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 概述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作为一种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来源,已经渗透到了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的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2.1亿,35岁以下的人群占81%,其中18-24岁的青年占31.8%,18岁以下占19.1%[1].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互联网正在成为个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个载体。许多经验性的事实表明 ,适当的互联网使用可以对人的心理行为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反 ,过多的卷入互联网或者病理性的互联网使用可能引起用户的时间管理或身心健康问题 ,并且 ,可能与他人或其它日常活动发生冲突[1 ] 。尽管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词汇 ,如互联网成瘾、互联网依赖、互联网滥用来定义病理性的互联网使用模式 ,但是这些词汇的内涵却趋于一致 ,即错乱的互联网使用 (disturbedinternetuse)。众多研究者围绕互联网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 - 4 ] 。同时 ,研究者尝试用心理学中…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对中学生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抑郁、焦虑发生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广州市城区完全中学1所,农村初中、高中各1所,整群抽取全体高一、二年级和初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618份,采用Zung焦虑、抑郁量表和网络成瘾诊断问卷(IAT)为测试工具,筛查出没有抑郁、焦虑但有不同程度互联网使用的中学生1122名,并对其中的1041名随访9个月,之后再次测量其焦虑、抑郁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了将近1.5倍(IRR=2.5,95%CI=1.3~4.3)。结论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可导致中学生发生抑郁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对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特征。方法:通过临床诊断和心理测验选取接受住院治疗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和中学生对照组被试各25人,采用空间Stroop任务的变式进行研究。结果: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557.6±93.3)ms vs.(533.9±85.3)ms,(532.1±88.9)ms,P0.001],对照组对组成中性词的反应时长于消极词[(509.5±80.3)ms vs.(496.1±72.3)ms,P0.05]。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P0.05),而对组成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表现出对消极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应对方式在青少年受欺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APIU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61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不同年级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差异不显著,女生在突显性(t=-3.764,P0.05)和消极后果(t=-7.146,P0.001)两个维度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强迫/戒断症状维度(t=5.310,P0.01)显著高于女生;2青少年关系受欺负对强迫/戒断症状(β=0.25,P0.05)、心境改变(β=0.26,P0.05)、社交抚慰(β=0.29,P0.01)和消极后果(β=0.48,P0.01)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言语受欺负对仅对心境改变(β=0.26,P0.05)和社交抚慰(β=0.33,P0.01)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身体受欺负仅对强迫/戒断症状(β=0.23,P0.05)、社交抚慰(β=0.30,P0.01)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应对方式在关系受欺负与消极后果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β=-0.28,P0.05)。结论:青少年受欺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受应对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检索到的33份综合性网络成瘾量表和26份特定性网络成瘾量表的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考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已有的网络成瘾量表在概念和判定标准上存在不统一现象,在适用人群和成瘾亚类型上值得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制订"病理性上网"的诊断标准,为全国测查及完善该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检索文献中常用的与"病理性上网"有关的 "诊断标准"或筛选标准,据此建立"病理性上网"的诊断标准条目库及初步诊断标准.测查中,由每两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精神科医生(共8名)组成一组,根据"病理性上网"操作性定义,以本文制定的初步诊断标准为检查提纲,交替对79名因上网问题住院的受试者及其家属进行访谈,独立评定并作出诊断.另外,方便选取某高中一年级2个班的全体男生,共44人,由评定者单独访谈、评定.两名评定者均作出诊断时方可确诊,否则排除诊断.结果:123名受试者中"病理性上网"者为54名.两名专家的诊断一致性Kappa=0.812(P<0.001).条目库中12条症状有2条评定者间一致性差,4条对诊断贡献小.在保留的6个条目中,4条以上阳性时,诊断的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95.3%.严重程度标准偏严格.确定诊断者的病程90.7%为3个月以上,77.7%为6个月以上.结论:修订后的初步诊断标准包括6项症状标准,3项严重程度标准,1项病程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本标准评定者间一致性高、可操作性强,可作为下一步制定"病理性上网"操作性诊断标准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成瘾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通过网瘾讲座、学校和社区调查,从324名学生中用Young的网络成瘾10项诊断标准问卷筛选出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的网络成瘾者60名.年龄12-19岁.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时间透视简式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测查.结果:具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得分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55.3±2.5)vs.(48.1±1.4),P=0.012];现在时间定向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呈正相关(r=0.38,P<0.01);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因子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较高相关(r=0.42,P<0.01),可直接预测病理性互联阿使用(R2=17.5,P<0.001).结论:上网动机、人际关系和现在定向对网瘾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采用文献检索与统计的方法,论述了网络成瘾量表在国内的使用现状。对2009-2012年国内发表的687篇网络成瘾实证研究的量表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根据使用频率最高的3份量表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其最新的发展情况。最终发现国内自主开发的网络成瘾量表使用率不高,仍需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青少年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123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生活事件显著低于大中城市初中生常模;初中生生活事件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与突显性、耐受力、戒断症状、社交抚慰以及消极后果等分量表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互联网社交服务、娱乐服务、信息服务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感知到的主观压力、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结论:初中生生活事件、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   总被引:128,自引:12,他引:128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信息存储、加工、传递的方式 ,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1] 。近来 ,国内新闻媒体陆续报道过由网络成瘾引发的心理障碍个案 ,心理门诊中因过度使用网络导致情绪障碍、家庭矛盾、社会适应问题的来访者也日渐增多 ,网络给不断发展壮大的上网人群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1 网络成瘾概念“成瘾”(addiction)一词最初仅用于药物依赖 ,类似的成瘾标准被应用于一些行为障碍 ,如饮食障碍、赌博成瘾、计算机成瘾、电子游戏成瘾及某些技术的过度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该文从认知、情绪、动机、人格四方面对诱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以对预测、控制、诊断和治疗网络成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其C型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IAII)和C型行为量表对730名大学生进行考察。结果在无网络成瘾大学生中,有4.40%的人具有C型行为倾向;在轻度网络成瘾大学生中,有12.04%的人具有C型行为倾向;在中度网络成瘾大学生中,有50.00%的人具有C型行为倾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与其C型行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r=0.631,P<0.001)。结论C型行为特征越突出的人,越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对网络相关图片的认知加工特点。方法:以接受住院治疗的网络成瘾者为被试,采用点探测任务范式进行研究。结果:网络成瘾组对网络图片的注意偏向显著高于控制组,有明显的注意维持偏向;在图片的呈现时间为500ms的条件下,网络成瘾组对网络图片的注意偏向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随后注意偏向下降,表现出接近-回避的注意模式。结论:网络成瘾组的注意偏向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随后注意偏向下降,表现出接近-回避的注意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   总被引:61,自引:3,他引:61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 Spielberger状态—特征焦虑量表、Eysenck个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 EMBU)和网络成瘾倾向自陈量表 ,对陕西 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状态焦虑水平均高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 ,状态焦虑水平差异尤为显著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个性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具有情绪不稳定和情绪稳定性居中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者居多。结论 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教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 ,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面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社会支持量表(SRSS)对360名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大学生上网率为96.7%,成瘾率为9.20%。其中男生成瘾率(12.58%)明显高于女生成瘾率(6.35%)。成瘾者的SCL-90、HAMD、HAMA等量表评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非成瘾者,SRSS评分明显低于非成瘾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网络成瘾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张静  李刚 《医学信息》2020,(2):43-46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包括DCM在内的心血管并发症占糖尿病死亡的80%以上。了解其病理机制对预防和治疗DCM至关重要。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DCM具有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底物代谢异常、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蓄积、PKC及PPAR信号激活、氧化应激、钙稳态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机制。本文主要就DCM发生和进展中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结构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