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最初称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多症。1964年全国血液学术会议以后,国内通常称为恶性网状细胞病。有关本病临床和病理方面的报告,国内尚不少见,但至今未见超微结构观察的报导。我们最近遇到一例,对其骨髓内异常细胞进行电子显微镜(下简称电镜)观察,现报告如下,并对本病的命名和超微结构特征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一种网状内皮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有许多不同的命名,如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性髓性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等。1960年以来,国内有不少报道,1964年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订了诊断标准和统一名称,对本病有了比较统一的看法。兹将我院1968~1980年住院的、经过临床详细观察、末梢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检查确诊的10例恶性网状细胞病进行讨论分析。临床资料本组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0岁以下4例,21~30岁1例,  相似文献   

3.
恶性网状细胞病(Malignant Reticulosis)又名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也称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国内早期报告称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多症(Histiocytic Mydullary Reticulosis)。恶性网状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网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已得到确认。国外自1938年首次报道本病以后,至1975年累计报道约为100例。大组报告不多,  相似文献   

4.
1913年Aschoff和Kiyono最早描述了恶性组织细胞病,认为这是一种侵袭性组织细胞病,以恶性组织细胞的系统性增生为特点,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1924年最先由Aschoff提出网状内皮系统的概念.1939年Robbsmith等称之为组织细胞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i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HMR),以后又相继称为组织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iocytic reticulosis),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malignant reticulosis)、白血病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1eukemicreticuloen-dotheliosis)等.  相似文献   

5.
恶性网状细胞病(简称“恶网”)是网状内皮系统中异常网状细胞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1939年 Scott 等首先叙述本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在国内1957年田鸿生等报道1例关于“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继之郁知非等报告了18例。近年来报道越来越多,其中以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  相似文献   

6.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又称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网)。1939年 Scott 和Robb-Smith 从“非典型何杰金氏病”中分出本病4例,并收集了文献中的6例,指出本病的特点是“发热、消瘦,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常有黄疸,紫癜”,命各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此后有人以不同的名称报告了一些病例,如自血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恶性白血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前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网状细胞白血病,组织细胞白血  相似文献   

7.
多毛细胞性白血病以往曾有白血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慢性网状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肿瘤性淋巴样网状细胞性白血病等多种名称。近年研究认为本病系一独立的疾病。并认为毛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但也有报道为T—毛细胞者,也有作者认为毛细胞具有单核细胞的某些特点。多毛细胞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8.
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病,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最早的文献记载为1903年Borissowa 氏的报导,认为是早期的 Banti 氏综合症。1923年 Ewald 报告一例,称之为“白血病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以后,各国续有相似病例的报导,但命名甚不一致。兹将五年半来在我院所见的23例加以分析和报告,  相似文献   

9.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并发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国外文献仅有个别报导,多为儿童,国内尚未有报导,最近我院内科见到一例成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最后伴发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报导如下。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住院号A—05437。主因:间断发热三月余,加重五天于1979年6月2日入院。患者三月前开始发热,住某医院发现嗜酸性细胞增多,达2万余,经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44天,嗜酸性细胞降至300,  相似文献   

10.
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与心肌坏死(附一例尸检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原因不明性嗜酸细胞增多并伴有心脏受累的情况较少见。对这类疾病以往国外曾用过“嗜酸细胞性白血病”、“播散性嗜伊红细胞性胶原病”、“吕弗勒氏纤维增生性心内膜炎伴有嗜酸细胞增多症”等名称。1968年Hardy和Anderson认为这类病例不是真正的白血病,建议命名为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这一综合征的主要临  相似文献   

11.
1968年Lennert及Mestdagh报导了一种特殊类型的何杰金氏病,其特点是病变中有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而何杰金氏病的诊断性R—S细胞却难以查到。1972年Anderson医院病理科将此病称为“恶性淋巴瘤Lennert′s型(Lennert淋巴瘤)”。1975年Lennert本人否认本病为何杰金氏病中之一型,而称之为“淋巴上皮样细胞淋巴瘸”(Lympho epitheJiold cellular lymphoma)。此后这一命名得到某些学  相似文献   

12.
<正> 毛细胞性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 HCL)是一种独特细胞类型的白血病,以往称之为“白血性网状内皮增生症”(Leukemia reticuloendotheliosis LRE),根据Ewaid(1923)的标准,一般认为LRE的含义就是Schilling型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或恶网病,因此命名较为笼统。1966年Schrek和Donnelly发现两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细胞浆有大最的毛状突起,遂以毛细胞(Hairy Cell H C)命名而予报道。随后Plenderleich(1970)又正式以毛细胞性白血病这一名称报告了12  相似文献   

13.
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或称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下简称恶网)是原发于网状内皮系统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异常网状细胞呈肿瘤样增生,伴有对红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的吞噬现象;病变可累及全身,病程凶险短促,预后极差。临床诊断十分困难,特别是原发于内脏的病例,易致误诊,有的直至尸解时始被证实。随着对本症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细胞形态学研究的逐步进展,本病报导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4.
反应性网状细胞增多症是指机体在某种诱因刺激下,网状细胞一时性反应性增多;病因去除后,这种增生可消退。但是在临床上反应性网状细胞增多症不易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区别,为了讨论两者的区别及诊断要点,现将我院近年来遇到的10例反应性网状细胞增多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组织嗜硷细胞性白血病,又称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是白血病中最罕见的类型,国内尚未见有报导。我院于1976年在脾亢病人骨髓检查中发现一例,茲报导如下: 姚××,女性,5岁,安徽人,住院号(0044254)。患儿因左上腹肿块二年余,近1年来  相似文献   

16.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网状细胞肿瘤性增生疾患,它不同于网状细胞肉瘤及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本病过去曾有多种命名,恶性网状细胞病是1964年3月全国第一次血液学学术会议所命名的,以后国内也有人主张称之为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国外,首先报告本病为Robb—Smith(1938)及Scott(1939),国内,郁知非报告18例(1959),均称之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1972年Liao等则称之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glignant Histiocytosis)。  相似文献   

17.
毛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表型独特的淋巴细胞肿瘤性疾病。Bouroncle等首先报告本病,称白血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Leukemic reticuloendotheliosis),认为是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此后陆续报告称组织细胞性白血病、非白血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及慢性网状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至70年代中期认识到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  相似文献   

18.
以脾切除,而不以化疗做为根本治疗的一种白血病,与外科医生有着密切关系。网状内皮细胞增多性白血病,即毛细胞性白血病,以大量恶性细胞增殖为其临床特点。用相位差显微镜或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时,其原生质影象为毛状。无论毛细胞具有“T”细胞或“B”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亦称恶性网状细胞病,自1938年Robb-Smith首次以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为名报告以来,国内外文献有关本病的报告日益增多。现将我院儿科经过反复检查确诊的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我们曾注意到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及细胞和病理学的特点,提出过这种病早期表现的异质性,细胞形态学的多样性;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进行深入研究。60年代初由于组织学的进展,我们认识到,原来所认定的网状细胞,就是组织细胞。国内外都把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