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衰竭病因、治疗、预后做相关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3年间我科收治的172例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衰竭患者,对病因、肝衰竭分类、治疗方法、性别相关分析.结果 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是我国肝衰竭主要病因,本科13年来收治明确与病毒性肝炎有关肝衰竭172患者中与乙肝相关的达98%急性肝衰竭预后最为不良,无效或死亡率高达91.7%,肝衰竭患者以男性较为多见男性占70.3%,但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女性比例明显超过男性.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可显著增加有效率.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及激素治疗对降低肝衰竭患者病死率,提高有效率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以便进行早期干预。方法收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动度〈40%的急性重症肝炎患者69例,对6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等临床背景资料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胆碱脂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年龄、血胆红素水平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在肝性脑病组和非肝性脑病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约30%的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发展成为肝性脑病。高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下降、高血浆总胆红素等是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发展成为肝性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结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对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3684例肝脏疾病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248例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PE治疗组和PE结合DPMAS治疗组。采用电话随访以及复诊的方式统计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4周好转率及12周生存率,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TBIL、ALT、AST、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钾、血钠指标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总结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PE结合DPMAS治疗组4周好转率为84.21%,12周生存率为89.47%显,均著高于单纯PE治疗组的61.94%和70.90%,数据对比和生存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E结合DPMAS治疗组PTA指标升高水平显著大于单纯PE治疗组,PE结合DPMAS治疗组TBIL、ALT、AST指标降低水平明显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结合DPMAS治疗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降低水平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PE或PE结合DPMAS)方法是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最重要影响因素(HR=2.442,P<0.05)。结论 PE结合DPMAS治疗较单纯PE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好转率及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且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细胞指标水平,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65例HBV-SACLF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266例)和死亡组(99例),比较其主要并发症(原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真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发生率及基线时临床检测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65例HBV-SACLF平均(41.2±13.0)岁,随访期病死率27.1%(99/365);死亡组的年龄、并发症发生率及基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胆红素、肌酐和凝血酶原国际比值高于存活组;而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胆固醇、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低于存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血小板低和年龄大者,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HBV-SACLF患者预后因素复杂多样,早期评估预后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对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62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用SPSS软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发病基础、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因素对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结果有效88例,有效率54.3%;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患者年龄、发病基础、临床分期、并发症数目、置换次数、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前白蛋白等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总胆红素、甲胎蛋白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MELD评分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进一步将可能影响血浆置换疗效的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与疗效有关。结论重型肝炎发病基础、临床分期、并发症数目、置换次数等是影响血浆置换疗效的重要因素。而MELD评分、年龄、血清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判断血浆置换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邓云奇 《中国卫生产业》2013,(16):169-169,171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危险因素,为重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性依据。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106例重型肝炎患者的14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年龄、腹水、肝性脑病、白细胞升高、总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降低、血氨升高、肌酐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是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血氨升高、肌酐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以及合并肝性脑病或腹水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护肝,加强预防和控制各种并发症,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是改善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伴肝性脑病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的50例肝衰竭伴肝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后肝衰竭症状纠正时间、精神神经症状缓解时间、黄疸症状减轻时间及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凝血状态和肝功能指标,统计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的病情缓解时间为5~15 d,平均(7.78±2.98)d,2例患者死亡。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伴肝性脑病患者的可行性高,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8例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2例不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出现口腔感染及肺部感染比例高于无腹膜炎的患者(P<0.01);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慢重肝患者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慢重肝患者。提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起病较隐匿,应及早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对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肝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诊治的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进行研究。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活性及肝肾功能。结果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血小板数明显增多(P0.05),且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和血清胆碱酯酶及肾功能指标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改善,且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能明显改善急性妊娠脂肪肝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肝肾功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并中晚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36例PBC合并中晚期肝衰竭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及对照组(8例).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PE联合HP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1%(23/28)、37.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等指标的改善以治疗组最为理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合HP为个体化治疗PBC并中晚期肝衰竭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并且中期疗效好于晚期.  相似文献   

11.
罗东方 《现代医院》2005,5(6):27-27
临床观察56例重症乙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患。结果提示,重症乙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预后因素依次是病情的急缓,血氨异常升高,合并肝肾综合症、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措施及患的依从性、经济支付能力与预后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201-1203
目的探讨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有效防治ACLF提供决策。方法收集ACLF患者共806例,根据疾病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分析两组间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查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806例ACLF患者中好转组321例,恶化组48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合并肝性脑病(OR=2.695,P=0.031)、年龄(OR=1.221,P<0.01)、TBIL(OR=1.019,P<0.01)用于回归模型的拟合,ROC曲线下面积为93.6%,P=0.008,最佳诊断界值为0.573,其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81.7%。结论合并肝性脑病、年龄、TBIL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卢欣伟 《现代医院》2007,7(Z1):9-10
目的 观察重型肝炎患者使用新鲜冰冻血浆的疗效.方法 114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血浆组(64例)和对照组(50例),均治疗15天和30天,分别观察白蛋白(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和TbiL,还观察两组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结果 两组在治疗15天后,血浆组在改善低蛋白血症、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方面较不使用血浆组有疗效,但30天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浆组血氨下降不显著.血浆组总体死亡率较低,其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结论 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在治疗重型肝炎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可有效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但长期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可能会使血氨和毒素增加,疗效降低,不宜作常规或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苏州市五院2001 ~2003年231例实施血浆置换的患者的疗效情况进行调查。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以血浆置换治疗有效与否作为应变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显著意义的变量为置换前有肝大、腹水、浮肿、白球倒置和少尿症状,然后将以上5个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和浮肿这2个因素是影响血浆置换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患者在实施血浆置换前是否已经出现腹水和浮肿将影响血浆置换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产前内科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型肝炎产前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7年40例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比入院时及分娩前的MELD值、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固醇、血清肌酐、血清胆碱酯酶、血清白蛋白的变化,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心衰、肺水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临产或先兆临产、胎儿窘迫、胎盘早剥、死胎等产科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卡方检验和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结果:仅1例患者于孕期治愈出院至孕足月分娩;余39例均于入院后10天内分娩,分娩前MELD值、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高于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血清胆碱酯酶、血清白蛋白低于入院时,分娩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心衰、肺水肿、感染、临产、胎儿窘迫、胎盘早剥、死胎等的发生率高于入院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多数妊娠合并重型肝炎产前行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易发生内科、产科并发症,应积极治疗后选择适当时机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及IL-10的变化.方法 将15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SS-PE,而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常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用ELISA法检测IL-10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肝功能、PT、PTA等指标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1.05);IL-10有上升趋势(P<1.05).结论 ALSS-PE能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升高IL-10,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次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63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反复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比较置换前后患者症状、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和有效好转率. 结果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TBIL、PTA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429.56±143.65)μmol/L和(268.93±92.86)μmol/L,治疗前后PTA分别为(31.94±12.02)%和(52.36±12.15)%.63例患者中28例好转,35例无效(包括肝移植或死亡),好转组TBIL、PTA在治疗结束第3 d TBIL反弹幅度均较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好转组患者在结束治疗第3 d TBIL反弹至原来水平的(0.78±0.23),而无效组反弹至原来水平的(0.98±0.19),治疗好转组患者在结束治疗第3 d PTA能保持在血浆置换后(0.81±0.23),而无效组为(0.58±0.19).同时在多次血浆置换中治疗好转组TBIL平均数值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而无效组显示无明显下降. 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监测TBIL及PTA的变化有助于决定是否多次行血浆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长疗程小剂量激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39例,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及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小剂量强的松。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治愈有效率、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治疗中各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至观察终点,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未增加感染、出血、腹水等的发生率。治疗12周后,所有存活病例HBV—DAN均阴转,治疗组的治愈有效率为8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结论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长疗程小剂量激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肝衰竭是在多致病因素作用下,肝脏在短期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所致的肝脏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复杂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死亡率高,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因此,针对肝衰竭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近期在研究方法学、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肝衰竭相关性及肝衰竭治疗方法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20.
暴发性肝衰竭,一般是指大量肝细胞坏死或任何其他突然的原因引起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的一个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肝性脑病、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电解质平衡失调、出血倾向为其主要表现。本综合征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差,死亡率极高,病程一般两个月左右。临床表现急性肝衰竭可在1~2天内迅速发生昏迷。极度的乏力和厌食可能为疾病恶化的最早征象。情绪的改变、睡眠节律破坏、轻度嗜睡或警惕性降低,将认为是暴发性肝衰竭危急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