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掌握四川省大骨节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为大骨节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18年在23个、11个和13个病区县开展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工作,监测覆盖全省32个病区县,每个县抽取5个病区乡(不足5个者全部抽取),在每个病区乡抽取3个病区村作为调查点(不足3个者全部抽取),对调查村全部7~12岁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和右手正位X线检查,按照《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207-2010)进行临床和X线诊断,统计检出率。结果2016-2018年,全省临床I度及以上患者检出率均为0,平均X线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6%、0.12%和0;以县为单位统计的X线阳性检出率为0%~0.55%,以村为单位统计的X线阳性率为0%~2.94%(1/34);X线阳性均为干骺端改变。结论四川省大骨节病病区儿童病情均保持消除水平。 相似文献
2.
2005年四川省大骨节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四川省大骨节病病情。方法随机抽取6个大骨节病活跃病区县进行儿童右手X线检查和成人大骨节病病情调查,采集儿童发样及当地主食粮样进行硒含量检测。结果①儿童X线检出率平均4.86%(0.96%~6.93%);②成人大骨节病平均患病率32.10%,其中Ⅰ度患病率17.2%,Ⅱ度患病率10.2%,Ⅲ度患病率4.8%;各地区中若尔盖患病率最高,达50%,壤塘、色达、阿坝、旺苍、汉源患病率分别为41.0%、33.3%、30.4%、24.4%、15.8%;③儿童发硒水平平均为0.270±0.079mg/kg;④粮食硒含量平均为0.0123±0.0102mg/kg。结论所调查地区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处于控制或基本控制范围,但仍然有新发,成人大骨节病病情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三门峡市大骨节病病情现状,为大骨节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及河南省<2007年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实施方案>的要求,2008年在三门峡市大骨节病病区选择地形、地貌、生产及生活方式上具有代表性的陕县张村乡窑店、庙洼村,灵宝市朱阳镇朱阳村进行7~12岁儿童大骨节病临床调查,同时拍右手X线片、采集部分儿童发样和...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通过常规监测,掌握宁陕县大骨节病区7~12岁儿童大骨节病患病情况,评估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效果。方法按照《陕西省大骨节病监测方案》,对全县6个大骨节病区7~12岁儿童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结果2004—2014年,全县6个病区7~12岁儿童大骨节病平均检出率为0.34%。2004年大骨节病检出率为3.33%;2005年为3.33%;2006年为0.66%;2007年为0.95%;2012、2014年未检出大骨节病患者,宁陕县大骨节病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宁陕县大骨节病防治已达到国家消除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西安市大骨节病病区大骨节病(KBD)消长趋势和硒盐食用情况,掌握大骨节病病情现状,为制定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监测方案选择病区7~12岁儿童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随机采病区居民用户盐样,检测盐硒含量。[结果]临床共监测儿童3955人,检出大骨节病早期及I度以上大骨节病患者各222例和17例,临床检出率分别为5.61和0.43。X线共拍片2248人,检出阳性38例,检出率1.69。居民用户硒盐合格率从2001年的52.5上升到2008年的96.8。[结论]西安市大骨节病病情呈下降趋势,硒盐供应情况良好。应该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建立防治大骨节病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9.
阿坝县大骨节病22年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骨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骨关节病,主要以青少年四肢骨关节干骺端病理改变为主。1983年阿坝县对疾病活跃重病区乡7~12岁儿童X线检查,结果检出率高达74.6%,干骺端检出率51.2%。为了掌握变化趋势,探索病情自然下降的相关因素,从1983年开始在阿坝县的活跃重病区进行了连续22年大骨节病情和居民生活、经济环境变化动态监测,目前已达到控制标准,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阿坝州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综合治理措施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根据《2008年阿坝州大骨节病58个监测点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病情轻、中、重程度,设立大骨节病病情监测点58个,开展大骨节病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共临床检查22 259人,查出Ⅰ度及Ⅰ度以上大骨节病患者6 408人,平均患病率为28.79%。其中临床检查6~13岁儿童3 802人,查出Ⅰ度及Ⅰ度以上大骨节病6人,检出率为0.16%;拍摄6~13岁儿童X线片2 540张,X线阳性片69张,平均检出率为2.72%;采集6~13岁儿童发样297份;发硒值(均值±标准差)为0.21±0.066 mg/kg;采集主食粮样250份,T-2毒素值(均值±标准差)为7.71±5.31 ng/g。结论阿坝州大骨节病患者多、病情重、X线阳性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四川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动态,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2007-2009年疫情资料;在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鼠,将鼠肺冷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2007-2009年全省累计发病284例,死亡2例,主要发病地区为凉山州、南充市、广安市和达州市;在凉山州盐源县、达州市开江县和南充市3个监测点共捕获鼠10种2046只,总鼠密度10.29%,居民区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四川短尾鼩和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病毒率为2.22%。结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仍是四川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盐源县为家鼠型出血热疫区,四川省的其他发病地区为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监测结果提示四川省今后2~3年本病可能仍将在低发状态波动,今后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四川省死因监测点2002-2007年居民糖尿病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2-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卫生部指定的死因登记报告专用软件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监测居民糖尿病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结果 2002-2007年,糖尿病死亡率由7.13/10万上升到9.93/10万,女性高于男性(χ2=74.41,P0.01),城市高于农村(χ2=519.83,P0.01),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长。结论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城乡之间、男女之间死亡水平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2007-2009年四川省旱獭鼠疫流行病学监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7-2009年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流行态势,为四川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疫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查。结果2007-2009年调查发现:每个年度均发生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流行;发现染疫动物3种,包括喜马拉雅旱獭、牧犬和藏系绵羊;分离鼠疫菌25株,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9份、旱獭血清最高滴度1∶1024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28份、旱獭最高滴度1∶409600;发现蚤类4科10属11种,主要传播媒介为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结论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呈连续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四川省狂犬病监测点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状况,为狂犬病相关防治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05-2009年四川省狂犬病高发的6个县为监测点,要求每个监测点选择1个县级疾病控制中心和2个乡镇卫生院的犬伤门诊对犬/猫伤处置及相关情况进行登记。对其中3个监测点采集的258份犬标本使用免疫荧光法进行犬只带毒检测。使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Excel2007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6个监测点共登记4 835例暴露者,男女比例为1.05∶1;15岁以下儿童暴露占32.60%;6~9月暴露占全年的45.93%;上下肢暴露占66.39%;Ⅲ级暴露占55.56%。暴露者注射疫苗率为98.87%,Ⅲ级暴露注射免疫球蛋白为23.49%。结论 6个监测点犬伤门诊就诊数男女几乎相等,低年龄组暴露为主,夏秋季暴露居多,暴露部位主要为上下肢,犬伤者暴露后使用狂犬免疫球蛋白意识不强。尚需加强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犬伤处置培训;加强对农民狂犬病预防知识及伤口处置等预防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6.
1997-2008年四川省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四川省1997-2008年鼠疫监测结果,为进一步做好鼠防工作提供对策.方法 统计、整理、分析四川省1997-2008年鼠疫监测工作总结资料.结果 四川省疫源地面积从1997年的21 000 km2增加到2007-2008年的25 545 km2,染疫动物从1997年的2种增加到2007年的9种及蚤类3种,检出鼠疫杆菌144株,鼠疫F1抗体阳性211份.结论 鼠疫疫源面积逐渐扩大,染疫动物逐渐增加,提示应高度关注鼠疫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0年四川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血吸虫病现状及疫情变化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四川9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2010年钉螺和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结果9个监测点居民血检阳性率在2.73%~17.02%之间,平均血检阳性率和感染率(Kato—Kmz法)分别为7.62%和0.10%,人群感染度(EPG)几何均数为0.003,耕牛感染率为1.02%。共查出钉螺面积128285m。,活螺密度在0.02~1.29只/0.1m2之间,平均活螺密度为0.21只/0.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四川省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家畜管理以及钉螺控制,防止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四川省城市与农村儿童伤害发生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关政策和伤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到青羊区和米易县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首次就诊的0-14岁儿童伤害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儿童伤害病例7 486例中城市儿童4 822例,农村儿童2 664例;男童伤害病例多于女童,城市和农村儿童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70:1和2.02:1。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段儿童伤害监测病例构成比(城市,农村):0岁-(2.468%,1.646%)、1岁-(26.027%,13.776%)、3岁-(27.934%,23.198%)、6岁-(31.398%,35.623%),12-14岁(12.173%,25.938%)。1年中,城市儿童伤害发生的月份最高在8月份,最低在3月份,农村儿童最高在11月份,最低在2月份。1天中,城市儿童伤害发生的时刻最高在20:00,最低在03:00;农村儿童伤害发生的时刻最高在10:00,最低在07:00。城市儿童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顺位为:跌倒坠落,动物伤,车祸,烧烫伤、刀/锐器伤,钝器伤。农村儿童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顺位为:跌倒坠落,钝器伤,车祸,刀/锐器伤,动物伤,烧烫伤,城市儿童伤害发生的地点顺位为:家中,公共居住场所,学校和公共场所,公路/街道;农村儿童伤害发生的地点顺位为:家中,学校和公共场所,公共居住场所,公路/街道。城市与农村儿童伤害发生的活动前3位分别是休闲活动,体育活动,家务学习。结论四川省儿童伤害监测病例的伤害发生的伤害事件基本情况(原因、地点、活动、意图)与儿童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户籍等)密切相关。建议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伤害干预措施。对于农村的儿童,应该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19.
2006—2008年四川省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2006—2008年四川省国家级疟疾监测点数据和全省疟疾疫情报告的分析比较,了解四川省疟疾流行特点和趋势。方法根据疟疾发病,媒介分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分别选择筠连县巡司镇、青神县瑞峰镇和江阳区方山镇作为国家级疟疾监测点,进行居民疟疾发病情况、防蚊措施等调查,对疟疾媒介进行密度调查和分类鉴定,对“三热”病例进行血检,对部分人群进行疟疾抗体水平监测;并收集同期四川省疟疾防治工作报表及全国网络直报疟疾疫情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2006—2008年3个监测点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分别为17例、3例和0例;捕获按蚊数是66只、20只和28只,其中嗜人按蚊数为6只、1只和1只,其余均为中华按蚊。2006—2008年全省报告的疟疾发病数分别为317(0.38/10万)、214(0.25/10万)和133(0.17/10万),其中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分别占64.35%、64.95%、83.46%。结论监测点的结果与全省疫情基本一致,疟疾发病均呈现低且逐年下降趋势,表明监测点的结果具有代表性,对全省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输入性疟疾已成为四川省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四川省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评价免疫策略的效果,为针对麻疹的免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0年按照麻疹发病率分层随机抽取6个抽样点(8个县区),共调查1 269人,检测血清麻疹IgG水平.结果 被检测人群中,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3.07%,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 775.30 (95% CI:1701.10~1 849.80).1岁以上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浓度均较高;婴儿在3月龄后抗体阳性率下降明显;8~11月龄儿童接种首剂次麻疹疫苗的抗体阳性率为86.57%;育龄妇女的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巴州区的14岁以下人群标准化抗体阳性率低于90%,发生了麻疹暴发疫情.结论 四川省1岁以上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高,但婴儿抗体水平衰减较快,加强育龄期妇女接种对控制婴儿发病的作用比较有限;有必要及时接种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