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2~2013年合肥市W135群流脑死亡病例及密接接触者病原学特征。方法对送检的2份死亡病例和9份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群、PCR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阳性菌株中的管家基因采用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进行DNA测序。结果实验室证实11份标本均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测序结果显示这11株阳性菌株均属于ST-11 complex/ET-37 complex克隆群,为ST-11型;5株菌株对萘啶酸、环丙沙星、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结论合肥市流脑死亡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分离到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出现流脑菌群变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河北省2012年-2013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菌群种类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2012年-2013年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种属及分群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por A基因分型研究;并对2012年-2013年流脑病例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进行种属、分群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及MLST分析。结果2012年-2013年,从流脑病例中共检测出B群5例,C群14例,W135群2例;MLST结果显示除1例没有所属的克隆群外,其余16例标本均属于ST-4821克隆群;6株Nm菌株的por A基因分属于不同的型别。结论河北省2012年-2013年流脑病例以C群为主,B群流脑呈现增长趋势,本省首次出现了W135群流脑病例,病例大都为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提示应加强本省Nm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新疆CDC保存的1960-2019年流脑发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离培养和荧光PCR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并开展健康人群带菌调查。采用玻片凝集和荧光PCR方法检测菌株的血清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检测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分子分型特征。结果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年发病率为0.02/10万~81.32/10万,病死率为1.05%~20.78%。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和田地区发病数位居前5位。1990年以前,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均以A群为主(81.82%);1990年以后,出现B、C、W和Y群病例(14.00%),密切接触者没有明显优势的血清群,B、A、W、Y、C群分别为23.28%、18.53%、15.52%、9.91%、7.33%。健康人群带菌率为15.50%,16~岁带菌率最高(25.53%),菌株主要血清群为B(52.11%)、W(20.66%)、C(12.21%)和Y(9.39%)。MLST分子分型结果显示,新疆Nm菌株主要克隆群为ST-4821、ST-175和ST-5克隆群,病例Nm菌株以ST-5和ST-4821克隆群为主。结论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健康人群带菌率高,Nm菌株血清群正在发生变迁。应在重点地区加强流脑疫情的防控,防止流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7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暴发与流行主要由A群和C群引起,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在本世纪初曾引起暴发与流行。目前我国仅从健康人群中分离到W135菌株。我们对健康人群分离的W135群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基因型(MLST)、PorA基因亚型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基因特征分析,并与致病性W135群菌株的基因特征进行比较,初步探讨我国W135群菌株是否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广东省1967-2007年自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人中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 Meningitidis)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ping, MLST)技术,分别对1967-2007年分离的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的7个看家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并将序列与PubMLST数据库中储存的序列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型及菌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并采用splits Tree在线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 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分为13株A群、2株C群和1株W135群,分属5大克隆系,分别为ST-5、ST-1、ST-4821、ST-11克隆系和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其中ST-5克隆系所占比例最多,占68.75% (11/16).1967-2006年的13株A群分离株中,11株属ST-5克隆系,占84.61% (11/13),另有1977年的1株分离株为ST-1克隆系和1株1984年的分离株为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2004和2006年的C群分离株属新出现的高致病性克隆系ST-4821;2007年首次分离的1株W135群菌株为ST-2960,属高致病性的ST-11/ET-37克隆系的子克隆.结论 分离于不同年代病人的广东N. Meningitidis分离株呈多克隆系并存,但近期以高致病性克隆系为主,特别是广东省首次出现高致病性ST-11/ET-37克隆系的W135群,提示应加强流脑的病原学监测.应用MLST分子分型技术,初步揭示了广东省脑膜炎奈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基于等位基因图谱的MLST基因分型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序列数据库信息的全球共享.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海南省脑膜炎奈瑟菌(Nm)的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对2005—2015年海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CM)病人、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带菌者样本中分离到的16株Nm和1份脑脊液样本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 17份样本共分为11种不同的Nm ST型别,分属于ST-4821、ST-11、ST-5、ST-175、ST-364克隆群和5个无序列群分类(UA),其中前3个克隆群为高致病性克隆群,分别占29.41%(5株)、17.65%(3株)、5.88%(1株)。ST-4821克隆群有ST-4821型和ST-3200型。ST-4821型来自3例C群ECM病例和1株不可分群密切接触者。ST-3200型来自2005年的C群健康带菌者。ST-11、ST-5克隆群分别只有W135群的ST-11型和不可分群的ST-7型,均来自健康带菌者。B群5株有5种ST,其中ST-11127型和ST-11134型为新发现的ST,2015年海口市首例B群病人是ST-7962型,与2010年分离自儋州市ECM密切接触者的B群ST-11127型同源,均为UA,其他不同基因群序列型相互间进化关系较远。结论海南省Nm分子型别具有基因多样性,Nm C群ST-4821型是优势序列群。健康人群中携带有高致病性克隆群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西省2005年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带菌状况,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健康人群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Nm培养和鉴定,C群Nm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健康人群1 441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A群Nm2株,B群25株,W135群2株。从37份流脑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C群Nm19株,经PFGE分析18株为相同的脉冲场电泳型(AH1)。结论江西省2005年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C群带菌率上升,PFGE分析为相同的菌株型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例及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分子分型特征及其流行关系。方法对病例的血液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确认为脑膜炎奈瑟菌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到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均对复方磺胺甲恶唑(SXT)耐药,对青霉素(PEN)和氨苄青霉素(AMP)的药敏结果为中介度,对其他9种抗生素米诺环素(MIN)、头孢曲松(CRO)、头孢噻肟(CTX)、利福平(RIF)、阿奇霉素(AZM)、氯霉素(CHL)、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VX)和美洛培南(MEM)均敏感,PFGE结果显示3株菌株为同一带型,MLST结果显示3株菌株均为ST-4821 complex高致病克隆群。结论该起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人与其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在分子分型实验中呈现高度一致性,提示为同一来源。流脑菌在湖南省的菌群已经发生变迁,带致病性克隆群的B群菌株可能成为优势菌株,引起流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菌群变迁情况,为流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2000年至2012年流脑疫情和健康人群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前,流脑病人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Nm)。健康人群带菌主要是B群Nm,其次为A群。2003—2012年流脑患者菌群,C群占93.0%,A群占6.O%,B群和W135占1.0%;健康人群带菌以c群和B群为主,分别为2.5%和1.6%。2011年出现由W135群引起的流脑死亡病例。结论2003—2012年,合肥市流脑流行优势菌群从A群Nm转变为C群,c群菌群Nm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是优势菌群,而W135群和B群为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邯郸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状况以及菌群分布变化情况,为预测流脑发病趋势、合理制定流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09-2015年间,采集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接种于巧克力双抗琼脂平板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鉴定。 结果 共采集3 528份健康人群咽拭子,其中阳性100株,带菌率为2.83%;通过血清分群鉴定出71株,其中A群8株, B群36株, C群18株, W135群 9株;未分群29株,包括多凝菌(12株)、自凝菌(8株)、不凝菌(9株),并且以15~岁年龄组的带菌率最高。通过PCR的方法对未分群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鉴定出18株,分型率为62.1%;其中A群3株,B群8株,C群6株,29E群1株,仍有11株未分型。 结论 2009-2015年邯郸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率较低,但10~25岁年龄组带菌率显著。流行株在2009-2011年主要以B群为主,并且集中在10~25岁之间,但是到2014年、2015年的流行株就有所改变,主要是C群和W135群。这更应该引起关注,进一步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和流脑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脑膜炎奈瑟菌菌群分布、变异及耐药情况,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09年度山东省流脑疑似病例及流脑监测点流行期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健康人群1097人。从咽拭子检出脑膜炎双球菌13人,带菌率为1.19%,分离菌株中,A群3株,B群1株,C群1株,W135群4,I群2株,X群2株。带菌率,15~19岁为5.77%,其他年龄为0.43%(P〈0.01)。检测10例流脑病例脑脊液(或血清),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30份,“两脑”项目哨点医院送检脑炎、脑膜炎疑似病例脑脊液(或血清)标本184份,RT—PCR检出l株A群菌(流脑病例)、3株C群菌(“两脑”病例)。用分离的9株菌株进行药敏试验,1株B群菌株对12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他8株对氨苄青霉素、阿齐霉素、美洛培能、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阿齐霉素、氯霉素、利福平、萘啶酸均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均耐药,对青霉素1株耐药.对环丙沙星6株耐药,对左氧氟沙星6株耐药。[结论]目前山东省流脑疫情以A群、C群为主,从健康人群中检出W135群菌株,部分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耐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一起学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爆发疫情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对疑似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脑脊液和血标本及首例病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学分离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结果该起流脑爆发疫情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MLST分型为ST-4821高致病克隆群。结论该起疫情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ST-4281引起,该克隆群为中国独有的高致病基因群,本结果有利于制定全省流脑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来宾市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带菌状况,揭示优势菌群,评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风险,为制定流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5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至少调查200人。每个调查对象采集1份咽拭子,共采集1311份咽拭子进行Nm分离培养和血清群鉴定。结果2011年,来宾市健康人群Nm带菌率为8.54%,其中B群占31.25%,W135群占15.18%,C群占1.79%,A群、X群、Y群各占0.89%,不可分群占49.11%;青年人带菌率高于少年儿童,男性带菌率高于女性。同年来宾市发生的3例流脑均为W135群。结论来宾市健康人群Nm带菌以不可分群菌株为主,可分群菌株中以B群和W135群为优势菌群;W135群为来宾市流脑的主要流行菌群,应在继续推行A+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Meningococcal Vacune,MenV)接种的同时,加强W135群MenV的接种,以期有效预防控制流脑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海南省脑膜炎奈瑟菌菌型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和流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玻片凝集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本实验室2010-2015年收集的分离自病人和健康带菌者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基因分群;用药敏纸片法和E-test试纸条法进行14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共有12株脑膜炎奈瑟菌,其中10株血清分型结果与基因分群结果一致,2株血清不可分群菌株经PCR检测为C群和B群。3株患者分离株中,C群2株,B群1株。9株健康者分离株基因分群为B群3株,W135群、Y群各2株,C群和不可分群各1株。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氯霉素、利福平、阿奇霉素、米诺环素均敏感。1株C群患者菌株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83.3%(10/12)菌株对磺胺和复方新诺明均耐药。对环丙沙星、萘啶酸、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6.7%(8/12)、58.3%(7/12)、25%(3/12)。结论海南省2010-2015年流脑的流行菌群是C群和B群,健康带菌者以B群、W135群和Y群为主。大部分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等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6.
王亚飞  张媛媛 《现代保健》2013,(19):154-155
目的:为了掌握健康人群流脑带菌情况及菌群分布,预测流行规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在流脑流行前期(1月);流行期(4月)和流行后期(7月),选择适当时间完成流脑监测对象咽拭子标本的采集任务,及时送山东省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Nm)分离培养与菌株分型。结果:三次共采集咽拭子430份,分离出Nm菌5株,其中1株A群脑膜炎奈瑟菌、1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1株Y群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率1.16%。结论:由于广泛开展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6-2017年贵州省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分离株的血清群和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对2006-2017年贵州省Nm分离株进行血清群复核鉴定,对Nm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检测以确定克隆群(Clonal complex,CC)和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并构建遗传进化图谱以分析菌株间进化关系。结果共获得33株Nm,其中A群15株(45.5%)、C群4株(12.1%)、B群3株(9.1%)、W135群7株(21.2%)、不可分群4株(12.1%);得到6种CC和9种ST。A群、C群、W135群菌株的ST/CC基因型分别以ST-7/ST-5 Complex/subgroupⅢ(93.3%)、ST-4821/ST-4821 Complex(75.0%)、ST-6933/ST-174 Complex(85.7%)为主,B群基因型较分散。ST-5 Complex、ST-174 Complex基因型相对稳定,ST-4821 Complex具有遗传多样性;ST-5和ST-4821为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2006-2017年贵州省Nm存在多种基因型流行,A群、C群分别以ST-7/ST-5 Complex、ST-4821/ST-4821 Complex为优势基因型,B群基因型分散且活跃;需持续加强Nm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济南市1991-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特征及菌群变迁趋势。方法 收集济南市1991-2018年疫情资料、2007-2016年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AMES)监测数据和2008-2018年健康人群带菌状况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1-2018年济南市共报告流脑病例122例,年均发病率为0.07/10万;发病季节高峰期在1-5月(占80.32%);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63.11%),15岁以上病例构成逐年增加;职业构成主要为学生、散居儿童和农民。2007-2016年AMES监测系统检出脑膜炎奈瑟菌阳性共33例,占报告病例的1.17%,其中B群20例,C群10例,W群1例,不可分群(NG)2例。2008-2018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调查,共检出34株流脑菌株,A群流脑菌株6株,B群5例株,C群8株,X群2株,Y群1株,W135群5株,NG7株,平均阳性率为0.89%。结论 济南市流脑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流脑优势菌群已发生变迁,现阶段控制以B群为主的发病流行,成为流脑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首例W135群流脑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2007年5月广东中山发现的1例W135流脑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 标本进行常规鉴定、乳胶凝集、PCR鉴定、测序等,同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该病例证实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脑膜炎病例,采用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对该株菌的基因组7个管家基因进行DNA测序,其序列型为ST-2960,属于ST-11/ET-37 complex序列群.该菌株对头孢噻肟、氨苄青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均敏感.结论 该病例为广东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从脑脊液分离到病原菌的W135群流脑病例,提示我们要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1例由C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所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病原菌携带情况及所携带病原菌的血清分群情况,为制定流脑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采集到的151份咽拭子标本进行菌株分离、鉴定、血清学分群。[结果]共检出脑膜炎奈瑟氏菌49株,其中21株为C群,23株为不可分群,3株为B群,1株为W135群,另外1株为多价Ⅲ中的29E。[结论]经过对密切接触者带菌率的调查,我市可能存在C群流脑流行和暴发的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