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的原因、诊断及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髂总动脉血栓3例,髂外动脉血栓5例(右侧2例、左侧3例),左臀上动脉断裂2例。3例髂总动脉及2例髂外动脉血栓行人造血管移植术,获得成功。髂外动脉切除损伤段直接吻合术1例成功。髂外动脉取栓再通术1例成功,1例失败。左臀上动脉断裂行血管造影栓塞术获得成功。结论 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以挫伤、血栓形成为主,髂内动脉以破裂为主,应根据损伤的部位及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无名动脉分叉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并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缺血性脑中风组的颈总动脉分叉处及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此外两组均发现了无名动脉扩张疾病,且缺血性脑中风组的无名动脉扩张检出率高于非缺血性脑中风组,P〈0.05。结论颈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动脉硬化及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中风密切相关,且无名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更为紧密,无名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硬化及斑块发生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检查更有助于发现动脉硬化和粥样斑块的存在,从而减少漏诊,并有助于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其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下尿道相关角度与腹压漏尿点压的相关性及在压力性尿失禁(SU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台州医院就诊的SUI患者120例为SUI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经产妇120例为对照组,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结果 SUI组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125.51±15.52)°]明显高于对照组[(111.50±1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6,P<0.05);SUI组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153.33±20.15)°]、尿道倾斜角[(51.21±14.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5.59±24.42)°、(39.15±1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98、7.193,均P<0.05);随腹压漏尿点压降低,SUI组患者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尿道倾斜角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和尿道倾斜角诊断SU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0.796及0.790。结论 SUI患者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明显升高,与腹压漏尿点压有一定相关性,在SUI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的原因、诊断及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髂总动脉血栓3例,髂外动脉血栓5例(右侧2例、左侧3例),左臀上动脉断裂2例.3例髂总动脉及2例髂外动脉血栓行人造血管移植术,获得成功.髂外动脉切除损伤段直接吻合术1例成功.髂外动脉取栓再通术1例成功,1例失败.左臀上动脉断裂行血管造影栓塞术获得成功.结论 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以挫伤、血栓形成为主,髂内动脉以破裂为主,应根据损伤的部位及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骶髂关节穿刺注射的方法.方法 对75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150个骶髂关节进行CT引导骶髂关节穿刺注射,记录操作过程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 以CT证实针尖在骶髂关节腔内为穿刺成功,总体成功率为100%,一次成功率为92.7%.穿刺层面到骶髂关节下缘的距离约占整个骶髂关节的1/3,进针点与后正中线距离:左侧为(3.4±0.6)cm,右侧为(3.3±0.5)cm;进针深度左、右侧均为(4.9±1.1)cm,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偏离的角度:左侧为23.1°±3.8°,右侧为23.2±3.9°.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选择骶髂关节中下1/3交界处附近关节间隙较宽、位置浅在且利于垂直进针的层面作为穿刺层面,自后正中线旁开约3.3cm、以偏离矢状面约23°、进针深度为4.9 cm可顺利穿刺进入骶髂关节滑膜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方法 对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7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下肢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颈总动脉IMT采用彩色超声测量,分析下肢动脉IMT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IMT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586,P<0.01),胭动脉IMT也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239,P<0.05).胭动脉IMT[(0.92±0.59)mm]高于颈总动脉IMT[(0.76±0.18)Illln](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IMT也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且腘动脉IMT较颈总动脉IMT能更早反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有助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尿酸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按颈总动脉的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尿酸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总动脉IMT和尿酸、空腹血糖、TG、TC之间的关系. 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77±51)、(313.±46)、(365±47)μmol/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尿酸、TG呈正相关(R=0.6478,P<0.01).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与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血尿酸升高是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双能CT血管成像(CTA)下肢动脉检查中,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值变换mAs值,探讨降低mAs值能否达到既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目的。方法对60例疑患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进行了了下肢双能CTA检查,所有患者按照BMI相近原则分为A、B组,每组30例。A组皆不考虑身高、体重等因素,一律按照厂家提供的原始扫描数据进行扫描;B组依据BMI不同适当降低球管的mAs值进行扫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选定的腹主动脉、一侧髂动脉及一侧股动脉处的噪声指数值并评价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记录其得分值,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每名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A、B两组患者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分别为96.7%及93.3%;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33±0.461及3.733±0.583;P>0.05,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噪声指数分别为18.183±3.058(腹主动脉)、14.633±3.212(髂动脉)、13.907±3.037(股动脉)及22.713±3.566(腹主动脉)、18.863±3.801(髂动脉)、18±3.757(股动脉),P<0.01,B组皆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BMI值分别为22.14±2.61及22.33±2.61,P>0.05,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CTDIvol值分别为8.461±0.332及4.823±1.197,P<0.01,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A组,降低约40%,结论在双能CTA下肢动脉检查中,根据患者体重指数的不同采用不同的mAs值,即采用个性化扫描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辐射损害,建议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6,(9):1139-1140
目的探讨儿童脉络膜裂囊肿的临床表现、CT与MRI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脉络膜裂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特点,其中男50例,女39例。结果 89例脉络膜裂囊肿中,右侧69例,左侧20例;囊肿呈边界清楚的梭形或类圆形脑脊液样信号或密度灶。囊肿最大径线为4~29 mm,平均为(9.4±3.6)mm;囊肿大小与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膜裂囊肿好发于右侧脉络膜裂区,其部位及形态在CT、MRI上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管径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9月医院收治的72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COPD全球倡议分级标准(GOLD)分为4组,均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统计支气管动脉支数,评估支气管动脉显示情况,测量各支气管动脉管径;统计所有患者肺功能指标,并分析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TA检查结果显示,左支气管动脉79支,右支气管动脉89支,合计168支。COPD患者左、右支气管动脉管径均随GOLD分级级数的增高而递增,FVC、FEV1、FEV1/FVC均随GOLD分级级数的增高而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证实,FVC、FEV1、FEV1/FVC与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之间均呈负相关(r<0,P<0.05);FVC、FEV1、FEV1/FVC与右支气管动脉管径之间均呈负相关(r<0,P<0.05)。结论CTA能反映COPD患者的支气管动脉情况,且FVC、FEV1、FEV1/FVC与左、右侧支气管动脉管径关系密切,临床可根据CT显示的左右侧支气管动脉管径情况预测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郑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19-5120,5123
目的 探讨黔南地区体检人群颈部动脉超声检查与临床价值,为超声检查颈动脉纳入常规健康体检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1月,在某院查体中心健康查体者中,随机抽取了340例进行颈部动脉血管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ICA、CCA、ECA内径男性受检者要明显宽于女性受检者(P<0.05),所有受检者VA内径中左侧宽于右侧(P<0.05),其中男女性受检者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9例颈部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占2.64%;300例样本中动脉硬化159例(68.24%),动脉粥样斑块形成95例(40.77%),颈动脉狭窄6例(2.57%).其中双侧斑块形成64例(67.37%),单侧斑块形成31例(32.63%);根据斑块形态及回声特点可分为:扁平斑15例(15.79%)、硬斑61例(64.31%)、软斑10例(10.53%)以及溃疡斑9例(9.47%).结论 超声检查颈动脉不但可用于预测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用于心脑血管的风险预测,有必要将其列为常规健康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全胸腔镜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家猪8头,体重3545kg,在双侧胸壁打孔,取双侧乳内动脉。将左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至前降支,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至右冠状动脉。结果 8头实验猪全部成活,总共成功游离左侧乳内动脉8条,右侧乳内动脉8条。共行吻合口16个。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的吻合时间为2545kg,在双侧胸壁打孔,取双侧乳内动脉。将左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至前降支,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至右冠状动脉。结果 8头实验猪全部成活,总共成功游离左侧乳内动脉8条,右侧乳内动脉8条。共行吻合口16个。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的吻合时间为2542 min,平均(37±15)min。右侧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的吻合时间为3642 min,平均(37±15)min。右侧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的吻合时间为3652 min,平均(44±9)min。术后除1例右侧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吻合口狭窄外,其余吻合口通畅情况均良好。结论全胸腔镜非体外循环下行左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可行的,家猪是良好的合适的动物训练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术中应用乳内动脉建立左前降支旁路的利弊.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288例70岁以上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按移植血管材料分为两组:对照组138例患者全部使用大隐静脉;观察组150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建立左前降支旁路,其中7例应用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进行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其余靶血管均应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旁路移植.结果 对照组死亡4例(2.9%,4/138),观察组死亡3例(2.0%,3/150),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引流量(796.2±382.4) 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2.8±387.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卒中、切口愈合不良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例数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冠状动脉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血管材料,不增加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与右髂外动脉血管瘤破裂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1例右髂外动脉血管瘤破裂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右髂外动脉血管瘤破裂,在早期容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应引起基层临床注意。结论:在基层医院,对于右髂外动脉血管瘤破裂的诊断,应该做好详细的病史询问,细致的体格检查,适宜的辅助检查和简单有效的腹腔穿刺,在术前为有效避免误诊是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并对比CAG与IVUS在临床诊断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实施冠脉造影检查显示为分叉病变和可疑的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其中观察组实施IVUS检查,对照组实施CAG检查,将2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对照组的DS与AS检查结果分别为(32.51±9.84)%,(45.69±17.27)%,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所测得的(46.63±10.18)%, (61.52±14.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RD与MLD检查结果分别为(2.39±0.79) mm和(2.67±0.41) mm,显著低于观察组的(3.12±0.13) mm和(2.82±0.45)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钙化斑块检出率和偏心性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在临床冠状动脉诊断方面能够准确测定病变性状,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9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之分为存在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31例)和无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66例).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观察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MP+组患者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AB)和颈内动脉(ICA)的IMT均高于MP-组[(1.02±0.36)ram比(0.86±0.22)mm、(1.14±0.39)mm比(0.96±0.26)mm和(0.94±0.30)mm比(0.82±0.18)mln,P<0.05].M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4.5%(20/31),MP-组为42.4%(28/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清晨血压高峰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脑梗死患者,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和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同型半胱氨酸之间关系。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内中膜厚度(左侧1.14±0.38vs 0.84±0.17,右侧1.19±0.29 vs 0.89±0.25),斑块的形成(64.7%vs34.7%)及狭窄的概率(70.6%vs33.3%)有显著差异(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有动脉斑块患者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导致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顾胜利  沈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56-2457,2460
目的探索Pemberton关节囊周围髂骨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某科就诊的25例(28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回顾分析25例(28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术后疗效,对照分析治疗前后CE角、AI角及髋臼深度。结果本组25例(28髋),参照髋关节X线分级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2.9%,参照McKay临床疗效分级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5.8%。并发症情况: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再脱位1例,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显示,治疗前后CE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I角[(16.3±5.2)°]比治疗前[(51.5±10.1)°]显著小(P﹤0.05),而治疗后髋臼深度[(11.4±4.2)mm]比治疗前[(6.5±4.4)mm]显著大(P﹤0.05)。结论 Pemberton关节囊周围髂骨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