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辛普利与氯沙坦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病的防治作用与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福辛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肾小球病变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A组)、糖尿病组(B组)、福辛普利治疗组(C组)、氯沙坦治疗组(D组),检测第1、2、4、12周血糖、24h尿TGFβ1排泄率以及Alb排泄率。于第4周、第12周处死大鼠获取肾,计算肾脏肥大指数,分离皮髓质,检测肾皮质TGFβ1蛋白水平及皮质TGFβ1mRNA水平。结果①尿Alb排泄率与尿TGFβ1排泄率:各实验组尿Alb排泄率与尿TGFβ1排泄率随病程延长进一步增加,二种药物治疗均可使尿Alb排泄率与尿TGFβ1排泄率明显减少,但不能使其恢复正常。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大鼠肾皮质TGFβ1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随病程延长增加更加明显,二种药物治疗组大鼠肾皮质TGFβ1蛋白含量较B组明显减少。③各时期肾皮质TGFβ1mRNA的表达量B组最高,C、D组大鼠肾皮质TGFβ1蛋白含量较B组明显减少,早期以C组减少更为明显。肾皮质TGFβ1mRNA的表达量与尿TGFβ1排泄率呈正相关。结论肾脏TGFβ1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机制之一,尿TGFβ1排泄率可以作为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和评价病变程度的标志物之一。福辛普利、氯沙坦具有确切肾脏保护作用,且福辛普利早期作用较氯沙坦更为明显。这种作用部分与其抑制肾脏TGFβ1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1级、2级高血压病患者35例,其中左室肥厚(LVH)20例,非左室肥厚(NLVH)15例和老年健康对照组20例,检测血清Ang Ⅱ、TGF-β1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LVH亚组血清Ang Ⅱ、TGF-β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血压NLVH亚组Ang Ⅱ、TGF-β1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LVH亚组TGF-β1较NLVH亚组明显升高(P<0.01),LVH亚组Ang Ⅱ较NLVH亚组升高(P<0.05).结论 TGF-β1和Ang Ⅱ可共同作用促进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缬沙坦干预治疗后糖尿病大鼠肾脏nephfin表达的变化,探讨缬沙坦保护肾脏的部分机制。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缬沙坦干预治疗10周,观察大鼠糖代谢、肾功能及肾小球中nephrin表达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肾小球nephrin表达显著减少,而缬沙坦干预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P〈0.05),且蛋白尿的程度与nephrin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缬沙坦可减少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的排出,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肾小球nephr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脂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高脂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组在高脂饮脂的同时给予氯沙坦治疗,3mo后观察兔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情况及测定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小于高脂组,冠状动脉病变较后者轻微,各组间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沙坦能抑制高脂血症所造成的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其作用并非通过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抗高血压药缬沙坦的合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邻氯苄腈为原料,经格氏反应得4′-甲基-2-氰基联苯,溴化后同L-缬氨酸苄酯对甲苯磺酸盐反应,酰化,催化氢解,用NaN3/ZnCl2叠氮化环合得到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6.
缬沙坦及苯那普利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并比较缬沙坦及苯那普利对 5 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硬化的改善作用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SD雄性大鼠 30只 ,通过 5 6肾切除法制造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 ,术后 2周随机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及苯那普利组 ,并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术后第 6周末各组大鼠进行体重、血压、血清肌酐 (Scr)及尿素氮 (BUN)的测定 ,处死大鼠 ,取出肾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IV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表达。结果 :同模型组相比 ,两治疗组收缩压下降 (P均 <0 .0 1) ,肾功能改善 ;肾小球系膜增殖程度、肾小球硬化指数 (GSI)降低 (P均 <0 .0 1)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两治疗组肾小球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纤维连接蛋白 (FN)及IV型胶原表达均较模型组下降 (P均 <0 .0 1)。结论 :缬沙坦及苯那普利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具有同等的肾脏保护作用 ;改善肾小球硬化是通过减少肾小球TGF β1表达 ,从而减少FN及IV型胶原生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3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病人口服缬沙坦 80~ 16 0mg·g-1,qd ,共 2 4周 ,服药前后分别测量血压及用彩色Doppler超声心动图仪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32例患者血压由 (2 1.7± 1.4) /(13.1± 0 .7)kPa降为 (17.3± 1.1) /(11.2± 0 .6 )kPa ,P <0 .0 1;左室重量指数(LVMI)由 (136 .8± 14.6 )g·m-2 降至 (110 .2± 11.5 )g·m-2 ,P <0 .0 5。结论 :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 ,对左心室肥厚亦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患者血转化生长因子(TGF )- β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进一步探讨TGF-β1和Ang Ⅱ与高血压性肾损害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将10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为肾损害和无肾损害两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清TGF-β1和血浆AngⅡ浓度。结果高血压肾损害组血TGF-β1和AngⅡ水平高于无肾损害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与Ang Ⅱ之间具有相关性,r值为0.536 7,P<0.05。结论血管活性物质TGF-β1和Ang Ⅱ在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血TGF-β1可作为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培哚普利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于造模第4周开始分别予以培哚普利和缬沙坦灌胃.RT-PCR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Ⅱ型受体(TGFRⅡ mRNA);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β1、Smad3及Smad7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肝组织HE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经培哚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大鼠肝内TGF-β1与TGFRⅡ mRNA、以及Smad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mad7的表达增加.TGF-β1与Smad3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浆,Smad7则主要在肝细胞浆表达,上述物质在两种药物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培哚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后肝小叶均趋于正常,纤维间隔明显变薄.结论培哚普利或缬沙坦均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其机理可能与直接或间接抑制肝内TGF-β1、与TGFRⅡ mRNA及Smad3表达,并促进Smad7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 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β1,TGF β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ponta neouslyhypertertensiverat,SHR)肾小管的表达及其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氯沙坦对TGF β1在肾小管表达的影响及肾保护作用。方法 :以同龄雄性正常大鼠 (WistarKyoto ,WKY)和SHR为研究对象 ,其中SHR大鼠分为阳性对照组和氯沙坦组。监测治疗前后大鼠尾动脉血压、肾功能及 β2 微球蛋白(β2 MG)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TGF β1在肾小管中的表达。结果 :同WKY组比较 ,β2 MG在阳性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 ,氯沙坦组较阳性对照组显著减少 (P <0 .0 1) ,而尿素氮和血肌酐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TGF β1在WKY组肾小管的表达无或极微量 ,在阳性对照组肾小管的表达显著 ,且随高血压病程的进展 ,TGF β1的表达显著增加 (P <0 .0 5 ) ,而TGF β1在氯沙坦组的表达显著减少 (P <0 .0 1) ,血压亦显著降低。结论 :TGF β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小管的表达显著增加 ,它可能是致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因素。氯沙坦具有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及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与血管紧张素Ⅱ转化酶抑制剂 (ACEI)联合应用和单用ACEI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 2型糖尿病肾病 (DN)的疗效比较。方法 5 2例临床确诊的 2型糖尿病肾病分为两组 ,A组单用ACEI治疗 2 0例 ,B组ARB联合ACEI治疗 32例。结果 治疗 2个月后A组 2 4小时尿蛋白平均 3 0 2± 1 10g ,B组 2 4小时尿蛋白平均 2 6 6± 1 32g (P <0 0 1)。血浆白蛋白A组 2 4 6 0± 1 80g/L ,B组 2 6 80± 1 2 0g/L (P <0 0 5 ) ,6个月后 2 4小时尿蛋白A组 2 5 4± 0 89g/L ,B组 2 14± 1 0 3g/L (P <0 0 1) ,血浆白蛋白A组 2 8 80± 2 10g/L ,B组 31 10± 1 80g/L (P <0 0 1)。经过一年治疗 ,A组肌酐清除率平均下降速率为 3 5ml/min·y ,B组为 2 8ml/min·y。结论 ARB与ACEI联合应用对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 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更优于单用ACEI组 ,并具有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洛沙坦与苯那普利及联合治疗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24只16周龄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洛沙坦(Los)治疗组(SHR-L),苯那普利(Ben)治疗组(SHR-B;),洛沙坦与苯那普利联合治疗组(SHR-BL)。治疗16周。年龄、性别配对的SHR和WKY大鼠作对照组。测定收缩压、左心室重量,计算心体比。结果Los降压作用大于Ben,Los与Ben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相当。结论两药联合治疗对SHR大鼠有协同降压、逆转LVH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进的Longa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药物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在手术前1h给予葡萄籽原花青素,之后每天同一时间给药,直到被处死。药物干预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于术后以及处死前分别两次给予神经功能评分。大鼠处死并取出样本分别进行HE染色和TGF-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大鼠造模成功率约为88%,TGF-β1在正常S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有少量表达,缺血再灌注组各亚组阳性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药物干预组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F-β1表达均升高(P<0.05),在相同时间点TGF-β1表达趋势基本与I/R组相同,但阳性表达明显高于I/R组(P<0.05)。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能通过增加TGF-β1表达,以达到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26例,在使用常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口服,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比较用药前、治疗后8周心脏指标变化,评估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8周后显效9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88%.无效2例,占12%.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26例,在使用常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口服,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比较用药前、治疗后8周心脏指标变化,评估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显效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8%,无效3例,占12%.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26例,在使用常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口服,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比较用药前、治疗后8周心脏指标变化,评估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显效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8%,无效3例,占12%。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峡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0):59-60
目的比较2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氯沙坦和缬沙坦的降压效果。方法将213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随机分为A组108例和B组105例。A组给予氯沙坦治疗,B组给予缬沙坦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降压幅度、血液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降压显效率为84.26%高于B组的7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A组降压幅度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前后2组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低于B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缬沙坦相比,氯沙坦治疗EH疗效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益肾汤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益肾汤对实验性糖尿病(DM)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_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链脲菌素诱发、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益肾汤干预治疗,并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缬沙坦作为对照,观察糖代谢(血糖、胰岛素)、大鼠肾功能[包括:肾重/体重、尿总蛋白(24h)、尿白蛋白(24h)、血尿素氮]、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GBM)、血及肾组织的TGF-β1表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成功诱发大鼠DM。②各治疗组与糖尿病未治疗组比较均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尿素氮、尿总蛋白(24h)及微量白蛋白,升高胰岛素水平,抑制肾皮质TGF-β_1表达及GBM的增厚。③相关分析:肾脏TGF-β_1表达量与尿总蛋白(24h)、尿白蛋白(24h)浓度、GBM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益肾汤具有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出、血尿素氮浓度、减少肾脏TGF-β_1表达、延缓GBM增厚的作用;益肾汤防治糖尿病肾病(DN)的作用与ARB相仿。益肾汤防治DN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与其降低肾脏TGF-β_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80mg组和缬沙坦160mg组,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脂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而血肌酐、血钾、肝功能无显著变化(P>0.05);与80mg缬沙坦治疗组比较,160mg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两组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均有效,增加使用剂量至160mg能够增加降压速度和降低尿蛋白效果,并具有更优越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尿蛋白排泄率逐年增加、肾功能持续减退至终末期是其主要临床特点。附着在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的肾小球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podocyte)是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重要的细胞结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l,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大多数细胞内起着调节生长、分化和凋亡的作用,糖尿病时高血糖和血管紧张素Ⅱ是TGF-β1的主要刺激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TGF-β1介导的足细胞损伤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发展及肾小球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