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钠肽(BNP)水平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8例,在常规心肺复苏措施同时检测血清BNP水平,待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的第6h、12h、24h分别再检测血清BNP水平,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GS)方法(复苏后48 h评分),以GCS评分高低分为三组.结果 GCS >5分组于第6 h BNP达到最高峰后逐渐下降,GCS =5分组于第6h时下降但其最大值低于GCS >5分组,而GCS <5组自心肺复苏起BNP持续下降.结论 脑钠肽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存在一定得相关性,脑损伤程度与脑钠肽呈反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作用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45例恢复自主循环的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T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除采用常规的支持治疗外加用乌司他丁,C组采用常规的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即时、复苏后1、3、7 d分别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同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多脏器损害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自主循环恢复即刻、1 d两组的(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苏后3、7 d的(GCS)差异明显(P<0.05).T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多脏器损害发生率均较C组明显的减少或降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有利于心肺复苏患者的脑复苏,缩短存活患者的住院时间、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降低心肺复苏患者病死率,有助于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心肺脑复苏急诊抢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于某院治疗的68例患者为主要对象,运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抢救,观察组增加心肺脑复苏急诊抢救,对两组的抢救成功率、GC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急救后1d、急救后3d、急救后7d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急诊抢救中应用心肺脑复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患死亡率,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诊抢救治疗的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1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6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常规组),61例自主循环恢复后采取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观察2组患者心肺复苏后、治疗12 h、治疗24 h局部腹组织氧饱和(rSO2)水平,观察心肺复苏后、治疗72 h序贯器官衰竭估评评分(SOF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的变化,观察2组患者心肺复苏后血乳酸水平、12 h乳酸清除率、24 h乳酸清除率.同时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12 h、24 h后,亚低温组患者的局部脑组织中rSO2水平均显著的高于常规组(P<0.05);心肺复苏后,2组患者的SOFA、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 h后,亚低温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亚低温组患者的SOFA、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心肺复苏后,2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患者12 h乳酸清除率、24 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亚低温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8.85%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50.00%(P<0.05).结论 早期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患者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急诊意识障碍患者转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我院急诊收治的意识障碍患者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应用BIS动态观察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同时进行Glascow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记录。分析BIS和GCS、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以及评估BIS预测价值。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结果死亡组BIS值和GCS评分低于生存组,APACHEⅡ评分死亡组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GCS呈显著正相关(r=0.669,P值<0.001),BIS与APACHEⅡ呈显著负相关(r=-0.802,P值<0.001)。30 d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可见预测能力分别为:BIS(AUC=0.939;95%可信区间:0.852~1.0;截点值33.8)。结论脑电双频指数对预测急诊意识障碍患者转归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滕清平  陈玮  鲁海燕  韦晓军 《中国医药》2011,6(12):1489-1490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患者37例,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8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9例),比较2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24、48、72 h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亚低温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7.1±3.2)h比(12.7±3.0)h]与意识恢复时间[(13.1±3.2)h比(17.4±3.1)]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72 h时亚低温治疗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6±7.71)比(22.20±10.73),P<0.05].48 h时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2±2.11)比(3.67±1.04),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山莨菪碱对脑复苏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脑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60例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5mg·kg^-1·d^-1的山莨菪碱静脉滴注,观察2组早期格拉斯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及脑脊液内谷氨酸(Glu)、天门冬(Asp)的含量。结果治疗组G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F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脑脊液内Glu、Asp含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山莨菪碱可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改善心肺脑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性痴呆患者脑电图表现。方法选27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正常老年人26例进行脑电图(EEG)检查。结果AD组EEG异常率85.2%,对照组EEG异常率34.4%,AD患者EEG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AD患者EEG异常和痴呆严重程度有关。结论EEG检查可作为AD的常规临床评价指标之一,特别在AD患者中能及时反映脑功能损伤程度,对掌握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0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3例,完全随机分配常温治疗组16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7例(中心体温降至32~34℃,维持24h),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初始血乳酸水平,6h、24h血乳酸清除率,24h、72h、7d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结果在CPR术后7d,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在亚低温治疗组亦高于常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APACHE评分低于常温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的改善及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心肺复苏后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探讨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法分成2组,A组评分9~15分为预后良好组,B组评分3~8分为预后不良组,治疗组随机分为参附组及对照组,参附组在常规抢救同时给予应用治疗量参附注射液,对照组只应用常规心肺复苏抢救药物。分别于患者心肺复苏后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以ELISA法检测血清NSE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参附组对应NSE水平较对照组下降,组间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后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对照组为佳。  相似文献   

11.
S-100蛋白在预测及评价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100蛋白在心肺脑复苏患者中出现脑损害的预测及评价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0例CPCR术后患者及32例对照者血清S-100蛋白浓度,并对其进行2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动态监测及比较。结果40例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血清中的S-100蛋白浓度在早期明显升高,2小时达高峰,(P〈0.05)各时间段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12、24、48小时S-100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或P〈0.05)。结论S-100蛋白可作为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伤的标志物,S-100蛋白水平高,提示预后不良,有助于心跳骤停后早期昏迷患者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观察组采用药物亚低温以及用冰毯和冰帽全身降温治疗方法,对照组则选用头部戴冰帽进行局部降温,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复苏后5d观察采用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患者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冰帽局部降温的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取得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杨靖  桂芗湘  徐兵 《贵州医药》2001,25(1):26-27
目的:探讨脑血流图(REG)、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诊断价值。方法:REG用湖南益灵新技术有限公司产REG-Ⅱ型血流图自动分析诊断仪,按脑血流图常规描记并加左右转颈试验;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采用丹麦CONCERTO、SEEG-16导脑电地形图技术,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作脑电图常规描记和脑电地形图分析。结果:2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三项检查结果均有异常,REG的异常率比EEG、BEAM明显。治疗后三项检查异常率明显降低,REG尤为显著。结论:REG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具有价值的指标之一,而EG、BEAM对脑供血不足所致的脑功能受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探讨NSE水平与心肺复苏后的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法分成2组,A组评分评分9~15分为预后良好组,B组3~8分为预后不良组,D组为48h内脑死亡患者,S组为复苏后生命征维稳时间超过72h。分别于患者心肺复苏后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以ELISA法检测血清NSE浓度。结果 A、B组NSE水平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D组患者对应NSE水平在心肺复苏成功后短时间即可明显升高,与S组患者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检测NSE水平有助于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连续脑电图监测(CEEG)对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N)中有意识障碍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价和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NICN中有意识障碍患者96例,应用床边中央神经监护系统记录连续脑电图,并按Young氏分级标准确定患者的EEG分级,随访患者2个月的预后,将连续脑电图分级与预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电图Ⅰ和Ⅱ级者预后不良率26.9%,脑电图Ⅲ-Ⅵ级预后不良率达79.3%,EEG分级越高,死亡率越高,康复率越低,预后越差。结论连续脑电图监测和分级判断可以准确、客观地评价和预测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N)中有意识障碍患者脑功能损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持续昏迷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床旁脑电图监测,与健康对照人脑电图进行对比,探讨该患者群意识恢复的可能,以及床旁脑电监测评价预后的准确率。方法选择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长期昏迷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测量评分(GCS)<8]12例,利用床边中央神经监护系统记录连续脑电图,通过运动意向对指令-服从(要求其想像右手和脚趾按照指令进行运动的任务)进行检测,对比其脑电图与健康、有清醒意识的12名对照组的相似性。结果 12例患者有4例(16%)尽管在行为上完全无应答,但其重复可信地对2个不同指令产生适当的EEG反应;EEG按Young分级标准进行分级,1~2级预后较好,3~6级预后差,级别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床旁脑电图监测可能辨别在行为学上看来似乎完全处于植物状态,但仍可能具有残余认知功能和自觉意识的患者,这部分患者有意识恢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早期评估心搏骤停后昏迷病人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佛山复星禅诚医院心搏骤停复苏成功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的昏迷病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为研究对象,记录入组病人第1、2、3天的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GCS评分、ONSD;记录病人治疗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以评定神经功能预后,比较预后良好组(CPC 1~2分)和预后不良者组(CPC 3~5分)在S-100β蛋白、NSE、GCS评分、ONSD的差异;评估ONSD与S-100β蛋白、NSE、GCS相关性,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ONSD预测昏迷病人预后的有效性。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病人38例。预后不良组(27例)心搏骤停后ONSD第1天(5.11±0.70)mm、第2天(4.99±0.74)mm、第3天(5.01±0.70)mm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11例)ONSD第1天(4.35±0.59)mm、第2天(4.23±0.57)mm、第3天(4.03±0...  相似文献   

18.
我们采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脑震荡的患者进行脑功能检查,并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判定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ICU昏迷患者18例,按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清醒)10例和预后不良组(昏迷或死亡)8例。入ICU48h内连续监测BIS,计算48h平均值(BISmean),每8小时评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计算平均值GCSmean。结果①BIS值与GCS正相关(r=0.57,P<0.05)。②预后良好组患者BISmean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72.00±10.73比55.69±13.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BIS可以作为评价昏迷患者预后的一种简捷、直观、可靠、无创的方法。BIS监测在评估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判定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4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表现,分析其脑波规律。方法采用NT9200数字脑电图分析系统采集数据。结果40例腔隙性脑梗死EEG阳性率75%,BEAM阳性率70%,从而表明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可以反映出缺血性病变早期脑功能变化。结论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在u患者的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中,有其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