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角膜生物力学以及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0/2020-12在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2a的近视患者33例60眼,其中男19例35眼,女14例25眼,平均年龄11.80±1.51岁,平均等效球镜为-3.25±0.69D。收集患者配戴前和配戴2a时的相关数据资料。利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最薄点中心3mm区域前后表面曲率半径(ARC和PRC)、角膜最薄点厚度(THP)、角膜扩张综合偏差分析指数(BADD)。Corvis ST生物力学分析仪测量非接触生物力学校正眼压(bIOP)、最大形变幅度(DA)、最大反向半径(HCR)、顶点和1mm间形变幅度比值(DR)、硬度参数(SPA1)、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BI)。运用Pentacam与Corvis ST联合诊断系统分析得出断层扫描生物力学指数(TBI)。OQAS-Ⅱ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烈尔比(SR)、客观散射系数(OSI)以及OV值(OV100%、OV20%和OV9%)。对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a的上述各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2a与配戴前相比ARC增高、THP降低、BADD增高,比较有差异(t=-9.38、2.85、-13.08,均P<0.05),PRC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49,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2a与配戴前相比DA增高、HCR降低,比较有差异(t=-2.37、2.28,均P<0.05),bIOP、DR、SPA1、CBI、TBI分别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36、-1.87、1.27、-0.95、-1.49,均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2a SR较配戴前增高,OV20%和OV9%较配戴前均降低,比较有差异(t=-5.31、8.37、2.34,均P<0.05),MTF cutoff、OSI、OV100%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57、-1.35、1.11,均P>0.05)。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改变角膜前表面形态,对角膜生物力学无明显影响,患者日间客观视觉质量提高,而夜间视觉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器OQAS-Ⅱ对8~16岁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视觉质量和眼内散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患者中随机选取8 ~ 16(12.03±2.56)岁32例患者,屈光度为-1.00~-5.75(-3.77±1.78)DS,散光度数为0~-1.50(-0.45±0.57)DC.患者在配戴塑形镜前、配戴后7d、1个月、3个月分别接受OQAS检查,包括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截止频率、客观散射系数(objective scatter index,OSI)、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100%、OV20%、OV9%、OV平均).OQAS检查视觉质量时统一使用4 mm瞳孔直径.结果 MTF截止频率配戴前为30.13±11.45,配戴后7d为23.33±6.58,1个月为22.52±7.11;OV 100%配戴前1.01±0.29,配戴后7d为0.81±0.21、1个月0.85±0.18;OV20%配戴前1.06±0.33,配戴后7d为0.87±0.22、1个月0.89±0.20;OV9%配戴前1.14±0.37,配载后7 d 0.88 ±0.23、1个月0.92±0.22;OV平均配戴前1.07±0.32,配戴后7d为0.85 ±0.21、1个月0.89±0.21;OSI配戴前0.84±0.85,配戴后7 d 1.25 ±0.75、1个月1.26±0.90,均有升高(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和配戴前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配戴后3个月时MTF截止频率30.59±5.23、OV100% 0.98±0.24、OV20% 1.04±0.27、OV9% 1.10±0.32、OV平均1.04 ±0.27、OSI 0.71±0.36,均为P>0.05).配戴前后MTF截止频率与眼轴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初期视觉质量下降,表现为MTF截止频率和各对比度下OQAS值下降,OSI升高.配戴塑形镜后3个月视觉质量逐渐恢复到配戴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改良的调查问卷评估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了解儿童对OK镜治疗接受程度,以及影响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的因素。方法 收集了年龄在6~17岁、近视度-0.75~-6.00DS,散光度<1.50DC的患儿,共198例。所有患儿在过去的5年内无间断地配戴OK镜。通过OK镜调查问卷,评估患儿治疗后的视力情况、眼部症状、舒适度、戴镜时间、换镜周期、每周及每日戴镜时间、镜片护理、满意度等情况,寻找影响OK镜整体满意度的可能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近视程度、戴镜时间、换镜周期、更换护理方案频次、及更换镜片盒频率,在舒适度评分、目前镜片护理情况及对OK镜整体满意度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每周戴镜天数5~7天组舒适度评分最高。每周戴镜天数越多,对OK镜整体的满意度打分越高。戴镜时间越长,镜片护理情况评分越高。每周戴镜天数5~7天的患儿(91.9%)中,延长戴镜时间可提高舒适度及镜片护理情况。结论 调查问卷可以反映配戴OK镜的儿童视力相关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情况。配戴时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配戴时间延长,舒适度、镜片护理情况及整体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镜片偏心对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温州眼视光医院验配OK镜并坚持戴镜24个月的儿童132例.方法 对比戴镜前和戴镜后2年眼轴变化.通过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的切向图构建切向差异图,将切向差异图导入Matlab描绘塑形圆并定位圆心为塑形区中... 相似文献
6.
眼角膜塑形矫治技术 (orthokeratology)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非手术治疗近视的方法角膜塑形镜 (OK镜 ) ,即是通过对角膜顶点的持续压迫塑形 ,使角膜中央部分因受压而变扁平 〔1~ 3〕。我院眼科自 1999年 3月开始。应用美国生产的 OK镜进行临床角膜塑形治疗近视。现将临床应用观察和结果报告如下。角膜塑形矫治 OK镜采用高透氧硬性 RGP材料制成。镜片直径为 10 mm,镜片内面为二个不同曲率的光学面。其中心部位是根据治疗者角膜前曲率半径和屈光度确定。直径为4mm的扁平光学面 ,用于角膜顶点压迫塑形。本文应用 OK镜进行临床近视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2种镜片偏心的测量方法。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角膜塑形镜验配并持续戴镜24个月的近视儿童77例,将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对比构建切向差异图,分析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后Kappa角距离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MATL...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中轻度近视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4-01/2015-0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2~18岁轻中度近视的患者85例165眼,按照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规范验配,采用夜间戴镜8~10 h。配镜后随访6lo,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变化。 结果:随访6 lo后,与戴镜前相比,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与配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主观感觉基本良好,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脱落,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不影响继续配戴。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长期配戴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 方法:选择2015-01/2016-12期间在我院接受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配戴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夜戴)45例90眼和对照组(日戴)45例90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配戴后1wk,1、3、6mo时的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两组患者在戴镜后1wk,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戴镜后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wk,1、3、6mo时的角膜曲率值均明显低于本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且配戴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0.0±0.5D)明显低于对照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1.3±0.9D),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戴镜3mo时观察角膜上皮染色率,观察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49%(44/90),对照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29%(26/90),两组均以0级、1级为主; 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SE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且均明显低于配戴之前。配戴6mo时观察组SE水平(-0.42±0.20D)明显低于对照组SE水平(-0.52±0.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UCVA值明显升高,且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视力,且夜间配戴效果相对优于白天配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影响因素。 方法:共收集28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数据,其中未发生角膜点染组185例,发生角膜点染组95例。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普通远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散瞳后眼底检查、综合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眼轴长度、戴镜前泪液分泌试验(SⅠt)、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偏心距离、泪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分析等相关检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影响因素。 结果:两组戴镜前屈光度、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IL-2、TNF-α、镜片沉积物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戴镜前屈光度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保护因素,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IL-2、TNF-α、镜片沉积物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危险因素。 结论:戴镜前屈光度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保护因素,戴镜前睑板腺缺失评分、IL-2、TNF-α、镜片沉积物是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瞳孔直径下正常人眼全角膜总像差的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SR)与总高阶像差SR的正常值及其与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的关系。方法:应用SIRIUS 3D角膜地形图仪对200例(400眼)进行全角膜总像差的SR和总高阶像差的SR检查,并分析相对应的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RMS)。结果:在不同瞳孔直径组下(3.0,5.0,6.0,7.0mm)全角膜总像差100’SR值为0.45±0.12,0.25±0.06,0.17±0.05,0.13±0.04;总高阶像差100’SR值为0.69±0.14,0.34±0.07,0.24±0.05,0.16±0.04;全角膜总像差200’SR值为0.45±0.12,0.24±0.06,0.20±0.04,0.16±0.03;总高阶像差200’SR值为0.70±0.13,0.35±0.07,0.27±0.06,0.20±0.04,各组均逐渐变小;全角膜总像差SR值和总高阶像差SR值与对应的RMS值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当瞳孔直径小时,总像差SR值与MTF值的高频区相关性较高,而当瞳孔直径大时,总像差SR值与MTF值的低频区相关性较高。结论:正常人全角膜总像差的SR值和总高阶像差的SR值能够很好地反映其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12-18岁屈光度为-2.00-4.00DS,-0.50-1.00DC近视患者160例(320眼),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观察比较两组1年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框架眼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治疗少儿近视眼的远期疗效 ,探讨其对近视眼的影响。方法 用睫状肌麻痹检影的方法 ,检查 1 0 0只少儿中低度近视眼角膜塑形术治疗 3年前后的屈光度变化 ,与同年龄对照组近视眼的进展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等效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角膜塑形术治疗终止后平均屈光度比 3年前增加 1 3 8± 0 2 7D ,对照组 3年内共增加 1 48± 0 2 9D。两均数经统计检验等效。结论 角膜塑形术对少儿近视进展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角膜塑形镜通过本身逆几何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变角膜形态和控制眼轴的增长,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和矫正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因此,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实验表明,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屈光度数的控制以及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的效果。本文通过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屈光度数增长的机制和效果、对屈光参差患者的治疗、对眼调节参数的影响和对双眼视功能的改善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新一代角膜塑形技术(othorkeratology)矫正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性、预测性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美国视康公司提供的OK近视矫正镜,对221例(442只眼)近视患者进行矫治。结果 OK镜矫治3mo后,视力在0.5及0.8以上分别为93%及72%。矫正偏中心的占9.5%,未见角膜明显损伤。结论 角膜塑形技术可有效矫治青少年近视,并具有矫正迅速,安全可靠等特点。对矫正后视力的巩固及提高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探讨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对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效果。方法:选取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36例69眼,年龄9~15岁,等效球镜≧-6.00D,球镜度数≧-5.50D,夜间戴四区五弧设计的OK镜,目标降度( TP )=5.00 D。戴OK镜至少1 mo后,残余度数稳定后予框架眼镜矫正。随访观察2a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健康状况。结果:(1)裸眼视力的变化:矫正前的裸眼视力为0.09±0.05,矫正1夜;1wk;1,3mo 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27±0.14,0.54±0.18,0.78±0.24,0.81±0.19;矫正1夜;1wk;1mo后裸眼视力逐渐提高(P<0.05),1mo后视力趋于稳定;(2)屈光度的变化:矫正前的屈光度为-6.82±0.71D,联合矫正1a后的屈光度为-6.86±0.7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矫正2a 后的屈光度为-7.11±0.81D,比联合矫正前增加-0.2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眼轴的变化:矫正前的眼轴为26.18±0.57mm,患者联合矫正6mo 为26.19±0.54mm,1a 为26.21±0.47mm,眼轴长度与矫正前的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矫正2a后眼轴长度为26.37±0.59mm,比矫正前增长0.19±0.28mm (P<0.05);(4)轻度角膜点染发生率较高:经停戴、清洁镜片及使用保护角膜眼药水均能改善。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眼行角膜塑形联合框架眼镜矫正后1a,近视未进展;联合矫正2a,近视仅有轻度进展。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该方法相对安全,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角膜塑型术治疗近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根据患者眼球参数,选择定制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片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治疗1d、1、2、3、4wk观察,以后每4wk1次观察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偏心率的变化,随访18mo。结果治疗后784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e值均发生变化。低度近视280眼屈光度平均降低-2.75D±0.50D,水平SimK(D)平均降低1.64±0.21,垂直SimK平均降低0.92±0.27,e值平均减小0.47±0.11;中度近视327眼及高度近视177眼屈光度、角膜曲率、e值呈同方向变化但程度各不相同。中、低度近视治疗预测性较好,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存在视力不稳定,角膜形态异常改变等问题。结论角膜塑型术是一种非创伤性治疗近视的方法,临床应用应严谨而科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轻中度近视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态的早期变化。方法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轻中度近视青少年21例42眼,使用眼前节分析仪(Orbsean—Ⅱ)评价戴镜后1天、1周、1月、3-6个月的角膜变化。结果配戴者角膜地形图3mm区域角膜曲率平均值下降,戴镜1周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diff值下降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表面diff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最薄厚度减少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white—to—white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轻中度近视使用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中央区曲率下降。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