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估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更换供者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高博博仁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接受RIC、更换供者二次移植的44例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①全部44例患者中男21例,女23例,中位年龄25(7~55)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首次allo-HSCT供者类型包括无关供者12例、单倍体供者32例,所有患者在二次移植时均更换了供者;两次allo-HSCT间隔的中位时间为19.5(6~77)个月;二次移植前33例(75.0%)患者原发病为完全缓解,11例(25.0%)为未缓解;预处理方案包括全身放射治疗/氟达拉滨(38例)、白消安/氟达拉滨(4例)、全骨髓照射/氟达拉滨(1例)、白消安/克拉屈滨(1例);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短程甲氨蝶呤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②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Ⅱ~Ⅳ度、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9.1%,局限型、广泛型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22.7%,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5%、6.8%,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为15.9%(均为Ⅰ~Ⅱ度)。③中位随访14(2~39)个月,移植后1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72.5%(95%CI 54.5%~84.3%)、80.6%(95%CI 63.4%~90.3%),累积复发率为25.1%(95%CI 13.7%~43.2%)。8例患者死亡,7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感染,非复发死亡率为2.3%。④二次移植前完全缓解组、未缓解组移植后1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8%、48.1%(P=0.026),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9%、51.9%(P=0.072)。⑤单因素分析显示二次移植前原发病是否完全缓解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采用RIC方案、更换供者及移植后维持治疗等策略的二次移植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疗效。影响二次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二次移植前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2.
徐丽  万滢  张良满 《护理研究》2007,21(35):3237-3239
[目的]探讨亲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护理。[方法]对12例血液病病人进行亲缘HLA至少1个位点不合的HSCT。预处理分别采用改良白消安(Bu)/环磷酰胺(Cy) 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氟达拉宾(Flu) Cy ATG,阿糖胞苷(Ara-C) Bu Flu ATG方案。[结果]病人移植后造血均恢复顺利,除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病人植入失败自身恢复外,均达完全供者型植入。10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0/12),其中Ⅰ度4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2例,Ⅱ度~Ⅳ度的aGVHD累积发生率为51.4%,Ⅲ度~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为16.8%。巨细胞病毒(CMV)感染5例,累积发生率41.8%,其中1例为CMV间质性肺炎。[结论]亲缘HLA配型不合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需警惕移植后GVHD及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精心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恶性血液病有效、乃至唯一的根治手段[1].近年来,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不合/单倍体相合移植体系的建立以及双份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成功开展,彻底结束了造血干细胞来源缺乏的时代.目前,移植后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host disease,GVHD)、感染、白血病复发等成为移植疗效提高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对allo-HSCT并发症诊疗有指导意义的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建立移植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体系对于指导移植并发症的合理治疗,进一步提高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个体化治疗水平,改善移植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2-9].  相似文献   

4.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血小板减少是allo-HSCT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持续孤立性血小板减少症(prolonged isolated thrombocytopenia,PT)或继发性血小板恢复失败(secondary failure of platelet recovery,SFPR)。PT最早在1985年被提出[1],后被定义为HSCT后3个月以上PLT≤80×109/L,其余血细胞均恢复正常,并且没有明确的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植入失败、潜在恶性肿瘤复发、药物等)[2]。SFPR指移植后血小板重建后再次出现PLT<20×109/L连续7 d或需要血小板输注维持PLT>20×109/L[3]。以往多项研究显示,HLA全相合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是影响患者总生存(OS)的危险因素[3-4]。为分析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血小板减少的预后意义,我们对92例haplo-HSC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2(Bu-CTX2)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阿糖胞苷(Ara-c)、Bu或白消安针剂(白舒非)、CTX、甲基环己亚硝脲(Me-CCNU)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作为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行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15例。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植入干细胞,白细胞>1.0×109/L的中位时间16.3天(+12~+20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28.3天(+20~+51天);15例患者中出现全身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Ⅳ度1例,aGVHDⅡ度2例,无Ⅲ度aGVHD发生,aGVHDⅡ~Ⅳ度的发生率20.0%,Ⅲ~Ⅳ度的发生率6.7%,随访中位时间为30.7(4~65)个月;无预处理相关死亡,无复发。结论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行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6.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根治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消耗性血小板减少、微血管血栓形成及快速进展的肾功能损伤、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生率为10%~35%[1]。临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重症患者死亡率可达80%[2]。肾脏是TA-TMA最常见的受累器官,还可累及肠道、神经系统等器官,肺部累及较少见[3]。TA-TMA需与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进行鉴别[4]。近期我院成功治疗1例早期前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A-TMA致肺动脉高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llo-HSCT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HC的发生率、发生中位时间及治疗转归。利用多因素分析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类型、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ATG、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CTX、干细胞来源、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CMV感染、EBV感染、BKV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否为发生HC的高危因素。结果:153例allo-HSCT患者中,25例发生HC,发生率为16.34%,发生的中位时间为31 d,治疗后全部好转,无1例遗留膀胱刺激症状及膀胱挛缩。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类型、预处理中含ATG、CMV血症以及a GVHD 4项因素(R值分别为1.036、3.234、3.298、2.817)是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患者尿BKV检测均为阳性,主要发生在移植后13-56 d。HLA配型半相合、含ATG的预处理方案、CMV血症及a GVHD是allo-HSCT后发生H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化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成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40%~60%的患者在allo-HSCT后出现肺部并发症,其中10%~40%的患者因肺部并发症而死亡,成为影响移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1].特发性肺炎综合征(IPS)是allo-HSCT后常见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在3%~15%,但其病死率高达60%以上.IPS的病因不清楚,目前倾向于IPS的发生可能与移植前放射预处理及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有关[2-3].我们以我院近年接受allo-HSC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alloHSCT患者中IPS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植入失败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根据发生形式的不同,植入失败分为原发植入失败和继发植入失败,其发生率为1%~60%不等.受者免疫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特异性抗体可能介导植入失败的发生.植入主要受HLA相合程度、移植物的CD34+细胞数量、有核细胞数、移植物来源、预处理、基础疾病、供受者嵌合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对植入失败的主要处理方法包括二次移植、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和造血刺激因子应用等.笔者就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出现的植入失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PT)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5%-37%,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表明移植类型、CD34+细胞数量、预处理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毒感染、移植前血清铁蛋白水平和供者特异性抗体等均可影响移植后血小板植入。明确PT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根据不同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减少PT发生,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allo-HSCT后PT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移植后PT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