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前降钙素(PCT)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疑似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PCT水平,PCT水平分为<0.5 ng/ml,0.5~2.0ng/ml,2.0~<10.0 ng/ml和≥10 ng/ml4个等级,血清PCT>0.5ng/ml为阳性阈值.结果败血症组PCT阳性44例,阳性率75.9%,对照组仅1例阳性,阳性率5.5%,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清PCT是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诊断标准,可作为败血症预后判断及治疗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前降钙素 (PCT)监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疗效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入院时 ,4 8h ,1周左右对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3月诊治新生儿败血症 72例进行PCT测定 ,同时行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 (CRP)检测。结果  72例患儿入院后PCT均 >0 .5 μg/L ,阳性率 10 0 % ,PCT >10 μg/L以上 2 0例 ,血常规及CRP显示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 ,而CRP在入院时 33例 (4 6 .4 % )异常 ,治疗后痊愈 70例 ,PCT均降至正常。结论 PCT在败血症早期用于监测诊断及治疗很重要 ,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前降钙素(PCT)在新生儿重症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法对115例重症感染新生儿(细菌感染组75例,病毒感染组40例)和30例无感染征象患儿(对照组)入院时进行血清PCT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和WBC计数,检测结果 分为PCT<0.5 μg/L.0.5~2.0μg/L,2.0~10.0μg/L,≥10.0μg/L 4个等级,PCT0.5μg/L为阳性,2.0 μg/L,为强阳性.对明确细菌感染的新生儿复查PCT及CRP水平.结果 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为96%(72/75例).病毒感染组PCT.阳性率为35%(14/40)例),对照组PCT阳性率为6.67%(2/30例).3组间PCT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细菌感染组PCT强阳性率为44%(33/75例),与病毒感染组(10%)和对照组(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a<0.01);病毒感染组PCT强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CRP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Pa<0.05);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治疗后5例PCT≥10.0μg/L,2例死亡,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结论 血清PCT是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预后判断及治疗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入院日龄为3~28 d的新生儿.根据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对照组、局部感染组、单纯败血症组、败血症合并严重并发症组.按预先设定时间段对研究对象采血以分别进行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测,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入选76例,对照组20例、局部感染组15例、单纯败血症组29例、败血症合并严重并发症组12例.PCT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97.1%、97.1%、82.9%,优于hsCRP(80.4%、88.6%、89.2%、79.9%).与hsCRP相比,PCT与败血症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更强(rPCT=0.859,rhsCRP=0.782),与败血症临床情况更相符(P<0.05).结论 血清PCT作为实验室检测指标,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儿时期发病率高,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长期困扰人们的是新生儿感染的早期征象往往不典型和缺乏特异性,比较可靠的实验检查,如血培养,所需的时间长,且假阴性率高。实验发现如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早期发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病例并指导抗生素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NICU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住院过程中出现医院感染败血症的患儿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新生儿科收治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现感染首发症状6h内和12~24 h两个时段与对照组同日龄时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共入选57例,对照组共入选37例.观察组感染发生6h内PCT水平高于对照组[(1.7±1.2) μg/L比(0.4±0.1)μg/L,P<0.05],hsCRP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发生12~24 h观察组PCT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CT:(15.3±7.6) μg/L比(0.4±0.1) μg/L,hsCRP:(13.7±5.6)mg/L比(4.0±0.9)mg/L,P<0.05].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儿PCT和hsCRP均持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和hsCRP均是检测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但PCT出现时间早,在早期发现医院感染病例中有早期、敏感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核因子-κB及血清降钙素原与新生儿败血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及血清降钙素原(PCT)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败血症新生儿为败血症组,血培养阴性、确诊感染的病例为普通感染组,同期收住的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20例为对照组。败血症组患儿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后7天,普通感染组和对照组于入院时采集静脉血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F-κB表达和血清PCT水平,所得数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败血症组(29例)NF-κB表达及PCT水平在入院时明显高于入院后7天、普通感染组(26例)及对照组[NF-κB:(19.1±2.4)%比(6.9±2.0)%、(12.7±2.7)%、(4.8±2.1)%,PCT:(20.0±3.0)ng/ml比(1.8±2.1)ng/ml、(11.8±4.1)ng/ml、1.7±0.7)ng/ml,P均<0.05];普通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和败血症组入院后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与败血症组入院后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和PCT是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较好的实验室指标,动态监测其变化可以判断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时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7例住院新生儿分严重感染组、一般感染组、非感染组、恢复期组4组,检测血清PCT、血清CRP、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以PCT≥0.5ng/ml为阳性,各组阳性:重感染组为88.00%,一般感染组为55.00%,非感染组为14.29%,恢复期组为9.52%,严感染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与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73.24,P〈0.00)。结论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42例,另设对照组45例,其中正常新生儿17例,为阴性对照组;非感染组16例,其中吸入性肺炎3例,颅内出血4例,高胆红素血症4例,新生儿窒息5例;局部感染组12例,均为肺部感染.检测4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结果 败血症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为89.23±19.45(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败血症组恢复期CD64表达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CD64取临界值为40.96平均荧光强度,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86.7%.结论 CD64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0.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血清降钙索原(PCT)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对98例不同程度感染的新生儿进行PCT测定。结果败血症患儿PCT阳性(≥0.5ng/ml)率95%(其中75%≥2ng/ml,1例阴性病例为血培养阳性的脓疱疹患儿,临床无炎性反应表现),局部感染阳性率5.26%,非感染7.69%。所有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均阴性。新生儿PCT水平在败血症及其他感染患儿间有显著差异。结论PCT是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Ma L  Liu CQ  Liu ZH  Liu SZ  Jia XQ  Li WJ  Hu HF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9):654-658
目的 了解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降钙素原 (PCT)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检测 5 0例败血症的新生儿及 35例健康新生儿血sICAM 1、PCT、CRP浓度及WBC计数 ,比较各炎症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约登指数 ,评价它们对诊断该病的价值。结果  (1)以sICAM 1≥ 30 0ng/ml、CRP≥ 8mg/l、PCT≥ 2ng/ml为阳性标准 ,三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分别为 85 %、87 5 %、86 % ,P >0 0 5 ,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均高于WBC计数 (仅 30 % ,P <0 0 5 ) ,其中PCT的特异度 94 3%、阳性预测值 95 6 %、阴性预测值82 5 %、准确性 89 4 %、约登指数 80 3% ;(2 )sICAM 1浓度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CRP浓度在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PCT在恢复期全部转阴 ;(3)sICAM 1与CRP呈正相关 ,r =0 339,P <0 0 1;PCT与sICAM 1、CRP浓度的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6 9、0 4 82 (P <0 0 1)。结论 sICAM 1≥ 30 0ng/ml对于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是一个具有较高灵敏度 (85 % )、中度特异度 (5 4 3% )的指标 ;所有检测指标中PCT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约登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防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败血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败血症及晚发型败血症,并根据发生感染的地点分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及医院感染.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新生儿败血症121例.早发型败血症50例(41.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40例(80%),其中含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5例(10%),革兰阳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例(20%).晚发型败血症71例(58.6%),其中社区感染56例(78.9%),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共30例(42.2%),革兰阴性杆菌26例(36.6%);医院感染15例(21.1%),革兰阴性杆菌7例(9.9%),其中产ESBLs株4例(5.6%),革兰阳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例(5.6%),真菌4例(5.6%),均为白色念珠菌.结论 早发型败血症及晚发型败血症、社区获得性败血症及医院感染败血症病原谱不同,均有多重耐药菌产生.  相似文献   

13.
核糖体DNA聚合酶链反应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16SrDNA高度保守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与血培养及非特异性诊断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拟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血标本进行细菌DNA检测。结果131例中,PCR检测阳性56例,阳性率为43%,明显高于血培养的阳性率(血培养阳性23例,阳性率18%)。131例拟诊败血症中,发现23例确诊败血症及31例临床败血症,对这54例败血症(血培养阳性23例+临床败血症31例)作PCR检查,结果阳性48例,阴性6例;对131例中的77例“非败血症”病例,PCR检测阴性69例,阳性8例。对血培养阳性的23例进行PCR,结果阳性22例。以血培养作为确诊标准,PCR检测的敏感性为96%,并不受抗生素治疗的影响。30例阴性对照组DNA的PCR分析均为阴性。结论在严格控制污染的条件下,细菌共同引物PCR技术能为新生儿败血症提供可靠的病原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lasma levels of tissue factor (TF), an angiogenic marker, and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an antiproliferative protein, in the childhood hemangiomas at proliferative and regressive stages. PROCEDURE: The study included 30 patients with hemangiomas and 30 healthy children. Localization, number, stage, type, duration of growth,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hemangiomas were determined. Venous blood samples from all individuals were collected into citrated tubes and centrifuged. Supernatant plasma was separated, aliquated, and stored at -70 degrees C until samples could be assayed. Plasma levels of TF and TFPI were measured with quantitative ELISA kits. RESULTS: Plasma TF and TFPI levels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udy and control groups. When plasma TF and TFPI levels of the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 the study group who were in proliferative and regressive stage were compared to each other,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uld be detected. CONCLUSIONS: Plasma TF and TFPI levels of our patients with hemangiomas were not different from healthy children and they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liferative and regressive stag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产科分娩、有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根据感染结局分为感染组及无感染组,检测两组新生儿脐血PCT、IL-6及CRP,比较两组新生儿脐血炎症指标的阳性率及各指标对宫内感染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有195例新生儿纳入研究,其中感染组24例,无感染组171例.感染组脐血PCT与IL-6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RP,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PCT敏感度70.8%,特异度94.2%;IL-6敏感度79.2%,特异度89.5%;CRP敏感度33.3%,特异度96.5%.PCT与IL-6结合诊断感染的敏感度为95.8%.结论 脐血PCT可作为宫内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而PCT与IL-6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16.
细菌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快速可靠诊断方法,以提高临床检测细菌的速度及准确性。方法以细菌16SrRNA基因为靶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细菌16SrR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选择临床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进行浓度梯度实验;对临床疑为新生儿败血症的830例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抽取静脉血分别做细菌16S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和血培养检测。结果临床常见分离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人基因组DNA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细菌荧光定量PCR最低能检测到3个细菌,其荧光定量CT值为37.90;对临床疑为感染性疾病的830例患儿标本中,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标本阳性率5.18%(43/830),血培养阳性率2.41%(20/83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标本荧光定量PCR检测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若以血培养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方法的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16%,正确诊断指数为0.972。结论建立了细菌16S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方法。其检测快速、简便,为新生儿败血症提供早期、敏感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Shao J  Huang XW  Sun MY  DU LZ  Tang YM  Le YL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7):510-51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89例疑似败血症患儿,通过临床表现、血培养及5项非特异性指标白细胞、血小板、血浆C反应蛋白、微量血沉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总数比值,分为败血症组39例和非败血症感染组50例.另设对照组1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结果败血症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率为(75.6±8.9)% ,显著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29.1±6.2)%和对照组(5.1±1.1)%(P均<0.05) ,非败血症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儿CD64表达率(79.5 ±3.5)%高于革兰阳性菌败血症(76.4±4.6)%,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败血症组经抗感染治疗后CD64表达水平下降.中性粒细胞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敏感性97.4%,特异性84.0%,阳性预测值82.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CD64检测阳性率62.9%(56/89)高于血培养19.1%(17/89)和5项非特异性指标29.2%(26/89)(P均<0.05).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测定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指标,并可以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晚发型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新生儿一旦感染,病情可以迅速恶化,故早期有效的抗菌素治疗至关重要.该研究的目的 就是通过回顾性地分析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LONS)的病原菌及其药敏,以指导临床早期对可疑LONS患儿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2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NICU收住的具有临床表现以及至少一次血培养阳性的LONS临床特点、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LONS多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院内感染22例,社区感染80例,院内感染组与社区感染组比较,患儿胎龄小,体重轻,发病早(t=2.255、P<0.01,t=8.818、P<0.01,t=7.5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血培养共检出110株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居首(50/103,48.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6/103,15.5%)、金黄色葡萄球菌(9/103,8.7%).社区感染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则为肺炎克雷伯菌.大部分(>80%)的葡萄球菌尤其是CNS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及头孢唑啉耐药,MRSA达66.7%(6/9),但对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大部分对利福平亦敏感.几乎所有(15/16)的ESBLS肺炎克雷伯菌具多重耐药性,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少数抗菌药物敏感.发现1例对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然而,未发现B组链球菌感染的病例.结论 LONS临床表现非特异性,B组链球菌不是温州地区社区感染LONS的主要致病菌.由于医院和社区抗菌素的滥用,出现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菌.对于可疑败血症患者应常规进行血培养以确定病原菌,并根据最可能的病原菌选用相关抗生素.为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减少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RP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 EMBASE、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89年1月至2011年7月),获得CRP诊断新生儿确诊败血症的文献。采用QUADAS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 1.4和RevMan 5.0软件检验各文献间的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95%C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行敏感度分析。结果 20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CRP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9(95%CI:0.65~0.72)和0.87(95%CI:0.86~0.89),SROC AUC为0.88,Q*指数为0.81。CRP>8 mg·L-1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95%CI:0.82~0.92)和0.86 (95%CI:0.81~0.90),SROC AUC为0.94,Q*指数为0.88;CRP≥8 mg·L-1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4(95%CI:0.47~0.61)和0.81(95%CI:0.76~0.85),SROC AUC为0.80,Q*指数为0.74;两者合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95%CI:0.65~0.74)和0.83(95%CI:0.80~0.86),SROC AUC为0.88,Q*指数为0.82。在纳入文献中标本来源和检测方法的差异等非阈值效应因素是产生异质性的原因。结论 CRP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有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相似文献   

20.
李斯特菌败血症六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6例由血培养证实的新生儿李斯特菌病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与转归,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识别.方法 调查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我院分娩活产婴儿12 538例,其中6例检出李斯特菌.比较此6例中的早产儿与足月儿在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指标变化、治疗措施、预后的差异.结果 李斯特菌病检出率为4.8%.6例均为早发型感染,由母亲孕期宫内感染所致.3例早产儿生后即有败血症多样临床表现,反应低下,肤色苍灰,呼吸窘迫,肝脏增大,皮疹,四肢肌张力低下;实验室指标明显异常,WBC(21.6~33.8×109)/L,N0.77~0.83;PLT(102~59×109)/L;CRP>(160~118)mg/L.3例早产儿合并有肺部病变,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死亡1例,痊愈2例.3例足月儿发病时间较晚,分别在生后62、63、165h,仅表现为发热,精神反应欠活跃;实验室指标轻度异常,WBC(4.8~40.7×109)/L,N 0.72~0.80;PLT(202~192×109)/L;CRP(22~33)mg/L.治疗后痊愈.确诊必须依赖于细菌培养.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治疗有效.结论 我国存在成人李斯特菌病散发病例,并导致母婴传播的发生.早期发现和检测,针对性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对孕妇进行食品安全性宣传教育,避免孕期感染,是防止新生儿李斯特菌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