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宝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娟  张锦明 《河北中医》1998,20(5):290-291
盛宝山副主任中医师,早年毕业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卫校,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在中医内科、妇科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除擅长脾胃病的诊治外,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也颇有见地.今总结于后,以飨同道.1 分期辨治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多发病,属祖国医学咳嗽、痰饮、喘证等范围.盛老认为,营卫失调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体质虚弱,肺气受伤,继而使脾阳受损,运化失司,水液停滞而成痰饮,上逆犯肺则有咳、痰、喘等证候;肺脾虚久及肾,致肾不纳气,动则气急.本病病机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临床治疗谨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分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2个阶段辨治.  相似文献   

2.
盛燮荪主任中医师,从事针灸临床50余年,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针药结合治疗肝病、胃病及风湿病等,于针刺手法、灸法、针灸理论诸方面研究精深。现将盛师所授合谷透刺法经临床应用后的体会简述如下,并附医案两则,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3.
吴东南  范世平  肖政  饶振芳 《新中医》2016,48(4):217-219
正饶振芳,粤北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疾病,尤其在慢性胃炎、结肠炎、结肠息肉、腹泻、腹痛等脾胃病诊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长达30多年医疗、教学、科研实践中,融古贯今,逐步形成了全面又有特色的辨治脾胃病的个人学术思想体系,就其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谨守病机,调理气机贯穿脾胃病治疗的始终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包括了胃痛、痞满、腹  相似文献   

4.
<正>张寻梅主任医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科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对妇科疾病采取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盆腔炎、不孕症、月经失调等。笔者有幸跟随张老师工作学习,现将其运用中医药治疗盆腔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洪善贻主任中医师临床善于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其原则是“肝脾同治、调节升降、不忘补肾”。洪师在临诊中以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为目的,立足于“虚则补脾肾,实则调肝胃”,宗“开膏方既辨病又辨体质”“膏方药物以平为期”思想,为中医同道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俞承烈主任中医师擅治脾胃病,他认为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是慢性胃炎伴肠化的基本病因,肝胃不和是临床常见的类型,四逆散是其主方。临证擅用四逆散化裁治疗慢性胃炎伴肠化,同时,主张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结合,证病合参以评价治疗效果,并重视此类患者的起居饮食,主张脾胃应当清养。  相似文献   

7.
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和法”范畴,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各种调肝、理脾以及二者的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肝脾失调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临床常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教授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时,善用对药,用药精简轻灵,屡有卓效。  相似文献   

8.
正冯昌汉主任中医师出身中医世家,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临证以内外兼治、针药并施为特长,擅长治疗时病、肝病、胃病、小儿泄泻、小儿咳嗽及疑难杂病。现就冯老针药并施治疗小儿急症、疑难病经验举例介绍如下。1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金某,女,4岁。2011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发热3天。3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6℃,自  相似文献   

9.
正冯昌汉主任中医师出身中医世家,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临证以内外兼治、针药并施为特长,擅长治疗时病、肝病、胃病、小儿泄泻、小儿咳嗽及疑难杂病。现就冯老针药并施治疗小儿急症、疑难病经验举例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金某,女,4岁。2011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发热3天。3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  相似文献   

10.
<正>周亨德主任中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行医50余载,深研中医经典,毕生研究中医脾胃病,擅长运用扶土法疗疾。笔者有幸跟随周师门诊,受益匪浅,现从常用药对入手,将周师运用扶土法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1祛湿扶土法周师指出湿浊困阻中焦,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再加上江南地域外湿较重,而这种外湿对脾胃功能失调的患者影响较大,因此提倡在治疗时要运用祛湿以扶土健脾。周师在临证中常用以下药对相须  相似文献   

11.
蔡春江主任中医师诊治脾胃病经验丰富,崇尚从肺肝论治,调气机升降。主张虚者补之,清补平补为主。认为临床当衷中参西,以提高治疗效果。擅用风药,胜湿通络止痛。附病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正>欧阳作理系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主任中医师,2013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重庆市名中医,第二批重庆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小儿脾胃病的诊疗。五十余年的临床观察与实践,总结出小儿厌食症临床常见有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阳虚、气虚夹食、气阴两虚五种证型[1],而婴幼儿厌食症中气阴两虚最为多见。现将其从气阴两虚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实用儿科学》[2]诊断厌食症为体重增长停滞或  相似文献   

13.
冯志雄副主任医师业医 3 0余载 ,医术精湛 ,学验俱丰 ,屡起沉疴 ,堪称一方名医。尤对胃病辨治有独到见解 ,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 ,获益匪浅 ,今就其治疗胃病经验整理如下。1 首分胃腑寒热虚实胃属腑 ,归阳明经 ,故而胃以阳气为本 ,津液为用。胃之纳降功能 ,赖于胃中阳气之温运 ,以及津液之涵养 ,若胃腑这种平衡关系失调 ,则纳降具和 ,胃病由生。冯师认为胃之为病 ,其证候不外虚实寒热四端 ,遵循古人“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的原则 ,胃病多热多实 ,其虚亦是因热耗伤所致。证治分类如下 ,其一为胃热 ,多由邪热犯胃 ,过食辛辣或情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范绍荣主任中医师醒脾汤治疗脾胃病疗效。[方法]对80例脾胃病患者使用范绍荣主任中医师醒脾汤(党参、炒白术、炒白芍、姜半夏、薏苡仁、陈皮、桂枝、焦山楂、破骨纸、砂仁、茯苓、佛手、生甘草),1剂/d,水煎2次分服。治疗2周~1个月随访半年判定疗效。[结果]显效5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0%。[结论]运用范绍荣主任中医师醒脾汤加减治疗脾胃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5.
于睿教授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应依整体观念,见心之病不独治心,辨证施治,方可收效。脾胃与心经脉相互络属,五行母子相系,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失调,经过一系列病理改变所致"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是冠心病基本病机,提出脾病则五脏不安,胃病则脏腑失充;总结出益气健脾、疏肝理脾、补益心脾、温中散寒及化湿和胃等方法,从调理脾胃入手论治冠心病,并遣方用药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单兆伟教授从医数十载,对于脾胃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用药配伍化裁精妙,临证喜用花类药治之。花类药似药中之璞玉,单兆伟教授熟谙各花之药性,将其巧妙运用于脾胃病的治疗中,多行之有效。花类药为本草之精华,其气馥郁,能畅情志,调气血。单兆伟教授临证尤其善用旋覆花降逆化痰、玫瑰花流气活血、合欢花解郁养阴、绿梅花凉润开胃,每收良效。单兆伟教授喜用花类药,实则抓住了脾胃病患者“多郁”的病机,认为脾胃病的发病多与情志不畅相关,进而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及脾胃,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而花类药气味芳香开郁,可除秽化浊,调畅情志,为临床诊治脾胃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体现了单兆伟教授从郁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王守铎 ( 1 948— ) ,男 ,山东章丘人 ,主任中医师。1 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 ,章丘市中医医院原业务副院长 ,兼任济南市中医学会理事、章丘市卫生学会中医分会常委。章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 0 0 2年被章丘市卫生局命名为章丘名医。王守铎主任中医师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有较深入地研究。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 ,他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础 ,并运用于临床。《素问·六微旨大论》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回回药方》中脾胃病病因病机的分析,得出脾胃病在发病方面以脾胃寒湿、气血亏损为主,久则可以及肾。治疗一方面注重运用香药、温药以温阳散寒化湿,促进黄黑体液消散;另一方面善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精血,提升脾经、胃经气力。同时在用药剂型方面内服侧重于应用膏剂即舐剂,外用侧重于应用拓药,内外兼治,提升脾胃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徐健众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徐师认为胃痞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中焦不利,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为病机要点,病位在脾胃,与肝、肺、肾皆相关.其指出治疗胃痞应重视全身脏腑经络气机整体调节,首要理气补脾复运,以健脾益气为本,气机调畅为要,辅调肝肺,佐以补肾为核心,亦不可忽视气血津液并重,阴阳寒热兼调.其结合临床经验自拟验方八仙汤,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龚胜仪 《四川中医》2009,(11):24-25
脾胃病是临床中易反复发作,病程缠绵难愈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脾胃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节、起居不慎、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外,也与久病忧思郁怒,肝的疏泄不及等关系密切。因此,我们从肝气虚辨治脾胃病,确立了“补肝实脾,健脾化浊”的治疗法则,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