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的73例资料,以同期、同一术者完成的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383例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研究。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比较2组围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与OPCAB组相比,HCR组手术时间短[(152.9±43.8)min vs.(262.6±51.8)min,t=-16.993,P=0.000],术后总引流量少[中位数460(20~2070)ml vs.980(130~8770)ml,Z=-8.232,P=0.000],输血少[12例(16.4%)vs.200例(52.2%),χ2=31.555,P=0.000],机械通气时间短[(9.4±7.4)h vs.(19.0±18.3)h,t=-4.391,P=0.000]。术后HCR组随访73例(100%),OPCAB组随访360例(94.0%)。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25.0±9.6)月vs.(22.8±10.6)月,t=1.693,P=0.091]。2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4例(5.5%)vs.10例(2.8%),χ~2=0.684,P=0.408],生存曲线也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χ~2=1.041,P=0.308)。结论 "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与OPCAB相比手术时间短,引流量少,输血少,机械通气时间短,随访结果显示其MACCE发生率与OPCAB相近。因此认为,"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站式Hybrid杂交手术对80岁以上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围术期疗效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67例80岁以上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23例,平均年龄(82.4±2.1)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分站式Hybrid杂交手术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83.2±3.1)岁]和传统开胸手术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83.3±3.4)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结果。结果 80岁以上患者分站式Hybrid杂交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组相比,其机械通气时间[(6.7±2.2)h vs.(18.2±3.4)h]、术后总住院时间[(15.7±3.0)d vs.(20.7±5.6)d]明显缩短,术后24 h引流量[(176.5±32.3)ml vs.(443.8±51.5)ml]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vs.23.1%,P0.05)。结论分站式Hybrid杂交手术能明显降低80岁以上高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术后24 h引流量,改善高龄患者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治疗70岁以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疗效,为其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了196例70岁以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其中男152例,女44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5.00岁。根据采用的手术术式不同,将196例患者分为两组,off-pump CABG组:94例,on-pump CABG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移植血管的种类和支数、术中输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off-pumpCABG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因循环不稳定改为on-pump CABG,最终有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on-pumpCABG组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和心脏骤停各1例。两组移植血管材料、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off-pump CABG组远端吻合口数量(3.22±0.65个vs.4.52±1.11个,t=9.807,P=0.000)、输血量(312.57±305.26mlvs.744.86±279.37ml,t=10.317,P=0.000)、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71±5.32hvs.17.12±4.67h,t=8.683,P=0.000)、住院时间(17.75±3.04dvs.21.24±6.46d,t=4.782,P=0.000)少于或短于on-pump CABG组。off-pump CABG组随访93例,on-pump CABG组随访100例,随访时间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生存,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on-pump CABG和off-pump CABG治疗70岁以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n-pump CABG组血管化比较完全。off-pump CABG目前仍不能取代on-pump CABG,而远期预后仍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早期疗效. 方法 1996年11月~2007年12月,对98例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在非体外循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n=41)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n=57)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功能等级、既往病史及手术移植血管种类差异无显著性.比较2组手术的情况及术后早期心功能变化的情况. 结果 2组术后2周、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均显著改善(P<0.05).与CPB组相比,OPCAB组移植血管数目少[(2.6±0.5)支vs(3.0±0.4)支,t=-3.589,P=0.001],手术时间短[(4.43±0.80)h vs (5.35±1.24)h,t=-4.192,P=0.000],术后住院日短(Z=-4.030,P=0.000),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短(Z=-1.985,P=0.047),术后较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23例(56.1%) vs 44例 (77.2%), χ2=4.907,P=0.027],并发症少[0/41(0%)vs 6/57(10.5%),P=0.039],术后3个月随访LVEF[(50.42±9.00)% vs (46.09±9.10)%,t=2.037,P=0.045]和LVEDD[(53.2±5.4) mm vs (56.4±7.2) mm,t=-2.056,P=0.043]更理想. 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单纯的心肌再血管化是一个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该疾病具有相同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非体外循环组的早期疗效优于体外循环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 方法 将 170例 2支以上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不包括瓣膜手术或室壁瘤切除等合并手术的病例 )患者分为 OPCAB组和 CCABG组 ,OPCAB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 ,OPCAB组与 CCABG组间曾行溶栓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和 3支病变的比例分别为 31.8%比 18.3%和 5 9%比 78% ,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3.6± 0 .8支比 4.3± 1.0支 (P<0 .0 1) ,但所用的血管材料两组间无差异。OPCAB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较短 ,住院费用较低 (P<0 .0 5 )。但术后并发症如二次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死、肺部并发症等的发生率 OPCAB组为 9.8% ,CCABG组为 14.6 % ;OPCAB组无手术死亡 ,CCABG组死亡 1例 (P>0 .0 5 )。 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患者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但目前尚不能替代 CCABG,其近、远期效果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急诊和择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在麻醉管理方面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50例OPCAB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手术30例(急诊组),择期手术20例(择期组),比较2组在术前评估与准备、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凝血功能及患者术后转归方面处理的异同。结果①术前危险评分急诊组(18.56±5.12)分高于择期组(8.98±3.12)分(t=-7.479,P=0.000);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比率急诊组(93%)高于择期组(50%)(2χ=12.354,P<0.01)。②急诊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血管活性药使用量大,多巴胺用量急诊组(4.5±0.8)g.kg-1.m in-1高于择期组(2.6±0.6)g.kg-1.m in-1(t=-5.419,P=0.000);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急诊组(280±30)g高于择期组(160±20)g(t=-13.514,P=0.000)。需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比例急诊组(1.3±0.3)高于择期组(1.0±0.2)(t=-3.922,P=0.000),需输入血小板病例急诊组(10/30)高于择期组(1/20)(2χ=4.084,P=0.043)。③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急诊组(9/30)较择期组(1/20)有升高趋势(2χ=3.255,P=0.071)。结论与择期OPCAB手术相比,急诊OPCAB手术风险大,术中应随时注意维持循环动力学稳定(尤其是心率、前负荷的调控),注意凝血功能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经左胸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共16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6~73(58.4±9.7)岁,采用"分站式"复合技术(Hybrid)进行心肌再血管化。结果 1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PCI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吻合口通畅,随访3~22(14.0±8.6)个月,临床症状缓解,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结论 "分站式"复合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近期效果满意,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高风险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高风险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安全性、效果及术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05年12月OPCAB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模型(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计算每一病例的风险分数,>5分者作为高风险病例进入本研究,共113例,以同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的76例高风险患者作为对照.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前风险因素,并对手术中情况、手术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 两组EuroSORE分别为9.0±2.6和8.3±2.1(t=2.016,P=0.045).移植血管数OPCAB组(3.2±0.9)少于CCAB组(3.8±0.9)(t=-4.267,P=0.000).术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OPCAB组[570(61~8246)U/L、20(1~282)U/L]显著低于CCAB组[870(246~8155)U/L、55(12~300)U/L](Z=-3.648、-5.767,P=0.000).输血量OPCAB组显著少于CCAB组[(775±693)ml vs(1088±712)ml,t=-2.887,P=0.004].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死亡率OPCAB组3.5%(4/113),CCAB组6.6%(5/76),差异无显著性(χ2=0.925,P=0.336).结论 对于高风险病人采纳OPCAB的方法是安全的,临床效果满意.但对于有不同风险因素的病人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国人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2011~2012年354例择期行OPCAB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011年132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5 d,定义为停用组,其中男93例、女39例,年龄36~83(61.70±8.74)岁;2012年222例,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定义为不停用组,其中男162例、女60例,年龄37~82(63.26±8.94)岁。比较两组术后总引流量、因出血二次开胸、并发症及住院死亡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后4~6 h、12~18 h及24~48 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组移植桥血管数少于不停用组[(3.00±0.89)支vs.(3.43±0.93)支,P=0.001]。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1 063.75±511.50)ml vs.(1 131.35±460.13)ml,P=0.201]、因出血二次开胸(0例vs.1例,P=1.000)、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vs.1例,P=0.647)、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vs.7例,P=1.000)、术后脑卒中(1例vs.4例,P=0.726)、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46±85.50)h vs.(52.07±143.59)h,P=0.441]、术后ICU滞留时间[(81.46±116.90)h vs.(79.07±136.43)h,P=0.867]及住院死亡率(0.8%vs.0.9%,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4~6 h血清c Tn 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术后12~18 h及24~48 h血清c Tn 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不停用组术后12~18 h及24~48 h血清c Tn I4.0 ng/ml者比例显著低于停用组(5.4%vs.16.7%,P=0.001;5.9%vs.17.4%,P=0.000)。结论 OPCAB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并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无显著影响,可以减少OPCAB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疗效,探讨OPCA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41例不合并有心脏瓣膜病、室壁瘤等其它心脏病的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成两组,OPCAB组:21例,年龄65.30±3.10岁;CABG组:20例,年龄61.80±3.20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旁路移植血管支数、手术时间、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不全及早期心功能改善(术后2周EF)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14.52±4.34hvs.6.32±1.38h,t=8.237,P=0.001),24h胸腔引流量(526.56±90.21mlvs.321.45±102.31ml,t=6.796,P=0.001),24h输血量(679.50±182.60mlvs.310.30±168.30ml,t=6.736,P=0.001),心房颤动发生率(15%vs.5%,χ2=5.334,P=0.025),使用正性肌力药(40%vs.14%,χ2=0.222,P=0.586)及脑部并发症发生率(10%vs.0%,χ2=7.221,P=0.008)等均高于OPCAB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但对合并有慢性肺部疾病和颈动脉有斑块或曾经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OPCAB可做为首选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术,其中单支病变1例,2支病变5例,3支病变16例,4支病变18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搭桥3.1支,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8.0±2.5)h。结论对冠状动脉疾病,OPCA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术后早期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132例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在阜外医院行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治疗。应用倾向性评分法筛选264例OPCAB患者与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患者进行2∶1配对。结果与OPCAB相比,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术后胸腔引流管引流量[618(420,811)ml vs.969(711,1 213)ml,P0.001]显著减少,降低了血制品使用率(19.7%vs.34.1%,P=0.026),缩短了呼吸机使用时间[11.6(8.2,14.8)h vs.16.0(12.1,18.7)h,P0.001]和ICU停留时间[21.5(18.8,42.0)h vs.44.6(23.7,70.1)h,P0.001]。两组中期40个月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vs.9.0%,P=0.826),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显著降低了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0%vs.3.0%,P=0.029)。结论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提供了另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与OPCAB相比,降低了围术期创伤,获得了相似的中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中旁路早期通畅性。方法  6 0例 3支血管病变的病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 ,每组各 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组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流量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各血管旁路流量、搏动指数和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 (3 6±0 6 )支与 (4 3± 0 9)支 (P <0 0 1) ;两组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旁路血流量、搏动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和远端吻合口多 ,血流量较OPCAB组高。两组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结论 OPCAB与CCABG治疗 3支病变 ,两组血管旁路早期通畅性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和评价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临床效果。 方法  38例 OPCAB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4例 ,1支血管病变 10例 ,2支 14例 ,3支 10例 ,均经胸骨正中切口行 OPCAB,每例移植血管 1~ 5支 ,平均移植血管 2 .42支。应用左乳内动脉 38支 ,大隐静脉 5 4支。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36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转为心肺转流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均在手术后 2~ 12小时 ,平均 4.9± 2 .6小时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全组均顺利康复 ,15例手术后 1个月内恢复了原工作。 结论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 ,OPCAB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392例左主干病变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OPCAB组279例(71.2%),CCABG(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113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17±0.86)支/人,CCABG组搭桥(4.24±0.94)支/人(t=-0.710,P=0.478)。2组新发心房纤颤[31例(11.1%)vs 8例(7.1%),χ^2=1.459,P=0.227]、围术期心肌梗死[7例(2.5%)vs 3例(2.7%),χ^2=0.000,P=1.000]、肾功能不全[9例(3.2%)vs 4例(3.5%),χ^2=0.000,P=1.000]、肺部并发症[15例(5.4%)vs 6例(5.3%),χ^2=0.000,P=1.000]差异无显著性。OPCAB组手术死亡[2例(0.7%)vs 5例(4.4%),χ^2=4.368,P=0.037]、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20 h(8-48 h)vs 51 h(14-130 h),Z=-2.823,P=0.005]、ICU停留时间[51h(38-141)h vs 92 h(42-352)h,Z=-2.618,P=0.009]、术后输血量[500 ml(200-1200)ml vs 800 ml(400-2100)ml,Z=-2.411,P=0.016]、二次开胸[5例(1.8%)vs 10例(8.8%),χ^2=9.052,P=0.003]、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1.1%)vs 9例(8.0%),χ^2=10.647,P=0.001]方面明显优于CCABG组。结论OPCAB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治疗根据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划分的高风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手术获益,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外科共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11例冠心病患者,在初次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将同期伴有瓣膜、左心室或主要血管手术的患者剔除。其中52例患者行CABG,男39例、女13例,年龄(61.5±6.5)岁,159例患者行OPCAB,男104例、女55例,年龄(63.9±7.2)岁。根据EuroSCORE计算每例患者的手术死亡率的预测风险(PROM)分值,PROM≥6的患者进入高风险组。比较OPCAB和CABG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血管吻合的支数、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高风险组的30 d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术后心绞痛、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OPCAB组和CABG组患者的左主干病变相似,其中OPCAB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75±0.82)支,CABG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83±0.58)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与CABG组在手术时间[(3.92±0.79)h vs.(6.83±1.53)h]、胸腔引流量[(983.14±802.39)ml vs.(1 620.40±879.32)ml]、输血量[(1 289.30±668.08)ml vs.(2 325.30±491.98)ml]、住ICU时间[(3.90±1.33)d vs.(5.08±1.78)d]、呼吸机辅助时间[(9.63±3.32)h vs.(13.76±3.7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30 d死亡率与CAB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vs.3.85%,P〉0.05)。高风险子组中的患者,30 d卒中发生率CABG相比较OPCAB的比值比(OR)为5.7(95%CI 1.28~25.09,P〈0.05),30 d心血管事件和术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 OPCAB与CABG在生存率和血管吻合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于CABG,OPCAB在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及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上都具有优势。在基于EuroSCORE评分的高危患者中,OPCAB相对于CABG更有利于短期卒中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测定的血流指标对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OPCAB 133例三支病变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其中男103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84±7.13)岁。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前行瞬时血流测定,记录搏动指数、血流量等指标,并计算所有移植血管总流量、平均流量。采用单因素、双变量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瞬时测定的搏动指数及流量与术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中血流测定显示乳内动脉桥血流量为(28.69±16.90)ml/min,搏动指数为2.70±1.39,所有移植血管总流量为(79.94±37.20)ml/min,平均流量为(35.55±16.75)ml/min。乳内动脉桥搏动指数与术后12 h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48 h内c Tn I高峰、住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呈正相关(P0.01),但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0.4)。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组的移植血管总流量、平均流量及乳内动脉桥流量均低于无心肌梗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移植血管总流量是预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有效指标(P=0.004,RR=0.950,95%CI 0.918~0.984)。结论术中瞬时测定的血流指标可以对术后早期预后进行预测,低的移植血管总流量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不常规使用抗生素情况下,择期低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胆囊破裂是否对术后切口感染等造成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12月226例择期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胆囊破裂组与非破裂组手术时间、术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胆囊破裂组手术时间(54.4±3.8)min,明显长于非破裂组(45.1±2.8)min(t=-19.046,P=0.000);胆囊破裂组胆囊与周边粘连、胆囊三角粘连比例较非破裂组明显增多(χ~2=72.756,P=0.000;χ~2=48.836,P=0.000);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破裂组[(13.37±3.12)×10~9/L vs.(9.50±2.43)×10~9/L,t=10.502,P=0.000;(82.91±5.29)%vs.(76.32±7.18),t=6.037,P=0.000];术后切口感染胆囊破裂组1例,非破裂组2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529);术后住院时间2组均为(4.5±0.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1.000)。结论择期低危LC术中胆囊破裂患者无须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术后切口感染、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orrhaphy,TAPP)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择240例患者随机分成TAPP组和开放组,各120例,分别行TAPP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与开放组相比,TAPP组手术时间长[(77±15)minvs(48±9)min,t=18.147,P=0.000],手术费用高[(7363±351)元vs(4635±242元),t=72.663,P=0.000];但术后开始活动早[(6±1)hvs(10±2)h,t=-19.385,P=0.000],住院时间短[(3±1)dvs(5±1)d,t=-15.300,P=0.000]。2组术后疼痛、并发症、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APP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术式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常规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CABG组(A组,13例),OPCAB组(B组,2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24h和48h进行血样检测,分别测定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如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发热时间等。结果:两组在年龄、冠脉病变程度、心功能和血管旁路移植数目上相似。术后IL-8水平OPCAB组相对稍高,但两组无显著差异。围术期CABG组IL-1、TNF较OPCAB明显为高(P<0.05)。但炎症因子IL-10 OPCAB组却较CABG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达高峰。最后,CABG较OPCAB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且发热时间延长。结论:与CABG组相比,OPCAB组围术期炎症反应和术后并发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