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医师培训的方法和模式。 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培训班学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培训后进行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 结果  参与2013年1~2月第一批培训的学员共30名,年龄30~45岁,平均(35.0±6.8)岁。全部学员均完成了培训并进行了考核,理论考试全部通过,理论成绩平均(82.1±4.2)分;操作考核也全部通过,总分平均(80.3±6.3)分。 结论  个体化教学和统一教学结合进行理论和操作技术培训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学员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脑死亡脑电图确认试验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发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14名学员进行脑电图确认试验的培训与考核,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学员性别、年龄、专科类别、专业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和医院级别等因素对知识点考核错误率的影响。结果 114名学员中30~49岁占79.82%(91/114),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94.74%,108/114)的神经内科(57.89%,66/114)和电生理科(19.30%,22/114),其中医师占85.96%(98/114),中级职称占45.61%(52/114)。5项知识点考核总错误率为9.19%(204/2221),由高至低依次为脑电图参数设置11.40%(26/228)、结果判定10.44%(80/766)、记录方法10.25%(69/673)、环境要求7.46%(17/228)和注意事项3.68%(12/326);其中,50岁学员错误率高于其他年龄者(均P=0.000),技师错误率高于医师(P=0.03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是导致考核错误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2,95%CI:1.156~1.652;P=0.000)。结论不同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应加强针对重点对象的培训力度,重视脑死亡脑电图确认试验与常规脑电图监测的区别,提高脑死亡脑电图确认试验的判定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脑死亡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认试验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改进和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06名学员进行TCD确认试验培训与考核。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学员性别、年龄、专科类别、专业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和医院级别对试卷考核错误率的影响。结果 106名学员中30~49岁占77.36%(82/106),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96.23%,102/106)的神经内科(64.15%,68/106)和超声科(19.81%,21/106),其中医师占77.36%(82/106),高级和中级职称分别占32.08%(34/106)和46.23%(49/106)。6项知识点考核总错误率为7.26%(149/2052),由高至低依次为参数设置9.43%(10/106)、检查部位8.73%(37/424)、血管识别8.67%(43/496)、结果判定7.41%(55/742)、设备要求1.89%(2/106)和注意事项1.12%(2/178)。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专科类别(OR=1.313,95%CI:1.072~1.610;P=0.009)和医院级别(OR=2.943,95%CI:1.623~5.338;P=0.000)是导致试卷考核错误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受训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学员基本特征影响培训效果,应依据重点和难点不断改进培训方案,以使更多的学员能够胜任脑死亡判定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临床判定是脑死亡判定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对培训效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461名学员进行临床判定标准的培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学员性别、年龄、专科类别、专业技术职称和医院级别等项因素对各知识点考核错误率的影响。结果461名学员中30~49岁占77.87%(359/461),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88.29%,407/461)的神经内科(43.39%,200/461)、神经外科(23.64%,109/461)和重症医学科(19.09%,88/461),其中高级职称占66.59%(307/461)。6项13个知识点考核总错误率为5.81%(1054/18 128),其中角膜反射(24.64%,104/422)、深昏迷判断(11.59%,365/3149)、头眼反射(9.48%,40/422)、脑死亡判定步骤与次数(7.48%,138/1844)、瞳孔对光反射(5.10%,90/1766)错误率均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58,95%CI:1.435~1.693;P=0.000)、专科类别(OR=1.080,95%CI:1.021~1.143;P=0.007)和医院级别(OR=1.395,95%CI:1.174~1.659;P=0.000)为导致试卷考核错误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进一步改进临床判定标准的培训模式和方法,特别是进行以"强"带"弱"的针对性培训,以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脑死亡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确认试验的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改进和完善脑死亡判定标准和技术规范。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01名受训学员进行SLSEP确认试验培训,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学员性别、年龄、专科类别、专业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和医院级别对各知识点考核错误率的影响。结果101名学员中30~49岁占76.24%(77/101),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98.02%,99/101)的神经内科(77.23%,78/101),其中医师占81.19%(82/101),高级和中级职称分别占30.69%(31/101)和41.58%(42/101)。6项知识点考核总错误率为4.50%(91/2020),由高至低依次为SLSEP注意事项9.41%(19/202)、结果判定5.94%(12/202)、记录方法4.75%(24/505)、操作步骤3.96%(32/808)、确认试验顺序1.98%(2/101)和环境条件0.99%(2/2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66,95%CI:1.116~2.197;P=0.009)和专业技术职称(OR=1.669,95%CI:1.163~2.397;P=0.005)为导致试卷考核错误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受训学员对脑死亡SLSEP确认试验与常规诱发电位检测的鉴别能力,以提高该项试验对脑死亡的判定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因材施教模式及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科室轮转见习的神经外科专科培训学生8名,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6名以及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见习学员30名,分别开展PBL教学和以授课为基础传统教学法的学习。在学员结束见习时根据授课内容及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命题,采取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和对在院患者诊疗内容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利用SPSS 16. 0软件对同类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 05。结果专培学员和专业硕士PBL教学组考核成绩为(93. 12±2. 56)分,传统教学组考核成绩为(86. 32±4. 01)分(P 0. 05);临床本科见习学员PBL教学组(82. 36±5. 02)分,传统教学组考核成绩(85. 21±4. 15)分,两组成绩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BL教学法在专科培训学员和专业硕士的临床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对于全日制本科学员的教学无明显差别,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辅助的标准化病人联合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脑血管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于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共7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人。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使用微信提前发送脑血管病典型病例信息,随后进行讨论总结,并对相应标准化病人进行模拟诊疗过程,4个月后对比两组学员综合理论、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及对带教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学员综合理论考核成绩为(89.74±2.53)分,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为(90.31±2.54)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4.26±3.94)分和(84.20±3.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员的满意度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依托微信平台应用标准化病人联合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对学员进行培训,有助于学员综合理论、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提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联合模拟人教学模式在医学实习生腰椎穿刺术教学中的培训效果。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轮转的医学本科实习生30名,随机将其分为VR组、模拟人组、VR联合模拟人组各10名。首先进行1个学时的理论教学,然后VR组进行2个学时的VR腰椎穿刺术培训,模拟人组进行2个学时的模拟人腰椎穿刺术培训,VR联合模拟人组各进行1个学时的VR和模拟人腰椎穿刺术培训。培训后评估腰椎穿刺术理论,并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VR腰椎穿刺术培训的主观评价。结果 培训后,VR联合模拟人组的理论成绩高于模拟人组[(80.4±5.0)分vs.(69.5±9.0)分,P=0.005],实践技能成绩高于模拟人组[(86.4±4.2)分vs.(79.8±3.5)分,P=0.004]和VR组[(86.4±4.2)分vs.(81.3±4.6)分,P=0.028]。调查问卷显示,90%左右的实习生认为VR腰椎穿刺术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结论 VR腰椎穿刺术培训可有效提高腰椎穿刺的教学效果,VR联合模拟人的教学效果优于单独VR或模拟人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脉旁路移植术前对狭窄的颈动脉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共收集了自2013年12月至2016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7例颈动脉狭窄合并严重冠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4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6.4±8.1)岁,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冠脉三支病变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单侧34例,双侧3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在支架置入后7~13d,平均(9.4±2.2)d内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及6个月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冠脉旁路移植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出现心率、血压下降10例,对症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无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随访6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冠脉旁路移植术前7~13d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解决颈动脉重度狭窄安全有效,能提高此类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同意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的为对照组,每组30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颈动脉狭窄率,并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2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狭窄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狭窄率(21.2±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5.4)%;2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26.54±4.2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51)分;2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MoCA评分(21.9±3.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有很显著的效果,有利于减少颈动脉的狭窄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模拟器在临床医学实习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实习的61名临床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33名试验组学员采用血管介入模拟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训,28名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实习结束时通过出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考核成绩以及问卷调查评价两种脑血管病带教模式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学员出科时理论知识[(88.61±4.05)分vs.(83.43±4.21)分,P<0.001]、实践操作[(89.73±3.32)分vs.(85.54±3.17)分,P<0.001]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员对神经内科产生兴趣的程度、对脑血管病认识的程度、自学能力、文献阅读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管介入模拟器应用于脑血管病临床实习带教中提高了实习生对神经内科的兴趣,培养了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脑血管病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期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发远端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01-2014-12作者单位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发狭窄远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1例,均同期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和颅内动脉瘤栓塞(或动脉瘤开口单纯支架置入术),并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和血管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颈动脉狭窄部位均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率65%~95%,平均(80.9±10.2)%,均成功置入支架(残留狭窄0~20%,平均4.1%);合并11个狭窄远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大小2.0~6.5mm,平均(4.1±1.7)mm,9个行弹簧圈栓塞,其中6个即刻达到次全栓塞,3个完全栓塞,2个行动脉瘤开口单纯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5~79个月,中位数为20个月,未发生颅内出血,或治疗动脉相关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同期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和其远端伴发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技术可行性,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前,脑动脉支架已经成为全球脑血管病防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但缺乏统一的指南来指导临床。最近,意大利两个重要的相关机构意大利颈动脉支架共识(ICCS)和卒中预防及教育普及计划(SPREA)联合多学科专家就颈动脉支架的指征、操作、培训等多方面达成共识。作为第一个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专家共识,尽管是意大利制定,但对全球此领域的医务工作者同样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在我国颈动脉支架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应强调规范和资质,而这个共识对规范国内颈动脉支架操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供神经内镜培训的脑出血尸头模型建立方法及模拟培训效果。方法 采用新鲜冰冻尸头标本,耳上小骨窗开颅后将人工配制“血液”样液体注入经脑皮层造瘘后的空腔内,建立脑出血模型。然后进行经额神经内镜下手术清除脑出血培训,记录学员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时间及对模型实用性的评价。结果 完成9例双侧脑出血尸头模型,共18名学员(7名有内镜手术经验),按每2人一组(助手和术者),先后并互换角色,完成两侧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的手术操作。平均血肿清除时间(21.32±1.85)min。有内镜经验学员用时[(20.23±0.52)min]较无经验学员用时[(22.02±0.55)min]明显缩短(P<0.05),先当助手学员用时[(19.91±0.30)min]较先当术者学员用时[(22.73±0.47)min]明显缩短(P<0.001)。18名学员均表示能从此次培训中获益并推荐此模型作为神经内镜培训模型,其中17名(94.45%)学员认为镜下模型“血肿”与真实血肿极其相似。结论 建立脑出血尸头模型,可全真模拟神经内镜下脑出血手术,能有效提高学员神经内镜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病急诊规范化培训网络课程APP的教学效果。 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培训基地根据国家急诊医师规范培训的要求 制定、录制脑血管病相关教学课程,并呈现于网络课程APP。以急诊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训的学员 24人为研究对象,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督导下,学员自行在线学习,学习前后均进行考核,比较学习前 后的考核成绩。 结果 经过一年的学习应用,学员考核成绩较入科成绩显著提高(91.13±3.51分 vs 66.04±2.79分, P =0.003)。 结论 网络课程APP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急诊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脑灌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方法 2014年1~12月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狭窄≥75%)颈动脉狭窄20例。术前5 d、术后3周采用320排螺旋CT评估脑灌注,用蒙特利尔国际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脑灌注指标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术后认知功能MoCA评分[(26.3±2.2)分较从术前5 d[(23.3±1.7)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和认知功能障碍,支架成形术可以改善脑灌注,改善病人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北京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技能考核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脑血管病住院医师培训方案的改进.方法 收集2017-2020年北京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结业技能考核成绩,对技能考核是否通过,以及辅助检查、病例考核、技能操作及人文沟通等分项成绩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二元logist...  相似文献   

18.
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文拉法辛(商品名:博乐欣)和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20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物质依赖及哺乳期妇女。共60例,随机分两组。文拉法辛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3~69岁,平均(39·6±12·5)岁;本次病程1~12个月,平均(3·7±3·4)个月。帕罗西汀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2~67岁,平均(37·9±11·8)岁;本次病程1~13个月,平均(3·9±3·8)个月。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2006-07~2007-10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1例,于术前1d、术后1d和3个月查血浆Hcy水平及脑血管造影,对血浆Hcy水平及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后血浆Hcy水平无明显差别,(20.77±7.15)μmol/L vs(21.71±7.53)μmol/L(P>0.05),(19.87±7.29)μmol/L vs(21.951±6.98)μmol/L(P>0.05);但术后3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组血浆Hcy水平高于未狭窄组,(27.53±8.73)μmol/L vs(20.67±7.32)μmol/L(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血浆Hcy水平升高可能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长期疗效,以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并进行1年以上长期随访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8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再卒中率和再狭窄率。结果168例患者共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79次(其中11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均获得成功,血管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76.4±12.5)%降低到(11.2±7.8)%。术后临床随访(12-56个月,平均24.5个月),其中5例发生治疗侧的TIA或小卒中(2.6%),1例为非治疗侧的小卒中,1例非卒中死亡(0.6%)。12个月以上的DSA随访中无症状性再狭窄2例(1.2%),63例有明显内膜增生(<50%)。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能显著降低卒中发生率及残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