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索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肌群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吴玉玲孙晓敏林建强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6)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 结果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4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的Brunnstrom分级、FMA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训练,肌电反馈组则辅以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及减重平板训练。于入选时、治疗6周后记录各组患者静息状态及主动踝背伸状态时胫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拮抗肌协同收缩率;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通用量角器对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时各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iEM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比较,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下肢FMA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均明显提高,协同收缩率则明显降低(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30.4±2.8)分]、踝关节活动度[(15.3±3.0)°]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114.0±27.0)mVs]、协同收缩率[(0.07±0.05)%]亦显著优于减重训练组及肌电反馈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提高康复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无意识障碍;可主动下床行走;典型的偏瘫步态(划圈步态);患侧腰背肌肌张力异常。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23例。(1)观察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54.0±14.5)岁;病程(15.6±13.8)个月。(2)对照组:男15例,女8例;年龄(54.2±15.5)岁;病程(17.5±12.2)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坐位下竖脊肌、腹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与坐位平衡的关系。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15例为试验组,健康人15例为对照组。测试过程:①受试者均在平衡仪(Teconbody,PK245)上进行坐位平衡测试,睁眼30s和闭眼30s,记录平衡仪参数(重心摆动长度、面积、X轴压力中心、Y轴压力中心);②受试者坐于平衡仪上,前后最大范围的进行腰背屈伸活动,在此同时用表面肌电(MEGA-6000)对双侧竖脊肌、腹直肌进行测试,通过肌电值原始数据分析计算出测试肌肉的对称指数。结果:在睁眼和闭眼坐位及坐位下前后最大范围运动时,脑卒中患者竖脊肌的对称指数比健康人的对称指数大,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而腹直肌的对称指数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平衡仪参数与肌电信号的对称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患者坐位下躯干肌两侧存在不平衡性,但是竖脊肌、腹直肌肌电信号激活的程度对坐位平衡功能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陆上运动训练与水中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及其表面肌电指标的影响。 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30例,病程2~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陆上运动组和水中运动组,每组15例。陆上运动组在康复大厅进行陆上运动康复训练;水中运动组在水中运动池中进行水中运动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为每次治疗30min,每周5次,共观察4周。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训练后),记录2组患者下肢主要肌群的最大等长收缩(MIVC)力量,并同步监测其表面肌电,利用客观数据对比研究恢复期卒中患者的下肢肌肉功能。 结果训练后,陆上运动组患者的伸膝力矩以及水中运动组踝跖屈力矩、跖屈腓肠肌积分肌电(iEMG)、伸膝力矩、伸膝协同收缩率均较组内训练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水中运动组患者的踝跖屈力矩[(8.9±3.8)N?m]、跖屈腓肠肌iEMG[(22.1±11.3)μV?s]、伸膝力矩[(19.1±11.5)N?m]、伸膝协同收缩率[(24.5±7.3)%],均显著优于陆上运动组(P<0.05)。 结论与陆上运动相比,水中运动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股直肌和腓肠肌的肌肉力量以及伸膝动作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患者坐位及站立位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信号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坐位及站立位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令受试者连续做5次由坐到站,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两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坐位患侧与健侧、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胫骨前肌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腓肠肌均方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站立位患侧与健侧、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胫骨前肌均方根和积分肌电(iEM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脑卒中患者健侧与患侧、患侧与正常人对应患侧腓肠肌均方根和iEM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sEMG是一种简单、实用、可行的康复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Fan Gao Thomas H. Grant Elliot J. Roth Li-Qun Zhang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09,90(5):819-2500
Gao F, Grant TH, Roth EJ, Zhang L-Q. Changes in pa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at the muscle fascicle and joint levels in stroke survivors.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ankle joint-level and muscle fascicle-level change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stroke survivors with spasticity, contracture, and/or muscle weakness at the ankle.Design
To investigate the fascicular changes of the medial gastrocnemius muscle using ultrasonography and the biomechanical changes at the ankle joint across 0°, 30°, 60°, and 90° knee flexion in a case-control manner.Setting
Research laboratory in a rehabilitation hospital.Participants
Stroke survivors (n=10) with ankle spasticity/contracture an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n=10).Interventions
Not applicable.Main Outcome Measurements
At the muscle fascicle level, medial gastrocnemius muscle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fascicular length, pennation angle, and thickness were evaluated in vivo with the knee and ankle flexion changed systematically. At the joint level, the ankle range of motion (ROM) and stiffness were determined across the range of 0° to 90° knee flexion.Results
At comparable joint positions, stroke survivors showed reduced muscle fascicle length, especially in ankle dorsiflexion (P≤.048) and smaller pennation angle, especially for more extended knee positions (P≤.049) than those of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At comparable passive gastrocnemius force, stroke survivors showed higher fascicular stiffness (P≤.044) and shorter fascicle length (P≤.025) than controls. The fascicle-level changes of decreased muscle fascicle length and pennation angle and increased medial gastrocnemius fascicle stiffness in stroke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joint level changes of increased joint stiffness and decreased ROM (P<.05).Conclusions
This study evaluated specific muscle fascicular changes as mechanisms underlying spasticity, contracture, and joint-level impairments, which may help improve stroke rehabilitation and outcome evaluation. 相似文献13.
目的观察水平位多关节上肢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肌力的疗效。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结合水平位多关节上肢CPM训练。均治疗1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进行肌张力、肌力的肌电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的肌力、肌张力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水平位上肢多关节CPM训练能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增强其肌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评价针刺缓解腓肠肌疲劳的效果。方法20 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负重直立提踵,疲劳发生后对腓肠肌局部(承筋穴)针刺15 min(针刺组);4 周后进行第二次测试,疲劳发生后休息15 min(非针刺组)。记录不同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和心率。结果两组运动后腓肠肌表面肌电值与运动前相比升高(P<0.05),针刺组针刺后降低(P<0.05),休息组休息后升高(P<0.05)。两组运动后心率明显升高(P<0.05),针刺/休息后较运动后减慢(P<0.05),降低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缓 相似文献
15.
手CPM训练对偏瘫患者手部痉挛及手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手持续被动运动(CPM)对降低偏瘫患者手部痉挛、改善手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60例脑卒中、脑外伤后伴有手部痉挛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接受正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手部关节CPM.对照组只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部痉挛及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手部痉挛与手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训练仍是降低偏瘫患者手部痉挛和提高手功能的有效方法,手CPM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与康复训练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偏瘫侧下肢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均12分,随机分为综合组、针刺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组分别配合综合康复(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与针刺治疗(取患者下肢穴)。治疗前、治疗10和20d时测定2组患者健患侧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同时进行下肢CSS评分及下肢运动功能Lindmark评分。结果:治疗20d时,综合组患侧腓肠肌RMS值、CSS评分比治疗前和针刺组明显下降(P0.01)。Lindmark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综合组上升幅度高于针刺组(均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肌痉挛。表面肌电测试中RMS值可作为评价脑卒中患者腓肠肌痉挛的量化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加热辅助持续被动运动 (continuouspassivemotion ,CPM)用于改善关节活动度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需用CPM治疗的 84例四肢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采用先预热关节部位 ,然后进行CPM治疗 ,而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的CPM治疗 ,比较加热辅助CPM治疗与单纯的CPM治疗关节活动度改善的差异。结果 :采用加热辅助CPM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的CPM治疗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采用加热辅助CPM治疗 ,是一种改善关节活动度更理想的治疗方法 ,可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康复 ,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辅助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16例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动态式踝足矫形器治疗,研究组给予动态式踝足矫形器辅助本体感觉训练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平衡功能、表面肌电图、三维步态时空与时相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iEMG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方根振幅(RMS)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RMS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辅助本体感觉训练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促进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在量化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痉挛中的应用.方法 2019年3月至9月,本院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44例为试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健侧、患侧及对照组右侧腓肠肌内侧头同一位置行二维灰阶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超微血管成像超声检查,记录剪切波速度(SWV)、血流信号值、羽状角(PA)、...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持续被动运动(CPM)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对疼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的作用。方法 20例(40膝)女性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0膝。实验组术后每天2次行CPM和主动康复治疗,对照组每天2次主动康复治疗。术前、术后2周和3个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角度测量仪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结果术后2周和3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疼痛评分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进行主动康复治疗后,CPM的辅助应用对膝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