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2~2013年合肥市W135群流脑死亡病例及密接接触者病原学特征。方法对送检的2份死亡病例和9份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群、PCR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阳性菌株中的管家基因采用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进行DNA测序。结果实验室证实11份标本均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测序结果显示这11株阳性菌株均属于ST-11 complex/ET-37 complex克隆群,为ST-11型;5株菌株对萘啶酸、环丙沙星、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结论合肥市流脑死亡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分离到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出现流脑菌群变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山东省首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 对山东省首例C群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菌株分离、鉴定、血清学分群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h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结果 山东省首次从流脑病人脑脊液中分离到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PFGE分析为AH30型,MLST分析为ST-3200型.结论 从山东省首例C群Nm引起死亡病例的腩脊液中分离的菌株,其基因型为ST-3200型,是中国首次发现的C群ST-3200型菌株.应加强对C群Nm的监测,密切关注C群流腩的发病及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6-2017年贵州省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分离株的血清群和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对2006-2017年贵州省Nm分离株进行血清群复核鉴定,对Nm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检测以确定克隆群(Clonal complex,CC)和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并构建遗传进化图谱以分析菌株间进化关系。结果共获得33株Nm,其中A群15株(45.5%)、C群4株(12.1%)、B群3株(9.1%)、W135群7株(21.2%)、不可分群4株(12.1%);得到6种CC和9种ST。A群、C群、W135群菌株的ST/CC基因型分别以ST-7/ST-5 Complex/subgroupⅢ(93.3%)、ST-4821/ST-4821 Complex(75.0%)、ST-6933/ST-174 Complex(85.7%)为主,B群基因型较分散。ST-5 Complex、ST-174 Complex基因型相对稳定,ST-4821 Complex具有遗传多样性;ST-5和ST-4821为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2006-2017年贵州省Nm存在多种基因型流行,A群、C群分别以ST-7/ST-5 Complex、ST-4821/ST-4821 Complex为优势基因型,B群基因型分散且活跃;需持续加强Nm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一起学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爆发疫情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对疑似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脑脊液和血标本及首例病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学分离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结果该起流脑爆发疫情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MLST分型为ST-4821高致病克隆群。结论该起疫情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ST-4281引起,该克隆群为中国独有的高致病基因群,本结果有利于制定全省流脑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广东省1967-2007年自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人中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 Meningitidis)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ping, MLST)技术,分别对1967-2007年分离的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的7个看家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并将序列与PubMLST数据库中储存的序列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型及菌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并采用splits Tree在线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 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分为13株A群、2株C群和1株W135群,分属5大克隆系,分别为ST-5、ST-1、ST-4821、ST-11克隆系和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其中ST-5克隆系所占比例最多,占68.75% (11/16).1967-2006年的13株A群分离株中,11株属ST-5克隆系,占84.61% (11/13),另有1977年的1株分离株为ST-1克隆系和1株1984年的分离株为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2004和2006年的C群分离株属新出现的高致病性克隆系ST-4821;2007年首次分离的1株W135群菌株为ST-2960,属高致病性的ST-11/ET-37克隆系的子克隆.结论 分离于不同年代病人的广东N. Meningitidis分离株呈多克隆系并存,但近期以高致病性克隆系为主,特别是广东省首次出现高致病性ST-11/ET-37克隆系的W135群,提示应加强流脑的病原学监测.应用MLST分子分型技术,初步揭示了广东省脑膜炎奈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基于等位基因图谱的MLST基因分型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序列数据库信息的全球共享.  相似文献   

7.
对2021年山东省两起婴儿B群流脑疫情开展调查, 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相关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m)分离培养鉴定, 并对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外膜蛋白基因porA和fetA分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实验室确诊的两起B群流脑疫情来自烟台市和临沂市报告, 指示病例分别为5月龄和2月龄婴儿, 均未到流脑疫苗接种月龄, 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相似, 预后良好。家庭密切接触人员标本均检出与指示病例相同序列型(ST)B群Nm, 但未再发现后续病例。其中, 烟台菌株为ST-8920型, 属CC4821克隆群, porA基因型为P1.21-2, 23, fetA基因型为F3-1;临沂菌株为新ST型, 属CC4821克隆群, porA基因型为P1.20, 23, fetA基因型为F1-91。上述菌株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 对头孢类药物敏感性降低。两起婴儿B群流脑疫情在国内较为少见, 与既往其他菌群的流行特征和病原特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例及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分子分型特征及其流行关系。方法对病例的血液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确认为脑膜炎奈瑟菌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到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均对复方磺胺甲恶唑(SXT)耐药,对青霉素(PEN)和氨苄青霉素(AMP)的药敏结果为中介度,对其他9种抗生素米诺环素(MIN)、头孢曲松(CRO)、头孢噻肟(CTX)、利福平(RIF)、阿奇霉素(AZM)、氯霉素(CHL)、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VX)和美洛培南(MEM)均敏感,PFGE结果显示3株菌株为同一带型,MLST结果显示3株菌株均为ST-4821 complex高致病克隆群。结论该起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人与其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在分子分型实验中呈现高度一致性,提示为同一来源。流脑菌在湖南省的菌群已经发生变迁,带致病性克隆群的B群菌株可能成为优势菌株,引起流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山东省1例X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鉴定。方法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分离培养和血清群鉴定,对菌株进行外膜蛋白porA、fetA基因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以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该病例为5岁男童,曾接种A群和A群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无流脑病例接触史。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标本均检出X群Nm,属ST-7型和ST-5克隆群;菌株的porA基因VR1区为新基因型,VR2为9型,VR3为35-1型,fetA基因为F3-1型;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结论该病例为山东省报告的首例X群流脑病例,菌株外膜蛋白porA基因发生变异且菌株耐药性强;提示X群流脑有流行风险,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山东省1例X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鉴定。方法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 Nm)分离培养和血清群鉴定,对菌株进行外膜蛋白porA、fetA基因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以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该病例为5岁男童,曾接种A群和A群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无流脑病例接触史。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标本均检出X群Nm,属ST-7型和ST-5克隆群;菌株的porA基因VR1区为新基因型,VR2为9型,VR3为35-1型,fetA基因为F3-1型;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结论该病例为山东省报告的首例X群流脑病例,菌株外膜蛋白porA基因发生变异且菌株耐药性强;提示X群流脑有流行风险,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首例W135群流脑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2007年5月广东中山发现的1例W135流脑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 标本进行常规鉴定、乳胶凝集、PCR鉴定、测序等,同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该病例证实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脑膜炎病例,采用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对该株菌的基因组7个管家基因进行DNA测序,其序列型为ST-2960,属于ST-11/ET-37 complex序列群.该菌株对头孢噻肟、氨苄青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均敏感.结论 该病例为广东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从脑脊液分离到病原菌的W135群流脑病例,提示我们要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南省脑膜炎奈瑟菌(Nm)的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对2005—2015年海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CM)病人、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带菌者样本中分离到的16株Nm和1份脑脊液样本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 17份样本共分为11种不同的Nm ST型别,分属于ST-4821、ST-11、ST-5、ST-175、ST-364克隆群和5个无序列群分类(UA),其中前3个克隆群为高致病性克隆群,分别占29.41%(5株)、17.65%(3株)、5.88%(1株)。ST-4821克隆群有ST-4821型和ST-3200型。ST-4821型来自3例C群ECM病例和1株不可分群密切接触者。ST-3200型来自2005年的C群健康带菌者。ST-11、ST-5克隆群分别只有W135群的ST-11型和不可分群的ST-7型,均来自健康带菌者。B群5株有5种ST,其中ST-11127型和ST-11134型为新发现的ST,2015年海口市首例B群病人是ST-7962型,与2010年分离自儋州市ECM密切接触者的B群ST-11127型同源,均为UA,其他不同基因群序列型相互间进化关系较远。结论海南省Nm分子型别具有基因多样性,Nm C群ST-4821型是优势序列群。健康人群中携带有高致病性克隆群菌株。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1例河北省W群脑膜炎奈瑟菌致流脑死亡病例。患者年龄14岁,始发症状为发热、意识障碍。血液培养得到W群脑膜炎奈瑟菌, MLST分型结果为ST-11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从广州市报告的两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4株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研究。方法分纯并提取菌株DNA、运用MI。ST分析对7个管家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确定菌株的序列型,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例病例分离株7个管家基因位点序列均不相同,第一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ST-7型,属高致病性ST-5complex/subgroupIII克隆系;第二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新发现的ST一9804型。结论广州两例B群流脑病例虽然发生时间相近,但分属不同的序列型,无同源性。MLST分型技术对研究不同流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2005年北京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进行病原学监测.方法对临床流脑病例的血液、脑脊液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对鉴定阳性的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MLST)分析.结果在7份血液和5份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的核酸片段.共分离到105株脑膜炎奈瑟菌.A群和C群菌株的群内菌株PFGE图谱无差异条带.MLST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A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序列类型主要是ST7,而C群主要是ST4821.结论北京地区目前流脑病例主要由序列类型为ST7的A群和ST4821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例B群流脑病例周围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esseria meningtidis,Nm)携带情况,为流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07对美姑县2例B群流脑病例居住地密切接触人群采集咽拭子,现场接种双抗巧克力平板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使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对可疑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及血清玻片凝集法对流脑菌株进行分群鉴定。结果 共调查60人,年龄中位数为35.50岁,其中男性占46.67%,女性占53.33%。采集到60份健康人咽拭子,从28份咽拭子中分离到流脑菌株,分离阳性率为46.67%。28株Nm中B群占21.43%(6/28);Y群占14.28%(4/28),其他群及NG菌株占64.29%(18/28)。2例B群流脑病例周围人群不同性别、年龄间Nm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例B群流脑病例周围人群流脑携带率较高,以不可分群菌株及B群为主,同时存在Y群Nm菌株。应持续加强该地区的流脑监测及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刘丹  段杉  高艳  赵剑虹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3,(11):1331-1334+1338
目的 对北京市朝阳区健康人群携带的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血清基因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了解菌群病原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21株脑膜炎奈瑟菌,进行生化鉴定和种特异性基因复核,并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血清基因分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使用MEGA5.1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分离株与全球高致病性克隆群的关系。结果 经鉴定21株菌均为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结果为B群11株,X群3株,不可分群7株。21株脑膜炎奈瑟菌共有16种序列型,其中14株属于4个已定义的克隆群,cc4821 (8株)、cc5(2株)、cc198(2株)、cc175 (2株),7株为无序列群,分别是ST-7962(2株)、ST-5586(3株)、ST-5613(1株)、ST-5863(1株)。基于管家基因序列的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株ST型别多样化,存在全球高致病性克隆群cc4821和cc5,以B群cc4821为优势克隆。划为无序列群的2株B群的ST-7962分离株与cc4821关系较近,可能与B群分离株ST-4897(cc482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新疆CDC保存的1960-2019年流脑发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离培养和荧光PCR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并开展健康人群带菌调查。采用玻片凝集和荧光PCR方法检测菌株的血清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检测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分子分型特征。结果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年发病率为0.02/10万~81.32/10万,病死率为1.05%~20.78%。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和田地区发病数位居前5位。1990年以前,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均以A群为主(81.82%);1990年以后,出现B、C、W和Y群病例(14.00%),密切接触者没有明显优势的血清群,B、A、W、Y、C群分别为23.28%、18.53%、15.52%、9.91%、7.33%。健康人群带菌率为15.50%,16~岁带菌率最高(25.53%),菌株主要血清群为B(52.11%)、W(20.66%)、C(12.21%)和Y(9.39%)。MLST分子分型结果显示,新疆Nm菌株主要克隆群为ST-4821、ST-175和ST-5克隆群,病例Nm菌株以ST-5和ST-4821克隆群为主。结论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健康人群带菌率高,Nm菌株血清群正在发生变迁。应在重点地区加强流脑疫情的防控,防止流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流脑菌群在濮阳市的分布及W135群在不同人群中的基因型别,为防控流脑提供依据。方法对健康人群、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流脑患者的脑脊液、血液进行细菌培养、血清凝集、PCR鉴定、MLST基因分型、Por A基因亚型分型。结果 2009年-2013年健康人群检出Nm菌49株(B群27株,C群3株,W135群5株,未定群14株);流脑患者W135群1株;密切接触者W135群2株。流脑患者与密切接触者W135群菌株MLST基因分型均为ST-11,Por A VR基因亚型均为P1.5,2型。结论濮阳市流脑带菌以B群、W135群、C群为主,带菌谱与流脑发病有一定关联,有高致病性的W135群ST-11克隆系和致病性菌株P1.5,2型存在。应注意流脑菌群变化,加大监测和疫苗的应用,预防流脑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浙江省2004~2013年分离的54株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参照细菌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差异公共数据库(Pubmlst)提供的引物与方法,获得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序列型(Sequence Type,ST)。采用进化分析软件(Splitstree)4、聚类分析软件(e BURST)V3等处理所得序列数据,并构建遗传进化图谱。结果 54株Nm得到21个STs,其中11个STs为新发现,主要序列型ST-7和ST-4821分别占29.63%和27.78%。不同血清群其STs/ST-克隆群(Complex)有明显不同,A群菌株78.95%(15/19)为ST-7/ST-5Complex(15/19);B群菌株STs分散,57.14%(8/14)呈单体存在;C群菌株82.35%(14/17)为ST-4821/ST-4821Complex。不同来源分离株其ST-Complex不同,来自病人及密切接触者分离株ST-5Complex分别占48.15%(13/27)及33.33%(4/12)、ST-4821Complex分别占40.74%(11/27)及25.00%(3/12),而来自健康带菌者分离株ST-4821Complex克隆群占40.00%(6/15)。7个管家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Pi)范围为0.01298(adk)~0.11100(aro E)。Splitstree 4构建径向系统进化树显示,浙江省Nm菌株分属5个分枝,主要序列型ST-7及ST-4821分别分布于3分枝及2分枝中,4分枝中均为浙江省STs。e BURST V3聚类分析发现,浙江省STs/ST-5Complex基因型相对稳定,但浙江省STs/ST-4821Complex基因型已具遗传多样性变化。结论浙江省Nm以A群78.95%(15/19)ST-7/ST-5Complex和C群82.35%(14/17)ST-4821/ST-4821Complex两大克隆群占绝对优势,B群57.14%(8/14)呈单体分散。浙江省A、B、C群均存在ST-4821Complex相同基因型菌株,可能不同血清群之间已产生荚膜转换,其种群间已显示基因重组进化特征,这是中国首次从A群Nm中检出ST-4821/ST-4821Complex及ST-5798/ST-4821Complex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