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晓莉 《海峡药学》2016,(11):259-262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对我院上报的62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旨在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开展,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回顾性地分类统计分析我院2014~2015年收集上报的624例ADR报告.结果 624例ADR中,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70岁的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89例,占30.29%);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448例,占71.79%);最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为抗感染药(138例,占22.12%),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和中药类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以皮肤及附件为主(251例,占39.72%);62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占118例.结论 临床应该重视和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积极开展药学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王淑君  王凤霞  于玲  李红旭 《中国药房》2008,19(11):861-863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06年1月~2007年9月上报的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用药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01例药品不良反应共涉及药品74种,其中抗感染药占25.68%,中药制剂占31.0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70.30%)。结论: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应用及静脉用药的给药方式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易感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3.
孙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4,(33):132-13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8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52.5%,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0%,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意识,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总结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9~2011三年来63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居前三位依次是,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消化系统用药.结论 加强临床药学开展,建立建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才能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5.
2009年我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的87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的一般情况,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87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涉及51种药品,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54例(占62.07%);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其次,有6例(占6.90%);由静脉滴注用药途径引起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有61例(占70.11%);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1:0.64),65岁以上患者发生ADR多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占57.47%。结论我院抗菌药物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与上报的情况及特点,解析原因,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对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通过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上报的27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5例ADR中男女比例各半.14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比例相对较高;ARD临床表现类型以皮肤、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等较轻症状反应居多;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和中成药占绝大多数;静滴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比例较高.结论:重视对临床医护人员和不良反应监测员的宣传和培训,促进ARD监测工作高质量开展;加强抗感染药物和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根据病情、给药目的和药物性能遴选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医院2015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合理性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5年1~12月收集的17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8例药物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22例,占12.4%,新的不良反应61例,占34.3%.结论: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完善药品安全性再评价,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格分类,对我院2013年1—12月收集并上报的1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以41~50岁、51~60岁、61~70岁年龄组人群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以抗肿瘤药最多,其次为抗微生物药;注射给药途径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结论:应重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率,为加强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更好的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指明方向。方法根据我院2011年~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按照给药途径、药品类型、患者年龄等进行分析。结果在180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占30%,心血管系统药占23.89%,中成药例占23.33%位居前三位。ADR多发于60岁以上患者,占53.89%。结论在重视ADR监测上报工作的同时,要同步加强临床药学其他方面的工作,要深入临床深入患者,规范临床合理用药,预防并减少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整理我院2015年度上报ADR报告444份,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统计,分析.结果:44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老年患者(﹥50岁)发生较多,占53.6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为主,占60.59%;抗感染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1.08%;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常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受累组织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多,分别占38.06%和22.97%.结论:临床用药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院3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5年上报的348例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涉及广泛,发生频率排在前3位的是抗感染药物、循环系统用药、解热镇痛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是对皮肤、附件、消化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呼吸系统等的损害。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分析我院皮肤药物反应的药品种类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早诊断和及时处理。方法:对我院2015~2017年收集的352例药物致皮肤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类型、患者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涉及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52例皮肤不良反应病例涉及的药物共有130种,其中抗菌药物居首位,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一般的不良反应294例,严重的不良反应47例,新的不良反应11例。结论:临床医生应关注严重皮肤药物反应表现与危险因素,减少药源性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王海莲 《中国药师》2017,(10):1812-1814
摘 要 目的:通过药师参与药品不良反应案例的分析实践,体现药师在解决患者用药问题和用药风险防范中的价值。方法: 药师对4例药品不良反应咨询案例进行分析,并利用专业知识为患者给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 药师可以识别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风险,对患者家属解释用药后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妥善处理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以避免医患纠纷,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预后的患者给出合理建议。结论: 药师在用药风险防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承担起药学监护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曾丽宁 《北方药学》2015,(4):148-149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减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8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基于了解并掌握患者实际状况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制定预防策略。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诱导因素包括合并用药、原发病、年龄、饮酒、饮食、输液速度、药物质量、个体差异等。结论:在临床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过程中,要关注抗菌效应,深入分析不良反应诱导因素,基于常规治疗强化服务意识,掌握药理知识,把握常用剂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规范使用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左氧氟沙星常见不良反应成因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提高左氧氟沙星临床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水平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对若干典型病例的分析,阐述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特点、成因及值得临床参考的对策。结果:加强合理用药指导获得了有效防范与处置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左氧氟沙星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药品不良反应基本特点的认识,注意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使之能够有效地防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药品不良反应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赵薇  周本立  张岷  黄林  孟丽 《中国新药杂志》2012,(10):1186-1188
目的:评价国产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方法:从日常收集、市场调查、文献资料3个方面收集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上市后的不良反应,对其进行类型分析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结果:上市6年共销售1 074万人份国产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收集不良反应2 519例;不良反应以一般反应为主,局部反应和发热较多,严重不良反应数量极少。结论:国产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上市后广泛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与重症多形红斑的相关性,为布洛芬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 1 例布洛芬混悬液导致重症多形红斑的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 事件关联性评价标准,布洛芬混悬液引起重症多形红斑的可能性较大。 查阅文献,布洛芬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型药疹,罕见重型药疹,也有布洛芬引起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n 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剥脱性皮炎、超敏反应综合征等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个例报道。 结论:布洛芬临床应用广泛,耐受性好,但需警惕其严重皮肤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临床表现、临床转归,为临床合理与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2015年上报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同时药师要积极参与用药安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建议,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降低药品质量风险、保障公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总体情况、基本药物监测情况、抗感染药物监测情况以及中药注射剂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覆盖率逐年增加;收集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也逐年增多;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主要来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仍居首位。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事业的稳定运行是公众安全用药的有力保障,应当形成全员参与的意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高对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力度;重视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洁娜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58-159
目的: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制度。方法: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的工作制度,提高报表的质量和数量。结果:ADR报表数量上升,报表质量大幅提高。结论:有效的ADR监测制度和措施,能促进医院ADR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