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后置入胆道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7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在DSA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道金属支架,经此途径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 137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74.7±151.5)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到(150.1±100.6)μmol/L (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9.29 ±0.77)个月.结论 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长期引流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的病人,男10例,女1例,平均年龄42.3岁,术前均经PTC或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确诊.病人首先经内科治疗及内镜下引流、支架置入治疗无效,然后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并长期带管引流,合并有胆泥者经双导丝抽吸技术予以清除.结果 11例缺血型胆道病变病人.肝内型7例,肝外型1例,肝内+肝外型3例.均成功置入PTCD内外引流管,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分别由(206.70±54.18)μmol/L、(170.65±53.97)μmol/L降至(90.63±13.00)μmol/L、(63.83±13.61)μmol/L.随访3~71个月,平均20个月.黄疸指数较正常值稍高,并呈波动性改变,TBIL在23.70~241.0 μmol/L之间,平均(55.3±15.6)μmol/L,DBIL在8.1~162.0μmol/L之间,平均(32.53±10.21)μmol/L.9例病人移植肝功能良好,其中5例带管引流6~12个月(平均8.2个月)后拔除,4例仍带管已引流3~6个月.另2例病人黄疸症状缓解,但因移植肝合成功能障碍分别于PTCD术后3个月、8个月行再次肝移植.结论 PTCD置管长期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并发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基础上胆道内置入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失败后改行PTCD或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的94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PTCD 45例(PTCD组),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49例(PTCD+支架组),比较两组减黄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术后5 d,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7、14 d,PTCD+支架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PTCD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支架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优于PTCD组(χ2=6.280,P=0.012)。结论:PTCD基础上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失败后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且效果优于单独的PTCD。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治疗胰头癌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胰头癌胆道梗阻患者进行ERBD治疗(塑料支架或金属支架).结果 46例患者置入支架39例成功.术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104.67±15.49)μmol/L较术前(371.37±49.23)μmol/L明显降低(P<0.01),肝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治疗.方法:本组35例,互补性地联用ERCP和PTCD法置入胆道内支架引流胆道,同时服用中药黄连温胆加减汤,清热化痰祛瘀、解毒抗癌.结果:联合应用ERCP和PTCD能提高内支架置入胆管成功率,而内支架置入并配服黄连温胆汤1周后,病人黄疸明显消退,总胆红素水平下降>50%,总胆红素平均值从276μmol/L降到104μmol/L(P<0.01),同时肝功能有相应的恢复.结论:胆道内支架植入配服黄连温胆汤对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同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42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胆道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42例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记忆金属合金胆道内撑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n=18)、经PTCD置入(n=17)及经ERCP置入(n=7)治疗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胆管末端支架置入达到内引流.支架植入术后胆红素均在术后第1周下降约100 μmol/L; 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在术后第1周开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2周,平均生存(32.89±33.87)周.全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4.76%.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8例,胆道出血3例,肝功能衰竭2例.结论 胆道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经PTCD置入及经ERCP置入均可有效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管梗阻,改善肝功能;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置入方式,提高安全性及有效性,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放置胆道支架(EMBE、ERBD)和鼻胆管引流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9年3月51例有绝对或相对手术禁忌证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成功行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51例病人中,置入金属支架31例,置人塑料支架15例,2例单纯置入鼻胆管引流.其中黄疸指数下降48例,总胆红素从(279.6±143.7)μmol/L一周后下降到(125.7±78.3)μmol/L(P<0.01).出现急性胰腺炎并发腹痛者3例,高淀粉酶血症9例,发生胆绞痛者1例,贲门撕裂伴大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27.4%;支架通畅时间119 d;置入支架组随访39例,3个月、6个月生存率达到91%和74%.结论 通过十二指肠镜进行胆道支架置入和有效引流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金属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联合金属支架的2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资料。结果 患者RFA术前胆道狭窄处平均直径为(1.7±0.3)mm,术后胆道直径为(5.2±0.2)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68,P<0.01);黄疸缓解率100%,术前总胆红素(264.65± 30.6)μmol/L,术后2周(45.2±14.6)μmol/L(t=1.54,P<0.01);术前直接胆红素(162.4±45.5)μmol/L,术后2周直接胆红素(18.7±9.6)μmol/L(t=1.73,P<0.05)。术后仅有5例腹痛,2例轻度胆管炎,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观察到胆道再次狭窄。结论 本研究表明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PTC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行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9±30.2)μmol/L,术后2周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67.4 ±42.1)μmol/L (P<0.05).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胆道出血2例,胆管炎4例,支架阻塞1例,胆汁漏1例,经治疗好均好转.结论 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能手术切除的胰头癌患者行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36例资料完整、失去手术切除时机的晚期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术(PTCD),术后1周在DSA下行经皮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检测血肝功能水平,即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并观察黄疸消退情况、支架通畅时间、生存期。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方法比较术前与术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36例患者经治疗后黄疸消退明显,一般身体状况明显改善。术后1周ALT、AST、TBIL、DBIL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1、3个月肝功能各指标水平较术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术后1个月和3个月间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支架通畅时间为(7.65±0.95)个月,术后平均生存时间(8.25±1.35)个月。结论 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可重复性以及可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等优点;其可解除胆道梗阻,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尤其适用于高龄、身体状况差、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的胰头癌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携带~(125)I粒子的胆道内照射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3例因肝门部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经肝分别穿刺左右侧胆道分支,于肝门部狭窄处植入~(125)I粒子胆道内照射支架,术后留置引流管3~5天,经造影确认支架通畅后予以拔管,封闭穿刺道。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肝功能变化,并观察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BismuthⅠ型5例,植入支架5个;Ⅱ型18例,植入支架36个;Ⅲ型4例,植入支架8个;Ⅳ型16例,植入支架25个,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分别为(145.54±65.35)μmol/L和(124.73±35.04)μmol/L,术后分别为(65.91±29.43)μmol/L和(35.50±15.12)μmol/L;与术前相比,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γ-谷氨酸转肽酶均显著降低(P均0.05),乳酸脱氢酶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50)。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3.0~22.5个月),未出现相关胆道穿孔、胰腺炎、严重胆道感染以及胆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125)I粒子胆道内照射支架不仅可引流胆汁,减轻黄疸症状,还可近距离内照射胆道肿瘤,起到治疗作用,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效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胆道引流是否能够降低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方法:回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16例血清总胆红素(TB)在85μmol/L以上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选择性胆道引流对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直接手术组54例,引流组62例,平均引流9 d,引流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15)μmol/L,与引流前的(290±100)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胆道引流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64/116),引流组为58.1%(36/62),手术组为51.9%(28/54),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死亡6例(9.7%),手术组死亡6例(11.1%),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结论:选择性胆道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但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80例阻塞性黄疸病例采用PTCD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放置PTC管数、平均手术时间、术后24 h胆汁引流量,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差异。结果 80例患者穿刺放置PTC管95根,留置时间为7~185(45±21)d。平均手术时间为(30±15)min,术后24 h胆汁引流量为(415±214)ml。术后1周TB均值(μmol/L)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56vs 354±150,t=17.030,P〈0.01)。术后2周TB降至(57±36)μmol/L,与术后1周T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1,P〈0.01)。发生胆汁漏及胆道出血并发症共2例(2.5%)。结论 B超引导PTCD术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是治疗阻塞性黄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62例患者,其中肝癌7例,胆囊癌10例,胆管癌15例,胰腺癌17例,肝门部转移癌13例。43例行内外引流,19例放置了胆道支架。结果 黄疸消退明显55例,不明显7例。内外引流者血清总胆红素由(450.12±113.51)μmol/L降至(240.25±107.81)L(1周)-(90.91±101.72)μmol/L(2周)。胆道内支架置入者由(410.53±98.13)μmol/L降至(270.23±115.64)μmol/L(1周)-(105.43±97.85)μmol/L(2周)。内外引流与内支架置入疗效无明显差别,早期并发症29例,死亡7例。结论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法简单、安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支架置入在胆道恶性梗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支架置入技术在胆道恶性梗阻中的治疗意义。方法1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B超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外引流,并胆道造影后行金属支架置入。结果胆道支架置入成功率100%,2例术后分别出现胆道及腹腔内出血,保守治疗控制。术后1~4周黄疸消除率87.5%。最短生存时间2个月,最长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8个月。6例随访期间出现胆道再梗阻,其中3例经B超引导经皮经肝胆道(PTCD)外引流 胆道冲洗再通,另3例因肿瘤长入,长期PTCD外引流。结论(1)胆道金属支架减黄效果确切,并能原位恢复胆道的生理连续性;(2)超声介导技术可提高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成功率;(3)充分有效的胆汁外引流能减少支架置入的相关并发症,也为胆道再梗阻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朱立东  陈孝平 《腹部外科》2007,20(4):221-22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在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00年1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96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病人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外引流组(41例)和内引流组(55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外、内引流组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的(343.54±105.56)μmol/L、(321.19±110.50)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0.56±103.46)μmol/L、(283.72±104.95)μmol/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8.58±19.95)μg/L、(109.98±16.24)μg/L降为术后的(104.32±19.59)μg/L、(83.92±13.43)μ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内引流组病人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 、CD3 、CD4 /CD8 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 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 、CD3 、CD8 、CD4 /CD8 值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病人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行胆道内引流术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附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余收治的9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65例(R0 28例,R1 2例,R2 4例,胆道引流术31例),介入引流31例(PTCD 5例,胆道支架置放术26例),切除术后联合治疗33例(放射治疗18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15例)。结果:术后生存的95例中获得随访88例,随访率为92.6%,平均随访时间26(2~99)个月。(1)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手术引流组、介入引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5,15.5,11.5,11个月,根治性切除组优于姑息性切除组(t=8.70,P<0.01),姑息性切除组优于手术引流组(t=4.31,P<0.01),介入引流组与手术引流组相似(t=1.31,P>0.05)。(2)R0 切除联合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5%,15%;R0未联合放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4个月,1,3,5年生存率为50%,12.5%,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t=2.37,P<0.05; χ=3.88,P=0.049)。(3)胆红素≥400 μmol/L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400 μmol/L者(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引流和介入引流治疗效果相似,但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当总胆红素≥400 μmol/L时,手术前应作减黄处理。手术切除联合放疗、介入化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ERCP置入单侧塑料内支架进行减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年间42例不能切除的IV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单侧塑料内支架置入术。均经ERCP操作成功置入单侧塑料内支架引流,观察30d内的早期操作相关并发症、病死率以及超过30d的远期效果、生存率等。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引流,85.7%(36/42)患者黄疸缓解(胆红素水平51.3μmol/L),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从(332.3±163.4)μmol/L降至(30.6±18.5)μmol/L。其中61.9%(26/42)的患者胆红素水平降到正常(17.1μmol/L)。早期并发症包括EST所致的乳头岀血(9.5%)及操作所致的胆管炎(23.8%)。无早期死亡患者。所有病例均需要定期换管。首次中位换管时间为65d;中位内支架引流时间为5.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6.5个月。上述3指标左右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置入单侧塑料内支架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且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充分引流,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在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08年1月。对45例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结果45例均成功进行PTCD,其中11例(24.44%)合并胆道感染。PTCD前患者黄疸TBIL(185.89±104.68)μmol/L,DBIL(136.85±84.53)μmol/L,引流4~14天后,患者黄疸情况明显改善,术后TBIL(84.09±63.82)/xmol/L(t=8.72,P〈O.05),DBIL(60.54±51.37)μmol/L(t=8.15,P〈0.05)。随访2~48个月(平均10.21个月)期间发现胆瘘1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见其他并发症,42例获得二次治疗机会。结论PTCD对胆道胃肠道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诊断、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双支架引流治疗肝门部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无手术条件的肝门部癌行左右肝管引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部癌患者行左右肝管双支架引流的病例资料,其中肝门部癌的分型参照胆管癌的Bismuth分型法。结果25例BismuthⅢ或Ⅳ型恶性胆道梗阻行左右肝管双支架引流后黄疸迅速消退,皮肤瘙痒消失,血清胆红素从术前(240.5±142.8)μmol/L下降至术后1周(110.7±42.6)μmol/L。结论BismuthⅢ或Ⅳ型肝门部癌导致的恶性胆道梗阻行内镜下左右肝管双支架引流具有减黄确切、安全性高和创伤性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