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老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6例老龄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急诊PCI治疗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急诊PCI治疗组血管造影成功率为100%,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8%。急诊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住院时间分别为(7.75±1.80)d和(10.53±3.45)d(P<0.05);住院期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12.5%和34.6%(P<0.05);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22.5%和57.7%(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7.5%和38.5%(P<0.05);病死率分别为5.1%和23.1%(P<0.05)。两组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及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龄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少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降钙素原(PCT)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后发生心肌低灌注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血清Hcy、PCT水平检测,之后给予PCI治疗;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心肌低灌注事件将其分为未发生组和发生组,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清Hcy、PCT水平差异,分析上述指标与PCI治疗后发生心肌低灌注的相关性。结果 经PCI治疗后,1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7例发生心肌低灌注(发生组),占比为22.88%;另有91例未发生心肌低灌注(未发生组),占比为77.12%。发生组血清Hcy、PCT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cy、PCT水平与PCI后发生心肌低灌注有关(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PCT水平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发生心肌低灌注风险的曲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的回落程度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80例首次急性STEMI患者,于发病12h内接受PCI,测量并比较PCI前及PCI后1h心电图ST段抬高振幅总和(ΣSTE),计算其下降幅度百分比,PCI后按TIMI分级记录并比较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的恢复情况,80例患者中剔除10例术前已发生ΣSTE回落≥30%的患者,将其余70例患者依据PCI后心电图ΣSTE回落百分比分为ΣSTE回落≥50%41例(A组)和ΣSTE回落<50%29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再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1周LVEF[(51.90±5.06)%]明显高于B组[(46.87±4.01)%],A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7.3%(3/41)]显著低于B组[24.1%(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后早期ST段回落程度能更好地反映血管再通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能够间接预测心脏收缩功能和住院期间MACE发生情况,可以作为早期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不同长度支架对患者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11月于全国军队医院急诊诊断为STEA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2 919例,按植入支架总长度(L)分成3组,观察患者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STEA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为16.4%,其中A组发生率为13.4%,B组发生率为15.4%,C组发生率为21.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住院期间MACE总的发生率为6.4%,A、B、C 3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6.2%、6.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A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可能与支架总长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PCI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460-346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急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组患者60例实施急诊PCI治疗,对照组患者60例均行非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发生心绞痛、心衰、心源性死亡、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治疗AMI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提高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1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99例,应用氯吡格雷配合急诊PCI治疗)、实验组(99例,应用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治疗)。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心肌酶谱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CK-MB、cTn Ⅰ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实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03%)低于对照组(16.16%),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替格瑞洛配合急诊PCI治疗的效果更佳,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梗死部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121例行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壁组(46例)、下壁组(53例)和下壁合并右室组(22例),分析各组临床表现、ECG、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并进行随访.结果 与下壁组、下壁合并右室组相比,前壁组患者CPK同工酶-MB(CPK-MB)、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387.2±45.7)U/L和(1.9±0.4)ng/L],侧支循环形成少(4.3%),3支病变血管少(13.0%),但ST段回落差,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时病死率高;下壁合并右室组患者休克及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36.4%和50.0%),3支病变血管多(45.5%),血栓形成多(86.4%),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再住院率高.结论 前壁及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是PCI治疗后患者预后差的强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朱凌凌 《职业与健康》2012,28(6):650-65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B型尿钠肽(BNP)水平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BNP的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年于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PCI治疗患者100例,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A组)55例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B组)45例。记录每位患者入院时及PCI术后48 hBNP水平,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类型与BNP的关系、BN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以及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A组BNP水平高于B组(108.8±44.3 vs 83.1±28.9 pg/ml,P<0.01)。A、B 2组术后BN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8±44.3 vs 78.7±27.7,P=0.000;83.1±28.9 vs 65.1±20.9,P<0.01)。Gensini积分与术前BNP水平正相关(r=0.484,P<0.05)。术后随着BNP水平增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BNP>85.1 pg/m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并与BNP≤55.0 pg/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0.05)。结论在排除心衰因素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BNP水平呈正相关,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改善后BNP水平明显降低。术后BNP水平越高,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测定外周血BNP水平对评价冠状脉动脉病变程度及判断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针对性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2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住院期间死亡的40例患者纳入死亡组,将住院期间未死亡的240例患者作为存活组。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年龄≥60岁、女性、合并脑血管疾病、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占比及血清血肌酐(Scr)、钾离子(K+)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的患者占比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钠离子(Na+)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LVEF、GFR、Na+水平低,血清Scr、K+水平高均为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2009年7月~2010年12月,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AMI患者为A组(n=46例),住院期间行择期PCI治疗者为B组(n=42),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的AMI患者未行再灌注治疗者为C组(n=34);测量NT-proBNP,完善心脏彩超检查,记录三组患者半年内的心血管事件。结果 A组NT-proBNP在入院后较B、C组明显下降,B组NT-proBNP在心肌梗死第11天及以后较C组明显下降;心功能方面:A、B组,A、C组及B、C组在第45天及半年时差异明显;A、B、C三组心血管事件组间差异明显;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或择期PCI后NT-proBNP明显下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但急诊PCI优于择期PCI治疗;同时NT-proBNP水平可作为患者心功能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关系,分析NT-proBNP对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10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CCU病房治疗的经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2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50例。入院后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肌钙蛋白。在院期间内科系统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期限均为30 d,观察早期心血管事件是否发生。结果 30 d后随访,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梗死后心绞痛7例、再发心肌梗死3例,心力衰竭10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猝死1例。NT-proBNP与cTn(Ir=0.444 2,P<0.05)、LVEDD(r=0.800 9,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835 9,P<0.01)呈负相关。有心血管事件组NT-proNP、cTnI、LVEDD均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LVEF均低于无心血管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T-proBNP可以预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静脉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PCI组(41例)和瑞替普酶静脉溶栓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溶栓组患者接受血运重建的时间比PCI组更及时(P<0.05),但溶栓组患者CK-MB峰值比PCI组高,出血程度和恶性心律失常发作程度比PCI组严重,LVEF值比PCI组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PCI治疗优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术后apelin水平的变化,探讨apelin与近期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AMI组),分别采集急诊PCI术前和术后24 h的肘静脉血5 ml测定血浆apelin水平,根据术后24小时apelin水平是否升高≥50%为标准,分为明显升高组(A组)和无明显升高组(B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脏彩超,同时选取冠脉造影阴性者20例(NC组)采集肘静脉血5 ml测定血浆apelin水平。结果:A组、B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NC组高于A、B组PCI术前apelin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NC组高于A组、B组PCI术后24小时ape-lin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 0. 01)。PCI术前A、B两组apelin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CI术后24小时A、B两组apelin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PCI术后24小时A、B两组apelin水平高于PCI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随访术后3个月心脏彩超,A组LVEF、E/A高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LVDd、FS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术后apelin水平变化与患者近期心功能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53例在介入治疗期间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57例在介入治疗期间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给予利多卡因、胺碘酮、阿托品等药物治疗,对比两组心肌损伤情况、心电图、时间窗开通时间、住院时间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肌钙蛋白I(c Tn I)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血清CK-MB达峰值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心电图指标均较对照组高,时间窗开通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7%(2/53),其中心力衰竭1例,休克1例;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54%(10/57),其中心力衰竭6例,休克3例,死亡1例;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极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测定ABI值,根据ABI测定结果为依据将121例患者分为正常ABI组(1.4<ABI>0.9)与低ABI组(ABI≤0.9),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低ABI组心血管事件(严重心律失常、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正常ABI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BI≤0.9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低AB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较差.ABI作为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无创检测手段,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时静脉内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灌注与临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连续选择6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拟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应用组(n=30)与非替罗非班应用组(n=30)比较两组术后即刻造影结果、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结果共有59例完成试验,其中男性46例,女性13例,年龄35~85(60.80±13.17)岁,替罗非班组在术后心外膜TIMI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梗死相关血管远端末栓塞、以及治疗后1周内的心脏彩超射血分数值方面均显著优于非替罗非班组,两组院内MACE事件发生差异无显著性,平均住院日也基本相同。替罗非班组发生轻度出血与严重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方面有增多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与非替罗非班应用组相比,可以进一步改善冠脉再灌注状态并能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诊PCI术后常规口服乳果糖口服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8例已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常规给予口服乳果糖口服液l5ml,每天2次.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便秘发生率、腹泻发生率、解大便时胸闷气急、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VS 21.6%,P<0.05),解大便时出现胸闷气急、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5%VS 23.1%,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VS 5.2%,P<0.05),而腹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9.0%VS 3.7%,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及是否常规服用乳果糖口服液是患者住院期间解大便时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急诊PCI术后的AMI患者,常规口服乳果糖口服液能降低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解大便时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腹泻发生率并未显著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替罗非班时间对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即刻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直接PCI后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S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24~36 h)29例和长时间组(L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48-72 h)21例.记录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LTG患者随访期间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为14.3%,明显低于STG患者的24.1%(P<0.05),但两组的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急诊直接PCI后较长时间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改善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