和以后均不用乌司他丁。观察各组的存活率,住院时间,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发生率。存活≥24h的患者于24h抽取外周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肌酐(Cr)。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查血液内的上述因子水平。结果3组患者外周血IL-6、TNF—α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A组患者IL-6、TNF-α的水平,以及CK、AST、AIJrr、和Cr值均明显低于B,C组(均P〈0.05),B组的上述指标亦显著低于C组(均P〈0.05)。A组的SIRS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B和C组(47%和68%,均P〈0.05),A组的住院时间为(10.60±6.67)d,显著短于B和C组f(15.62±9.47)d和(2t.33±9.77)d,均P〈0.05),A组患者的24h后死亡率为12%,显著低于B和C组(28%和47%,均P〈0.05);B组的上述指标亦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24h内死亡率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地抑制CPR时机体炎症反应并保护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尤其是在心肺复苏时同时应用乌司他丁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不同胃管置入方法一次插管成功率及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方法将279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头部前倾组(B组)和牵拉气管组(C组)各93例。观察并比较一次插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插管前后心率(H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及插管过程中呛咳、鼻咽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B组显著低于A、C组(均P〈0.01),C组显著高于A、B组(均P〈0.01):②置管时间,B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A、C组(均P〈0.01);C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B组(均P〈0.01);③置管后HR与各自置管前相比,C组无显著性改变(P〉0.05),A、B组HR明显加快(P〈0.05,P〈0.01);置管后SpO2与各自置管前相比.C组无显著变化.A、B组均显著降低(P〈0.05,P〈0.01)。④置管过程中恶心、呕叶、呛咳及鼻咽黏膜出血发生率,B组显著高于A、C组(P〈0.05.P〈0.01),C组显著低于A、B组(均P〈0.01)。结论对气管插管患者在镇静状态下牵拉气管的同时置入胃管,准确性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1aparoscopichysterectomy,LH)和经腹子宫切除术手术方式的利弊。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3年有全子宫切除手术指征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进行临床对照分析,比较腹腔镜组在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方面与开腹组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术后的排气时间为(29.57±10.3)h,开腹组术后的排气时间为(49.7±12.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为(7.3±2.31)d,开腹组的住院时间为(9.1±3.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腔镜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有3例,明显少于开腹组38例(P〈O.0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00.5±15.6)mL明显少于开腹组的(156.3±37.6)mL(P〈0.01),两组在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H患者损伤小、腹部切口瘢痕不明显、肠蠕动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早、疼痛轻,LH是我们未来继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