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对矫正重度下颌角肥大的疗效。方法应用口内入路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对20例重度下颌角肥大患者进行矫正,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术前术后数据变化及容貌改变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前面下部宽度12.221±0.765cm,术后面下部宽度10.797±0.688cm;术前下颌角角度111.209±7.946°,术后下颌角角度129.491±6.277°。手术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术后数据接近正常人群。所有患者容貌较术前有明显改观,未出现下颌骨骨折,下齿槽神经损伤。结论针对重度下颌角肥大患者采用口内入路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结合良好术前设计截骨线,可以有效矫正下颌角肥大,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颏体部斜行截骨术矫治宽颏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矫正颏部宽大的新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对发育性颏部宽大或下颌角截骨整形、颏部水平截骨整形后自觉颏部宽大的25例患者,采用下颌骨颏体部下缘斜行截骨术。手术截除自颏结节至角前切迹连线以下的下颌骨下缘,同时进行此连线间外侧骨皮质的打磨修整,术后通过正侧面面部形态观察,以及影像资料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正面观:颏部和下颌体部中份较术前明显缩窄;侧面观:下颌缘光滑,下颌角、下颌体以及颏前点之间弧线自然美观,X线可见下颌下缘平整,颏结节不明显,无第二下颌角形成或原有第二下颌角消失;未发生颏神经断裂、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颏体部下缘斜行截骨术可有效地缩窄颏部,同时矫正颏体部交界区域的突起、凹陷畸形,使颏部与下颌骨角体部协调美观、侧面观自下颌角至颏前点之间的曲线连续自然,可单独实施或作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颏部水平截骨整形的补充手术,以达到重塑完美面型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严重小下颌畸形患者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前、后软组织面型及唇颏部变化,评价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治疗下颌发育不全的效果.方法 对16例患者行颞颌关节成形术+颞肌筋膜瓣转移修复术,并于术后5 d开始行骨牵引延长,每日2次,每次0.4 mm.颌骨测量每例患者手术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软组织面型、唇颏部结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变化.结果 患者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前、后面突角、软组织下面高、面下份凸度、下唇长度、唇间隙、唇颏比、上下唇至审美平面距、颏唇沟深度和颏软组织厚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面突角从治疗前(35.488±6.510)°减小为治疗后(8.295±3.985)°,面下份凸度从治疗前(-40.281±7.558)mm变为治疗后(-14.506±3.359)mm,唇颏比从术前(78.375±12.340)%增加至术后(50.744±5.412)%.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治疗严重小下颌畸形可使患者面中下部软组织得到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下颌角截骨是面型轮廓重塑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术,为了提高手术的精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我们对各种下颌角截骨术操作技巧进行探讨.方法:术前进行面部测量、下颌骨曲面断层X线和头颅正侧位定位X线片投影测量,设计截骨线和去骨量,术式选择口内切口下颌角截骨术、口内切口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截骨术、耳后切口下颌角截骨术、耳后和口内联合切口下颌角截骨术;结果:面下部过宽同时下颌角肥大者单纯下颌角截骨效果往往不会很理想,需要同时进行下颌角外侧骨板部分去除,减少面下部的宽度,206例术后两侧对称,效果良好;1例面瘫;2例下颌骨骨折,术中做内固定;3例下颌骨体部成角,3个月后第二手术将突出部分磨平.结论:术前测量设计下颌角截骨的术式和截骨线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下颌角肥大的不同类型选择相适应的截骨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肥大伴长颏畸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6例下颌骨肥大伴长颏畸形患者,分别采用U形截骨术和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两种术式进行矫正,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U形截骨术组总有效率为90.00%,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组总有效率为100.00%,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组总有效率高于U形截骨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U形截骨术后,其中5例患者出现下唇麻木或肿胀,1例有轻微皮肤软组织下垂;采用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后,其中8例患者口唇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或肿胀,1例出现下颌部局部轻度血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U形截骨术组患者满意度为80.00%,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组满意度高于U形截骨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下颌角截骨术,U形截骨术以及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均可进一步改善矫正效果,满足患者术前要求。其中,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具有更佳的矫正效果,并能提高患者对矫正术后的满意度及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6.
下颌角切除术前、后颅面骨骼和咬肌CT影像的三维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前、后颅面骨性结构和咬肌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下颌角肥大者18例,于术前、后分别做三维CT检查,并对颅面结构进行三维测量,采用自身对照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下颌角角度增加(15.96±4.39) °、下颌骨角区最大宽度减少(7.72±1.83) mm、升支长度减少(8.01±2.92) mm、下颌角间距减少(4.35±1.94) mm、下颌角外翻角减少(8.76±8.02)°、下颌骨扩展角度减少(3.91±1.86)°、咬肌厚度减少(2.99±1.07) mm、咬肌宽度减少(2.65±1.73) mm、咬肌长度减少(6.23±2.29) mm、角区面宽度减少(5.29±2.01) mm,上述测量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颅面骨骼三维测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有萎缩现象,因此术中一般不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分区截骨术重塑面下部轮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下颌骨以美学观为准分为升支下区、下领角区、下颌体区、颏区。通过分区截骨术,矫正面下部前份、中份、后份宽大的不良形态。方法结合下颌骨外板矢状劈开和下颌骨角部和下颌骨下缘的全层截骨术和隆颏术,对下颌骨角部、体部和颏部进行分别截骨重塑,同时矫正面下部正面和侧面的欠美外形。结果于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共开展此类手术23例,下颌角、升支下部、体部截骨18例,颏部截骨5例。隆颏术的方式有固体硅胶假体置入12例,膨化聚四氟乙烯假体置入3例,自体下颌骨外板移植5例。术后外形均得到明显改善,外观满意,未发生颏神经断裂并发症,3例口唇麻木于1~3个月后自然恢复。结论对下颌骨进行分区截骨可以更全面的矫正面下部过宽,重塑面下部的轮廓以美化面型。  相似文献   

8.
下颌截骨整体塑形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使不同类型“方形脸”者达到下颌截骨术后下颌整体形态的协调美观。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下颌角肥大 ,在下颌骨截骨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下颌缘截骨、下颌骨半环形截骨以及下颌自体骨隆颏等综合手术方法改善下颌整体形态。结果 自 1996年以来共收治 312例 ,其中下颌角联合下颌缘截骨 2 0 0例 ,单纯下颌缘截骨 2 3例 ,下颌骨半环形截骨 15例 ,下颏修尖 9例 ,下颌自体骨隆颏 32例。对其中 15 0例随访 1~ 12个月 ,满意率 97%。结论 综合的下颌截骨方法可使方形脸术后下颌整体效果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下颌角截骨块同期移植隆颏的手术方法。方法经口腔入路,利用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下颌角骨块,塑形为适合颏部的形状,Ⅰ期移植于颏部,且以钛钉坚强内固定。结果本组35例患者行双侧下颌角截骨+下颌骨外板磨削术+自体下颌角移植隆颏术,术后移植骨愈合良好,颏部形态符合美学标准。结论下颌角截骨Ⅰ期移植隆颏术,操作方法简单,预期效果可靠,移植骨块与颏部解剖结合,无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用自体下颌角截骨块同期移植隆颏的手术方法。方法 经口腔入路,利用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下颌角骨块,塑形为适合颏部的形状,Ⅰ期移植于颏部,且以钛钉坚强内固定。结果 本组35例患者行双侧下颌角截骨+下颌骨外板磨削术+自体下颌角移植隆颏术,术后移植骨愈合良好,颏部形态符合美学标准。结论 下颌角截骨Ⅰ期移植隆颏术,操作方法简单,预期效果可靠,移植骨块与颏部解剖结合,无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下颌下缘截骨术与外板劈除术联合矫治低角型方颌畸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11月,应用下颌下缘截骨术与下颌骨外板劈除术联合矫治31例低角型方颌畸形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并用术前、后定位标准面像、X线头影测量等方法评价其矫正效果.结果 本组31例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经术后6~24个月随访,均无张口受限及面瘫等严重并发症,虽有13例术后自觉口角区下唇麻木,但均在4个月内恢复.所有患者面下部正、侧面轮廓均得到改善,术后下颌角角度达110°~120°,下颌平面角达25°~30°,下颌角间宽度均明显减小.所有病例医患双方均对手术后效果感到满意.结论 下颌下缘截骨术与外板劈除术联合应用矫治低角型方颌畸形,可达到较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原位固定二期截骨矫形分期联合手术矫治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小儿骨科诊疗中心收治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患儿资料。男5例,女3例;左侧5例,右侧3例;受伤年龄为6~14岁(平均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年(平均4年)。一期手术采用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在骨不连愈合和肘关节功能正常后二期行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术。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5个月(27~64个月)。一期手术后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愈合时间平均81.3 d(55~120 d);二期截骨矫形手术后所有截骨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1.1 d(45~60 d)。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肘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9.0°±4.6°、138.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例患儿健侧的提携角平均5.4°(3°~8°)。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患侧的提携角分别是31.9°±4.7°(25°~42°)、4.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EPS评分为(57.5±6.5)分,良4例,差4例;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95.9±3.4)分,优秀6例,良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原位固定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二期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畸形,手术效果良好,术中对外髁骨块血供的保护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成年动物去除下颌骨角及体部外侧全层皮质后的局部形态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进行实验性观察研究.方法 8~12个月龄成年小香猪8只,去除一侧下颌骨角及体部外侧全层皮质,随机挑选2只动物,术后12周处死,取骨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另6只动物术后24周处死,测量体部下颌骨外侧皮质厚度、角区骨质行生物力学分析,同时取骨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24周,下颌骨实验侧再生的外侧皮质厚度为(2.1±0.3)mm,对照侧外侧皮质厚度为(2.5±0.4)mm,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区生物力学强度,最大载荷实验侧为(401.76±204.91)N,对照侧为(585.42±413.07)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实验侧为(2 172.19±1 174.73)N/mm,对照侧为(2 363.90±1 547.48)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骨质达到完全再生修复.结论 下颌骨外侧全层皮质去除后局部新骨再生,组织学结构可达到完全修复;形态学上体部骨质变薄,局部凹陷,角区可见增生骨结节;对生物力学强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女性下颌角截骨术后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30例行下颌角截骨术(口内切口)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通过CT、成像软件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面部软组织①耳垂点至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的比值②正位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③软组织下颌角角度,观察手术前后中下面部软组织的变化。结果术前耳垂至下颌角高度与下面高度比值为1∶(1.5±0.12),术后为1∶(1.92±0.15);术前正位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比值为1∶(1.03±0.11),术后为1∶(1.2±0.21);术前下颌角角度为(109±1.7)°,截骨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1±2.1)°。结论下颌角肥大患者行下颌角截骨术约6个月后,中下面部软组织外形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在下颌角肥大矫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术在下颌角肥大矫治中的临床效果,并且比较传统与改良的各种下颌角截骨手术方法的利弊.方法对1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根据其临床分型,分别施行口内入路下颌角外板矢状劈除术,必要时辅以下颌角全层截骨.结果术后对1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6个月至2年的随访,双侧下颌角间距有明显缩小,双下颌角间距与双颧间距之比平均从87.64%下降到82.78%,并且术后下颌骨升支与体部的角度接近正常,侧面观形态自然,弧线优美,体表无瘢痕.结论该手术方法不仅能有效矫治以下颌角肥大为表现的下面部过宽,而且术后保持了正常下颌骨侧面应有的自然形态,达到了下颌截骨术后下颌骨整体形态的协调美观,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软件重建偏突颌畸患者的三维头颅模型,研究颏部不对称程度与矢状劈开截骨是否同期行水平向颏成形术之间的联系,得出水平向行颏成形术参考指标.方法 对40例偏突颌畸形患者行回顾性研究.A组20例行单颌矢状劈开截骨同期行水平向颏成形术;B组20例单纯行单颌矢状劈开截骨,根据患者术前的扫描数据,重建三维头颅模型,并确立下颌牙合平面:①测量双侧下颌第一磨牙颊沟相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距并且计算其差值绝对值X.②将双侧颏结节、双侧下颌角点在下颌牙合平面进行投影,两侧颏结节投影点连线为L1,左侧颏结节投影点与左侧下颌角点投影点连线L2,右侧颏结节投影点与右侧下颌角点投影点连线L3,L1与L2成角度为∠α,L1与L3成角为∠β,计算∠α与∠β差值绝对值Y.将数据导入SPSS13.0软件,分析X、Y两者之间的关系;将Y与偏突颌患者单颌矢状劈开截骨是否同期行水平向颏成形手术关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X与Y存在线性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 1.15+0.88X;Y〉(5.39±0.68)°时,偏突颌患者行SSRO术须同期行水平向颏成形手术.结论 偏突颌患者颏结节于下颌牙合平面投影点连线,分别与左右两侧颏结节投影点和下颌角点投影点连线所成夹角的差值绝对值〉(5.39±0.68)°时,行矢状劈开截骨术时须同期行水平向颏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手外一科收治的19例成人肘内翻畸形患者资料。男3例,女16例;年龄17~27岁,平均20.3岁;左侧13例,右侧6例;肘内翻角为20.7°±2.8°。所有患者术前在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上精确测量健侧提携角及患侧的内翻角,并测算出截骨角度,术中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锁定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肘提携角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结果19例患者术后获9~3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肘提携角为11.4°±1.6°,患者手术瘢痕平均4 cm(3~5 cm),术后患肢肘内翻畸形与术前对比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良好。术后采用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7例,中2例;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优13例,良6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部分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肘关节僵硬。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失效情况,无一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结论术前应用PACS系统精确测量截骨角度,术中应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进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既确保了矫形角度和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又未留下明显手术瘢痕,外形美观,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下颌角肥大有多种式术可选,对于低角型下颌角肥大,往往一种式术很难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本文选择了一组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来研究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治疗低角型下颌角肥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科室2005年8月~2005年11月间治疗的24例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完善术前检查与分析。在全麻下应用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进行联合矫治。术后观察治疗效果,并在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24例患者矫治后Ⅰ期愈合,所有患者下颌角角度增大,两下颌角间宽度明显减小,达到了下颌角的正常美学标准。8周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可有效地矫治低角型下颌角肥大,使患者下颌角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9.
弧形截骨术和外板劈除术对下颌角形态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和比较下颌角弧形截骨成形术后和下颌角外板劈除术后对下颌角肥大患者下颌角的形态变化差异。方法对下颌角肥大行弧形截骨成形术的30例和行下颌角外板劈除术后的20例的头颅正、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结果下颌角弧形截骨成形术使下颌角间距变小,下颌角角度变钝,下颌升支长度变短,下颌角点向前上移位,下颌角区的下颌骨最大宽度变小,下颌骨升支及体部变窄;下颌角外板劈除法可以使下颌角间距变小,而下颌升支长度,下颌角区的下颌骨最大宽度,下颌骨升支及体部的宽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成形术对面下部正面观和侧面观均有较大改善,下颌角外板劈除术主要对面下部正面观有较大改善,在进行下颌角肥大成形术时,应注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治疗中能精准截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