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中窝肿瘤多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传统的翼点入路手术对颅底显露较为困难,颧弓-翼点入路在颧弓处理方面较为完善,但在临床操作中需要剥离颧弓范围较大,费时间、损伤大、出血多且易损伤面神经分支。我们采用经颧弓-翼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严重对冲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自1997~2002年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治疗32例严重额颞部对冲伤患者。结果GOS-Ⅴ~Ⅲ级56.3%,Ⅱ级6.3%,Ⅰ级(死亡)37.5%。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严重对冲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自1997—2002年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治疗32例严重额颞部对冲伤患者。结果 GOS-Ⅴ-Ⅲ级56.3%,Ⅱ级6.3%,Ⅰ级(死亡)37.5%。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改良翼点入路治疗额颞部对冲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额颞部病变手术治疗传统习惯应用单额、双额冠状切口或翼点入路切口,但对额颞部严重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特别是已发生脑疝的患者,往往达不到完全暴露病灶,充分减压的目的。从2003年4月至2007年4月我们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治疗35例额颞部严重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有效方法。方法:56例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进行手术,并根据术中所见病理决定去骨瓣减压的范围。结果:56例患者死亡9例,死亡率为16%;出院时5例植物生存,占9%,生活需要帮助20例,占36%,自理生活22例,占39%。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治疗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暴露范围广,骨窗大,术野清晰,减压充分,止血完善,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有效方法。方法:56例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进行手术,并根据术中所见病理决定去骨瓣减压的范围。结果:56例患者死亡9例,死亡率为16%;出院时5例植物生存,占9%;生活需要帮助20例,占36%;自理生活22例,占39%。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治疗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暴露范围广、骨窗大、术野清晰、减压充分、止血完善,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额颞及额颞颧入路中面神经额颞支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国人面神经额颞支在颞区的显微解剖。并结合此显微解剖学特点在临床额颞及额颞颧开颅中对面神经额颞支进行保护。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进行面神经额颞支显微解剖学研究。对临床中24例利用筋膜间皮瓣技术进行额颞及额颞颧开颅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标本中,颞区均存在三层筋膜及三层脂肪垫。在颞区前下角的弧形区域内,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浅层间存在粘连,失去了正常的疏松腱膜下组织层,而被粘连的纤维脂肪层所取代,面神经额颞支则穿行于此层。而在眶上外侧角水平以上,由于帽状腱膜完整且无粘连,面神经额颞支完全行走于帽状腱膜浅层。所有24例实施了筋膜间皮瓣技术的患者,术后均达到面神经额颞支功能保留。结论在额颞及额颞颧开颅时采用筋膜间皮瓣技术是进行面神经额颞支功能保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人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离断颧弓的断端间距约30mm,颅板外缘至颧骨前后根夹角处距离约25mm,前后根交点与中颅窝底的夹角为-0.03±2.83(-5.0-4.0)°。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颞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14.76mm相当。海绵窦中段的截面、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适用于海绵窦-眶尖区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非常理想,应根据手术需要酌情采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额颞眶颧弓人路日趋成熟及推广,今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额颞眶颧入路的特点及其切除颅中窝底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 本入路是将额颞开颅颅骨切除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眶上缘、眶外测壁及颧弓,以增加肿瘤的暴露,有利于肿瘤的切除。采用该方法对22例颅中窝底肿瘤进行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其中脑膜瘤9例,垂体瘤8例,神经鞘瘤2例,脊索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 获得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和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初步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额颞断颧弓入路在海绵窦区神经鞘瘤手术切除中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采用额颞断颧弓入路显微外科方法切除28例海绵窦区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资料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结果全切除27例,1例次全切除,术后短期出现外展神经功能障碍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肢体轻瘫1例,3个月后均完全恢复,无死亡病例,标本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结论经额颞断颧弓入路能够充分暴露中颅底及海绵窦,有助于该部位肿瘤的全切除及神经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2.
正三叉神经鞘瘤是颅内最常见的非前庭神经鞘瘤。约占所有颅内神经鞘瘤的0.8%~8%~([1])。翼腭窝的三叉神经鞘瘤,解剖位置深在,向上与中颅窝底关系密切,向内侧生长,与海绵窦相邻。由于生长部位隐蔽、深在,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肿瘤往往已较大,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探讨颞颧入路治疗翼腭窝三叉神经鞘瘤的方法和优势。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近5年,本院共收治翼腭窝三叉神经鞘瘤患者  相似文献   

13.
应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处理鞍区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改良额眶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经验。方法采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12例。结果术中显露程度分级均可达Ⅰ-Ⅱ级,CT复查未见明显的牵拉性损伤。肿瘤完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3例。结论改良额眶翼点入路使用美容切口,手术不需行复杂的骨切除,减少了脑牵拉,可很好满足鞍区病变的处理,不失为-种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月采用翼点入路开颅治疗额颞对冲性脑损伤260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额下-翼点联合入路治疗单侧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临床资料本组男48例,女16例。年龄2~70岁。车祸伤50例,坠落伤8例,其它伤因6例。枕部着力24例,顶枕部着力对例,顶部着力20例。浅昏迷。深昏迷各12例,中度昏迷40例。GCS计分:3~5分46例,5~8分18例。双瞳散大、光反应消失26例,单瞳散大。光反应消失34例。一侧巴氏征(+)30例,双侧巴氏征(+)24例。CT检查示:一侧额颞部严重脑挫裂伤并硬膜下或(和)脑内血肿者共40例,一侧额颞顶部单纯硬膜下血肿16例。一侧大脑半球脑肿胀8例。二、手术方法与结果插管全麻后仰卧位,发际内冠…  相似文献   

17.
中颅窝底鞍旁肿瘤位置深,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紧密,尤其脑膜瘤、脊索瘤等具有颅底侵蚀性,手术处理较难。1995年至1998年间,我们采用病变同侧经翼点一颧弓颞下入路显微切除中颅窝底鞍旁肿瘤19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病人,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23~63岁,平均41.3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1年9个月。  相似文献   

18.
扩大翼点入路硬脑膜成形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重型额颞部脑损伤在脑外伤患者中发生率高,损伤重,死亡率高,手术治疗应强调彻底减压-即颞下充分减压,作者自2002年以来用扩大翼点入路并硬脑膜成形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98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法。扩大翼点入路即在翼点入路基础上扩大暴露范围,包括额底、颞底及额颞顶较大范围。扩大翼点入路结合硬膜扩大缝合,有时采用浮动骨瓣等方法。结果康复良好20例(41.6%),中度残废9例(18.8%),重度残废7例(14.7%),植物生存4例(8.3%),死亡8例(16.7%),死亡原因为严重脑干损伤、休克、严重脑肿胀及呼吸、循环衰竭。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是比较理想的入路,可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改良额颢颧弓(Modified Frontotemporal Zygomatic,FTZ)人路对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显露进行应用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虚用价值.方法 利用10例尸头标本行10侧标准翼点入路,显微暴露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尤其是基底动脉、对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而后在翼点人路基础上改良FTZ开颅暴露上述结构.结果 改良FTZ入路较常规翼点入路具有更好暴露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尤其是基底动脉、对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M<,1>.比较两组上述结构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FTZ入路呵用于处理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的多发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