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垂体腺瘤伴Rathke囊肿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病例资料。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以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病人均经翼点入路行开颅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垂体腺瘤合并Rathke囊肿。1例术后随访13个月复查MRI示未见肿瘤及囊肿复发,1例术后视力较术前好转。结论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临床罕见,鞍区MRI提示垂体腺瘤旁存在囊性信号应考虑合并Rathke囊肿。临床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对于压迫症状明显且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讨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0年5月至2009年6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Rathke囊肿病例,均采用经鼻—蝶窦入路并术中辅助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7例Rathke囊肿手术治疗过程均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1~2个月患者激素水平均恢复正常。随访6月至5年无复发。结论 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CT与MRI检查有一定特异性,但难以与其它鞍区囊性病变相鉴别。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是目前Rathke囊肿的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Rathke囊肿的诊断与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Rathke囊肿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Rathke囊肿的病历资料和误诊情况。结果:Rathke囊肿女性多发(男:女=1:1.54)。临床表现以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障碍为主。MRI检查T1WI可为高、低、等信号,T2WI70%为高信号、30%为低、等信号,部分病例增强后囊壁强化。69例经蝶窦入路,2例开颅手术切除囊肿。术后随诊3个月~10年,复发1例,占1.4%。结论:Rathke囊肿术前诊断困难,结合内分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症状性Rathke囊肿首选经蝶窦手术治疗,疗效良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有Rathke囊肿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1例患者全切9例,次全切除2例,囊肿均切除,术后均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8~52个月,术前视力下降的7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其中6例患者视力恢复正常,3例月经紊乱患者月经恢复,1例头痛患者术后头痛消失。术后复查垂体磁共振未见肿瘤或囊肿复发。结论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临床罕见,垂体MRI提示肿瘤内存在囊性信号应考虑合并Rathke囊肿的存在,压迫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分析和探讨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鞍区Rathke囊肿,其中男10例,女17例。平均年龄31岁。平均病程28.7个月。采用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囊内容物,囊壁部分切除,开放囊腔。结果随访半年至3年,头痛及视功能障碍的病例的症状全部得到缓解,11例内分泌症状者中8例恢复正常。结论 鞍区Rathke囊肿术前易与垂体腺瘤、囊性颅咽管瘤混淆,较难作出正确诊断。高分辨率MRI检查有助于鉴别。经鼻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和讨论垂体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Rathke囊肿的病例,男性16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32.8岁,平均病程为20.6个月。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2.5%)。垂体功能紊乱(55%),视功能障碍(32%)等。CT及MRI检查发现鞍区囊性肿物。39例采用经口鼻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2例采用开颅手术,切除部分囊壁,敞开囊腔,清除囊肿内容物,结果 术前正确诊断为垂体Rathke囊肿的仅为7例。术后随诊3月至8年,头痛患的症状全部缓解,垂体功能紊乱患55%得到改善,视功能障碍患75%得到改善,41例患术后均无复发。结论 垂体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MRI检查信号呈多样性,无特异性,经口鼻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以明确诊断,缓解症状,患预后良好,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鞍区Rathke囊肿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对2000年3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Rathke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此21例中。8例男性,13例女性;入院后21例病人均行了头颅CT和MRI检查。鞍区Ratllke囊肿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野缺损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15例经鼻-蝶窦入路,6例经右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术前正确诊断为Rathke囊肿11例。其余10例均被误诊。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患者头痛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均有改善,术前有内分泌功能障碍者术后63.6%(7/11)得到改善,无复发病例。结论 鞍区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MRI检查有助于其鉴别诊断。经蝶窦显微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附13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Rathke囊肿病例采用单鼻孔蝶窦入路或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切除部分囊壁,敞开囊腔,清除囊肿内容物。结果术后随诊6个月~3年,本组症状均有缓解,1例术后1年复发。结论鞍区Radthke囊肿CT、MRI检查无特异性,术前较难明确诊断。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其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明确诊断,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9.
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Rathke囊肿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采用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并通过病检确诊为垂体Rathke囊肿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适应症、术前诊断、手术技巧和术后治疗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囊肿完全切除11例,大部分切除2例;全切率84.6%(11/13)。术后患者头痛及视觉障碍全部得到改善;7例术前有内分泌症状者中,6例恢复正常;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月至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垂体Rathke囊肿在临床上易与垂体腺瘤、囊性颅咽管瘤等混淆,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阐释“液-液平面”征象在鞍区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占位性病变266例,进行MRI影像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本组266例中,垂体腺瘤209例(48例伴液平面形成,其中1个液平面24例,2个液平面9例,3个及以上液平面15例);颅咽管瘤35例;Rathke囊肿19例;垂体脓肿2例;表皮样囊肿1例.液平面发生率在囊性垂体腺瘤中为54.5% (48/88),明显比颅咽管瘤(2/35)、Rathke囊肿(1/19)等病变高(P<0.01),颅咽管瘤与Rathke囊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液-液平面”最常见于垂体腺瘤,尤其是伴多个液平面者,且以无功能型、促性腺激素型、催乳素型和多功能型垂体腺瘤多见.“液平面”常提示垂体腺瘤出血亚急性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讨论垂体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Rathke囊肿的病例,男性16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32.8岁,平均病程为20.6月。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2.5%)、垂体功能紊乱(55%)、视功能障碍(32%)等。CT及MR检查发现鞍区囊性肿物。39例采用经口鼻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2例采用开颅手术,切除部分囊壁,敞开囊腔,清除囊肿内容物。结果术前正确诊断为垂体Rathke囊肿的仅为7例,术后随诊3月至8年,头痛病人的症状全部缓解,垂体功能紊乱病人55%得到改善,视功能障碍病人75%得到改善。41例病人术后均无复发。结论垂体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MR检查信号呈多样性,无特异性。经口鼻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以明确诊断,缓解症状,患者预后良好,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高密度垂体Rathke囊肿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1 104例垂体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Rathke囊肿186例,而术后病理证实为垂体Rathke囊肿、术前CT为高密度的Rathke囊肿9例。结果 9例CT呈高密度的垂体Rathke囊肿中,垂体柄上型5例,垂体柄下型4例;MRI T1像呈等信号6例、高信号3例,T2像呈等信号5例、低信号2例、高信号2例;垂体柄上型囊肿囊壁未见强化,垂体柄下型囊肿周围呈现明显的环形强化征。结论 CT呈高密度的垂体Rathke囊肿可分为垂体柄上型和垂体柄下型,以前者多见;该类囊肿MRI平扫缺乏恒定的影像学信号,动态增强影像显示垂体柄上型囊壁无明显增强,垂体下型囊壁呈现明显的环形强化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伴发Rathke裂囊肿(RCC)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提高对病变的认识。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例垂体腺瘤伴发RCC患者的临床表现、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力下降及垂体激素分泌紊乱的症状;1例患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MRI表现有:1鞍区内存在两种病变,往往以肿瘤成分为主,伴发1个甚至多个的RCC;2边界清晰,主体位于鞍内,可向鞍上生长;3垂体腺瘤T_1WI呈等或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囊腔T_1WI主要呈低信号,T_2WI信号多样化;4部分囊腔内可见T_1WI等信号,T_2WI低信号的囊内结节;5增强扫描,垂体腺瘤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囊壁多数不强化。结果随访4个月至7年,术后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紊乱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垂体腺瘤有残留需二期手术,1例于术后7年复发。结论垂体腺瘤伴发RCC的患者,常缺乏RCC的特异性表现;如MRI示鞍区病变为囊实性,且其主体位于鞍内、囊腔信号均匀、囊壁不强化,应考虑到垂体腺瘤伴发RCC的可能性,若囊内存在结节,则具有诊断意义。经蝶手术为治疗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垂体腺瘤并发Rathke囊肿较少见,所见报道多为个案报道.垂体腺瘤并发Rathke囊肿的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多变,术前诊断较困难.本文报道催乳素细胞型垂体腺瘤并发Rathke囊肿1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特点. 病例报告 患者女,34岁.因"月经紊乱7年,发现双侧泌乳6年",于201 1年7月16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7月起出现月经周期延迟,经量正常,无明显痛经.外院查血清催乳素:280.9 ng/ml,头颅MRI(平扫+增强)示:鞍区占位,考虑垂体腺瘤.予口服溴隐亭12.5 mg,每日三次,月经周期规律并怀孕,于2005年7月产后月经即未再来,并出现双侧泌乳现象.  相似文献   

15.
Rathke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athke囊肿是起源于垂体Rathke囊袋残余组织的良性上皮性囊肿,其发病率占鞍区疾病的7%~8%,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或者颅咽管瘤。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共收治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患者7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经蝶窦显微手术治疗非垂体腺瘤病变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7例非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单鼻孔经蝶入路显微镜直视下病变切除手术,其中Rathke囊肿2例、颅咽管瘤、垂体脓肿、脑膜瘤、空蝶鞍、脊索瘤各1例.结果 病灶全切除 3例、大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患者视觉障碍明显或部分改善4例,女性患者月经紊乱及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结论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非垂体腺瘤病变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梗死性垂体腺瘤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缺血梗死性垂体腺瘤卒中的病例资料。8例有较典型的临床卒中症状。术前存在高生长激素血症6例,伴全垂体功能低下2例。CT或MRI增强扫描示肿瘤周边不均匀环形强化8例,鞍底下陷7例。术中见肿瘤血供差7例,明显干酪样或豆腐渣样组织5例,瘤内少量陈旧性出血2例。结果组织病理均见大片凝固性坏死,生长激素型腺瘤4例,生长激素+卵泡刺激素型腺瘤2例,催乳素型腺瘤1例,无功能型腺瘤2例。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随访4个月以上,未见明显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梗死性垂体腺瘤卒中临床少见,常有较典型临床卒中症状,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生长激素型腺瘤具有好发倾向,经蝶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Rathke囊肿的手术技术,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采用神经内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Rathke囊肿8例。结果5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鼻腔解剖结构保留完整,损伤最小。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Rathke囊肿是一种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鞍区Rathke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至2013年8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3例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术中发生2例脑脊液漏。23例术后均未行辅助放疗,随访3个月到2年,复查CT或MRI仅有1例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是治疗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Rathke囊肿(附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Rathke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内分泌检查、手术疗效及病理结果 ,探讨其特点和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7年3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1例Rathke囊肿的病例资料.结果 Rathke囊肿女性多发(男:女=1∶1.5).临床表现以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障碍为主.蝶鞍X线检查扩大者3例,其余正常.MRI检查T1WI可为高、低、等信号,T2WI 71.2%为高信号,部分病例增强后囊壁强化.术后33例头痛症状、25例视力视野障碍、6例内分泌障碍症状缓解.术后垂体功能低下者2例,一过性尿崩症8例,电解质紊乱7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 Rathke囊肿术前诊断困难.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症状性囊肿应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