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探头测定46例正常对照者和86例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厚度.结果 对照组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CHD组 (17.4% VS 77.9%,P<0.01).CHD多支病变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增厚[(0.99+0.17) mm VS (0.85±0.15) mm,P <0.01],其斑块积分也较单支病变组高[(2.68±1.82) VS (1.60±1.27),P <0.05].以IMT≥0.85 mm预测CHD的有无,总符合率73.5% (97/132).特异性为76.10%,其敏感性为72.1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高危预测因素之一,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对冠心病诊断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超声分级,并与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检测的90例患中,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组69例,对照组21例。结果:冠心病组中,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冠脉病变组之间无差异。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以分叉部为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病率成正比。颈动脉超声可对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84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1例)及冠心病组(63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2支、3支病变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71.4%,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8%。结论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临床试验证明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可以作为反应冠状动脉的病变的窗口。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许多共同之处,共存的概率为10%~4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0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检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5);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斑块发生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44.22%,特异性为96.88%。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总动脉IMT和斑块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进展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岚  钟书辉  符杨湘 《海南医学》2006,17(10):82-83
目的 观察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及性质特点,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脑梗塞患者及160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的相关数据.结果 脑梗塞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73.8%(较对照组为44.3%明显增高)部位以颈总动脉壶腹部发生率最高66.3%.斑块的性质以软斑(发生率71%),混合斑(发生率59%)为主.脑梗塞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MT)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与脑梗塞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斑块并准确定位.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郑向清  谢英  梅霞  李正恭  张源 《重庆医学》2008,37(4):404-40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54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1例,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半定量估计其严重程度。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IMT值增加,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级间密切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预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1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总粥样硬化斑块面积(TPA),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113例)、冠心病组(197例),并以Gensini积分法计算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TPA的差异,观察IMT、TPA、Gensini积分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和IMT、TPA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IMT、TP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IMT的增加,斑块发生率增高,随着TPA的增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斑块形成阶段,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心血管高危人群应早期常规检测颈动脉IMT及TPA,可提高对冠心病早期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筛查潜在的冠心病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俞金莲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53-54,9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5例NAFL患者,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选择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各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及粥样斑块及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轻、中、重度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肝脏组。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42,P=0.002)。结论非酒精脂肪肝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注意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苫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在检测颈动脉病变与冠心病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49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将其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即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AASI、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厚度、AASI、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心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颈部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发病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早期常规检测颈动脉IMT、AASI、颈动脉斑块积分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超声检测颈动脉对冠心病的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91例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对照(CON)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结果SAP组和UAP组的IMT值、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ON组(P<0.01);冠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CON组比较上述指标亦有明显增高(P<0.01);UAP组不稳定型斑块比例显著高于SAP组(P<0.01)。比较两者的检出率,颈动脉硬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偏低;而粥样斑块形成则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度较低,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结论测定颈动脉壁厚度、粥样斑块及其性质,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判定颈动脉斑块性质,并分析其与冠心病(CHD)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张家口市建国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D患者214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轻度狭窄患者36例(轻度组),中度狭窄患者72例(中度组),重度狭窄患者106例(重度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形态进行检查,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同时设置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CHD3个亚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IMT、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IMT、斑块数量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中、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及中度组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Crouse积分与冠脉Gensini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HD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越高,预示CHD患者冠脉硬化程度越重,颈动脉斑块性质与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胰岛素抵抗(IR)与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是评估IR较好的指标,目前TyG指数与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同时老年人群中TyG指数与颈动脉AS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TyG指数与冠状动脉及颈动脉AS程度的相关性,评估其评价大动脉AS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疑诊为CAD的住院患者,通过电子病例系统获取一般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TyG指数、Framingham风险评分、Gensini评分。 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 232例受试者,依据TyG指数平均值将受试者分为低值组(<9.05,n=616)和高值组(≥9.05,n=616)。TyG指数及TyG指数分组与Framingham风险评分、CAD、阻塞性CAD、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而与颈动脉斑块、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评分(cPS)无相关关系(P>0.05);CAD及阻塞性CAD与颈动脉斑块、平均IMT、cPS、Framingham风险评分呈正相关(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是CAD〔OR=1.385,95%CI(1.123,1.707),P<0.01〕及阻塞性CAD〔OR=1.255,95%CI(1.034,1.523),P<0.05〕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论 TyG指数可能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冠状动脉AS病变程度相关,是CAD、阻塞性CAD的影响因素,而TyG指数与颈动脉AS无相关性,其与颈动脉AS的因果关系尚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对178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5),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46例诊断为颈动脉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内膜增厚组和内膜斑块组,并将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人群均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内膜增厚组、内膜斑块组和对照组血清中MCP-1浓度。结果内膜斑块组患者血清中MCP-1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CP-1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为颈动脉硬化的诊断与预防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例脑梗死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同时观察1年中两组干预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非脑血管病组为2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22%,非脑血管病组为6%,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经干预治疗后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1年中治疗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7%(2/23),对照组为37.5%(9/2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老年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前者在老年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参与影响作用。方法:选取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其是否合并胰岛素抵抗分为两组,即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组(34例)和单纯高血压组(36例),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释放试验。同时做彩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Crouse法计算斑块积分)。根据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糖曲线下面积(AG),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I),空腹血胰岛素/空腹血糖,AI/AG,斑块积分,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同时选取同龄30例正常血压者作为对照,应用单元和多元回归分析观察ISI和斑块积分(PS)与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P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组的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P<0.05);EH组的IMT与A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4,P<0.05),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329,P<0.05);PS与FSI呈正相关(r值为0.308,P<0.05);IMT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444、0.352,P<0.05),IMT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425,P<0.05)。PS与SBP、FSI呈正相关(r值为0.293、0.381,P<0.05),PS与ISI呈负相关(r值为-0.286,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敏感指数、收缩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较为密切,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094,0.002。收缩压、胰岛素与PS较为密切,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001,0.064。结论:胰岛素抵抗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进程,即较单纯老年高血压病对颈动脉硬化损害更严重。胰岛素抵抗在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是参与和促进老年高血压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纯玉  翟丽华  卢峻  梁旭 《河北医学》2005,11(6):552-553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检测患者晨起空腹血清尿酸(UA)水平,并将UA<367umol/L分为A组,UA≥367umol/L为B组,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各组对象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MIMT)和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A组MIMT=0.94±0.17,斑块发生率59.7%;B组MIMT=0.99±0.18,斑块发生率70.7%,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放64例高血压患者及32例健康人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腔梗组及单纯高血压组内-中膜厚度(IMT)、IMT增厚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腔梗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5)。在64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斑块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检出斑块组(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医学》2017,(9):845-84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01—2016-10间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验组)和健康体检人员74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斑块数量。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