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4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腔内治疗方法:弹簧圈动脉瘤(14例)或载瘤动脉栓塞术(19例),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5例)和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3、6、12个月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随访,记录并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结果指标。结果本组病例瘤体均治疗成功,支架植入患者的脾动脉均通畅。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8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均于3~5天后缓解。随访时间23.9(3~59)个月,采用弹簧圈栓塞瘤体或载瘤动脉33例:4例患者发现有部分脾脏梗死,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因瘤体内再灌注接受再次手术;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动脉瘤隔绝或栓塞良好,无内漏,支架通畅;采用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2个月6例(75%)患者瘤腔达到完全血栓化,分支动脉通畅。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患者均未观察到动脉瘤增大、破裂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变异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变异脾动脉瘤腔内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A型变异脾动脉瘤,10例为B型变异脾动脉瘤。结果 15例病人中14例腔内治疗成功,操作结束后造影检查示瘤体不再显影;1例术中造影检查后考虑弹簧栓栓塞后移位至肠系膜上动脉风险大且病人动脉瘤直径较小,遂停止手术并随访观察。14例腔内治疗成功的病人中,1例行单纯瘤腔栓塞,5例行出瘤动脉及瘤腔栓塞,1例行入瘤动脉、瘤腔及出瘤动脉栓塞,1例行瘤腔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2例行出瘤动脉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4例行出瘤动脉、瘤腔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随访2~117个月,无失访或死亡病例,无肠道缺血坏死、症状性脾梗死、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7年后再发腹痛,再次腔内治疗行瘤腔密集填塞,术后腹痛消失,密切随访。1例病人腔内治疗行出瘤动脉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第2年随访动脉造影检查示覆膜支架完全闭塞,Riolan弓显影,支架远端肠系膜上动脉灌注良好。结论 腔内治疗变异脾动脉瘤安全、有效。在腔内治疗过程中,除了对动脉瘤完成满意的血流隔绝,还应重视保护肠系膜上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确诊为VAA病例,采用保守治疗、单纯栓塞、瘤腔栓塞联合载瘤动脉栓塞、覆膜支架置入、裸支架+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式对不同类型的VAA进行治疗,统计其术后疗效。结果全组病人顺利完成治疗,无死亡病例,1次栓塞成功率(92.16%,47/51),2次成功率100%。14例保守治疗,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增大;6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36例行载瘤动脉远近端栓塞或瘤腔栓塞联合载瘤动脉栓塞术、覆膜支架植入术7例、裸支架+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2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EVT治疗VAA具有创伤小、麻醉风险低、术后快速康复的优势,但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动脉瘤(renal artery aneurysm,RAA)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17例确诊为RAA并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20 ~ 67岁,平均(46.4±10.3)岁.体检发现5例,表现为腹痛和腰痛各4例,表现为间断性肉眼血尿2例,表现为乳糜尿和少尿各1例.多发9例,单发8例.17例共31个动脉瘤,其中真性动脉瘤26个,假性动脉瘤5个;囊状动脉瘤17个,纺锤形或梭形、不规则形、实质内动脉瘤各4个,夹层动脉瘤2个.8个动脉瘤位于肾动脉主干,19个位于肾动脉二级、三级分支,4个位于肾实质内.6例行瘤腔栓塞+载瘤动脉栓塞术,4例行瘤腔栓塞术,3例行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行裸支架辅助瘤腔栓塞术,1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1例双侧RAA行右侧裸支架辅助瘤腔栓塞术+左侧瘤腔栓塞术. 结果 本组17例中16例一次手术成功.随访3~53个月,平均2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术后1周3例尿潜血阳性者转为阴性.术后1个月12例的肉眼血尿、腹痛、腰背痛、发热等首发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3~12个月,实验室检查示SCr、BUN、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复查超声或CT动脉造影示16例支架及弹簧圈无移位,8例载瘤动脉通畅,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瘤腔扩大.结论 RAA的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有效.应根据RAA的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覆膜支架治疗降、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uan L  Zhang XM  Shen CY  Zhang XM  Li 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1):751-753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覆膜支架治疗的13例降、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8例覆膜支架植入后假性动脉瘤即刻被完全隔绝.5例覆膜支架植入后有内漏,其中1例吻合口漏致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补充植入一短段cuff覆膜支架后内漏消失;4例行球囊扩张,2例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仍有少许内漏,但3个月后复查证实内漏完全消失.2例失访,其余11例随访4~30个月,平均18.6个月,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余病例覆膜支架均通畅,无移位,瘤腔无扩大.结论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降、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传统手术治疗者,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动脉瘤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近13年诊治锁骨下动脉瘤7例。其中4例假性动脉瘤,2例真性动脉瘤。4例行瘤体切除加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行动脉修补术,平均随访5.3年,均获满意疗效。作者认为:有症状或瘤体较大的锁骨下动脉瘤均应手术治疗。术式以瘤体切除加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为佳。腔内疗法为该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4月期间解放军第960医院收治的32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前均经CT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然后分别采用覆膜支架置入、裸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双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或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置入支架的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分别于术后1、6、12及24个月或患者不适时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了解动脉瘤的闭塞情况、支架及分支动脉是否通畅。结果本组病例的介入手术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采用覆膜支架置入后造影显示动脉瘤未再显影,支架内血流通畅;9例采用裸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及3例采用双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术后造影示动脉瘤未再显影或显影浅淡,支架内血流通畅,分支动脉血流通畅;9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未显影。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2例患者无失访,随访6~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5个月。随访1个月时1例患者出现轻微腹痛,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时1例覆膜支架置入者支架内狭窄30%,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患者动脉瘤未复发,支架及分支动脉内血流通畅。结论腔内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中期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Liu CW  Zheng YH  Li YJ  Wu JD  Wu WW  Ye W  Song XJ  Zeng R  Chen YX  Shao J  Chen Y  Ni 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78-882
目的 评估应用多种腔内技术治疗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其中9例患者为高危复杂性腹主动脉瘤.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6~87岁,平均67岁.其中2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近肾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及左侧髂内动脉瘤,1例EVAR术后右髂内动脉瘤.所采用的腔内技术包括: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和扇形技术2例,烟囱技术5例,球囊辅助下髂内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和球囊辅助反转支架技术1例.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支架释放后即刻发现内漏4例,其中1例患者为Ⅰ型和Ⅲ型内漏,经大动脉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Ⅰ型内漏,其中1例行弹簧栓栓塞成功,另1例行近端裸支架成功.1例Ⅱ型内漏,经随访瘤腔直径未增大,未处理.随访4~79个月,平均25.9个月.无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瘤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过程中7例患者的靶血管(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保持通畅.1例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术后18个月血栓形成,但无盆腔缺血等症状.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选择合适的腔内技术可以增加EVAR术的成功率,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VAA)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介入治疗VAA患者(41个瘤灶),术后随访时间均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对12个肾动脉瘤、8个脾动脉瘤行动脉瘤填塞术,其中5个脾动脉瘤、5个肾动脉瘤采用裸支架辅助填塞;对13个脾动脉瘤、1个肝动脉瘤行动脉瘤栓塞术;对4个肾动脉瘤行载瘤动脉支架植入术,其中3个采用多层裸支架植入术、1个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术;对2个肾动脉瘤、1个腹腔干动脉瘤行保守治疗;均获得成功。1个脾动脉瘤栓塞术后出现部分脾梗死,1个左肾多发动脉瘤植入支架后瘤腔小部分显影。术后随访12~55个月,平均(23.44±12.48)个月,期间脾梗死者梗死面积未增大、未见脓肿形成,瘤腔部分显影病变显影面积未增大。30例患者中,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余均存活,无VAA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VAA远期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迷走脾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例迷走脾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迷走脾动脉瘤均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瘤体均为单发,直径1.5 ~2.8 cm,平均2.1 cm.12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开放手术切除瘤体,5例行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3例行瘤体内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内覆膜支架植入.结果 12例治疗均获成功,2例出现腹痛、发热等不适反应.未出现脾动脉瘤复发、增大或破裂.12例均获随访,每隔3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成像,随访时间6~24个月,1例术后1年死于腹腔大出血;11例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 对于具有适合解剖条件的迷走脾动脉瘤,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对于累及肝动脉的迷走脾动脉瘤,需开放手术进行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烟囱”技术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体会和一期效果.方法 在30例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使用“烟囱”技术增加近端覆膜支架锚定区,其中25例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使用“烟囱”支架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3例)或左颈总动脉(3例),肾下腹主动脉瘤使用“烟囱”支架保留肾动脉(5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操作,放置“烟囱”支架的分支动脉术中造影均通畅.其中2例夹层动脉瘤(8%)和1例腹主动脉瘤残留(20%)少量Ⅰ型内漏,1例夹层动脉瘤左锁骨下动脉“烟囱”病例术后5d猝死,考虑为远侧破口所致夹层动脉瘤破裂.其余22例夹层动脉瘤和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均无内漏.随访28例(90.3%),随访1~19个月,平均(6±5)个月.随访期超声或CTA示“烟囱”血管血流均通畅.1例腹主动脉瘤仍有内漏,2例夹层内漏病例随访中(尚未行CTA),其他病例瘤腔血栓形成.结论 “烟囱”技术能够有效的延长覆膜支架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近端锚定区并保持重要分支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难治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共收治了26例难治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其中属外伤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20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6例;26例中有8例合并股动-静脉瘘。26例患者术前全部经彩超检查得以确诊,并在彩超引导下进行常规压迫或瘤腔内注射血凝酶治疗,但均未获成功,26例患者最终改行股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4例同期行血肿清除术,2例行假性动脉瘤腔内穿刺引流术。结果全部患者一期置入覆膜支架均获成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均治愈,6例患者股深动脉封闭,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26例患者均无瘤体复发及支架移位、断裂、栓塞和内瘘发生。结论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难治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其短期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周围动脉瘤外科治疗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动脉瘤的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12月接受外科治疗的35例周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龄25~81岁,平均(56±14)岁.胭动脉瘤11例,股动脉瘤15例,颈动脉瘤4例,锁骨下动脉瘤5例,分别采用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结果 外科手术24例,重建动脉23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7%(4.24).腔内治疗11例,其中应用支架血管10例,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1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7个月~8年,平均41个月.外科重建血管移植物5年累计通畅率为61%,支架血管5年累计通畅率为48%.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例发生脑梗死.结论 外科手术仍是周围动脉瘤的经典治疗方法,对于高危或瘤体解剖困难的患者,选择腔内治疗可能会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但远期效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8月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dissectionaneurysm, ADA)12例,动脉瘤2例。8例ADA直接行腔内修复,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另4例ADA和2例动脉瘤接受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结果14例均取得技术成功。1例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生存的13例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1 ~14个月,平均11个月)无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3个月CT证实所有ADA患者原发破口封闭。存活动脉瘤患者术后1个月CT显示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使用原位开窗保留弓上分支动脉技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分析我院从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原位开窗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弓部假动脉瘤3例,主动脉夹层12例。结果:病人均成功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3支目标血管中21支成功开窗(91.3%)。3例病人同时进行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三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550.0±155.6)min。2例行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双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405.0±275.8)min。10例行左锁骨下动脉单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175.0±43.5)min。术中发生穿刺侧髂外动脉损伤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15.3±4.3)(8~26)d。平均随访(3.1±2.0)(1~7)个月。随访病人均无不适症状。13例病人(86.7%)复查CTA,均未发现夹层进展。开窗支架通畅在位,无内漏及其他支架并发症发生。结论:原位开窗技术有效扩大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病变适应证,安全可行,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6.
多层裸支架隔绝动脉瘤瘤腔的同时,能保持支架覆盖区域分支动脉的通畅,解决了覆膜支架不能保留支架覆盖区重要分支的问题。笔者就多层裸支架治疗动脉瘤的现状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孤立性髂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分析其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21例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4例患者分别接受瘤体切开人造血管移植、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瘤切开分叉型人造血管移植、髂内动脉近远端结扎等传统手术。有17例患者分别接受了单纯髂动脉覆膜支架置入、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联合髂动脉覆膜支架置入、弹簧圈封闭髂内动脉瘤近远端等腔内治疗。1例破裂孤立性髂动脉瘤在急诊腔内治疗过程中,因失血性休克虽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余下病例均治愈出院。4例开放手术者平均手术时间2.83 h,术中及术后平均输血900 m L,平均住院时间17.5 d。17例采用腔内治疗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8 h,术中及术后平均输血160 m L,平均住院时间7.7 d。仅腔内治疗患者术中造影发现Ⅰ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采用两种手术方式者均未发生输尿管或肠管损伤、臀肌跛行、乙状结肠缺血等并发症。17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过程中,人工血管及支架移植物均通畅,未发现原有动脉瘤扩张。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髂窝脓肿,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有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因其他疾病死亡,其余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从本组有限的临床病例资料可以初步看出,对于孤立性髂动脉瘤,采用传统手术及腔内治疗均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特点,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孤立性髂动脉瘤,采用传统手术的可控性要好于腔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应根据动脉瘤的解剖形态与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一体式覆膜支架在腹主动脉以及髂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一体式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15例、髂动脉瘤5例及腹主动脉或髂动脉夹层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时间42.4 min,手术成功率100%(25/25)。术后无I、III型内漏,发生髂动脉血栓形成1例,围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3~16个月复查无动脉瘤复发和II型内漏。结论:一体式覆膜支架是腹主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方法的一种较好选择,具有快速、简单、有效的优点;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AP)的效果。方法回顾接受EVAR治疗的11例AP患者,分析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11例AP均为单一破口,EVAR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无内漏、出血、重要脏器缺血等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术后随访2~24个月,期间3例死亡,1例失访。2例感染性AP、1例白塞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均于术后2个月死于动脉瘤复发破裂出血;另1例白塞综合征并发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术后1年复发,植入左髂总动脉覆膜支架后好转;其余6例覆膜支架通畅,无移位、内漏及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EVAR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预后与病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白塞氏病导致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白塞氏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并对其手术方式和药物治疗进行探讨。方法1977年4月~2004年12月收治的7例白塞氏病所致动脉瘤患者中,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4例,右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右腋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胸腹主动脉多发性假性动脉瘤1例。施行瘤体切除破口补片修补术4例,瘤体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带膜支架腔内隔绝加左右腋动脉搭桥术1例,瘤体切除右锁骨下动脉结扎术1例。结果无住院死亡。术后吻合口动脉瘤形成1例,其它部位动脉瘤形成2例,股动脉插管后发生闭塞1例,移植物闭塞1例。随访1~12个月(平均5.7个月),死亡4例,其余3例存活。结论白塞氏病导致动脉瘤术后易发生吻合口动脉瘤和/或形成新的动脉瘤或动脉瘤破裂,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结合药物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人工血管置换术较补片修补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