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CT机应用于临床以来,对颅脑硬膜下血肿(SD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较多,CT对高、低、混合密度的SDH易于显示,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的诊断较有困难,有时漏诊和误诊。现将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32例36个血肿(其中3例误诊)的ISDH的CT征象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32例ISDH,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35至78岁,平均52岁,有外伤史者26例,不能明确有外伤史6例,病程为3天至45天,均经手术或穿刺证实。其中单侧性出血28例,双侧性出血4例,共有36个血肿。位于额领顶部22个,额顶部8个,36个血肿区平扫CT值33至46Hll,领顶部…  相似文献   

2.
硬膜下血肿(SDH)按其密度可分为高、低、等及混合密度四种类型。对高低及混合密度的SDH易于诊断,而对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的诊断有时较困难,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手术证实的36例ISDH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外伤后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1)脑灰白质界面内移,(2)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3)侧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灶较小的一侧移位。(4)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洪斌 《放射学实践》2001,16(5):313-314
目的:加深对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认识,及时引导临床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16例,分析其CT表现,探讨其成因。结果:16例18个分隔型血肿,其中单分隔型4个,多分隔型14个,除有常见的新月形、双凸形等形态特征外,主要有血肿内见纤维条索状影等特点。结论:CT是诊断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3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2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3例,新月状影3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4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