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缺氧预处理组(HPC组,n=6)、创伤性颅脑损伤组(TBI组,n=30)、缺氧预处理+创伤性颅脑损伤组(HPCT组,n=30)。采用改良Freeny’s法制作TBI模型,在低压氧舱内对大鼠进行缺氧预处理。伤后3 h、12 h、1 d、7 d、14 d,对四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SS),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海马CA1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BI组伤后3 h~7 d MMP-9表达增加,3 h~14 d NSS评分增加而NeuN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CT组12 h~7 d MMP-9表达增加,3 h~14 d NSS评分增加,12 h~14 d NeuN表达减少(P0.05)。与TBI组比较,HPCT组3 h~7 d MMP-9表达明显减少而NeuN表达明显增加,12 h~7 d NSS评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能减少TBI后海马区MMP-9的表达,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对颅脑损伤大鼠皮质内质网应激蛋白P-e IF2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HPC组(n=8)、外伤组(TBI,n=96)、HPC+TBI组(HPCT,n=96)。采用改良Feeney’s法制作颅脑损伤大鼠模型,提前在低压氧舱内对大鼠处理3 d(-50 k Pa、3 h/d)。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挫伤区周围皮质P-e IF2α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凋亡神经元细胞。结果 P-e IF2α蛋白于颅脑损伤后3 h开始增加,6~12 h逐渐升高,1 d达高峰,3~14 d逐渐恢复;HPCT组与TBI组比较,伤后6 h~7 d P-e IF2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组、HPCT组伤后6 h可见凋亡细胞表达,12 h~1 d上升,3 d达高峰,7~14 d逐渐恢复;HPCT组与TBI组比较,伤后12 h~7 d凋亡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C可选择性抑制颅脑损伤大鼠皮质P-e IF2α蛋白表达,减轻内质网应激损伤,降低细胞凋亡率,维持神经元细胞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氧预处理对颅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和含水量变化。方法 SD雄性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缺氧预处理组(HPC组,n=6)、TBI组(n=48)、缺氧预处理+外损组(HPCT组,n=48)。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RT-q 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MMP-9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BI组和HPCT组MMP-9 m RNA在伤后3h、6h、12h、1d、3d明显升高(P0.05),MMP-9蛋白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均在伤后3h、6h、12h、1d、3d、7d明显增加(P0.05)。HPCT组中MMP-9 m RNA在伤后3h、6h、12 h、1d、3d,MMP-9蛋白和脑组织含水量在伤后6h、12h、1d、3d、7 d明显低于TBI组(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能抑制颅脑损伤脑组织MMP-9表达从而减轻脑水肿,可能是缺氧预处理对颅脑损伤大鼠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颅脑创伤(TBI)模型小鼠双侧丘脑继发性损伤(炎症反应、氧化损伤和神经元缺失)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制备颅脑创伤模型,盐酸小檗碱组小鼠予以盐酸小檗碱50 mg/(kg·d)灌胃21 d,TBI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1 d,对照组不予自由落体撞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双侧丘脑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环氧合酶-2(COX-2)、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和神经元核抗原(Neu N)阳性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数目,免疫荧光染色计数双侧丘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和离子钙结合蛋白1(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目。结果 3组小鼠颅脑创伤同侧丘脑i NOS(P=0.015)、COX-2(P=0.022)、8-OHd G(P=0.000)和Neu N(P=0.000)阳性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数目以及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P=0.024)和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目(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BI组i NOS(P=0.005)、COX-2(P=0.011)和8-OHd G(P=0.000)阳性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数目以及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P=0.011)和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目(P=0.000)均高于对照组,而Neu N阳性神经元数目低于对照组(P=0.000);盐酸小檗碱组i NOS(P=0.031)、COX-2(P=0.024)和8-OHd G(P=0.008)阳性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数目以及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P=0.031)和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目(P=0.012)均低于TBI组,仅8-OHd G阳性神经元数目(P=0.014)和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数目(P=0.024)仍高于对照组,而Neu N阳性神经元数目高于TBI组(P=0.016)、仍低于对照组(P=0.027)。3组小鼠颅脑创伤对侧丘脑仅COX-2(P=0.029)和8-OHd G(P=0.000)阳性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BI组COX-2(P=0.011)和8-OHd G(P=0.000)阳性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盐酸小檗碱组COX-2(P=0.047)和8-OHd G(P=0.010)阳性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数目低于TBI组,仅8-OHd G阳性神经元数目仍高于对照组(P=0.004)。结论颅脑创伤可以引起双侧丘脑继发性损伤,尤以同侧丘脑显著,对侧丘脑仅出现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盐酸小檗碱通过抑制颅脑创伤后双侧丘脑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HPC)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挫伤灶周围皮层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体3型(GLUT-3)表达及神经元存活影响。方法 120只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12只)、TBI组(54只)、HPCT组(54只)。TBI组按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TBI模型,HPCT组先给予3 d HPC(50.47 k Pa,3 d,3 h/d),之后同法致伤。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伤后1、4、8、12 h及1、3、7、14 d挫伤灶周围HIF-1α、GLUT-3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并分析HIF-1α与GLUT-3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伤后14 d挫伤灶周围神经元核蛋白(Neu N)阳性表达率来观察神经元存活情况。多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行两两比较分析2组间差异,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BI组伤后4 h至3 d HIF-1α、GLUT-3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HPCT组HIF-1α及GLUT-3的表达在伤后1 h即增强,伤后4 h至7 d HIF-1α、GLUT-3表达量和伤后14 d Neu 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TB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IF-1α与GLUT-3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HPC可通过诱导皮层脑组织HIF-1α的表达,上调GLUT-3 m 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而提高TBI后急性期神经元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轻型颅脑损伤的病理变化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方法收集32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伤后1 d组(n=8)、伤后3 d组(n=8)和伤后7 d组(n=8)。损伤组采用液压冲击设备建立大鼠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并钻孔。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中星形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的表达,Fluoro-Jade B(FJ-B)免疫荧光检测脑组织中神经元急性损伤程度,ELISA法测定尾静脉的血清GFAP水平,观察损伤后脑组织神经元和星形细胞改变,并分析血清GFAP水平和神经元损伤程度间的关系。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伤后1、3、7 d邻近顶叶皮质GFAP阳性染色的星形细胞数量减少(P0.05);伤后1、3、7 d可见星形细胞肿胀增生。伤后1 d皮质FJ-B阳性染色神经元轻度增加,伤后3、7 d明显增加(P0.05)。伤后1 d血清GFAP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伤后3、7 d回落至正常水平;伤后1 d血清GFAP水平与伤后7 d皮质区损伤神经元计数呈正相关(r=0.8095,P0.05)。结论轻型颅脑损伤后急性期发生星形细胞破坏伴胶质反应及血清标志物GFAP增加,亚急性期发生神经元变性损伤。急性期血清GFAP水平可以预测中枢神经元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轻型颅脑损伤(TBI)后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 将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轻型TBI组(n=18)和假手术组(n=6),轻型TBI组又分为伤后3 h(n=6)、伤后24 h(n=6)、伤后72 h(n=6)三亚组。采用液压冲击法制作轻型TBI模型。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采用Fluoro-Jade B(FJ-B)荧光染色检测变性神经元。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轻型TBI后3 h、24 h、72 h邻近顶叶皮质、海马CA2/3区GFAP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缺失区周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增生明显。FJ-B阳性神经元在损伤后3 h无明显增加(P>0.05),伤后24 h皮层区FJ-B阳性神经元显著增加(P<0.05),伤后72 h海马区FJ-B阳性神经元显著增加(P<0.05)。伤后72 h伤侧皮层区与海马区GFAP阳性细胞数和FJ-B阳性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0.8285,P<0.05)。结论 轻型TBI后星形胶质细胞超急性期(3 h)即出现损害和胶质反应,神经元则在急性期(24 h)至亚急性期(72 h)出现明显损害,星形胶质细胞缺失程度可以反应神经元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颅脑外伤大鼠皮层TrxR2、CHOP表达及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Con)组、缺氧预处理(HPC)组、单纯外伤(TBI),组和缺氧预处理颅脑外伤(HPCT)组。采用改良的Feeney's自由落体装置制作颅脑损伤大鼠模型,预先在低压氧舱内连续处理3 d(-50 kPa、3 h/d)制作缺氧预处理模型。采用HE染色法和新鲜标本制作超薄切片,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皮层脑组织的大体结构和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改变。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挫伤区周围皮层TrxR2、CHOP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Con组和HPC组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HPCT组较TBI组大鼠病理改变轻,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受损明显减轻。HPCT与TBI组比较,TrxR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CHOP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n与H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可明显减轻颅脑外伤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形态学改变,这可能与上调TrxR2、下调CHOP的表达有密切关系,从而对神经元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10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创伤组(n=48)和预处理组(n=48)。创伤组按照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预处理组给予缺氧预处理后,同法造模。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伤后1 h、4 h、8 h、12 h和1 d、3 d、7 d、14 d挫伤周围脑组织HIF-1α、HO-1表达变化。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比较,HIF-1α和HO-1在伤后4 h、8 h、12 h和1、3 d表达上调(P〈0.05)。预处理组与创伤组比较,HIF-1α和HO-1在伤后1 h逐渐上调,伤后4 h、8 h、12 h和1、3 d表达显著上调,直至伤后7 d(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可增加颅脑损伤后挫伤区周围脑组织HIF-1α的表达,进而促进HO-1 m RNA及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是缺氧预处理提高颅脑损伤对缺氧的适应性,减轻挫伤周围脑组织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伤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皮质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 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96)。实验组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伤后1、4、8、12 h及1、3、7、14 d挫伤灶周围HIF-1α和GLUT-3 m 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HIF-1α和GLUT-3 m RNA在伤后4 h升高,12 h达高峰,7 d基本正常;伤后4 h~3 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HIF-1α和GLUT-3蛋白在伤后4 h表达升高,1 d达高峰,7 d降至正常水平;伤后4 h~3 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IF-1α与GLUT-3在m RNA及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r=0.894,P0.05;r=0.921,P0.05)。结论 TBI后脑组织HIF-1αm RNA及蛋白的表达上调,可能介导GLUT-3的表达增加,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并比较轻型颅脑损伤(m TBI)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在13~15分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为临床诊断m TBI患者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43例轻、35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GFAP含量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对比m TBI患者和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含量与头颅CT的关系。结果血清GFAP含量对鉴别m TBI患者和健康人群有一定准确性(AUC=0.726);对鉴别GCS评分在13~15分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和健康人群有较高准确性(AUC=0.914);血清GFAP含量对鉴别头颅CT阳性和阴性患者有一定准确性(AUC=0.762)。结论血清GFAP可作为m TBI患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对鉴别颅脑损伤后头颅CT阳性和阴性患者有一定准确性,可以为减少m TBI患者头颅CT检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压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和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55只,雌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高压氧预处理组、正常损伤组各25只(n=5),对照组5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模型,分别于伤后1d、5d、7d、10d和14d取材,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检测组织中GFAP和巢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显示除脊髓中央管周围可见到少量巢蛋白表达外,其它部位几乎不表达;GFAP在脊髓各个部位均有表达;正常脊髓损伤组:1d损伤区域巢蛋白和GFAP表达增加;5d表达显著增加;7d达高峰;10~14d逐渐下调,与对照组差异明显;高压氧预处理组:各时间段均与正常损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可诱导巢蛋白高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在颅脑损伤大鼠脑皮质表达的变化。方法将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96)和对照组(n=12),实验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构建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伤后1 h、3 h、6 h、12 h、1 d、3 d、7 d、14 d,采用RT-q PCR、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挫伤区周围脑皮质MANF m 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ANF m 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颅脑损伤后1 h即开始升高,6 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14 d时与对照组无差异,1 h~7 d各时间点实验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MANF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胞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结论颅脑损伤后MANF出现阳性表达,且定位于胞质;MANF m RNA及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颅脑损伤时激活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有关,MANF可能作为一种内质网应激敏感蛋白参与颅脑损伤后细胞抗凋亡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爆炸伤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大白兔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颅脑损伤组(n=70)。颅脑损伤组采用纸雷管制作兔颅脑爆炸伤模型,对照组不行爆炸致伤。颅脑损伤组根据处死时间再分为伤后即刻、6h、12h、24h、3d、7d、14d等7组,每组10只。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法观察各组兔脑组织病理变化及Cx43在皮质的表达。结果颅脑损伤组内各时间点Cx43表达差异显著(P0.01),随时间推移,Cx43表达逐渐增加,伤后6h即可见表达增强,3d达到高峰,14d基本正常。颅脑损伤组各时间点Cx43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脑损伤后Cx43表达逐渐增加,其变化规律与颅脑损伤进展的时间框架相吻合,提示Cx43参与颅脑损伤的病理形成过程,在颅脑损伤早期发挥协同杀伤效应,加重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海战伤中脑损伤的病理机制,检测海水浸泡对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皮质组织中线粒体功能。方法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创伤性脑损伤(TBI)组(n=25)、TBI+海水组(n=25),两损伤组按伤后不同时间点(6 h、12 h、1 d、3 d、5 d)再分5个亚组。采用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损伤;凋亡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H+-ATPase活性、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以及线粒体丙酮酸脱氢酶(PDH)、还原型辅酶Ⅰ(NADH)、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观察海水浸泡后脑皮质组织中线粒体功能的变化。结果 TBI组结果显示3 d时损伤最重;TBI+海水组在伤后个时间点的结果均低于TBI组且1 d时神经细胞损伤最重、凋亡细胞最多、线粒体功能最低(P0.05)。结论海水浸泡在撞击创伤基础上加重了对脑组织的损伤,使得短时间内损伤更严重。这也给今后海战伤脑保护的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对脑损伤者进行有效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2(TrxR2)在颅脑损伤大鼠皮质的动态表达变化。方法54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 =6)和颅脑损伤组(n =48)。颅脑损伤组采用改良的 Freeny&#39;s 自由落体装置制作颅脑损伤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伤后1 h、3 h、6 h、12 h、24 h、3 d、7 d、14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Western blot 检测挫伤区周围皮质 TrxR2 mRNA 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qRT-PCR 结果显示:皮质中 TrxR2 mRNA 颅脑损伤后1 h 表达增加,24 h 达到高峰,7 d 恢复正常;颅脑损伤组伤后1 h~3 d 各时间点 TrxR2 mRNA 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 P <0.05)。Western blot 检测显示:TrxR2蛋白在颅脑损伤后1 h 表达增加,24 h 达到高峰,14 d 恢复正常;颅脑损伤组1 h~7 d 各时间点 TrxR2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 P <0.05)。结论颅脑损伤后 TrxR2表达增多,提示 TrxR2作为一种急性应激反应蛋白参与颅脑损伤早期抗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神经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4-05—2015-04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0例,进行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生存时间的原纤维性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比较宫内窘迫组(慢性缺氧缺血)、出生窒息组(急性缺氧缺血)、混合性缺氧缺血组(同时存在出生窒息及宫内窘迫)的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生后24h内死亡组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程度显著高于生后24~72h内死亡组、生后72h~6d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窘迫组(慢性缺氧缺血)、出生窒息组(急性缺氧缺血)、混合性缺氧缺血组(同时存在出生窒息及宫内窘迫)的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神经病理改变与HIE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TBI)后血清Tau蛋白的变化及其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急性TBI229例,入院时GCS评分3~8分31例(重型组),9~12分23例(中型组),13~15分175例(轻型组)。另取来本院同期体检的正常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伤后1、3、5、7、14 d检测血清Tau含量。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TBI后血清Tau蛋白含量先进行性升高,伤后5 d达峰值,伤后7 d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au蛋白含量随TBI损伤程度加重显著增高(P0.05),伤后1、3、5 d,血清Tau蛋白含量与入院时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7348、0.5232、0.4402;P0.05)。预后不良组伤后1、3、5、7 d血清Tau蛋白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伤后1、3、5、7 d,血清Tau蛋白含量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4388、0.4868、0.3702、0.3517;P0.05)。结论 TBI后早期血清Tau含量变化与损伤程度和预后相关,可作为判断TBI严重程度及预测TBI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颅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1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颅脑损伤(TBI)组(n=36)和rhEPO治疗组(n=36)。用Marmarou等人的方法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分光光度仪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伊文氏蓝(EB)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闭合蛋白-5(claudin-5)、咬合蛋白(occludin)和胞质紧密粘连蛋白-1(ZO-1)的表达。结果伤后3h、24h、3d,与假手术组对比,TBI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明显升高(P<0.05),claudin-5、occludin和ZO-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TBI组对比,rhEPO治疗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显著降低(P<0.05),claudin-5、occludin和ZO-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颅脑损伤早期应用rhEPO,可能通过增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ZO-1的表达而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损伤灶周围脑组织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探讨TLR4/NF-κB信号通路在TBI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2)、TBI后1d组(n=6)、TBI后3d组(n=12)和TBI后7d组(n=6),后3组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TBI模型,对照组仅行右侧顶部开窗而无TBI.应用RT-PCR、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ELISA分别检测4组大鼠挫伤脑组织TLR4 mRNA、NF-κB活性、TNF-α和IL-6浓度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对照组和TBI后3d组大鼠挫伤脑组织TLR4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BI后1d、3d、7d组TLR4 mRNA表达、NF-κB活性、TNF-α和IL-6浓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脑组织TLR4表达较少,TBI后3d组创伤灶周围可见大量TLR4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皮层胶质细胞、神经元中;NF-κB活性与TLR4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786,P=-0.000).TNF-α、IL-6与TLR4的表达也呈正相关关系(r=0.517,P=0.010;r=0.503,P=0.012).结论 TBI可引起损伤区脑组织TLR4的表达和下游NF-κB、促炎症因子水平的增加,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在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