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间质干细胞的多向潜能性研究目前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至不同定位组织后是否有向其组织分化并产生相应的功能?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于脑皮质缺血性梗死灶的周围,观察其向神经分化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材料实验于2002-11/2003-11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完成.选择清洁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造模的梗死组32只和不造模的对照组16只.梗死组又随机分成移植组16只和磷酸盐缓冲液组16只;以前囟为参考点,尾侧3 mm旁开1.5 mm,深度2.0~3.0 mm,分别移植5 μL(5×104 L-1)间质干细胞或磷酸盐缓冲液.方法从非血液系统疾病的胸外科手术中摘取的肋骨骨髓中分离、纯化而获得的间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各组大鼠在移植后第2,6周末麻醉,对标本移植部位进行25 μm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的表达,评估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随机抽取移植组8只大鼠,磷酸盐缓冲液组8只大鼠,在移植前和移植后2,6周末用横木行走试验评分法观察大鼠全身状态和反应能力,对照组16只大鼠与移植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同时测评.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脑皮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的表达.②横木行走试验评定大鼠运动功能.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第2周末移植间质干细胞位置可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表达呈现阳性.第6周末移植间质干细胞位置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表达也呈出阳性.而磷酸盐缓冲液组相应注射部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表达均为阴性.②对照组无明显神经症状,评分均为9分.移植2周后,移植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磷酸盐缓冲液组[(6.7±0.9)分,(5.3±1.0)分,(P<0.05)].移植6周后,移植组运动功能评分也高于磷酸盐缓冲液组[(8.9±1.1)分,(7.2±0.8)分,(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在中枢神经系统有趋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表达了某些神经元胶质细胞的特性.移植组大鼠横木行走试验运动功能评分高于磷酸盐缓冲液组,并显示出明显的神经功能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到脑梗死大鼠梗死区,观察MSCs对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探索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新方法。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MSCs通过立体定向移植到脑梗死部位,并与假手术移植组、脑梗死对照组比较。结果:移植入脑的MSCs在正常脑组织与梗死区能存活至少4周以上,并发生迁移,至第3周移植治疗组迁移范围为(3.626±1.831)mm2,明显比假手术移植组(1.534±0.475)mm2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7863,P<0.05);接受MSCs移植后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NSS)得分低于另两组。结论:MSCs能在脑梗死区存活、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梗死大鼠缺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桂莉  李露斯  范文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60-6062,i002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到脑梗死大鼠梗死区,观察MSCs对脑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探索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新方法。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MSCs通过立体定向移植到脑梗死部位,并与假手术移植组、脑梗死对照组比较。结果:移植入脑的MSCs在正常脑组织与梗死区能存活至少4周以上,并发生迁移,至第3周移植治疗组迁移范围为(3.626&;#177;1.831)mm^2。明显比假手术移植组(1.534&;#177;0.475)mm^2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7863.P&;lt;0.05);接受MSCs移植后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NSS)得分低于另两组。结论:MSCs能在脑梗死区存活、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梗死大鼠缺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导管室完成。①选择21只中国小型家猪,三四个月龄,体质量30-4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心肌梗死模型。②10余天后实验组将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区,对照组在梗死区植入营养液。(要)8周后,以心脏彩超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观察梗死心肌的恢复及心功能的变化。④最后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21只家猪,实验过程中死亡3只,1只建模未成功,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9只,对照组8只。②心脏彩超显示实验组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42.07&;#177;2.06)%,(47.00&;#177;2.36)%,P〈0.05]。③^99Tc^m-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比移植前缩小[(34&;#177;12)%,(21&;#177;10)%]。④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32&;#177;1.26)个/0.2mm^2,(4.61&;#177;1.32)个/0.2mm^2,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后,可使梗死面积缩小,心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前后脑梗死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MSCs移植对神经系统功能客观检查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于移植前(MCAO术后1周)及移植后2周、4周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移植治疗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各项指标与移植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移植后4周时P1-N1峰峰值为(4.26&;#177;1.53)μV,P1潜伏期为(14.07&;#177;3.01)ma,N1潜伏期为(15.62&;#177;2.93)ms,移植前P1-N1峰峰值为(2.34&;#177;1.62)μV,P1潜伏期为(17.33&;#177;2.35)ms,N1潜伏期为(19.23&;#177;3.16)ms。在各时顶点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好转,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动物实验显示MSCs移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导管室完成。①选择21只中国小型家猪,三四个月龄,体质量30~4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心肌梗死模型。②10余天后实验组将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区,对照组在梗死区植入营养液。③8周后,以心脏彩超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观察梗死心肌的恢复及心功能的变化。④最后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21只家猪,实验过程中死亡3只,1只建模未成功,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9只,对照组8只。②心脏彩超显示实验组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犤(42.07±2.06)%,(47.00±2.36)%,P<0.05犦。③99Tcm-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比移植前缩小犤(34±12)%,(21±10)%犦。④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32±1.26)个/0.2mm2,(4.61±1.32)个/0.2mm2,P<0.05犦。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后,可使梗死面积缩小,心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但当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到体内后,其分布和定居情况不明,这关系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可以作为靶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目的: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设计:析因设计。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中山大学博士后科研基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药理教研室完成。选取清洁级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5组:CCL4 门静脉移植组(6只)、门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CCL4 尾静脉移植组(6只)、尾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混合组(12只)。方法:①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以细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移植量为0.5mL/100g。②CCL4 门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门静脉移植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CCL4 尾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尾静脉移植对照组: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混合组:前4组条件下,各设2只大鼠移植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另设CCL4喂养3d和正常喂养大鼠各2只,不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③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肝脏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体外扩增及表型鉴定结果。②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③移植同源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鼠的生长情况观察。④各组肝脏组织中绿色荧光蛋白阳性DNA数的定量检测结果。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Percoll梯度分离液分离大鼠骨髓,所获得的细胞传代、扩增后,形态呈基本一致的梭性。细胞表面不表达CD34与CD45,而表达CD29,CD44,CD90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是骨髓中区别于造血干细胞的另一群处于未分化状态的非定向干细胞。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24h后即可见发绿色荧光的细胞。48~72h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强度增强,高倍视野下转染率达20%~30%,多为明亮的绿色荧光的细胞。作为对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未发现发绿色荧光的细胞。③所有大鼠从不同途径移植标记或未标记的同源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第1天精神、食欲差,少活动;移植后第2天基本恢复正常饮食和精神,各组大鼠之间无明显差异。④除混合组外,其余各组于移植术后第3,7天,肝脏内均可检测到含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且CCL4 门静脉移植组、CCL4 尾静脉移植组肝脏组织中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DNA数显著高于门静脉移植对照组、尾静脉移植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干细胞定居于肝脏的时间与细胞数量可能与肝脏是否受损有关,与移植途径关系不密切。正常动物肝脏未受损情况下,干细胞可定居于肝脏,定植的细胞量与移植途径、移植后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在大鼠肝内的定居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但当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到体内后,其分布和定居情况不明,这关系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可以作为靶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 目的:探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其定居于肝脏的能力。 设计:析因设计。 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中山大学博士后科研基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科。 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药理教研室完成。选取清洁级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5组:CCL4+门静脉移植组(6只)、门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CCL4+尾静脉移植组(6只)、尾静脉移植对照组(6只)、混合组(12只)。 方法:①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标记,体外扩增后,以细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移植量为0.5mL/100g。②CCL4+门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 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门静脉移植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门静脉移植。CCL4+尾静脉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每天按20g/L的CCL4 2.5mL/kg体质量灌胃饲养,首次计量加倍,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尾静脉移植对照组:移植前正常饲养,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尾静脉移植。混合组:前4组条件下,各设2只大鼠移植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另设CCL4喂养3d和正常喂养大鼠各2只,不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③于移植后的第3,7天,通过荧光定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替代受损组织,并可分泌生长因子和营养因子来促进其体内细胞的存活和分化。实验将体外扩增和Hoechst33342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缺血性大鼠侧脑室内,观察干细胞在大鼠脑内的生存、迁移、分化情况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7-06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科研部完成。①取体质量120~160g的SD大鼠用于制备移植细胞;另取80只体质量250~300g的SD大鼠用于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应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及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标记。③将造模成功的75只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15只;磷酸缓冲液组30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30只,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大鼠缺血侧脑室中。④术后1,3,6,12,24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33342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内的生存和迁移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结果:①细胞移植后6d,12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磷酸缓冲液组(P<0.05)。②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并向缺血区域迁移。③移植第24天Hoechst33342/微管相关蛋白2、Hoechst3334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占Hoechst33342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为(10.45±1.35)%,(8.73±1.38)%。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中存活,并向缺血区域附近迁移,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同时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替代受损组织,并可分泌生长因子和营养因子来促进其体内细胞的存活和分化。实验将体外扩增和Hoechst33342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缺血性大鼠侧脑室内,观察干细胞在大鼠脑内的生存、迁移、分化情况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12/2007—06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科研部完成。①取体质量120~160g的SD大鼠用于制备移植细胞;另取80只体质量250~300g的SD大鼠用于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应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及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标记。③将造模成功的75只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15只;磷酸缓冲液组30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30只,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大鼠缺血侧脑室中。④术后1,3,6,12,24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33342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内的生存和迁移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 结果:①细胞移植后6d,12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磷酸缓冲液组(P〈0.05)。②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并向缺血区域迁移。③移植第24天Hoechst33342/微管相关蛋白2、Hoechst3334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占Hoechst33342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为(10.45±1.35)%,(8.73±1.38)%。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中存活,并向缺血区域附近迁移,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同时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千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2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77;1.8)%比(42.4&;#177;1.9)%,心外膜:(55.2&;#177;1.7)%比(43.5&;#177;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77;1.1)%比(33.5&;#177;0.9)%,心外膜:(46.5&;#177;0.9)%对(32.8&;#177;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177;3.8)比(98.2&;#177;4.6)mmHg,心外膜:(105.4&;#177;2.3)比(102.3&;#177;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177;811)比(6987&;#177;612)mmHg/s,心外膜:(8158&;#177;745)比(7015&;#177;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行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受损心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6在上海胸科医院完成。选取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模型对照组,20只/组。①两组大鼠均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造模0.5h后,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于结扎点下方缺血区域组织注射Dil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3×106个,模型对照组心肌缺血区域注射100μL生理盐水。②造模后4~6周处死两组大鼠,取出心脏,剪除双侧心房及右心室,沿左心室长轴由心尖到底部做3mm厚切片,镜下观察心肌梗死区域病理组织学表现。③选择心肌梗死表现明显的蜡块切片,行酸性复红染色,用LeicaQWin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自动测量出切片中心肌梗死组织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化检测梗死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actorⅧ蛋白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梗死心肌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光镜下两组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心肌梗死灶,梗死心肌区域细胞肿胀坏死,严重缺血坏死区出现心肌溶解。但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上述改变明显弱于模型对照组,其心肌梗死中层可见条索状的梗死灶及纤维瘢痕灶,并且有残存的心肌呈岛状散在分布,纤维瘢痕区域心肌细胞、微血管和毛细血管数量均明显增加,侧支循环丰富。另外,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初期4只大鼠心内膜面有灶性软骨生成,向心室腔突起。②梗死心肌面积百分率的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梗死心肌面积百分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3.69±0.48)%,(19.20±1.77)%,t=7.621~10.820,P=0.001]。③梗死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actorⅧ免疫组化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注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actorⅧ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未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FactorⅧ。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大鼠心脏内可以转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或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理想的细胞来源。心内膜面有灶性软骨生成可能是由于注射细胞时进针太深,警示注意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脑梗死大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表达神经元表面标志物,提示其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十细胞移植后在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拟进一步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观察,于2004-12/2007-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16周龄雄性SD大鼠6只,1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只建屯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方法:取第2代人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48 h行BrdU标记.脑梗死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mL细胞悬液,约含有3×106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脑内的存活情况及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晦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后28 d,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脑梗死灶(海马)边缘聚集大量BrdUJ阳性细胞,而健侧脑组织中BrdU阳性细胞数量相对较少.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草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结论:骨髓间充质十细胞纤静脉移植入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脑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前后脑梗死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MSCs移植对神经系统功能客观检查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于移植前(MCAO术后1周)及移植后2周、4周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移植治疗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各项指标与移植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移植后4周时P1-N1峰峰值为(4.26±1.53)μV,P1潜伏期为(14.07±3.01)ms,N1潜伏期为(15.62±2.93)ms,移植前P1-N1峰峰值为(2.34±1.62)μV,P1潜伏期为(17.33±2.35)ms,N1潜伏期为(19.23±3.16)ms。在各时顶点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好转,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动物实验显示MSCs移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异位移植在椎间盘内的存活、迁移情况及外源基因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1-10/2003-07在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每只兔子的椎间盘均被随机分为4个区组,即正常对照组(L2~3)、生理盐水组(L3~4)、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组(L4~5)及BMP-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组(L5~6)。分别进行髓核注射,正常对照组不注射;生理盐水组注射20μL生理盐水;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组注射20μL林格氏液包含1×105的含绿色荧光蛋白的骨髓间质干细胞;BMP-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组注射20μL林格氏液包含1×105的含BMP-绿色荧光蛋白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术后1,3,6个月取材,荧光显微镜观察髓核组织内绿色荧光强度;DNA-PCR分析新霉素抗性基因的DNA拷贝数。结果:32只白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髓核组织内绿色荧光强度比较: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组及BMP-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组髓核组织内可观察到荧光的存在,随时间的增加,荧光变得比较分散。两组荧光的分布和强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②各组髓核组织内新霉素抗性基因表达水平比较: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组及BMP-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组术后1,3,6个月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移植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在髓核内存活、迁移,外源基因可以在髓核内表达,提示基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策略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潜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8)%比(42.4±1.9)%,心外膜:(55.2±1.7)%比(43.5±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1)%比(33.5±0.9)%,心外膜:(46.5±0.9)%对(32.8±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3.8)比(98.2±4.6)mmHg,心外膜:(105.4±2.3)比(102.3±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811)比(6987±612)mmHg/s,心外膜:(8158±745)比(7015±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来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治疗作用,接受细胞移植的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进一步证实该作用.目的观察接受MSCs局部注射移植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以了解MSCs移植对梗死区超微结构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4/2002-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所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幼年及成年Wistar大鼠1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移植组6只和对照组6只.干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MSCs注射至大鼠脑梗死区,两组大鼠于移植后第4周电镜观察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组及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接受移植的梗死区可见外形幼稚的细胞存活,并围绕在神经元周围,梗死区神经元胞浆中出现了丰富的游离核糖体,而对照组大鼠梗死区神经元胞核固缩,并有嗜神经细胞现象.结论大鼠MSCs移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每周观察、记录移植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功能状况(NSS评分、转棒实验);于移植后1~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检测移植大鼠大脑人细胞核抗原、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及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脑梗死模型鼠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8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均可检测到人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一二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巢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存续至8周。移植后2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的表达。移植后4~8周,在海马、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量mRNA的表达。结果证实,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病变部位,继而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形成,改善移植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后不同时问。对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3月龄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细胞移植组30只,损伤对照组30只,正常对照组6只。假伤组6只。细胞移植组和损伤对照组根据处死时问不同分为术后3,7,14,21,28d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组。①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细胞传至第3代用于实验。②细胞移植组和损伤对照组采用改进Feeney’s自由落体装置建立大鼠刨伤性脑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假伤组仅开骨窗不至伤。③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纯化、扩增并经Brdu标记后,细胞移植组无菌条件下将总体积1mL的3&;#215;10^6个骨髓基质细胞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其余3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通过神经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善情况,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脑内存活迁移情况和对损伤皮质细胞凋亡影响情况。结果:实验选用大鼠7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细胞移植组于术后7,14,21,28d分别为(15.3&;#177;2.7),(16.4&;#177;2.5),(16.9&;#177;2.1),(18.3&;#177;1.7)分,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t=3.15,2.96,2.25,2.92,P均〈0.05)。②细胞移植组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除移植后28d外,其他各时问点损伤皮质周边区均发现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为呈棕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单核细胞。③术后不同时问各组原位末端标记检测法染色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伤组镜下观察未见典型凋亡细胞,偶可见非特异性淡染细胞散在分布;细胞移植和损伤对照各时间点除移植后28d外,在伤侧皮质区均可见有较多的凋亡细胞。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问点伤侧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与损伤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伤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率在移植后7,14,21d明显降低[(17.26&;#177;2.71),(11.78&;#177;2.52);(12.76&;#177;1.52),(7.66&;#177;1.54);(7.40&;#177;1.22),(3.32&;#177;1.51)%;t=3.62,5.78,5.14,P均〈0.01]。结论: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能够减少脑损伤后细胞的凋亡,从而明显促进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提示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脑损伤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每周观察、记录移植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功能状况(NSS评分、转棒实验);于移植后1~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检测移植大鼠大脑人细胞核抗原、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及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脑梗死模型鼠NSS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 < 0.01),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 < 0.0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8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均可检测到人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一二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巢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存续至8周.移植后2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的表达.移植后4~8周,在海马、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量mRNA的表达.结果证实,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病变部位,继而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形成,改善移植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