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种群结构。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2006-2020年我国16个省份收集的763株食源性金葡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葡萄球菌蛋白A编码基因(spa)和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SCCmec)分型, 使用BioNumerics 7.5软件创建基于ST类型的最小生成树。国外进口食品分离到的金葡菌31株被纳入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 763株金葡菌共鉴定出90个ST型和160个spa型别, 其中20种为新ST型别。72个(72/90, 80.0%)ST型属于22个克隆群, 其中主要型别为CC7、CC1、CC5、CC398、CC188、CC59、CC6、CC88、CC15和CC25, 占82.44%(629/763)。其中优势克隆群中ST型和spa型别随着时间的变化呈多态性变化。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阳性率为7.60%, 共鉴定出7种SCCmec型别, 以ST59-t437-Ⅳa(17.24%, 10/58)、ST239-t030-Ⅲ(12.07%, 7/58)、ST59-t437-Ⅴb(8.62%, 5/58)、ST338-t437-...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海市某医院中不同来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明确上海某医院MRSA的流行特点。方法收集上海市某二甲医院2017—2018年期间72株MRSA,综合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MRSA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 72株MRSA中,46株分离自临床病例,26株分离自医院环境。46株临床分离菌株包括33株社区获得性MRSA(CA-MRSA),以及13株医院获得性MRSA(HA-MRSA),且来自医院的不同的病区。感染MRSA的住院患者所在科室以老年科(34.8%,16株)、内科(26.1%,12株)和外科(26.1%,12株)为主。MLST分型结果显示,不同来源MRSA菌株的ST型差别较大,但ST764是不同来源的MRSA菌株的优势克隆群(40.3%,29株),且PFGE聚类结果显示12株不同来源的ST764型MRSA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0%)。结论 ST764型MRSA可能在社区、医院及环境中存在播散,应持续监测MRSA及其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3.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治的15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基础疾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细菌耐药性、治疗药物及预后等临床因素, 采用χ2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可能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然后将单变量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 15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 检出MRSA 50例(32.89%),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检出102例(67.11%)。MRSA组留置导尿管、留置引流管、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比率明显高于MSSA组(χ2分别为8.272、11.972、4.998、4.776, P均<0.05)。MRSA组血流感染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MSSA组(34.00%vs 13.73%)(χ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小檗碱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细胞膜完整性、通透性的影响以及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改变, 为中药单体成分小檗碱在抗菌中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收集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检验科2019—2020年老年科患者下呼吸道样本分离培养的MRSA菌株3株。采用梅里埃VETEK 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及VE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细菌药敏实验检测细菌菌种及药敏;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小檗碱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培养基电导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小檗碱对MRSA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小檗碱作用后MRSA细胞壁结构的变化。通过GraphPad Prism5统计软件, 对电导率实验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小檗碱对MRSA的MIC为64 μg/ml;8 μg/ml(1/8 MIC)、16 μg/ml(1/4 MIC)、32 μg/ml(1/2 MIC)、64 μg/ml(1 MIC)、128 μg/ml(2 MIC)小檗碱作用菌体4 h后, 电导率分别增加了24.49%、34.59%、20...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猪带绦虫重组质粒pET30a-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RR)结构域15(LRRC15), 原核表达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 制备兔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方法, 获得猪带绦虫LRRC15蛋白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ET30a载体, 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RRC15, 并进行双酶切PCR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 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LRRC15重组蛋白,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用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LRRC15重组蛋白, SDS-PAGE进行分析鉴定;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WB)鉴定纯化重组蛋白特异性;用纯化的LRRC15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 制备LRRC15多克隆抗体,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纯化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结果经PCR鉴定, 扩增出长度为1 506 bp的条带, 与LRRC15基因相符;经SDS-PAGE和WB鉴定, 获得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55.36 × 103的LRRC15目的蛋白;用LR...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分离菌株的分型情况。方法 66株菌株分离自2014 - 2020年四川省人间布病确诊病例, 分别应用BCSP31-PCR、AMOS-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属、生物型鉴定;选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9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实验, 通过在线全球MLST数据库对比序列型(ST);并通过BioNumerics 7.6软件, 使用最小生成树(MST)对新发现和已知ST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14 - 2020年四川省自人间布病确诊病例分离的66株菌株均为布鲁氏菌属, 其中羊种布鲁氏菌65株, 牛种布鲁氏菌1株。存在3个已知ST(ST-8、ST-39、ST-2)和1个新发现型别(ST-101)。其中, ST-8为四川省主要ST(90.91%, 60/66), 另有4株羊种布鲁氏菌为ST-39, 1株牛种布鲁氏菌为ST-2。新发现型别ST-101于2019年分离自乐山市, 属羊种布鲁氏菌克隆群, 与ST-8进化关系紧密。结论四川省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 主要基因型为ST-8, 同时存在少量ST-39、ST-101、ST-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 PGT-M)周期前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相关的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 RAG1)基因结构和功能, 并对其新发现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方法针对2016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先证者的外显子报告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及Sanger测序数据, 利用PROVEAN、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致病性预测软件对RAG1基因变异位点的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 并对突变与野生型RAG1蛋白的结构进行三维结构重建, 实现致病性的预测。结果双方均为RAG1基因突变携带者, 突变位点位于11号染色体上, 女方为c.946T>G(p.C316G)杂合错义突变, 男方为c.11941196del(p.L399del)杂合整码突变。两个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在人、黑猩...  相似文献   

8.
HCV感染是我国慢性肝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其流行率和基因型分布随人群和地理区域不同存在差异。近年来, 我国HCV感染分子流行病学发生变化, 在血液透析患者、静脉药物注射人群、高危性行为人群中具有较高流行率, 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瑞雪纷纷, 晶露为霜, 岁岁新年, 今又始航。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本刊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广大读者及地方病科研、防治工作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美好的祝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使用抗Ⅹa因子活性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时的合理剂量及防止体外滤器凝血(ECC)的策略。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LMWH抗凝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 收集患者体重、身高、基础肾脏病、透析龄等基础数据以及透析前、透析中及透析后的抗Ⅹa因子活性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共入组46例患者, 其中凝血组5例(10.9%)、非凝血组41例(89.1%), HD开始后0.5 h抗Ⅹa因子活性达峰值, 将4 h抗Ⅹa因子水平纳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分析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2(95%置信区间:0.651~0.954, P=0.029), 截点值为0.31 IU/ml(敏感性1, 特异性0.683)。建议以体表面积作为基准估算血液透析LMWH抗凝剂量, HD 4 h抗Ⅹa因子活性≤0.31 IU/ml, 对EC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此外,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透析龄是ECC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319, 95%CI 1.0...  相似文献   

11.
主动外排系统acrAB在志贺菌中分布和表达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研究志贺菌患者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机制。方法检测志贺菌中有无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结构基因acrAB-tolC在临床分离菌株中的分布;Northern-blots测定acrAB-tolCmRNA表达水平。结果所有志贺菌分离株染色体中均发现有acrAB-tolC基因,未发现acrAB-tolC基因缺失株;发现4株多重耐药株acrA基因实变,1株敏感野生tolC基因突变,未发现acrB基因突变株。多重耐药株acrA基因mRNA水平显著高于敏感野生株(P<0.05),acrB基因和tolC基因mRNA水平与敏感野生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外排系统acrA基因高表达导致临床分离志贺菌产生多重耐药性;acrAB-tolC的表达可能受多种耐药操纵子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