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踝关节外伤后遗留的不稳定如经保守治疗无效则须行手术治疗。以往多采用局部的肌腱转位和移植进行解剖学或非解剖学重建,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这会引起距下关节和后足的活动受限,远期随访可能出现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退行性变。因此,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以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国内对于此病的研究和报告不多,一方面是由于患者本身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对它也不够重视。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有关诊断问题,描述和比较了几种常见手术重建方法,以期能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对不同类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韧带解剖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16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19~47岁(平均28.2岁).首先在麻醉下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应力X线片评估:对于前抽屉应力片距骨前移大于4 mm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重建,共9例;对于距骨倾斜应力片距骨倾斜角度大于10°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重建,共7例.韧带移植物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用带线锚钉固定移植物于腓骨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韧带于距骨端或跟骨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评估.采用标准应力X线片对患者手术前、后客观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1个月)随访.16例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的(70.50±3.9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3.06 ±4.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10,P=0.000);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的(8.75±3.38)mm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3.51±1.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8,P=0.000).7例患者距骨倾斜角度由术前的16.18°±7.30°改善为术后的5.57°±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01).16例患者中仅1例背屈受限1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解剖重建、固定牢固、对腓骨和腓骨肌腱影响小、能够有效节省游离肌腱的长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杨宜  舒世琼  鲍同柱 《骨科》2012,3(4):196-199
目的评价外侧副韧带重建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2012年2月,对15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腓骨短肌腱外侧韧带重建合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治疗。患者年龄17.0~59.0岁,平均31.5岁,术前病程5.0~37.0个月,平均13.0个月。所有患者既往均有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史,术前影像学提示分别不同程度合并有关节滑膜增生、骨赘,前、后踝撞击症,关节软骨损伤等。手术先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外踝下弧形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结果 13例得到随访,患者术后随访3.0~25.0个月,平均13.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前43~71分,平均(50.2±2.5)分;术后79~93分,平均(86.9±4.1)分。且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外侧副韧带重建结合踝关节镜探查、清理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滑车关节,踝关节功能是依靠其骨性部分、韧带与关节囊、肌肉组织共同协调而完成。腓骨外踝、外踝韧带、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外侧稳定性、确保其功能的重要结构。踝关节损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关节内损伤。近年来,随着对踝关节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的损伤而产生的生物力学改变、病理改变以及相应的并发症被大量报道。人们逐渐认识到,腓骨外踝骨折解剖复位、恢复外侧结构稳定是踝关节损伤治疗的关键,是避免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67-1672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解剖重建或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对比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4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行手术治疗,随机给予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修复组),或行ATFL/CFL解剖重建(重建组)。对距骨前移及倾斜、踝关节活动度、AOFAS足踝评分、VA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随访24~60个月,平均40.2个月。AOFAS足踝评分A组由术前(47.50±8.60)分提高至术后2年的(88.71±3.52)分(t=-12.364,P=0.000);B组由术前(47.50±9.60)分提高至(93.50±4.27)分(t=-18.452,P=0.000)。两组在疼痛、步态、支撑与功能、屈伸、后足活动及对线评分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离、稳定性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A组术前(6.80±3.80)分,术后(2.00±1.90)分;B组术前(6.80±3.60)分,术后(2.05±1.70)分(P0.05)。患者无神经损伤、感染、皮缘坏死、僵硬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距骨前移及倾斜矫正,无不稳定复发。B组踝关节稳定性恢复更佳,术后2年AOFAS评分修复与重建组间存在差异(t=-1.939,P=0.034)。[结论]借鉴于尸体解剖数据,双束解剖重建ATFL/CFL在避免后足僵硬的同时可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适用于稳定性要求高的青壮年患者及修复失败的翻修手术。保残重建及手术切口改良降低了神经损伤概率,功能恢复更加理想,长期随访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晓波  陈忠义  梁军波 《中国骨伤》2009,22(12):890-891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3岁。13例均采用自体半束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Sammarco法),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X线表现。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踝关节评分在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54±7.04)分提高至术后的(73.38±4.17)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采用半束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方法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便利,对于以关节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病人分别采用改良Brostrom术和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8月我院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且行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病人分为改良Brostrom术组和关节镜组,每组各28例。改良Brostrom术组病人采用改良Brostrom术治疗,关节镜组病人采用关节镜下利用锚钉和缝合带对韧带进行增强固定治疗。两组病人治疗后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踝关节不稳定发生情况;并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予以FOAS评分系统、FAAM评分系统、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评估两组病人踝关节功能状态以及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复发情况。结果关节镜组的手术时间为(50.91.±8.07)分钟、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4.67±1.36)天,改良Brostrom术组的手术时间(56.76±7.93)分钟、术后下地活动时间(6.35±2.04)天,关节镜组出血量(37.05±8.17)ml,改良Brostrom术组(42.43±6.98)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关节镜组疼痛评分(54.23±5.28)分和(44.63±4.45)分、症状评分分别为(52.53±6.34)分和(47.81±5.22),改良Brostrom术组分别为(66.12±5.29)和(62.19±4.77)分、(62.25±6.23)分和(52.88±4.6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日常活动、活动能力、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术后1年距骨倾斜角为(4.43±1.03)°,距骨前移距离(4.65±1.41)mm,改良Brostrom术组分别为(5.73±1.45)°和(5.68±1.6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人切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改良Brostrom术组踝关节不稳定发生率(14.28%)高于关节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病人,关节镜下韧带增强固定与改良Brostrom术相比,能在减小手术创伤的同时能更好的提高踝关节运动能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稳定性,病人可尽早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损伤后不稳定的手术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后不稳定的修复重建方法。方法 对1992年1月~2000年6月收治7例年龄25~43岁的男性患者采用改良的Wetson—Jones法进行重建,分别经外踝尖端上方2.5cm及距骨上钻一隧道,取腓骨短肌腱通过隧道缠绕固定。受伤至手术时间6~24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2~10年,5例井下工人患者改换为地面工作;另两例均恢复了原工作,其中1例外踝处略显粗大,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按Baird踝关节评分系统标准,7例术后功能评价均优。结论 采用改良的Wetson—Jones法能较好地修复重建损伤后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手术治疗已经在国内外开展多年,目前手术技术日趋完善,但术后康复与临床仍存在脱节,踝关节外侧韧带修复或者重建术后康复训练不足,可能会造成踝关节活动受限,过度的训练会影响腱-骨愈合,可能会使患者“不稳”症状持续.系统的术后康复计划需要一定的循证医学支持,关于组织愈合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康复相关的文献可以用来指导患者术后分阶段康复,结合目前国际上的康复治疗理念,可以让患者逐步回到满意的运动状态.本文就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后外侧注水通道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为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方法随访200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西南医院关节外科实施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为提高关节镜器械的工作效率2014年3月起建立后外侧注水通道。将2005年7月至2014年3月的病例分为对照组,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的病例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两组手术前后的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AOFAS)评分,两组骨性融合时间。手术时间、骨性融合时间及AOFA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总共78例,其中观察组43例,对照组35例,随访时间(47±24)月(13~94月)。全部患者均在术后(15±3)周(11~20周)骨性融合,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功能步态得到改善。早期对照组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例,经换药后切口愈合良好。两组均未发现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有5例患者踝关节融合术后出现距下关节炎。观察组手术时间(89±8)min与对照组(109±1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0,P<0.01)。观察组术后1年AOF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9,P<0.01),对照组术后1年AOF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2,P<0.01),但是两组间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性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中建立后外侧注水通道可以显著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但是本技术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2.
李姣  孔长旺  李谓林  魏世隽  徐峰  蔡贤华 《骨科》2018,9(5):376-38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方法及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病人纳入研究,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为(28.1±6.4)岁;术前应力位X线片提示距骨倾斜25.5°±5.5°(18°~35°),距骨前移(10.1±1.8) mm(7~14 mm)。采用2.7 mm 30°短踝关节镜经前外侧入路观察,经前外侧辅助入路于腓骨远端和距骨外侧面距腓前韧带足印区制作骨隧道,跟骨外侧壁跟腓韧带止点处经皮透视制作骨隧道,取自体半腱肌肌腱对折编织成“Y”型,将移植物引入骨隧道,腓骨端使用袢钢板悬吊固定,距骨及跟骨端使用5.0 mm界面螺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末次随访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Sefton外侧副韧带重建疗效评价系统评估踝关节稳定性。结果 本组16例病人术后随访(16.8±4.3)个月(12~24个月),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体育活动,末次随访未观察到踝关节不稳定复发。AOFAS评分为(89.2±4.8)分,VAS评分为(0.7±0.6)分。依据Sefton评价标准: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近期疗效理想,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8年4~7月,对24例慢性踝关节不稳行踝关节镜检查、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修复术。术前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阳性,MRI确诊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术中除常规前内、前外入路,增加一个距腓前韧带上方辅助入路用于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和伸肌下支持带缝合。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4~6)个月。与术前水平相比,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位数3(0~6) vs. 1 (0~6),Z=-3. 282,P=0. 001]、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评分(77±11 vs. 93±6,t=-6. 288,P=0. 000)及Tegner评分(3. 5±2. 1 vs. 4. 2±1. 9,t=-2. 186,P=0. 039)均明显改善。术后22例(91. 7%)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阴性,未见切口及神经并发症。2例踝关节跖屈受限(0°~5°),1例背伸受限(0°~5°)。术后3个月24例中22例(91. 7%)恢复日常生活; 9例术后随访6个月,其中7例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结论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外踝韧带修复技术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短期临床效果良好,康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外侧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及关节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踝关节镜技术治疗的22例前外侧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清理,清除撞击组织,修整损伤的软骨。采用AOFAS评分系统和Meislin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2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镜下发现均存在前外侧踝撞击,撞击物类型:外侧滑膜组织撞击12例,半月板样组织撞击3例,下胫腓前韧带远侧束撕裂撞击3例,距腓前韧带损伤瘢痕组织增生撞击4例。AOFAS评分由术前的(46.27±12.5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5.14±10.20)分,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eislin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优8例,良10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1.82%。[结论]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多发生在踝关节反复损伤后,撞击物多为增生瘢痕组织,可合并出现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是诊断和治疗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50例临床疑似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者行关节镜检查,确诊并行关节镜下清理术者40例.对诊断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术前确诊率为80%,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术后优16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85%.结论 踝关节镜对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根  沈阳  刘铭  刘松波  刘欣伟 《骨科》2022,13(4):304-308
目的 探讨人工LARS韧带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病例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为(23.1±5.3)岁(18~27岁),左踝19例,右踝11例。由同一位医生采用仰卧位全关节镜下行外踝Y形人工LARS韧带重建术。观察术后2周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度。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指导病例行相关康复锻炼。结果 病人随访时间为(12.6±1.7)个月(12~24个月),全部病例踝关节切口愈合情况佳,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满意。AOFAS评分和Kofoed评分分别由术前(42.20±5.98)分、(66.17±3.31)分提升至术后(80.63±5.39)分、(81.60±4.35)分,VAS评分由术前(7.63±0.85)分降至术后(1.03±0.67)分,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度由术前14.73°±1.46°缩小至术后12个月的2.83°±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项康复锻炼均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应用人工LARS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满意,具有踝关节稳定性好,快速恢复运动等优点,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腘肌腱裂孔紧缩缝合术治疗青壮年外侧半月板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对本院收治的25例外侧半月板不稳定青壮年患者行腘肌腱裂孔紧缩术,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4~48岁,平均(36.84±5.53)岁。MRI示外侧半月板Ⅱ级损伤。关节镜下探查:25例患者外侧半月板松弛,探钩牵拉移动度>11 mm。采用全内缝合技术紧贴腘肌腱将不稳定半月板缝合在后外关节囊上,缩小腘肌腱裂孔,稳定外侧半月板。并对术前、术后患者VAS、KS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VAS评分从术前的(6.76±0.58)分减小至(2.60±1.01)分;KSS评分从(56.68±4.67)分增加至(88.72±3.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壮年外侧半月板不稳定患者,采取外侧半月板和外侧关节囊紧缩缝合,紧缩腘肌腱裂孔,可以加强半月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军事训练伤后踝关节外侧中重度不稳定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1例中重度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行解剖学重建+Myerson术式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2年,术后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中重度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行解剖学重建+Myerson术治疗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踝韧带修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骨二科在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通过关节镜下清理结合外踝韧带修补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4例,术后制动6周,定期随访,末次随访运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评分系统、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进行评估。结果 24例患者,2例失访,平均随访11.4个月。末次随访踝关节肿痛、不稳等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92.01±3.61)分,距骨前移距离较术前明显减少,平均为(3.18±1.61)mm,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变小,平均(4.64±1.6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外侧韧带修补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严重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36例严重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自体半腱肌腱带线锚钉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根据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0~45 min,平均手术时间(38±5)min;术中出血量2~4 m L,平均出血量(2±1)m L。获随访患者35例,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5.0±6.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性踝关节不稳、胫距关节炎、距下关节炎并发症。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90.3±6.4)分,明显高于术前(54.3±5.6)分(P0.05);踝关节功能评定:优24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9%。结论微创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严重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简单,创伤小,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