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而言,故称偃啼。引起夜啼的原因多是由于脾寒、心热、阴血亏虚或惊骇客忤引起。笔者应用夜啼散治疗小儿夜啼7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72例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2~5个月者16例,6~8个月者24例,8个月~1岁者32例;病程5~10天者 24例, 10~15天者18例, 15~20天者18例,20天~1个月者12例。2药物组成及治疗方法 五倍子6g、炒莱菔子3g、木香3g、白芍3g、朱砂0.5g、蝉衣3g、甘草2g。将前药熔于研面,以…  相似文献   

2.
夜啼宁治疗小儿夜啼2例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226002)陈克明关键词夜啼症夜啼宁祛风镇惊安神小儿夜啼表现为昼日安静,入夜啼哭不安。笔者在《医宗金鉴》蝉花散的基础上,自拟夜啼宁方治疗本症,每获良效,兹介绍如下。例1:毛某某,男,4/12岁,198...  相似文献   

3.
4.
蝉蜕钩藤散治疗小儿夜啼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夜啼多见于婴幼儿 ,以入夜啼哭不安 ,或每夜定时啼哭 ,甚则通宵达旦为临床表现。本病病因尚不清楚 ,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肠道功能不成熟或体质有关。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蝉蜕钩藤散加减治疗小儿夜啼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 ,入夜定时啼哭不止 ,轻重表现不一 ,但白天安静。排除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表现。1.2 临床资料 :5 2例病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其中中药组 32例 ,男 19例 ,…  相似文献   

5.
夜啼指初生儿夜间啼哭不安,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如常,且应排除引起小儿啼哭的其它因素。本证在临床上无病理体征,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虽对小儿发育无大碍,但影响小儿饮食及家人休息,进而导致其它疾病。中医认为本证主要由脾寒、心热、惊恐所致。多年来笔者据小儿用药困难之特点,运用药枕治疗本证30余例,疗效满意,观介绍如下。治疗方法云警5儿、菊花809、钩藤809、竹叶509、灯心草509、沈拍209,打碎后装于约50厘米长、35厘米宽的白袋内,夜间枕用,早晨将药袋装于塑料袋内,折口防气味散失,次夜维用。如天冷,可在药下加热袋以助…  相似文献   

6.
秦骥 《光明中医》2005,20(5):65-66
小儿夜啼是哺乳婴儿的常见睡眠障碍表现,俗称“睡反”。白天婴儿精神萎靡瞌睡,而在夜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我们采用宝贝夜宁散敷脐治疗20例小儿夜啼,获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20例小儿夜啼治疗对象,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规定的病例选择标准。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个月至10个月,病程3~15天。均未用其他药物治疗。2宝贝夜宁散的制备与使用方法宝贝夜宁散的组方:血竭3g,冰片1g,菖蒲6g,朱砂1g,磁石5g,肉桂6g。研粉混用,干燥装粽色瓶备用。使用方法:先用盐水棉球擦净婴儿肚脐,然后用干棉签(球)使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小儿夜啼症疗效;方法小儿夜啼症是婴儿期的常见病,笔者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用自拟方夜啼平安饮治疗小儿夜啼症98例;结果治愈率97%,有效率100%;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夜啼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小儿常因受到惊吓后,在夜深人静时突然惊醒,嚎啕大哭,难停难止。近几年来,治疗小儿惊恐型夜啼,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8例,最大者7岁,最小者2岁,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均为门诊患者,病程最长者达4个月,最短者20天。2 一般症状夜间突然惊醒哭啼,哭声怪异,久而不止。神态惶恐不安,面色灰暗或苍白。冷汗,尿床,甚者惊颤,紧抱父母。脉急数,其它体征均为正常。探其发病原因时,均有受惊恐的经历。3 治疗方法基本用药:琥珀6g、磁石10g、石菖蒲6g、茯神10g、龙骨10g。体质虚弱者加当归6g、黄芪6g、…  相似文献   

9.
夜啼多见于周岁内的哺乳婴儿,多与心经积热、脾胃受寒、卒受惊恐、瘀血阻络[1]、胃肠积热[2]、少阳郁热[3]、心脾气虚[4]等因素有关。本文仅就近十余年来各地治疗本症的报告加以整理介绍如下。内服药法王氏[5]报告684例,均用古方调中散方(木香、川楝子、没药、茯苓、桂枝、青皮、莱菔子、枳壳、槟榔、炙甘草)煎服治疗,兼心热者加黄连、木通、竹叶;惊恐者加钩藤、天麻、琥珀。结果治愈率96.2%,总有效率98.97%。王氏[6]报告158例,以蝉花散(蝉衣、薄荷)为主方,心热者67例,主方加川黄连、淡竹叶;惊恐者41例,加僵蚕、胆星;脾寒者33例,加炮姜、人…  相似文献   

10.
夜啼是儿科常见病种,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中医治疗夜啼的历史悠久,常从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3个角度进行论治。亦可从肝脾角度出发,以安魂静脾法治疗肝魂不位证、脾不主静证小儿夜啼。现从夜啼病鉴别、中医治疗夜啼历史源流、从肝脾论治小儿夜啼机理、治疗验案四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金峰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597-597
夜啼 ,是指 1岁以内的哺乳婴儿 ,因寒、热、受惊而致的夜间定时啼哭 ,甚则可通宵达旦 ,而白天如常人的疾病。笔者自拟安卧汤为基础方 ,根据病情加减治疗 3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规定的病例选择标准。其中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1~ 11个月 ;病程 5~ 15天。2 治疗方法予自拟安卧汤治疗。药用 :钩藤 (后下 ) 9g ,九节菖蒲 6g ,蝉衣 (杵 ) 3g ,炙白僵蚕 6g ,木通、灯心草各3g。若脾阳亏虚 ,哭声低微 ,腹部喜温喜按 ,四肢欠温 ,食少便塘加肉…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拟止啼汤治疗小儿夜啼,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鲜地龙治疗小儿夜啼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疗方法内服法 :取鲜地龙 (即活蚯蚓 ) 5~ 7条洗净 ,放于清洁容器中 ,加入适量白砂糖浸泡 ,30 min后取出浸出液 ,置入小号砂锅内 ,加水 2 0 ml,文火煮沸约 5min。每日 1剂 ,分数次频服。外敷法 :取鲜地龙 2~ 3条 ,洗净捣烂成糊备用。术者先将两手对搓发热 ,迅速置于患儿脐周行缓和渗透摩腹 2 0 0次 ,再以掌心或中指端入脐中揉摸 ,顺、逆各 1 0 0次 ,然后取地龙糊纳入脐中 ,外用伤湿止痛膏或绷带固定。操作时应注意保暖 ,手法宜轻柔 ,以使患儿舒适为宜。治疗效果笔者于 1 997年 1 0月以来 ,共治疗 30例小儿夜啼 ,均为 9个月以内之婴儿 ,其…  相似文献   

14.
15.
胡献国 《中医杂志》2006,47(6):474-474
答: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本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幼小婴儿。本病临床比较常见,但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现象,也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此病一般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及合理调治可以恢复正常,但可严重影响母婴的正常生活。若因伤食、停食、饥饿、尿布浸湿、皮带过紧、皮肤瘙痒等引起者,不属本病范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感寒、受热、遇惊而为,《医宗金鉴》言:“夜啼其因有二,一曰心热,二曰脾寒”,当以温脾散寒,清心导滞,镇惊安神为治,笔者习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夜啼,介绍几则,供选用。1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和成糊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配合脐部敷药治疗小儿夜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辨证论治配合脐部敷药方(夜交藤、淡竹叶、五味子、僵蚕、朱砂等)敷神厥穴治疗本病61例。结果:总有效率96.7%;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镇静安神、清心除烦等功效。  相似文献   

17.
对《本草纲目》中治疗小儿夜啼的药物进行分类分析,并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 夜啼症,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笔者采用单纯捏脊法治疗122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122例中,男66例,女56例,发病年龄均在3岁以内,以新生儿为多。中医辨证分型属脾胃虚寒型48例,心经积热型54例,惊恐型20例。均批除佝偻病、虫证等病所致夜啼。治疗方法笔者改进了传统的捏脊手法,能避免在寒冷时节患儿背部由于暴露时间过长而受凉。具体操作如下:让小儿俯卧,取头高臀低位。施术者右手半握拳,以食指、拇指提捏脊柱皮肤肌肉,从长强至  相似文献   

19.
徐袁明 《陕西中医》2008,29(3):287-288
目的:观察"名医验方"治疗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给予双屏散"黄芪、党参、柴胡、枳实、白术、防风、甘草等";对照组20例给予铁剂口服液。4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均能显著减少病人患病次数、增强食欲、改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但治疗组作用更持久、疗效更稳定,且在减少病人患病次数、增强食欲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屏散"能显著减少病人患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强食欲,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秦炜  周莹 《陕西中医》2012,33(3):287-289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类中药治疗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扶正健脾散(黄芪、党参、丹参、连翘等)治疗,对照组采用童宝乐合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30例临床症状改变,胃粘膜炎症的改变,幽门螺杆菌(HP)转阴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2%,对照组总有效率87.78%,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能明显减轻患儿症状。改善胃粘膜炎症及杀灭HP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扶正健脾散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治疗小儿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