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肾移植患者血清IL-17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移植肾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38例肾移植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根据预后将肾移植患者分为急性排斥组(18例)和非排斥组(20例),分别检测两组肾移植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IL-17的表达情况,分析血清IL-17与移植肾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前血清IL-17的平均水平为1.3±1.9 p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_组(6.9±8.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8,P0.001);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组血清在术后第7天IL-17水平为3.4±5.8 pg/ml,高于非排斥组(0.5±0.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31)。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肾移植术后非排斥反应患者血清IL-17高值水平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值水平(P0.001)ROC曲线显示,将肾移植患者术后第4天与第7天血清IL-17水平联合分析,预测其急性排斥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67%和10.0%。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4~7天血清IL-17水平的动态升高趋势可预测其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在肺移植术后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肺移植21例,其中术后稳定者1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5例、肺部感染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9名健康者和肺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清HMGB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肺移植术后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7天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P〈0.01),肺部感染组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的血清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健康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明显低于肺移植患者术前水平(P〈0.01)。结论肺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升高,血清HMGB1检测对肺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有较好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6例小肠移植术患者,对术后FK506血药浓度监测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FK506血药浓度监测护理包括:药物的保存、血标本的采集(血标本采集的时间、采集注意事项)、定期监测与随访、健康教育(用药前告知、服药指导、服药的不良反应、家属教育).术后6例患者及移植肠全部存活,FK506血药浓度基本维持在目标浓度范围内,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并调整FK506的剂量后逆转.结论 小肠移植术后,重视并加强FK506用药及血药浓度监测的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回顾性分析,结合小儿的生理免疫特征,比较小儿与成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不同临床特点,以期为小儿肝移植术后个体化抗排斥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小儿部分亲体肝移植18例,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成人全肝改良背驮式肝移植56例,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9例。术后采用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和FK506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监测患儿及成人:①肝功能,主要包括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和AST;② FK506血浓度。结果:检测肝穿刺日及之前6d亲体肝移植患儿肝功能的主要指标:AR组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穿刺前3d起较非AR组显著升高(P<0.01);而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则在穿刺前第5d起出现显著增高(P<0.01)。成人肝移植AR组中,穿刺日及之前8d,患者外周血中ALT、AST,TBIL及DBIL的水平已均显著高于非AR组(P<0.01)。小儿及成人肝移植患者分别于病理确诊AR前5d及8d起,血中FK506谷浓度较非AR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儿亲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可能较成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晚,程度较成人AR轻,这与小儿亲体肝移植受供体血缘关系近、供肝质量好有关。FK506浓度较低时可能诱发急性排斥反应,但血FK506的浓度高低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并无显著关联。 关键词:小儿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异体器官移植后细胞因子变化己经有较多的报道,但有关细胞因子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肾移植患者48例,均为首次肾移植,分为肾功能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肾功能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前1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功能稳定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于移植后第1天即开始逐渐升高,在3d时显著升高(P〈0.05),5d时开始下降,7d下降显著(P〈0.05),14d左右趋于降至移植前水平,21-28d表达稳定在移植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于移植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0.05),7-14d维持在高水平(P〈0.05),21-28d稳定下降,但仍明显高于移植前(P〈0.05)。相同时间段,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提示移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动态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可作为辅助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FK506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克莫司(FK506)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器官移植的抗排斥反应中应用日趋广泛.实践证明,FK506谷值浓度过高易致肾毒性和高血糖发生,过低义易并发急性排斥反应[1],而且,FK506的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所以,在肾移植术后定期监测FK506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对充分发挥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30例使用FK506的肾移植患者定期进行FK506血药浓度监测832次,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7.
他克莫司(FK506)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器官移植的抗排斥反应中应用日趋广泛。实践证明,FK506谷值浓度过高易致肾毒性和高血糖发生.过低又易并发急性排斥反应.而且,FK506的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所以,在肾移植术后定期监测FK506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对充分发挥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30例使用FK506的肾移植患者定期进行FK506血药浓度监测832次.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法动态监测52例患者移植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进行了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作全面分析.结果 肾移植术前患者IL-6、IFN-α与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急性排斥反应者血清IL-6、TNF-α有不同程度升高,抗排斥治疗有效后迅速下降.结论 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IL-6、TNF-α进行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并为排斥反应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血清中sCD30水平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62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3,7,21 d血清中sCD30的水平。结果肾功能衰竭患者移植前血清sCD30水平比正常人高(P<0.0001);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的受者移植前血清sCD30水平较未发生急性排斥者高(P=0.01);术后第3,7 d sCD30的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而未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sCD30则很快下降。术后第21 d肾移植受者的sCD30水平基本已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肾移植前及移植后7 d内测定sCD30水平有助于预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FK506或CsA后血清中IL-2的变化,比较两种免疫抑制剂对移植后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38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后分为两组,17例服用他可莫司(FK506),21例服用环孢菌素A(CsA).用ELISA法测定20例正常对照组和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血清中IL-2值.结果 肾移植患者手术前血清中IL-2值(146.65±92.50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9.47±9.31pg/ml)(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IL-2值均下降,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术后FK506组(135.4±104.88 pg/ml)比CsA组(73.05±54.34 p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测定血清中IL-2值可评价机体免疫状态,肾移植患者手术前机体免疫系统已处于激活状态,手术后服用FK506和CsA血清中IL-2值降低,机体免疫得到抑制,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对比他克莫司(FK506)二联用药和环孢素A(CsA)四联用药治疗肝移植患者术后排斥反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国内外有关FK506和CsA用于肝移植患者术后治疗排斥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选择FK506二联用药对比CsA四联用药的RCT,按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循证医学原则和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8篇RCT报道.纳入文献在随机化、盲法和隐藏分组报道上存在不足.Meta分析结果显示,FK506二联用药对比CsA四联用药对移植后在病人存活率、移植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重移植率和感染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临床研究证据显示,与CsA四联用药相比,FK506二联用药不能提高病人存活率、移植存活率,也不能降低急性排斥反应、重移植率和感染.但因本次原始研究质量及样本的局限,评价结论有待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给予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TNF α、IL 6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感染、CsA肾毒性时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法 ,动态监测 10 6例患者移植前后血清TNF α、IL 6及尿液TNF α的变化。结果 肾移植术前TNF α、IL 6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 ,术后第 1天明显升高 ,TNF α与IL 6分别于 1w及 2w左右降至术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前 1~ 3d血清TNF α、IL 6及尿液TNF α即有不同程度升高 ,抗排斥治疗有效后迅速下降。并发感染时血清TNF α、IL 6显著升高 ,尿液TNF α无升高 ,CsA肾毒性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结合临床动态监测血清TNF α、IL 6及尿TNF α可做为辅助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手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3例同种异体手移植术前患者和术后1~180 d外周血黏附分子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CD4,CD8,CD28,CD54,CD11 a的水平于术后第1天开始降低,至术后第6天为最低.术后第7天始,上述黏附分子水平逐渐回升,至180 d,CD4,CD28,CD54水平一直低于术前水平,CD11a于术后20 d回升到术前水平,而CD8则持续升高,于术后30 d,明显超过术前水平(t=4.1,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对黏附分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种异体手移植术后患者无明显排斥反应与临床观察相符,提示黏附分子可作为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对提高移植手的存活率及其远期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5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口服FK506后12h的全血药浓度,对患者随访,观察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的肾毒性,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移植术后FK506的适宜治疗浓度范围0~1个月为9~14ng/ml,2~3个月为8—12ng/ml,4~6个月为6~10ng/ml,〉7个月为4~6ng/ml。术后发生排斥反应3例,药物肝毒性2例,血糖升高10例。经减药治疗后仍有4例需要胰岛素控制血糖。术后发生感染5例。结论FK506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其在上述治疗窗范围内,既能达到满意的免疫抑制效果,又能减少排斥反应和肾毒性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亚族趋化刑(I-TAC)水平变化与猪胰肾联合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猪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并用ELISA法动态测定血清IL-2、I-TAC水平变化.结果: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外周血IL-2、I-TAC浓度逐渐出现明显升高.并在5~7 d检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移植术后血清IL-2、I-TAC水平持续较高水平表达可能提示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体外实验数据表明了在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反应中存在CD30阳性的T细胞.目的:通过对肾移植手术前后患者血清溶解性CD30分子的检测,结合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对于评估受者术后免疫状态、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以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病例分析,于2004-04/2007-03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对象:肾移植患者153例,男103例,女50例,平均年龄37岁.方法:分别采集移植前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移植后第0,1,3,5,7,14,21,28天移植受者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20 °C保存,使用由BenderMedSystems提供的溶解性CD30 细胞因子ELISA 检测试剂盒,检测各样本溶解性CD30水平.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前后溶解性CD30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对17例发生急性排斥患者与136例未发生排斥患者的术前溶解性CD30水平进行比较,排斥组平均113.2 U/mL,未排斥组83.2 U/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5 d内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而从术后5 d开始,排斥组与未排斥组具有明显差异(P < 0.0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和排斥缓解的时间与溶解性CD30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术后5 d溶解性CD30水平可以很好的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曲线下面积为0.850,理想的临界值为100 U/mL,其特异性为85.0%,敏感性为83.6%.预后结果显示,术前溶解性CD30阳性患者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 < 0.01).结论:肾移植患者溶解性CD30水平对于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及对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FK506和FTY720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延长移植肢体存活时间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以FK506和FTY720为免疫抑制剂,进行了140例异体肢体移植动物实验。对照组为术后不用药组,实验组根据用药剂量和药物不同分为6组:FK5061mg/(kg·d)组,FK5062mg/(kg·d)组,FTY7200.03mg/(kg·d)组,FTY7200.1mg/(kg·d)组,FTY7200.5mg/(kg·d)组,小剂量联合用药组FK506犤mg/(kg·d)犦+FTY720犤1mg/(kg·d)犦。各组用药时间均为术前1d开始,直至肢体坏死。术后通过观察大鼠伤口情况、异体移植肢体的血运变化,判定各组移植肢体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和移植肢体存活时间(以在移植肢体皮肤出现红斑水肿持续24h视为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以皮肤脱落或出现干性坏疽为移植肢体坏死标准为);对照组于术后第5天、各实验组于术后第10天切取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按Büttemeyer肢体移植组织排斥反应分级标准进行分级(0级为无排斥,1级为轻度排斥,2级为中度排斥,3级为重度排斥),计算平均排斥反应级别。结果:每组纳入结果分析的动物均为20只。①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和移植肢体存活时间:各用药组均长于对照组(t=2.89~4.18,P<0.01);小剂量联合用药组明显长于其他用药组(t=4.04~5.79,P<0.01)。②移植肢体皮肤组织平均排斥反应分级:各用药组均低于对照组(1.87±0.42,1.31±0.31,2.21±0.36,1.69±0.33,1.34±0.28,0.35±0.24和2.86±0.38;t=2.74~4.74,P<0.05),小剂量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其他用药组(t=3.75~5.12,P<0.01)。结论:①单独口服FK506或FTY720能使移植肢体存活时间不同程度地较对照组延长。②给予FK506和FTY720进行联合免疫抑制时,应用的剂量较小,所产生的副作用也较轻时,仍可使移植肢体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和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N和Wistar/A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试验组在行异基因移植前7 d取供体骨髓细胞(BMC)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对照单纯同基因及异基因大鼠移植模型了解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否减少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异基因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第3、5、7天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试验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异基因移植组术后3 d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且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进一步增高.而异基因骨髓胸腺内注射组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仅在第3、5天轻度升高,并呈下降趋势,与同基因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移植术前7 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明显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清sIL-2R和TNF-α检测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PR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1、2年存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2例肾移植患者血清PRA水平,根据PRA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致敏组和非致敏组,观察两组患者移植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并随访PRA对肾移植患者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致敏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非致敏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RA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成正相关;致敏组患者移植后1、2年移植肾存活率较非致敏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检测患者血清PRA,对预测移植风险、供体选择、避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