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肾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密切相关并常常共存。慢性肾病和房颤均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房颤合并慢性肾病人群其缺血性卒中及体循环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对于普通的房颤人群,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缺血性卒中和体循环栓塞发生的有效干预手段,并且慢性肾病还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合并慢性肾病的房颤人群进行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能并不具有临床净获益。目前针对房颤合并慢性肾病人群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论尚存争议,其获益风险比不明确。本文对房颤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晚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的发生风险较高,需接受抗凝治疗。同时,晚期CKD患者出血风险增加使得抗栓治疗复杂化,故需重视其抗凝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起效快、半衰期短且无需监测实验室指标,其在晚期CKD患者中的应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分析口服抗凝药(OAC)治疗后血栓栓塞、出血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确诊为NVAF的45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抗凝组349例(76.4%)和未抗凝组108例(23.6%).抗凝组又分为...  相似文献   

5.
6.
房颤是临床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脑卒中是房颤最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症,口服抗凝药物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手段。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研发克服了华法林治疗窗窄、需要长期监测INR的弊端,但也有许多临床试验在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的同时,验证和发现了出血、肝损伤等不良反应。现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与管理策略以及临床药师在抗凝个体化与精准治疗中的药学服务重点。临床药师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及治疗指南,通过综合评估出血风险及栓塞风险,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遴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剂量调整、围术期的抗凝管理、长期预防性抗栓策略以及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等均是临床药师开展个体化药学服务的出发点与关切点,从而协助医生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精准的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年1—6月收治39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抗凝治疗分为非抗凝组(169例)和抗凝组(221例).比较2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付费方式、入住心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为提高抗凝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收集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房颤合并CKD患者90例以及房颤但肾功能正常者90例的病历资料。对患者华法林使用率、抗血小板药使用率、抗栓药物的出血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既往脑血管事件、出血风险评分等单因素对华法林使用率的影响。结果:房颤合并CKD患者的抗栓比例为68.9%,其中华法林抗凝比例为10.0%,低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合并CKD患者的抗栓药物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 CKD并未增加抗栓药物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华法林使用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冠心病、CKD对其影响较大。结论:我院房颤合并CKD患者的抗凝治疗严重不足。临床药师应加强药学服务,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开展药学跟踪随访工作,确保抗凝治疗的延续性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华法林是唯一的口服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其抗栓疗效已很明确,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华法林治疗窗窄,个体化差异大。新型靶向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为抗凝药物提供了新的选择。因此,本文针对靶向口服抗凝药物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来探讨靶向口服抗凝药给华法林带来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病例信息,经筛选最终共纳入病例2466例.根据住院期间抗血栓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抗血小板治疗组(1054例)、抗凝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OACs在治疗NVAF中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贝曲西班等NOACs相较于华法林在NVAF患者中,能显著降低卒中、颅内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NOACs服用方便、无需检测凝血指标、无需频繁调整剂量,在最新的房颤指南中得到推荐,但临床研究有限,价格昂贵,缺乏有效的拮抗药。结论:NOACs在治疗NVAF中有可观的临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南药学》2017,(12):1742-1745
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措施,而房颤患者在伴随其他疾病等特殊情况下,将影响口服抗凝药的作用从而增大卒中或出血风险。本文将对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及华法林对房颤患者卒中预防过程中的获益与风险,旨在为不同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与分析华法林应用于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具有血栓栓塞高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华法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普通剂量组较小剂量组相比, INR首次达标时间与INR稳定值的时间明显缩短,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普通剂量的华法林应用于具有血栓高风险的患者中,显著降低了诱发栓塞出现的风险,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易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抗凝门诊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s,OAC)的情况,为真实世界研究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于2014—2019年抗凝门诊接受OAC治疗的NVAF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选择服用华法林者551人,达比加群酯者83人,利伐沙班者48人,符合口服OAC适应证(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者分别占89.7%,94.0%和93.8%;卒中低危患者中约50%为复律或射频消融前3周或后4周抗凝治疗;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患者的平均年龄和既往有卒中史的比例高于华法林的患者。由于NOACs使用的方便性,临床实践中华法林转换为NOACs最为常见;仍有相当多的抗凝药物不依从的情况,其中1例患者因自行停用达比加群酯3 d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临床指南推荐NVAF患者优先选择NOACs,但真实世界使用华法林者占绝大多数,而NOACs较多用于高龄或既往卒中的患者,可能由于医师对于华法林的使用经验更为丰富和NOACs的价格较高等原因导致;药师对于不同抗凝药物之间转换的监护以及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是提高抗凝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加安全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8月31日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所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采用CHA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程度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主要分析指标为接受不同房颤治疗方案(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出血风险评分,抗凝药物应用情况、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出血合并症、血栓栓塞事件、患者用药依从性等。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34例,男性69例,女性67例;年龄20~91岁,平均(67±14)岁,CHA2DS2-VASe评分为0、1和≥2分者分别为11、23和100例,HAS—BELD评分≥3分者13例。接受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治疗者分别为85和49例。接受室率控制治疗的85例患者中CHA2DS2-VASe评分为0、1、≥2分者分别为1、12、72例。0分者1例使用阿司匹林。1分者12例中2例应用华法林,2例未行抗凝治疗(1例有禁忌证),8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或二药联用),其中2例单用氯吡格雷患者头颅CT检查均有多发性缺血灶。≥2分者72例中33例应用华法林,35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4例未行抗凝治疗。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出院时25例INR〈2.0,7例INR为2.0~3.0,1例INR〉3.0。接受节律控制治疗的49例患者CHA2DS2-VASe评分平均为(2.3±1.8),HAS—BLED评分平均为(1.3±1.1),其中25例应用华法林,出院时17例INR〈2.0,5例INR为2.0~3.0,2例INR〉3.0。1例患者未监测INR。134例患者中有15例(11.2%)出现脑梗死,其中8例(53.3%)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出院时INR均未达标。结论住院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用华法林抗凝的比例较低,采用华法林治疗的部分患者抗凝强度不足。临床医师过分担心发生出血合并症是抗凝治疗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脑卒中风险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血情况。对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INR监测情况。结果在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脑血栓共3例,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发生脑血栓共12例,脑血栓发生率为40.0%。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脑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了出血并发症较为常见外,其他的并发症患者能够耐受,疗程均持续完成。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有助于防止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防治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覃润  陈璐  刘丽君  何艳 《中国医药》2023,(2):288-291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的选择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抗血小板的同时也需要抗凝治疗,选择抗栓治疗方案时,兼顾降低出血风险的同时又能取得最大的临床疗效是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方案的关键。华法林作为心房颤动传统的抗凝药物,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推动了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兴起,在抗栓治疗中选择口服抗凝药有了新的选择和认识。然而NOAC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有一些争议。本文就NOAC应用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需对房颤患者进行长期的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在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同时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介绍了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利伐沙班在特殊人群房颤中的应用,为临床医护人员在房颤患者中如何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人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用检索词“新型口服抗凝血药、心房颤动、卒中、栓塞”,通过对MEDLINE、EMBASE、Cochran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检索,获得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研究文献。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新型口服抗凝血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s)进行Meta分析。选取卒中或全身性栓塞、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作为主要疗效指标,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作为主要安全指标,得出合并后的风险比(R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进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共检索出192篇文献,其中4篇RCT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小,研究间异质性较小。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华法林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血药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或全身性栓塞(RR=0.83,95%CI:0.76~0.91,P〈0.0001);显著降低发生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RR=0.89,95%CI:0.85~0.94,P〈0.0001);显著降低发生出血性卒中(RR=0.47,95%CI:0.35~0.63,P〈0.00001);降低发生大出血(RR=0.79,95%CI:0.65~0.97,P=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血药在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