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综述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posteromedial rotatory instability,PMRI)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肘关节 PMRI 病理解剖、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外侧韧带复合体(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LCLC)损伤、内侧韧带复合体(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MCLC)后束损伤以及冠突前内侧面骨折是导致肘关节 PMRI 的重要因素。临床检查包括肘关节内翻及外翻应力试验等;X 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CT 尤其是三维重建诊断价值更大,另外 MRI、关节镜及动态超声等可辅助判断软组织损伤情况。LCLC 及 MCLC 的修复重建及冠突骨折的固定对恢复肘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韧带损伤的治疗有原位修复及功能重建,具体包括直接缝合、钻孔修复、带线锚钉修复、移植修补等;冠突骨折的治疗包括螺钉固定、钢板固定、不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及关节镜技术等。结论恢复关节稳定性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肘关节 PMRI 的重要原则。根据受伤机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保护软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提高功能预后,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历史、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附加钢板技术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自 1997 年附加钢板技术已成功用于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根据原髓内钉是否失效,可分为保留原髓内钉和更换原髓内钉两类。该技术不仅适用于简单骨不连,还可用于合并严重畸形的复杂性骨不连。相比更换髓内钉、更换外侧钢板和双钢板技术,附加钢板技术手术创伤更小,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骨折愈合率更高,患者能更早重返社会和工作。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包括双皮质螺钉固定困难、缺乏适合股骨干解剖型附加钢板以及缺乏术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结论相比其他翻修固定方式,附加钢板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的骨折愈合率和更好的临床预后。然而,术后患者能否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进一步获益还有待证实。此外,还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对照研究深入证明其是否确实优于其他翻修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高氯酸钠(NaClO4)处理后的脱细胞气管基质材料的免疫原性及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取 2 月龄新西兰兔胫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 BMSCs。取 10 只 6 月龄成年新西兰兔气管,修剪至每段 1.5 cm,随机分为对照组(A1 组,n=5),仅剥离气管外表面疏松结缔组织;实验组(B1 组,n=5)采用改良 NaClO4 浸泡法脱细胞处理。MTT 法检测两组支架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支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类抗原表达。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 4 代 BMSCs 接种至两组支架,制备细胞-支架复合物,培养 48 h 时行 Giemsa 染色,倒置显微镜观察材料周围的细胞活性;7、14 d 扫描电镜观察支架上的细胞状态。取 10 只 6 月龄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2 组,n=5)和实验组(B2 组,n=5),分别于颈背部皮下皮囊埋植已制备的新鲜气管和脱细胞气管。术后行大体观察,并于术后 5、10、15、20、25、30 d 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 IgM 和 IgG 含量的动态变化,术后 30 d 行 HE 染色观察。 结果MTT 检测示,B1 组浸提液的细胞增殖情况与 A1 组或纯培养基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B1 组支架经脱细胞处理后可显著降低基质材料的抗原性。细胞-支架复合物培养 48 h Giemsa 染色示,两组材料周围的细胞贴壁生长良好。培养 7、14 d 扫描电镜观察示,细胞在 A1 组气管材料外壁上贴附良好,呈扁平的圆形、椭圆形,细胞排列紧密,成簇分布;细胞在 B1 组气管材料外壁上呈单片状生长,形态与 A1 组相似,生长趋势较好。同种异体动物体内实验显示,B2 组材料的排斥反应显著低于 A2 组;术后各时间点 A2 组的 IgM 和 IgG 含量均显著高于 B2 组(P<0.05);HE 染色示,B2 组未见炎性细胞深层渗透或破坏气管结构,未见钙化、排斥等不良反应。 结论经 NaClO4 化学脱细胞处理后,兔气管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其免疫原性降低,适合作为构建组织工程气管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性疾病,是目前医学诊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患者病变以神经纤维瘤为特征性表型,其中皮肤型神经纤维瘤数量大,丛状神经纤维瘤累及主干神经,恶变后的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生存期极短。同时NF1患者伴有多系统累及,疾病致畸率、致残率高,手术难以完整切除,治疗难度大。目前中国尚缺乏对于NF1的诊疗共识,不同学科对NF1的疾病认识不同,诊疗存在差异。多学科系统评估、合作诊疗是提高NF1患者治疗水平、生存质量及改善疾病预后等的关键。2020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牵头成立了中国首个 NF1 多中心治疗协作组,并进一步联合国内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皮肤科、生殖医学科等学科的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旨在推进覆盖NF1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提高中国NF1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近年来乳房血供及乳房缩小术式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乳房神经分布、血供、乳房缩小术式的发展和术后哺乳功能等情况的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随着对乳房腺体及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神经分布与血供的解剖研究,乳房缩小术已形成了多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适应证亦不同。通过辅助检查技术的应用,术后乳头、乳晕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通过对切口与蒂部位置的选择、保留蒂部腺体量的程度、辅助吸脂技术的应用和缝合技术方面的改进,减轻了术后切口瘢痕,更好地保留了乳头乳晕感觉,获得了更为满意的乳房形态。行乳房缩小术后部分分娩患者具有一定哺乳功能。结论乳房缩小术需根据患者特点采用个性化手术方式。在如何更好地保留乳头、乳晕感觉,获得良好而持久的乳房形态,生育期妇女术后哺乳功能保留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文版颈部结局评分(NOOS-C)的反应度,为颈痛患者干预效果的评估提供可靠工具。方法对 NOOS 量表进行跨文化调适形成 NOOS-C。以 2016 年 9 月—2017 年 5 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 80 例颈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后使用 NOOS-C 和中文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C)进行评估,其中 71 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采用配对t 检验比较干预前后 NOOS-C 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计算 NOOS-C、NDI-C 评分干预前后差值(变化值),并基于变化值计算效应大小(effect size,ES)、标准化反应均数(standardized response mean,SRM),分析量表内部反应度。干预前后 NOOS-C、NDI-C 评分行 Spearman 相关分析,分析量表外部反应度。 结果干预前后 NOOS-C 评分中除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症状、睡眠障碍、日常活动和疼痛、日常生活参与度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I-C 指数变化值为–12.11%±17.45%、ES 为 0.77、SRM 为 0.69;NOOS-C 分别为(13.74±17.22)分、0.83、0.80。相关性分析显示,NOOS-C 与 NDI-C 干预前后均成负相关(r=–0.914,P=0.000; r=–0.872,P=0.000)。 结论NOOS-C 具有良好的反应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联合骨折端高强度缝线Nice结环扎固定治疗合并喙锁韧带损伤的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治疗的33例伴喙锁韧带损伤锁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端固定方式分为高强度缝线Nice结固定组(研究组,16例)和经肩峰克氏针固定组(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致伤原因、Craig分型、合并伤、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了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计算患侧喙锁间距增加率;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侧肩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喙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对照组1例(5.9%)出现轻微钉道感染,1例(5.9%)出现克氏针移位;研究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2.9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56±0.73)周和(13.59±0.8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1,P=0.001)。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侧喙锁间距增加率分别为8.88%±1.19%和8.55%±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7,P=0.409)。两组术后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随时间延长两评分亦逐渐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1周及1个月 VAS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外,术后其余时间点两组间两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合并喙锁韧带损伤的锁骨远端骨折中,对于斜形骨折或合并蝶形骨块的骨折类型,骨折端高强度缝线Nice结固定是Endobutton钢板喙锁固定的良好补充,能稳定骨折端、减少克氏针固定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弓回植与椎板切除治疗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3 月—2016 年 7 月采用椎弓回植或椎板切除治疗的 66 例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34 例,采用椎弓完整回植固定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对照组(32 例,采用椎板切除并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Meyerding 分度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试验组回植椎弓融合情况及两组硬膜外瘢痕形成情况。术前及术后 3、6、12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腰痛 VAS 评分、JOA 评分及 ODI 评分,并参照侯树勋等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加重、硬脊膜撕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3,P=0.562),但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2.134,P=0.037)。6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18 个月,平均 16.2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 7 例于术后 3 个月发现体位变动时椎管狭窄症状,5 例于术后 18 个月出现轻度双下肢麻木症状;其余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试验组 34 例硬膜外瘢痕组织均被完全阻滞于回植椎弓以外,对照组有 11 例硬膜外瘢痕组织侵入椎管内。末次随访时试验组椎间植骨及椎弓回植融合率均为 100%,对照组椎间植骨融合率亦为 100%。两组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ODI 评分、JOA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术后 3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 ODI 评分、JOA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侯树勋等提出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优良率为 91.2%,与对照组优良率 8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2,P=0.573)。 结论与椎板切除相比,椎弓回植能更好地改善术后神经症状,最大程度重建了骨性椎管,恢复了椎管内环境稳定性,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软骨前体细胞(cartilage progenitor cells,CPCs)及微小 RNA-140(microRNA-140,miR-140)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 CPCs、miR-140 及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结果CPCs 具有良好的自我增殖性、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其成软骨分化能力优于其他组织来源 MSCs。CPCs 与 OA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 OA 软骨损伤部位自主活化及成软骨分化能力方面并不能达到软骨完全修复的要求。miR-140 具有软骨特异性,参与 OA 发病机制,具有抑制 Notch 信号通路、诱导活化 CPCs 并增强其增殖及成软骨分化的能力,从而促进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关节腔局部给药是目前治疗 OA 的主要方式之一,关节腔注射 miR-140 虽然对大鼠软骨退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也存在非靶向聚集、生物利用度低及清除快等问题,基于关节软骨特性构建具有良好安全性、软骨靶向性且能高效递送 miR-140 的载体材料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此外,CPCs 主要分散在软骨表层,而 OA 软骨损伤也开始于该层,因此强调 OA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结论miR-140 具有诱导活化 CPCs、促进 OA 早期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进一步探索 miR-140 在 OA 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研发基于 miR-140 的新的 OA 治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IMAP)螺旋桨皮瓣修复结合术后放射治疗女性患者胸部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收治 15 例胸部瘢痕疙瘩女性患者。年龄 28~75 岁,平均 45.2 岁。患者瘢痕疙瘩病史 1~28 年,中位时间 6 年。病因:毛囊炎致继发性瘢痕疙瘩 7 例,心脏手术后 4 例,皮肤擦刮伤 2 例,蚊虫叮咬 1 例,原因不明 1 列。瘢痕疙瘩范围为 5 cm×3 cm~17 cm×6 cm。采用 IMAP 螺旋桨皮瓣修复胸部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皮瓣切取范围 7 cm×5 cm~14 cm×8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均行放射治疗。结果术后所有 IMAP 螺旋桨皮瓣均成活良好,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 个月。无毛细血管扩张或切口裂开发生,随访期间未见放射相关的癌变。患者对术后乳房外形、对称性均较满意。13 例(86.7%)瘢痕疙瘩区域痒痛症状缓解,供受区瘢痕未见明显增生复发;2 例复发(13.3%),继续给予保守治疗。结论采用 IMAP 螺旋桨皮瓣修复女性患者胸壁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可更好地保留乳房外形;联合术后早期放射治疗可有效降低瘢痕疙瘩复发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交联几丁糖治疗兔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D 4组(n=8),其中A、B、C组采用切断左后肢前交叉韧带方法制备膝骨关节炎模型;4周后,A组关节腔内注射交联几丁糖0.6 mL 1次;B、C组分别注射几丁糖、生理盐水,0.3 mL/次,每2周1次;D组为假手术组,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术后8周,行软骨大体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学观测(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以及Mankin评分)、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 结果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示D组软骨结构接近正常,A、B组软骨表面结构磨损较D组严重,C组最严重;组织学染色观察示,A、B组软骨结构相似,且优于C组,但尚未达D组正常结构。B、C组软骨大体评分及Mankin评分明显高于D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D组Ⅱ型胶原阳性软骨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B、C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交联几丁糖能明显改善兔膝骨关节炎,延缓骨关节炎病理改变,且注射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组织工程半月板研究相关文献,对支架材料分类和仿生设计进行总结。结果目前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材料可大致分为人工合成聚合物、水凝胶、细胞外基质组分和组织衍生材料 4 类。上述材料具有不同特性,使用单一材料制备的支架具有一定缺陷,因此采用多种材料制备复合支架,以期发挥各种材料优势,是目前研究热点。除了材料选择外,材料加工方式也是研究重点。综合材料选择与加工方式,根据半月板形态结构与力学特点进行仿生设计的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具有较大潜力。结论目前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材料选择较多,但尚无一种材料能完全模拟天然半月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入路与传统跗骨窦入路治疗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2017 年 8 月符合选择标准的 53 例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 例,采用从腓骨长短肌腱下方暴露距下关节后对骨折复位的改良跗骨窦入路)和对照组(32 例,采用传统跗骨窦入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 Böhler 角、Gissane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 Böhler 角、Gissane 角及术后角度改善值;并使用 VAS 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量表)评价疗效。 结果53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7 个月。术后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失败、骨折畸形愈合等;所有患者均未行二期关节融合手术。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P=0.77)。两组术后 2 d Böhler 角、Gissane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术后 2 d Böhler 角、Gissane 角及改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24 h 及 1 年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24 h 及 1 年两组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1 年 AOF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5);但观察组术后 1 年 SF-36 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08,P=0.04)。末次随访时,观察组 2 例、对照组 8 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僵硬或疼痛,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16)。 结论采用改良跗骨窦入路治疗 SandersⅡ~Ⅲ 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清晰、复位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 Y-P 形踇甲皮瓣修复手指指腹合并甲床缺损的疗效。方法2018 年 1 月—2019 年 8 月,收治 12 例(12 指)外伤致手指指腹合并甲床缺损患者。男 7 例,女 5 例;年龄 22~46 岁,平均 37 岁。拇指 2 例、示指 5 例、中指 3 例、环指 2 例。指腹缺损范围 1.5 cm×1.5 cm~2.0 cm×1.8 cm;甲床缺损均位于甲根以远,骨质及肌腱存留良好。受伤至入院时间 40 min~2 h,平均 1.5 h。术中切取携带趾腹皮瓣的 Y 形踇甲皮瓣并缝合为 P 形皮瓣后修复指腹及甲床缺损。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踇甲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2 个月。除 2 例指腹略臃肿外,其余患者指腹外形良好、质地佳;患者指腹均恢复部分指纹,指甲生长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 6~11 mm,平均 8 mm。供区切口无明显瘢痕且较隐蔽。结论Y-P 形踇甲皮瓣能充分利用足趾皮肤,有效增加皮瓣面积同时供区能直接缝合,是修复指腹及甲床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距腓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合并跗骨窦综合征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12 月—2014 年 10 月,采用前距腓韧带修复术治疗的 47 例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 例未合并跗骨窦综合征(A 组);15 例合并跗骨窦综合征(B 组),同时行跗骨窦清理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 评分、Tegner 运动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 20~31 个月,平均 26.0 个月;B 组随访时间 20~31 个月,平均 24.7 个月。所有患者踝关节肿胀均消失,关节活动良好,恢复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两组 AOFAS 评分、Karlsson 评分、Tegner 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踝关节不稳复发。 结论无论是否合并跗骨窦综合征,前距腓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 Bado Ⅱ型孟氏骨折手术中采用改良 Boyd 切口的优势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4 年 9 月采用改良 Boyd 切口手术复位治疗 15 例 Bado Ⅱ型孟氏骨折患者。男 8 例,女 7 例;年龄 27~49 岁,平均 35 岁。均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 10~14 d,平均 12 d。术后复查肘关节正侧位 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评估前臂屈伸及旋前、旋后活动度;采用改良 Broberg 和 Money 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感染或切口不愈合。15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4 个月~2 年 11 个月,平均 2 年 6 个月。术后 12~14 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 12.7 个月。术后 12 个月,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16.65±19.88)°,旋转活动度为(115.33±18.46)°,均未发生桡骨头复发性脱位等并发症;1 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但不影响患肢活动。末次随访时按照 Broberg 和 Money 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 5 例,良 7 例,可 3 例。结论改良 Boyd 切口能够对 Bado Ⅱ型孟氏骨折有良好的显露,具有直观、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切开与保留鹅足肌腱两种处理方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行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8例术中保留鹅足肌腱(研究组),22例术中切开鹅足肌腱(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膝侧别、致伤原因、Schatzker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及合并韧带损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解剖复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周、12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术后3个月站立位膝关节伸直活动度;术后1、3、14 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情况;术后3、6、12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2.8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研究组(t=8.339,P=0.000)。术后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解剖复位率(90.9% vs. 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10)。对照组术后发生胫骨近端骨髓炎1例、切口皮肤坏死3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研究组发生干骺端骨不连1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40.9% vs. 22.2%)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576,P=0.209)。研究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伸直活动度及术后2周、12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两组VAS评分及HSS评分均逐渐改善(P<0.05),而且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HSS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传统切开鹅足肌腱相比,保留鹅足肌腱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患者术后1年内膝关节活动度及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皮肤深层减张缝合的研究进展,为深刻理解和改良深层减张缝合方法提供系统性资料。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皮肤深层减张缝合的相关文献,总结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临床应用。结果皮肤深层减张缝合主要包括垂直褥式缝合及其改良缝合技术、水平褥式缝合及其改良缝合技术,以及一些特殊缝合技术,每种缝合技术都有其特点而适用于不同张力及形状的切口。结论外科医生应根据切口位置、张力大小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深层减张缝合技术,对切口进行充分减张,以实现切口良好愈合,预防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完善 β 磷酸三钙(β 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生物陶瓷系统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理论体系,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取 7~8 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18 只制备血管化动物模型,术后 4、8、12 周采用 micro-CT 扫描血管三维重建和荧光背景下血管显像观察新生血管形态,并计算血管长入包裹区的深度、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直径。取 9 个猪股骨标本随机分为 3 组(n=3):A 组为正常股骨头颈组;B 组为空腔组(隧芯减压通道+股骨头内球形骨缺损);C 组为植骨组,打压植入混合陶瓷颗粒填充股骨头内球形缺损,骨隧道内植入 β-TCP 多孔生物陶瓷棒。行生物力学检测计算标本的刚度及屈服载荷。多中心回顾分析 2012 年 1 月—2018 年 7 月,国内 7 所医疗中心行生物陶瓷系统微创保髋治疗的 ONFH 患者 200 例(232 髋)。其中男 145 例,女 55 例;年龄 17~76 岁,平均 42 岁。按照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为Ⅱ期 150 髋,Ⅲ期 82 髋。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估,采用 Harris 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 ARCO Ⅱ期与Ⅲ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血管可由多孔生物陶瓷棒非包裹区长入包裹区,至 12 周时可见血管贯穿包裹区。随术后时间延长,血管长入包裹区的深度、血管数目、血管直径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示,B、C 组标本刚度和屈服载荷显著低于 A 组,B 组屈服载荷显著低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股骨头颈的刚度恢复至 A 组的 41.52%±3.96%,屈服载荷恢复至 A 组的 46.14%±7.85%。临床研究显示,200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73 个月,平均 22.7 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有 12 例(16 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生存率为 93.10%;根据影像学评估,184 髋(79.31%)影像学稳定,48 髋(20.69%)出现影像学进展;Harris 评分为(79.3±17.3)分,较术前(57.3±12.0)分显著改善(t=18.600,P=0.000);优良率达 64.22%(149/232)。ARCO Ⅱ期患者在髋关节生存率、影像学评估、Harris 评分方面均优于 ARCO Ⅲ期患者(P<0.05)。 结论β-TCP 生物陶瓷系统微创治疗 ONFH,可引导大转子及股骨颈血运至股骨头内促进坏死修复;术后早期可以部分恢复股骨头颈力学性能;该方法为 ONFH 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保髋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