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处理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中的一个难题。脊髓损伤病人丧失正常的膀胱功能可致残和导致泌尿道功能的严重障碍。研究旨在确定脊髓损伤病人在住院、康复和出院时应采用适当的膀胱处理方法,明确不适应间歇性清洁导尿(CIC)的原因。留置导尿管(IC)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尽可能改为CIC。住院期间要教会病人使用导尿  相似文献   

2.
3.
脊髓损伤在初期表现为脊髓休克和损伤水平以下的脊髓反射消失(持续1~9周)。此期内患者病残和病死的主要原因是肺泡通气量减少、保护气道和清除支气管分泌物的能力丧失、误吸胃液、支气管肺炎、肺水肿和肺栓塞。在以后几周内病人的脊髓反射逐渐恢复,进入以交感亢进和不随意肌抽搐为特征的慢性期。此期内有如下后遗症:心血管系不稳定、肺泡通气量减少、慢性感染、贫血、褥疮溃烂、体温调节障碍和对司可林敏感性增加(可致高钾血症)。病人在此期  相似文献   

4.
1例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小芳 《护理学杂志》2002,17(11):874-875
排尿功能障碍、尿路感染是脊髓损伤(SCI)的严重并发症,如何防止尿路感染和改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2001年11月,我院收治1例胸10平面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人,经过4个月的康复护理和膀胱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脊髓损伤病人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外伤合并脊髓损伤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1997年1月-2007年12月手术治疗颈部外伤合并脊髓损伤病人155例,8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66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4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合并高热45例,呼吸功能障碍31例,肺部感染43例,低钠血症70例,泌尿系感染25例,应激性溃疡3例,深静脉血栓10例,颈神经根牵拉痛5例,喉上或喉返神经损伤3例,脑脊液漏1例,颈部血肿2例,内固定物松动1例,食管瘘1例,死亡10例.[结论]颈部外伤合并脊髓损伤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非常多,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腰椎骨折脊髓不全损伤病人膀胱功能训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促进腰椎骨折脊髓不全损伤病人排尿障碍恢复的方法。方法 将51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19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留置导尿,任其自然恢复。观察两组病人尿管保留时间、膀胱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尿管保留时间,拔除尿管后膀胱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排尿恢复正常的例数,泌尿系感染、后遗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科学的膀胱功能训练可促进病人膀胱功能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10月~2013年7月收治共收治外伤行脊髓损伤病人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21~64岁,平均40.2±4.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训练;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方法留置尿管及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经过3~10次生物反馈训练(平均5.9次),其拔除尿管时间、拔除尿管例数自主排尿、一周后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疗效判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法能有效提高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以颈髓、腰髓、胸髓恢复较好,马尾及骶尾髓损伤效果差。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对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0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3个月的无菌间歇导尿,观察与比较导尿管留置时间不同患者膀胱容量的改变与泌尿系感染率。结果:脊髓损伤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大于4周的患者,其泌尿系感染率为95%,膀胱容量平均为295±73ml;导尿管留置不足4周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率为35%,膀胱容量平均为455±103m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应尽可能早期拔除导尿管,进行间歇导尿,有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及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强化家属健康教育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强化家属健康教育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47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主要采取传统的护士主导,患者或家属被动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与方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例患者固定1名陪护家属,并强化家属健康教育,包括评估与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并发症及其相关知识教育、术前术后并发痘预防与护理指导等.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并发症;随访2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家属健康教育可以加强患者、家属对并发症相关知识的了解及对潜在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病人的便秘王兰1ICD(国际疾病分类)研究指出,神经性疾病包括脊髓损伤发生便秘的比例很高,这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致腹部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失调,肠蠕动和肛门括约肌的自主运动丧失所至。Krause对90例L2以上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多元化穴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同样的基础治疗。治疗组从术后第7d开始采用多元化穴位治疗联合骨盆肌锻炼介入,多元化穴位治疗即穴位的艾灸、按摩及中频治疗,2w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从术后第20d开始实施与治疗组一样的治疗;3个疗程后,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日常生活能力(ADL)以及恢复自主排尿等,评价其疗效。同时教会患者或陪护记录排尿日记;B超监测残余尿量及尿常规检查,每周检查一次;出院后随访6个月,通过门诊复诊与电话询问的方式。结果: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的次数都有明显下降,自主排尿全部恢复,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早期多元化穴位治疗介入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能明显降低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有效地恢复了自主排尿的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法具有经济、方便、实用、易于掌握、副作用小等特点,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患者行间歇性导尿(IC)在膀胱功能康复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160例,按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康复护理组,n=81)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n=79),对照组患者仅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间歇性导尿结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进行康复护理.分别于入院时、病后一个月、病后六个月评估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和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间歇性导尿有益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337例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入院前膀胱管理方式:膀胱造瘘47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51例,叩击排尿29例,腹压排尿31例,应用外部集尿器35例,间歇导尿144例。对所有患者行泌尿系B超检查,同时行尿常规检查、尿细菌培养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共有128例患者合并泌尿系结石,其中膀胱造瘘32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34例,叩击排尿19例,腹压排尿11例,应用外部集尿器20例,间歇导尿12例。间歇导尿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最低,与其他方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28例患者中120例同时存在泌尿系感染,影像尿动力学均存在异常。结论: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间歇导尿可明显降低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创伤或疾病所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最严重的伤残之一,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造成患者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其中,SCI后排尿功能障碍可引起尿路感染、尿潴留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据国内外有关脊髓损伤12~15年随访研究的报道,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43%-75%)。对我国唐山大地震截瘫患者15年后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5.
正常膀胱功能包括贮尿和排尿两方面,是由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相互协同而完成的。膀胱尿道的神经支配包括交感(T_(12)-L_3)、副交感(S_(2-4))和躯体神经(S_(2-4))三方面,并受脊髓、脑桥的调节和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不仅严重损害了病人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了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和/或脊髓)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性功能紊乱。其中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器官(膀胱尿道、直肠肛门和性)的功能障碍最为常见。SCI后的膀胱功能,往往依SCI的平面不同而有所差异。圆锥以上SCI占全部SCI的85%,对盆底器官而言属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期多发展成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患者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尿潴留与尿失禁同时存在,尿路感染和膀胱内高压引起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害肾脏功能,是圆锥上SCI病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痉挛性膀胱尚可根据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协同性如何,再细分为协调和不协调两个亚型,以不协调者最为多见。圆锥部SCI占全部SCI的15%,对盆底器官而言属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期多发展成低张力、无反射的弛缓性膀胱,患者贮尿功能良好而排尿功能障碍,尿潴留与尿路感染常见。 据Tanagho(1988)估计,在美国有超过50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应用膀胱控制器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众多的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方法中,以Brindley等1976年创用并发展的应用膀胱控制器重建膀胱功能,即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排尿(SARS)疗效最好,至1999年已应用约1200余例。膀胱控制器结合骶神经后根切断去传入除了可以增加膀胱的顺应性和贮尿容量,获得电刺激下可控制性排尿,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的排便功能,男性病人可获得电刺激下持续性的阴茎勃起,从而重建了性功能。我院骨科于1999年5月为1例T_(7-8)骨折脱位并完全性截瘫的女性病人施行了国内首例膀胱控制器植入术。术后获得电刺激下可控制性排尿,彻底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居环境改造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54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出院后按常规定期进行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与装修公司技术人员合作指导患者进行家居环境改造。结果观察组出院3个月、6个月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干预主效应P<0.05;出院6个月两组肌肉萎缩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预见性家庭环境改造,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残存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病人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2例脊髓损伤(SCI)病人入院后1周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并进行心理干预,即提供优雅的诊疗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疏导、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为病人分忧解难、重视社会化康复等。出院前1周复查SAS、SDS明显下降。提示针对SCI病人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干预,可减轻其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病人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较为复杂,给麻醉带来极大挑战。本文就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麻醉处理作 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